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1.请解释传播者的内涵和外延?答:(1)内涵:传播者即编码者、发讯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
(2)外延:A.人际传播中,是发讯主体又是讯息接受者。
B.组织传播中,是政府首脑、团体负责人、文件起草者等。
C.公众传播中,是演讲者、报告人、教师等。
D.大众传播中,是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的混合体。
2. 请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答:(1)具有主观能动性。
(2)集体性。
(3)受控性。
(4)专业性。
3. 请解释守门人的含义?答:最早见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指在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4. 请说明守门人的三重角色和特征?答:(1)三重角色:A.接受者 B.守门人 C.传播者(2)特征:A.隐形性 B.依附性 C.追加性 D.完善性5.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的任务?答:(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
(5)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6.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应有的素养?答:(1)对传播事业有敬业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4)有信息的敏感性。
7. 请解释信息的含义?答:(1)广义:事物发出的,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情报、资料、密码等。
(2)狭义: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减少或降低不确定状态。
8. 请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答:(1)客观性(2)抽象性(3)感知性(4)传递性(5)存贮性(6)共享性9. 请解释信息传播中的编码与译码?答:(1)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
如:字符的不同组合构成文学作品;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作品。
(2)译码: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10. 请说明信息的提取过程?答:(1)判断讯息包含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种环境的真实姑且不论,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期待、去行动、去奋斗,这种行为不仅有其
自身的真实,并伴有真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另一个是“刻版成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
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成见可
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拉札斯费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 组织的社会行动》(1948)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 以下三种功能:a.授予地位 b.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c.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要素
1、三要素说:传者、内容(信息)、受传者 2、四要素说:即传者、内容(信息)、通道、受传 者 3、五要素说:拉斯韦尔的5个W(谁、说什么、通过 什么、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4、六要素说:即信源、编码、信息、噪音、译码、 信宿)
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
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米
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7年,死后经整理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
(1934)等著作。米德提出一种关于人类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
点。他认为,人类具有应用符号、内隐反思、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的能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288bc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7.png)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媒介系统、()媒介系统和()媒介系统。
2、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二是()功能,三是()功能。
3、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
4、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包括()、()和()。
5、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又具有()。
6、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另一方面则是()。
7、霍夫兰采用的()与拉扎斯菲尔德的()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8、一般认为,()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9、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即()和()。
10、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大学诞生二、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1、拟态环境3、知晓权2、集合行为4、传播效果三、简答(20分)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6分)2、什么是传播学发展的“12345”?(7分)3、画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图,并指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7分)四、论述(20分)作为一名未来的传播者,你怎样理解“控制分析”?以社会系统角度论述。
五、材料分析(20分)阅读下列几则材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其做出分析。
材料(一)严守一和沈雪一进费墨的家,就能看出家中是大战后的暂歇。
费墨没戴眼镜,耷拉着脑袋,窝在沙发里。
深度近视的人摘下眼镜,脸就变了形。
李燕满脸泪痕,抽着一支烟,翘着腿,坐在费墨通常坐的书桌后面。
看到严守一和沈雪进来,李燕又发作了:“骗子,原来是个骗子。
原形毕露!说话呀,怎么不拽词了?平常我上个网,就说我堕落。
”材料(二)严守一没有说话。
费墨看了里屋一眼,仰在沙发上:“二十多年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
”接着将头埋到自己手里,抽泣起来。
严守一愣在那里。
材料(三)半天,费墨仰起一脸鼻涕又说:“还是农业社会好哇。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概论期末要点一、重要著作1、《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机构》作者:哈德罗。
拉斯韦尔主要内容:1、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协调功能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④【后又加:娱乐功能】2、《男人。
女人。
讯息。
媒介-------人类传播》作者:W·施拉姆主要内容: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功能做了总结3、《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主要内容:对“伊里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作者:罗杰斯主要内容: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5、传播流程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作者:卡兹(等人)《创新与普及》作者:罗杰斯6、《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二、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p111: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优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知情权(知晓权)p178: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关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和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知识沟(一种理论假说)p230: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某种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学复习

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一定社会的 统治者必然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宣传者,其宣传活 动总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的。而新闻传播则注重以 全面、详实的最新事实来勾勒世界的完整画面。 •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过程中,区分宣传和新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例 如,新闻与广告宣传应有严格界限,以防止广告商 和私利集团不法牟取利益。当然,宣传与新闻的分 野是相对的。法国学者雅克· 埃吕尔认为,“产生同 样效果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都是宣传,即便其基本 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
–
–
另一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逐 渐发现,宣传与新闻无论是在内容、方法,还是在目 标上,是有若干不同点的:
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符号是对于特 定的反应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信号(刺激物)。在 现代商业社会中,设计一个个性鲜明、易识易记的标 志符号,是成功的企业宣传的首要条件之一。而新闻 传播追求的是尽可能大的信息量。 第二,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受预设、 恒定目标的导引,需要以相同的内容对宣传客体进行 反复的灌输。而新闻传播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 忌讳老生常谈。
•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 1.四大先驱
– (1)拉斯韦尔 – ①1927年,出版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 期的宣传技术》:宣传研究
– 拉斯韦尔在1926年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它仅 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但不那么准 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谣言、报道、图片以 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 1934年, 他将宣传定义修正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 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 巧。‛ 拉斯韦尔认为,广告和公告都属于宣传 范畴。 – 在以上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将宣传归结为 一种以符号来控制意见的特殊传播活动;第二 个定义则将宣传归结为一种影响人们行动的技 巧。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_doc

大众传播学重点(内容不太全面,不过大部分都包含了)1.哈罗德·拉斯韦尔:A.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B.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创始人之一。
