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聚落》教案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案例精选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
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二是聚落与环境。
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三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
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仍屡屡发生。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3《聚落》教案

《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对比、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提问:下面这两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这两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这两幅图一幅是城市景观,一幅是乡村景观。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的《聚落》。
二、新课学习(一)城市和乡村提问:什么是聚落?有几种类型?(学生回答)明确:(1)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有两种类型:城市和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讲解: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展示图片:1913年的迈阿密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讲解:乡村的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
城市里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图B是1913年的迈阿密,当时它只是一个满是林地和湿地的小乡村;图C是20世纪末的迈阿密,它已经从小乡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活动:观察下列图片,分析哪些是城市景观,哪些是乡村景观?并说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学生看图回答)明确:左边两幅图是乡村景观,右边两幅图是城市景观。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活动探索:1.欧洲西部灯光明亮且密集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2.这幅图能反映欧洲西部居民的分布情况吗?(学生回答)明确:1.灯光明亮且密集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2.从图中灯光的明亮密集程度可以判断居民的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聚落的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聚落的分类,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培养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详细讲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发展聚落,并展示讨论结果。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人口集中、设施配套的地区•分类:城市、乡村•形成原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保护环境、合理发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方面进行。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教学依据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本节内容属于世界地理知识,是在学习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共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城市和乡村”和“聚落与环境”,本节内容将作为两课时进行学习,本课时主要学习“聚落与环境”。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5000多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北京”让学生通过聚落选址,感受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再通过选址后建设民居,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环境不仅影响聚落选址,聚落也在不断适应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情分析:1.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的海陆分布、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知识基础;且聚落是人类聚居而形成的场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一定的聚落当中,能够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2.从认知心理来看,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已具备基本的阅读图文资料,提取重要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抽象思维、概括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都较弱,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情境、图片、活动等方式,帮助其感受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习过程环节及时间分配活动内容活动规则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课程导入(2分钟)【说文解字】:展示篆体“”即“聚落”二字,同学们知道这两个篆体字怎么读吗?能根据字形猜猜它的意思吗?教师引导分析并得出: 聚落是人类为生产、生活而聚居的场所。
学生试着读出篆体字的读音;并根据字形尝试解析“聚落”的含义。
以“说文解字”的形式导入新课。
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聚落的具体概念、类型和分布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能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提高学生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分布,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关于不同类型聚落的图片。
2.实例资料:准备一些关于聚落与环境关系的实例。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乡村和城市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聚落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呈现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聚落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聚落类型,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如分析我国南方的水乡聚落和北方的平原聚落,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有何不同?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性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教学案例:收集相关的聚落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3 聚落 教案

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地区聚落的差异,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对比、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这两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这两幅图一幅是城市景观,一幅是乡村景观。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的聚落。
二、新课学习明确: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如: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北京和上海等。
(二)聚落与环境过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1.地形影响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聚落规模比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大得多。
为了避免洪涝的威胁,许多乡村建在高地上。
2.水源影响在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的限制,乡村多建在水源充足且取水方便的地方。
如:塔里木河两岸聚落呈带状;沙漠地区聚落呈点状分布。
