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1.请解释传播者的内涵和外延?答:(1)内涵:传播者即编码者、发讯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

(2)外延:A.人际传播中,是发讯主体又是讯息接受者。

B.组织传播中,是政府首脑、团体负责人、文件起草者等。

C.公众传播中,是演讲者、报告人、教师等。

D.大众传播中,是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的混合体。

2. 请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答:(1)具有主观能动性。

(2)集体性。

(3)受控性。

(4)专业性。

3. 请解释守门人的含义?答:最早见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指在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4. 请说明守门人的三重角色和特征?答:(1)三重角色:A.接受者 B.守门人 C.传播者(2)特征:A.隐形性 B.依附性 C.追加性 D.完善性5.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的任务?答:(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

(5)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6.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应有的素养?答:(1)对传播事业有敬业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4)有信息的敏感性。

7. 请解释信息的含义?答:(1)广义:事物发出的,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情报、资料、密码等。

(2)狭义: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减少或降低不确定状态。

8. 请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答:(1)客观性(2)抽象性(3)感知性(4)传递性(5)存贮性(6)共享性9. 请解释信息传播中的编码与译码?答:(1)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

如:字符的不同组合构成文学作品;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作品。

(2)译码: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10. 请说明信息的提取过程?答:(1)判断讯息包含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练习

《大众传播学》练习
2.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作了重要的补充,指出传播具有第四种功能,即 ( )。 A.议程设置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C.娱乐功能 D.监测环境功能
3.在大众传播的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功能是( )。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件传递功能 D.娱乐功能
3
二、单项选择题
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 着高度的_________关系。
1
6.文化行为模式理论和心理图像理论是两种具有 代表性的_________理论。
7.针对传播效果,1974年,伊丽莎白·内尔——纽 曼提出了著名的“_____”说。
8.传播按照传受范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 言自语属于______。
C.选择性注意 D.选择性记忆
14.因出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而被后人
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施拉姆
15.《舆论学》一书的作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麦克卢汉
D.英尼斯
6
二、单项选择题
16.警钟效果又称(B)。 A.感情诉求 B.恐惧诉求 C.免疫效果 D.强化效果
17.格伯纳的“培养分析”研究表明,人们对社会不安全感 程度的增强主要源于(C)。 A.性别的差异 B.年龄的差异 C.知识的差异 D.电视媒介的接触量
18. 选择性因素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 第一关是受众的( )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暴露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25.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A.卡尔·霍夫兰B.拉扎斯菲尔德C.哈罗德·拉斯韦尔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 )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媒介系统、()媒介系统和()媒介系统。

2、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二是()功能,三是()功能。

3、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

4、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包括()、()和()。

5、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又具有()。

6、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另一方面则是()。

7、霍夫兰采用的()与拉扎斯菲尔德的()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8、一般认为,()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9、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即()和()。

10、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大学诞生二、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1、拟态环境3、知晓权2、集合行为4、传播效果三、简答(20分)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6分)2、什么是传播学发展的“12345”?(7分)3、画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图,并指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7分)四、论述(20分)作为一名未来的传播者,你怎样理解“控制分析”?以社会系统角度论述。

五、材料分析(20分)阅读下列几则材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其做出分析。

材料(一)严守一和沈雪一进费墨的家,就能看出家中是大战后的暂歇。

费墨没戴眼镜,耷拉着脑袋,窝在沙发里。

深度近视的人摘下眼镜,脸就变了形。

李燕满脸泪痕,抽着一支烟,翘着腿,坐在费墨通常坐的书桌后面。

看到严守一和沈雪进来,李燕又发作了:“骗子,原来是个骗子。

原形毕露!说话呀,怎么不拽词了?平常我上个网,就说我堕落。

”材料(二)严守一没有说话。

费墨看了里屋一眼,仰在沙发上:“二十多年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

”接着将头埋到自己手里,抽泣起来。

严守一愣在那里。

材料(三)半天,费墨仰起一脸鼻涕又说:“还是农业社会好哇。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四.综合题1.与拉斯威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对应的五个研究领域分别是哪些?其关键词是什么?研究领域是: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关键词是: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情境2.什么是测量的效度?它有哪几个方面?信度和效度之间是什么关系?效度指的是一个经验测量是否反映了被测概念的真实含义,即研究者是否得到了想的测量结果。

