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嵌固问题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嵌固问题摘要:此文从理论入手,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的嵌固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解决了高层建筑嵌固端位置选定及相关部位的结构计算与设计问题。
关键词:嵌固端、塑性铰、地下室高层建筑的嵌固端,亦称作固定端,即主体结构承受外力时,此位置不允许有任何变形(包括位移和转角)。
当然前提是此处的支座要能够产生足够的约束反力而不变形、不破坏。
亦即首先支座要“坚固”。
众所周知,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以上关于嵌固端的论述,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这两个标准中是适用的。
但是当“大震”来临,嵌固端顶面的柱脚或墙脚将达到其塑性极限弯矩,并由此产生转动,即塑性铰出现。
当然,某处截面出现塑性铰并不能使结构立即破坏,它还能继续承受增加的荷载。
当继续加荷时,先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维持不变,产生转动,未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继续增加,这就是塑性变形引起的结构内力重分布,塑性铰转动的过程就是内力重分布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使嵌固端顶面的主体结构承载力大大加强,从而实现“大震不倒”。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大震不倒”时允许产生塑性铰的最低部位是嵌固端顶面以上一定范围内的柱脚、墙角,而嵌固端顶面以下则不能破坏,正如前所述“支座”要坚固。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确定嵌固端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如图一所示:如果嵌固端选得低了,h增大,结构总水平地震力就大了,当然需要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来加强主体和支座,其结果就是不经济;如果选得高了,h小了,但该计入的水平地震力又漏掉了,自然是不安全。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模型。
实际工程中,尤其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嵌固端的正确选取更是结构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不仅关系到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而且还影响结构产生侧移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嵌固端位置如此重要,如何确定呢?先看一个问题:保证建筑物矗立不动的外力从哪里来?答案只有地基和周围的土体。
随着建筑物埋深的增大,土的约束作用更趋明显,地震对结构的动力效应相对减弱。
多层框架山地建筑规范要求及处理措施

抗规的规定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
抗规的规定6.1.14 为了能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本条规定了地下室顶板和地下一层的设计要求: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
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若柱网内设置多个次梁时,板厚可适当减小。
这里所指地下室应为完整的地下室,在山(坡)地建筑中出现地下室各边填埋深度差异较大时,宜单独设置支档结构。
如图1在支挡高度较大时,往往交由岩土工程师负责,支挡高度较小时,通过选择各种挡土墙标准图即可解决。
参考高规的规定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1/550 1/1375),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有条件时,应沿续《抗规》分离的思路,首选与主体建筑在结构意义上分离的支挡结构,即“荷载传递,刚度分离”。
如当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附带的支挡结构选用毛石混凝土挡墙。
当主体结构为框架-抗震墙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此时应允许设置和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
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
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
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荷载输入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悬臂式支挡查图集三种接坡方式基础相邻建筑的基础关系:错台处理最佳处理方案天然基础•采用天然基础时,一定特别关注相邻建筑的基础与之的高差关系,是否满足基础稳定性要求。
新版结构规范(程)中几处“相关范围”汇总-最新年精选文档

新版结构规范(程)中几处“相关范围”汇总
1.地下室结构的“相关范围”
关于地下室结构的“相关范围”问题,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以及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中均有提及且不完全相同,下面针对“相关范围”的用途汇总对比如下:
1)确定抗震等级:
2)判断地下室顶板可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值得注意:抗规和高规要求的最小刚度比是2,地基规范和筏基规范规定的最小刚度比是1.5。
3)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的要求