3.气候影响西亚热带沙漠地区房屋,这里的房屋墙壁厚,有利于隔热;窗小,有利于减小沙漠吹来的热风。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民居,傣家竹楼主要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有利于防潮、通风。
拓展延伸:①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住所——窑洞。
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采光面好。
②因纽特人的住所——冰屋。
受极地严寒的气候环境,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冰屋。
③草原地区的住所——蒙古包。
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而蒙古包易于拆迁搬运,因而成为牧民的主要生活场所。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8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使学生对聚落有直观的认识。
2.分析法:通过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内涵。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聚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PPT,用于课堂演示。
3.准备教案,用于指导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对聚落产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利用PPT呈现聚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
2.利用PPT呈现聚落的分类,使学生对聚落有更全面的认识。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不同类型的聚落,加深学生对聚落分类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巩固(1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课标分析:
1. 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本节内容属于世界地理知识,是在学习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
候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共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城
市和乡村”和“聚落与环境”,本节内容将作为两课时进行学习,本课时主要学
到
“5000 多年前的农耕文明习“聚落与环境”。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
通过选址时期的北京”让学生通过聚落选址,感受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再
在不断
适后建设民居,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环境不仅影响聚落选址,聚落也
应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情分析:
1.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的海陆分布、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场
所,与
的
成
已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知识基础;且聚落是人类聚居而形
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一定的聚落当中,能够根据生活实际。
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2. 从认知心理来看,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
思展的阶段,已具备基本的阅读图文资料,提取重要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抽象
维、概括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都较弱,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对。
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情境、图片、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等方式,帮助其感受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学科地理领域与课题聚落课型新授
1.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寻·家园”活动中选择出最适合建设聚落的环
境,并能简单说出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学习目
标 2.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建·民居”环节中根据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设计出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民居。
3. 能够通过“寻·家园”和“建·民居”活动,归纳总结出聚落与自然环境
1。
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习过程
环节及时
活动内容活动规则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
间分配
【说文解字】:
展示篆体
“”
以“说文解字”的形式即“聚落”二
导入新课。
既与中国传字,同学们知
学生试着读出篆体字的读音;统文化有机结合,帮助道这两个篆体。
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
并根据字形尝试解析“聚落”的含
义
字怎么读吗?
课程导入化的博大精深,又充分能根据字形猜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
(2 分钟)
猜它的意思
探索欲。
吗?
教师引导分析
并得出: 聚落
是人类为生
产、生活而聚
居的场所。
活动一:角色设置情境,让学生
最扮演回到农耕社会,选择时光穿越有利的居住地,会让学
到5000 多年
各
生自发地综合考
虑
环节一:
前的农耕社种自然因素,并重拾对聚在哪里
大自然的敬畏,对自然
地形图
设色
会,你作为部①小组讨论,在北京市分层
领你中,圈出最理想的居住地。
环境影响聚落的理解落首领带
-- 寻·家园
的部落来到北
②结合资料,说出你选择这里作为居住也将更深入。
而且在情(8 分钟)
京,想要寻找地的理由。
境中解决实际的地理
2
,其应用性和趣味世代居住的家③总结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
问题
园。
你会选择④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合理质性更强。
在什么地方建疑。
设家园?
活动二:小小
建筑师
活动一中学生已经了全班分为
解了聚落与地理环境四组,分别代①根据分组,认真分析本组所代表地
间的相互关系。
而民居表A、B、C、D
区的图片和资料;
作为聚落的细胞,是环四个地区,假②根据图片和资料,归纳出本组所研
境对人类影响的直接设要长期定居究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体现。
因此活动二以于此,请结合③根据自然环境特征,从所提供的建
“小小建筑师”形式,当地自然环境筑材料卡片中选择合适卡片,设计与环
环节二:
让学生结合环境特点特征,设计一境相符的民居;
落地为家
设计民居,既考察学生
;
个与环境相符④总结说出如此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 建·民居
的民居,并说⑤全组成员上台展示和解说,其他组
达能力,也考察学生对(28分钟)
说设计理由。
合理质疑。
聚落与环境相互关系
本组的分
(提示:可以(温馨提示:请各组组长做好
的深刻理解和综合运
与)
重点考虑建筑工与合作,保证全组成员共同参
用。
同时,也能初步培材料、屋顶坡
养学生人地和谐的地度、墙体厚度、
理观念。
门窗大小等方
面因素)
以思维导图形式总结总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相
请同学们用思互关系,一方面有助于
学生归纳总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相
维导图形式,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
互关系,绘制思维导图。
归纳总结聚落体系;另一方面,帮助
与地理环境的学生培养综合地理思
3
相互关系。
维能力。
:
环节三
总结·拓展
(7 分钟)
以拓展的方式,让学生拓展:搜集典型聚落,并分析
搜集2-3 个世
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界典型的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拓
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典型的
落,试着分析展和延伸,又能帮助学
聚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聚落的特
该聚落的建筑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迁
征,并试着分析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
特点以及与当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互关系,以手抄报或P PT形式呈现。
地地理环境的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其
关系。
可以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P PT
手抄报或
观。
的形式呈现。
计
板书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