C..对传播学的贡献: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和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为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立下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实践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库尔特·卢因:A.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心理学派。
B.传播学研究守门理论的创立者。
C.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一,把心理学的试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第二,他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给传播学中得效果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欢迎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对信息流动的复杂性和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需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等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A.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试验心理学家。
B.贡献:1932年,他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对广播的研究,并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即“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传播理论模式,强调人及传播的绝对重要性。
击败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报刊和书籍是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
4.卡尔·霍夫兰:A.美国试验心理学家。
B.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一,引进了“控制实验法”这一行为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完善地运用于传播效果研究。
第二,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信息
2、人内传播
3、人际传播
4、组织传播
5、群体传播
6、大众传播
7、社会信息系统
8、符号
9、5W传播模式
10、媒介及讯息
11、子弹论
1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3、社会责任论
14、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5、大众社会理论
简答
1、传播的五个层次?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及受到的挑战。
3、介绍传播学主要学派及分支流派
4、列举媒介事件,探讨怎样看待媒体暴力?
5、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7、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8、举例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9、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什么。
10、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12、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论述
1、(论述)介绍我国新闻类杂志或者体育类杂志发展状况。
2、举例世界著名电视频道及特点。
3、三网融合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4、任选两个世界著名通讯社,介绍其性质、业务能力、特色。
5、网络传媒是不是大众传媒?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题型:一、名词解释(3, X6)二、填空(2 ' X 6 )三、简答(10' X 3 )四、论述(20' X 2 )主要考点: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2)文字传播阶段(3)印刷传播阶段(4)电子传播阶段2、传播学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1)大众传播的概念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2)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1解释与规定%1社会化功能%1提供娱乐(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正面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1负而功能:使人们丧失辨别力;使大众审美鉴赏力退化;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麻醉作用(4)斯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重要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10、拟态环境(P113)“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反应,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1、把关人理论(P130)“把关人”又称“守门人”由卢因首创。
实际含义是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把关过程的实质(P134)12、报刊的几种理论(P139)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3、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从长远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2)媒介延伸论: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是对扩展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
3)媒介冷热论“热媒介”: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信息含量多而且清楚,接受者不必动用很多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信息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活动来填补其信息量的不足。
(2)麦克卢汉理论的片面性1)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14、几种主要受众观(P155)(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中弹即倒的受众(魔弹论)“魔弹论”也称“靶子论”、“皮下注射论”,属于早期的受众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认为大众媒介具有无往不胜,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
一是认为受众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评价:过分夸大了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1联合御敌的受众(有限效果论)在媒介和受众之间存在很多缓冲体,在这些缓冲体的缓冲下,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微乎其微。
缓冲体:1个人差异: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2社会类型: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3社会关系:从社会关系角度考察受众的突出代表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1使用与满足理论(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15、使用与满足理论(P165—169)(1)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这一理论强调受众,突出了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施拉姆的比喻“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到自助餐厅就餐,信息好比食物,受众各取所需,受众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1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里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1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单独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1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些能动性,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 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16、休眠效果(P183)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息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服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整的发挥出来。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17、儿种传播技巧(P184)(1)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利于自己的判断材料。
%1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4)“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以充分的事实依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为特点诉诸情感:不大顾及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而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作用,打动人的内心,煽起人的情绪来达到目的(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具有双重功效:它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应对行动18、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72)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9、议程设置理论(P194)(1)概念: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与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2)特点:%1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1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是整个大众媒介产生的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1议程设置功能暗示着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3)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1从宏观角度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1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20、沉默螺旋理论(P199)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1)概念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优势” 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劣势” 一方越来越小,呈现螺旋式。
构成这个理论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特点%1舆论观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能力%1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3)不同见解a.假说中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