2.裙房结构的“相关范围”
确定裙房结构的抗震等级时,“相关范围”的问题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均有提及且不完全相同,现汇总对比如下:
3.多塔楼结构的“相关范围”
关于多塔楼结构,在建立分塔楼计算模型的规定中,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中也提到了“相关范围”:
4.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规范、规程中涉及到“相关范围”的条文进行了汇总、对比,各规范、规程中的含义略有不同,广大的结构设计从业人员应根据实际工程的问题斟酌采用。
此外,还有许多设计细节有待研究和完善,值得各位同行去研究、解决。
16G101-1图集试题

考核测试题一、判断题:1、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的嵌固作用时,首层柱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按嵌固部位要求设置。
(√)2、抗震设计时,柱纵筋可以在任何部位进行搭接连接。
(×)3、φ8@100/200(4)表示:箍筋为HPB300钢筋,直径为8,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4、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绘制洞口示意应在洞口中心位置引注,所标注的标高为洞口的相对于结构楼(地)面标高的洞顶标高。
(×)5、在剪力墙上矩形洞口的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mm 时,设计不注洞口补强配筋,即无需进行配筋补强。
(×)6、施工时梁的平法注写集中标注取值优先。
(×)7、KL2(3A)表示:第2号框架梁,3跨,一端有悬挑。
(√)8、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搭接长度、锚固长度与锚固方式同梁侧面构造钢筋。
(×)9、单向或双向连续板的中间支座上部贯通纵筋,应在支座位置连接或分别锚固。
(×)10、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时,抗震锚固长度l aE=l a 。
(√)11、剪力墙暗柱纵向钢筋搭接范围内的箍筋间距无需加密。
(×)12、抗震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可以在同一连接区段100%搭接连接。
(×)13、抗震框支梁KZL 和转换柱ZHZ 纵向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14、当设计无具体说明时,井字梁上、下部纵筋均短跨在下,长跨在上;短跨梁的箍筋在相交范围内通长设置。
(√)二、填空题:1、在剪力墙平法注写中YBZ 是(约束边缘柱)的代号。
2、剪力墙拉结筋的布置方式为:(矩形)或(梅花)布置。
3、梁、柱箍筋和拉筋弯钩的平直段长度为(10d,75mm中较大值)。
4、抗震KZ纵向钢筋自嵌固部位(≥Hn/3)以上为非连接区。
5、机械连接套筒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25)mm。
6、抗震KL和屋面WKL在与次梁交接部位需增加附加吊筋,当主梁高度≤800时,附加吊筋的弯折角度为( 45 )°,当主梁高度>800时,附加吊筋的弯折角度为( 60)°。
钢筋连接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及要点

绑搭连接
绑搭连接
绑搭连接---纵向受拉钢筋绑搭接头长度
1)与钢筋受力情况、钢筋强度、钢筋锚固的砼强度、抗震与 否及等级、保护层厚度、接头面积百分率等因素有关;
2)小搭大,按小算;
3)任何情况下,接头长度都不得小于300mm,这只是针 对受拉搭接而言的,
受压搭接或构造搭接时,不受最小拉搭长度影响
5.5 钢筋安装 主控项目 5.5.1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牌号、 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隐蔽验收)
钢筋连接相关知识 最大力下总伸长率≥9%
钢筋的伸长率是指断后伸长率, 是传统的伸长率测定值,是将 钢筋试件拉断后,量测颈缩断 口区域的相对伸长而得,测定 方法简单,
钢筋牌号
• 板筋绑扎:42d=420 ,直径d=10, Ⅲ级钢筋,C30,接头率25%)
暗柱绑扎:52d=728 ,直径d=14, Ⅲ级钢筋,C30,接头率50% 抗震等级三级)
绑搭连接
3、纵向受拉钢筋绑搭 接头长度Ll、LlE:
(直接查表: 16G101-1中的 P60、61并修正( 非11G101-1中的 ζl)
•平法中给出了有地下室和无地下室两种情况 : (1)采用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等没有地下室
的结构,根据带不带双向地下框架梁和双向地下框架梁本 身有无嵌固能力, 分别将基础顶部或双向地框梁顶部作为 嵌固部位,同时双向地框梁同样属于基础结构部分
(2)当地下结构为全地下或半地下室时,全地下或半地 下室的顶板顶面,作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分界;当最 上层地下室埋入室外地面以下小于1/2层高时,上部结构与 基础结构的分界(嵌固部位)在最上层地下室底板的顶面 (全箱形基础除外,它仍以箱基顶板顶面作为嵌固部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6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ENTER>6.1 一般规定第6.1.1条 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IV 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表6.1.1第6.1.2条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按表6.1.2确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表6.1.2第6.1.3条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彩三级或更低等级。
4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第6.1.4条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嵌固端设计要点

