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教学目标:1.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理解人物形象,正确评价人物形象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1. 文学常识《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记事的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
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
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2. 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
2、复述,结合同学的复述,我们可以把文章归纳为: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3.把握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通用4篇)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通用4篇)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篇1《荆轲刺秦王》说课稿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体悟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说教法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a.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b.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c.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3.深入理解,朗读背诵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4.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5.布置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行刺的过程:“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荆轲刺秦王》说课稿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荆轲刺秦王》,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2、说学法:“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古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说课稿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说课稿荆轲刺秦王说课稿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自主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学案-说课稿《荆轲刺秦王》说课稿:一、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2的一篇古文,该篇古文以战国时期秦国的暴政为背景,通过描述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揭示了人民对暴政的抵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现象。
(2)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学习运用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1)学生对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理解,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动机。
(2)学习运用古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理解古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对秦国暴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体验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预读: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预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思考问题。
3.整体理解:通过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4.课文深入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古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情感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七、说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课文的相关图像和视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朗读和背诵: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
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一教学是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塑造了荆轲这一勇士形象。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荆轲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义举和精神。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篇目有限,高一学生在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方面存在较多知识障碍,缺乏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情,根据本文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句式。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文本,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积累文学常识,补充课外知识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探究活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之上应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2. 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运用练习法,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
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我们的语文应该是关注生命的,通向人的灵魂的。
课堂注重生成性,也就是说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
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
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荆轲的精神,并延伸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小学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和深度。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反复诵读《易水送别》这一节,掌握作者描写送别场面的特点,从分析这一场面进而把握荆轲的精神实质,并学习他的精神。
二、说教法1、诵读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物的精神。
2、质疑法。
诵读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适宜质疑,师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3、讨论法。
对人物的评价,不同的人会因为立场、经历的不同而有不同观点。
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观点也宜以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为主,不宜贴标签,下结论。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照注释,通过圈点、勾画、思考等,理解课文大意。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对同一个问题展开合作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一)导入莺莺与张生送别时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刘兰芝与焦仲卿分离时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都唱尽了离别的哀怨缠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别样的送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高中新课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根据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握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等词的古今词义的区别;
2、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等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3、了解多角度评价荆轲其人及荆轲刺秦之事。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小学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积累量,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和深度。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尤其要注意以上所列的几个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区别。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
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情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质疑法。
诵读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适宜质疑,师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3、讨论法。
对人物的评价,不同的人会因为立场、经历的不同而有不同观点。
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观点也宜以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为主,不宜贴标签,下结论。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照注释,通过圈点、勾画、思考等,理解课文大意。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对同一个问题展开合作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一)导入
春秋之时,以勇力著称的曹沫执匕首动齐桓公,桓公许归侵地,曹沫三战所失之地尽复予鲁。
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凭一八匕首居然复得。
但历史很多时候是不能重演的,当时间来到战国,当秦国的军队直副燕的时候,荆轲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但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国策》中对这一故事的记载。
(以此导入,能引起两相对比,有助于后面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讨论的深入)
(二)积累·整合
1、自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
(三)感受·鉴赏
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入手
1、荆轲无疑是《荆轲刺秦王》中的核心人物,作者写了这个人物的哪些事?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的?从中你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抓住文本,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分析把握。
此外,教师在这一环节还应引导学生依次归纳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
)
2、其他将要人物形象讨论
(四)思考·领悟
你认为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补充资料,重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入讨
论,不要只局限于单一的结论。
)
(五)布置作业
以《荆轲论》为题,写一篇历史人物短评。
五、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主要是课文情节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人物性格,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不同情节所表现出的人物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更深一层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讨论和分析。
附:《荆轲刺秦王》补充资料
一、史学家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评论:
1、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尸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
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3、苏洵《嘉祐集·六国》(即中学课本中的《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4、吴见思《史记论文》“:世尝言荆轲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势,故史公预先序明燕、秦不两立之势,于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荆轲未行之前又提明之,盖万万计无复之,而后出行刺一着耳,岂得已哉!”
二、诗歌中的不同看法。
1、颜元《题荆轲山》“:峰顶浮屠挂晓晴,当年匕首入强秦。
燕图未染秦王血,山色于今尚不平。
”
2、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
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
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哪敢呼。
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
吁嗟哉!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3、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
4、清人冯延槐斗《荆卿故里》:“一卷舆图计已精,单车竟入虎狼都。
纵然意气倾燕市,岂有功名到酒徒?空向夫人求匕首,谁令竖子把头颅。
南来曾这邯郸道,试问人知剑术无?”
5、柳宗元《咏荆轲》:“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