其类型有;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如果信度低,那么研究效度不可能高,如果信度高,那么研究效度可能高也可能低,如果效度低,那么信度有可能高也有可能低;有时候二者有可能会冲突,当研究主题及高度抽象的概念时,由于对这些概念实施观察和测量的难度加大,所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无法同时保证。

3应用实验法时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什么?(1)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

(2)自变量和因变量与其他便量个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3)自变量能够被控制4.简述内容分析法的过程有几个步骤(1)提出研究问题(2)抽样(3)编码(4)分析数据(5)报告研究结果6答案:文献综述是为了掌握关于研究课题核和问题的研究现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和过程7内容分析法具有哪些特征使得它经常用于研究媒介内容?它的缺点在哪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1)研究对象不受打扰(2)研究过程可重复(3)定量方法(4)非结构化程度高(5)描述媒介内容优点:(1)不打扰研究对象,使得内容分析能够取消研究对象所造成的抽样和测量误差,其结果更加准确;(2)研究对象是公开发布的媒介内容,获得研究样本的途径更多更容易;(3)节省人力和研究经费;(4)研究结果有较高的信度。

其缺点是:内容分析只适合研究那些明确的、显在的媒介内容,在处理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这些含义精妙的概念方面比较薄弱,因为这些深层意义都要求研究者做出主观判断,无法用共同标准来衡量。

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第一章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P99)传播受众:人数众多、匿名、异质。

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传播迅速、公开化。

传播机构:组织化、非个人性。

传播媒介:机械化、电子化。

传播过程:单向性较强。

传播控制:制度化。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案在课件上。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传播结构与功能,五w;卢因:群体动力学,把关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调查法,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之父。

创造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单位。

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

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第一次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一、研究立场。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内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4.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课本第259页。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大众传播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受众的符号解读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doc

大众传播学绪论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点)构成要索: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乂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宥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索相互连接起來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阁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Aj传播:内向传播、|Aj在传播、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和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0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两个方而,一是组织PJ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W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一定的责任和义务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c.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d.受众宥权耍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主张媒介的S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内容:a.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共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b.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c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來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教育群众 d.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e.M家冇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1.传播媒介的含义(1)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屮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宥意义的讯息。

大众传播学复习

大众传播学复习

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一定社会的 统治者必然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宣传者,其宣传活 动总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的。而新闻传播则注重以 全面、详实的最新事实来勾勒世界的完整画面。 •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过程中,区分宣传和新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例 如,新闻与广告宣传应有严格界限,以防止广告商 和私利集团不法牟取利益。当然,宣传与新闻的分 野是相对的。法国学者雅克· 埃吕尔认为,“产生同 样效果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都是宣传,即便其基本 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


另一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逐 渐发现,宣传与新闻无论是在内容、方法,还是在目 标上,是有若干不同点的:
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符号是对于特 定的反应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信号(刺激物)。在 现代商业社会中,设计一个个性鲜明、易识易记的标 志符号,是成功的企业宣传的首要条件之一。而新闻 传播追求的是尽可能大的信息量。 第二,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受预设、 恒定目标的导引,需要以相同的内容对宣传客体进行 反复的灌输。而新闻传播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 忌讳老生常谈。
•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 1.四大先驱
– (1)拉斯韦尔 – ①1927年,出版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 期的宣传技术》:宣传研究
– 拉斯韦尔在1926年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它仅 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但不那么准 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谣言、报道、图片以 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 1934年, 他将宣传定义修正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 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 巧。‛ 拉斯韦尔认为,广告和公告都属于宣传 范畴。 – 在以上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将宣传归结为 一种以符号来控制意见的特殊传播活动;第二 个定义则将宣传归结为一种影响人们行动的技 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4.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类型与区别 新闻 传播学 研究风格 业务研究 理论研究 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 一切传播活动 研究方法
新闻实践活动
众多方法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11.控制分析的概念:指传播者对信息传播具有控制权,同时又受到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
制约。