嵌固端概念
四、地下室顶板为什么能做嵌固端 ●有记录强震观测显示:地下室在地震中会产生整体水平位移外,还 会产生一个(很小的)整体转角。这表明两个基本情况:一是地下室 经过剪力墙加强后其变形呈现出与刚体变形相似的特征;其二是地下 结构的转角体现了柔性地基的影响。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基础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要保证上部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能实现预期的耗能机制,要求基础结构 的刚度和强度大于上部结构刚度,逼使上部结构先于基础结构屈服, 保证上部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时,基础结构仍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始 终能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安全传递到地基上。
无梁楼盖的楼板足够厚时,如楼板厚度不小于跨度的1/18时且不小于180mm时, 可认为属于梁板结构。
■ 嵌固端概念 ■ 规范规定
● 抗震规范(GB50011) ● 高层规范(JGJ3) ● 地基规范(GB50007) ● 筏基规范(JGJ6) ● 上海抗规(DGJ08) ● 广东高规(DBJ15)
嵌固端概念
●四周外墙与土层紧密接触、且具有较多纵横墙的箱形基础和带有外 围挡土墙的厚筏基础其特点是刚度较大。能承受上部结构屈服超强所 产生的内力。同时地震作用逼使与地下室接触的土层发生相应的变形, 导致土对地下室外墙及底板产生抗力,约束了地下结构的变形,从而 提高了基侧土对地下结构的阻抗和基底土对基础的转动阻抗。 ●既然在强震作用下,四周与土层接触的具有外墙的地下室其变形与 刚体变形基本一致,同时为保证上部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能实现预期的 耗能机制,要求基础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大于上部结构刚度,那么在抗 震设计中可假设地下结构为一刚体,上部结构嵌固在地下室的顶板上, 而在嵌固部位处增加一个大小与柔性地基相同的转角。
GB50011
规范规定
地下室设计要点

地下室总结一、嵌固端选取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地质情况,嵌固端的选取主要有:1、一般情况下以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需要满足:抗规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结构底部嵌固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当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嵌固端下移,满足高规,此时地下室顶板仍宜按嵌固部位要求设计,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
2、单层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桩-筏基础时,通常采用基础底板作为嵌固端,充分发挥底板的无线刚度;3、只有地下室才具备对上部结构嵌固的基本条件。
上部其他楼层,即便满足刚度比要求也不能成为其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只能作为刚度突变楼层考虑(如大底盘、多塔楼裙房顶)4、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面的高差小于地下室层高的1/3,且不大于1.0m。
注: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部位时,嵌固端下移。
此时应考虑地下室实际存在的嵌固作用,对地下室顶板仍宜按嵌固部位楼层要求设计,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
二、地下室外墙1、地下室外墙计算简化模型地下室外墙工程做法:地下室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接为固接,楼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接为铰接,沿竖向取1m宽的外墙按单、双(多跨)来计算地下室外墙的弯矩。
(实用工具:小虎工具箱、理正)注:1)当地下室顶板与墙身厚度接近时,可采用两端固接计算简图计算;2)地下室外墙相连的柱或墙刚度较大,且外墙板长高比小于2时,可按双向板设计;3)建筑尽量不要用重力式挡土墙。
2、参数选取1)土质情况:根据实际选取,粘性土:18KN/m3;水容重:9.8KN/m32)主动土侧压力系数:一般取0.5;可根据地勘报告计算K0=1-sinφ(φ为土的有效内摩擦角)3)外墙尺寸:一层地下室:250-400mm;二层地下室:400-500;4)混凝土强度:一般为C25-C353、配筋要求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间距不宜大于150mm,配筋率不宜小于0.3%(高规12.2.5)三、地下室底板设计标准规定:地下室底板结构体系应由设计单位提供两个或以上方案综合比选,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列原则选用:A、当建筑场地、地下水位、地下室底板标高和室外地坪标高等因素和条件适当时,地下室可不设结构底板,室内仅设置建筑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下一层的结构侧向刚度大于或等于与其相连的上部结构底层楼层 侧向刚度的1.5倍;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
国内震害调查表明,唐山地震中绝大多数地面以上的工程均遭受严 重破坏,而地下人防工程基本完好。如新华旅社上部结构为8层组 合框架,8度设防,实际地震烈度为10度。该建筑物的梁、柱和墙 体均遭到严重破坏(未倒塌),而地下室仍然完好。天津属软土区 ,唐山地震波及天津时,该地区的地震烈度为7~8度,震后人防地 下室基本完好,仅人防通道出现裂缝,表明了由于地下室的外墙参 与工作,地下室的侧向刚度一般都大于上部结构相邻层的侧向刚度 以及土层深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一般比地面小。此外,地下室与土 层接触面积大,逸散阻尼增加,导致振动衰减,降低了结构的动力 效应。同时,地震作用逼使与地下室接触的土层发生相应的变形, 导致土对地下室外墙及底板产生抗力,约束了地下结构的变形,从 而提高了地下室的刚度。
