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说课材料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特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古文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字、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古文阅读技巧: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结合古文阅读技巧,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的说课稿(通用20篇)

荆轲刺秦王的说课稿(通用2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荆轲刺秦王的说课稿(通用20篇)教案模板是一种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工具,用于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荆轲刺秦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雕塑照片)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
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
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冲突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索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出类拔萃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日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反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举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隐秘而_。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学案-说课稿《荆轲刺秦王》说课稿:一、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2的一篇古文,该篇古文以战国时期秦国的暴政为背景,通过描述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揭示了人民对暴政的抵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现象。
(2)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学习运用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1)学生对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理解,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动机。
(2)学习运用古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理解古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对秦国暴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体验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预读: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预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思考问题。
3.整体理解:通过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4.课文深入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古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情感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七、说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课文的相关图像和视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朗读和背诵: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自主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悬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寻找所有的答案吧!二、《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四、扫清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1、指名学生复述荆轲受命于太子丹,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送行。
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最终被杀的故事。
2、快速梳理情节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义士请缨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求取信物易水诀别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壮士殒命六、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指定学生朗读一、二段。
2、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2)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
(3)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之后”后省略介词“以”。
(4)古今异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3、指定学生翻译一、二段。
4、内容分析(1)第一段虽短,但动词极具表现力,试找出它们并分析其作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在太子丹与荆轲的商议中,两人的言辞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小结:第一、二段是故事的开端部分,交代了行刺的缘起。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二、学习第3——9段1、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函封之“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远方。
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3)古今异议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愿意同意;今义:有“故意”之意。
其人居远未来“未来”,古义:没有来;今义:将来。
终已不顾“不顾”,古义:没有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支肩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省略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2、内容分析(1)这一部分是行刺的准备,它包括了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是一笔带过?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属于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则是详写。
1)求取信物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A、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B、在这段对话和描写中,分别展示出了两个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2)怒斥太子一段,写出了荆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表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 抓住特点白衣冠2 突出重点荆轲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