12.(大众传播宏观控制)外部控制因素分析(简答)
(1)国家和政府的控制:法律控制制度控制信息源控制自办媒体
(2)社会群体和经济集团的控制:所有者广告业公关业
(3)文化控制:信仰伦理道德价值标准
(4)受众控制:个人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手段影响媒介销售市场13.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封建主义)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资本主义)
(3)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参与)
(4)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苏联发展)
14.对“报刊四种理论的发展”
发展理论大众传播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己任,与国家相一致
媒介的自由与责任两位一体,自由是受到限制的,必须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传播内容要优先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若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国家有权对媒介进行审查、干预、限制和直接管理
民主参与理论强调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接近和使用权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存在
(大众传播的微观控制)把关人理论
卢因: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怀特:第一个把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学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15.符号与信号的区别:符号: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的
信号:自然界
16.索绪尔: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

结构主义符号学。

《普通语言学》
17.非语言符号体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动作,姿势,类语言)
(象征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研究核心观点: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18.媒介融合定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19.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著作:《媒介即讯息》
主要观点:。

媒介延伸论
•媒介讯息论
•冷热媒介说
•地球村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媒介-社会演进史口头文化印刷文化口头文化
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1)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概念不尽相同
(2)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和能动性
(3)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人们颇多微词。

(冷热媒介学说有哪些)热:广播书籍报刊电影照片
冷:漫画电视电话谈话
21.梅罗维兹:《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1)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
(2)电子媒介的普及造成了社会情景的变化
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景合并
生活风尚的合并
公私情境的合并
(3)媒介的变化促使了人们行为的变化
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景合并
生活风尚的合并
公私情境的合并
22.英尼斯著作《帝国与传播》《媒介得到的偏倚性》
(1)偏向时间媒介报纸书籍金字塔铜器(宗教等级制度)
(2)偏向空间媒介(有哪些)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帝国扩张文化扩张)(就选择性和保存性最强最弱赖答)
23.受众使用媒介动机研究
竹内郁郎
24.受众选择行为:
(1)选择性接触
(2)选择性注意
(3)选择性理解
(4)选择性记忆
25.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名解)
社会分类论:受众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方面有共同特征,从而形成了各种社会群体,他们有共同的经历与特征,持相同的社会观、价值观和各种具体的见解,因此可以作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加以研究。

文化规范论:德弗勒提出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

强调大众传播未必直接使受众发生变化,但它可以作用于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变化了的社会文化背景,再作用于受众,使其观念发生变化。

26.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格尔丁)
短期预期效果
短期非预期效果
长期预期效果
长期非预期效果
27.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了解)
•枪弹论:枪弹论(Bullet Theory)
即子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

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Eg.潘恩基金会研究、火星人入侵地球
有限效果论:又称“最小效果定律”。

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

Eg.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研究
霍夫兰与耶鲁学派的劝服传播研究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
28.“两级传播模式”的发现(拉扎斯菲尔德)
“两级传播模式”的验证
“两级传播模式”的补充(罗杰斯)
“创新扩散研究”•创新扩散研究(Diffusion of Innovation
)信息流影响流
大众媒介信息人际传播信息认知关心评价试用采用
29.劝服性传播(霍夫兰)(睡眠效果)
传播效果



果(





30.“飞去来器效果”归属意识低的小孩,易受“劝服”的影响,反之,归属意识高的小孩,不但不易受影响,还有“逆反”表现
31.多元效果论
议程设置理论主要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对当代传播的启发意义
32.培养理论主要观点
①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
②这一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多的人中,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更为明显;
③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33.沉默的螺旋主要观点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题型单选10 多选5 名解5 简答5 论述2 材料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