一梯十户剪力墙结构住宅平面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层数
12
Hale Waihona Puke 楼高(m)箱 高
(m)
嵌固在箱基底
T1 (sec) F0 (KN) M0 (KN·m) F1 (KN) M1 (KN·m) T1 (sec)
嵌固在箱基顶
F0 (KN) M0 * (KN·m) M1 (KN·m)
32.4
3.0
0.449
13587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
国内震害还表明,个别与上部结构交接处的地下室柱头 出现了局部压坏及剪坏现象。这表明了在强震作用下, 塑性铰的范围有向地下室发展的可能。因此,与上部结 构底层相邻的那一层地下室是设计中需要加强的部位。 有关地下室的抗震等级、构件的截面设计以及抗震构造 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 规定;嵌固端处的框架结构底层柱根截面组合弯矩设计 值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乘以与其 抗震等级相对应的增大系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 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当结构嵌固在地下室顶面时,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尚应延伸至基础顶面。
441788 512933 649564 707500
349460
399558 461239 582299 632217
*注:*表示M0=M1+F0×箱高
剪力墙结构单层箱基-地基交接面上水平地震作用和倾覆力矩比较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第二种计算模型算得的基底 剪力大于第一种计算模型算得的基底剪力。从基础变形角度来 看,由于第一种计算模型将底板与刚度很大的基础墙割开,把 上部结构置于厚度较薄的底板上,因而算得的地基变形值远大 于规范规定的变形允许值。此外,考虑到地震发生时四周与土 壤接触的箱基其变形与刚体变形基本一致的事实,对单、多层 箱基的地下室,上部为剪力墙结构时,推荐其嵌固部位取地下 一层箱基的顶部。
为避免塑性铰转移到地下一层结构,保证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实现预期的耗能 机制。
• 地下一层结构顶板应采用梁板式楼盖,板厚不应小于180mm,其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楼面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 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 地下室外墙和内墙边缘的板面不应有大洞口,以保证将上部结构的 地震作用或水平力传递到地下室抗侧力构件中。
324328
13438
285467
0.416
13590
337814
297044
15
18 21 24 27
40.5
48.6 56.7 64.8 72.9
3.0
3.2 3.8 4.3 4.8
0.599
0.761 0.903 1.033 1.207
13314
13310 13805 15965 15879
375378
425756 492980 620964 677473
13189
13182 13648 15746 15631
338338
387595 447470 563341 609637
0.562
0.721 0.856 0.975 1.148
13526
13197 13609 15643 15684
390538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嵌固部位 地下一层顶板 嵌固部位 地下室顶板 室外地坪 ±0.000
室外地坪
±0.000 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或地下二层为箱基)
筏基
筏基
单层地下室
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示意图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 地下室四周外墙与土层紧密接触且土层为非松散填土、松散粉细砂 土、软塑流塑粘性土;
•1、将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定在箱基底板的上皮,将箱基底板 视作筏板; •2、将箱基视作为箱式筏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定在箱基的 顶部。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图示为一典型的一梯十户高层住宅 ,层高为2.7m,基础为单层箱基, 埋深取建筑物高度的1/15,箱形基 础高度不小于3m。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一组。上部结构按嵌固在基 底和箱基顶部两种计算简图进行计 算。计算结果列于下表中,表中F0 、F1分别表示基底和首层结构的总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M0、M1分别 表示基底和首层结构的倾覆力矩标 准值。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基础和地下结构设计的一 个重要原则是,要求基础和地下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 承载力,保证上部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时,基础和地下室结 构始终能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安全传递到地基 上。为保证上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一些国家的规范提出了加强地下室刚度和强度的要求,如 美国UBC规范规定:基面与基础间的地下室结构,其刚度和 强度不得低于上部结构;罗马尼亚对嵌固在地下室顶板的剪 力墙结构,要求地下室全部埋入土中,且要求其墙体的惯性 矩比上部结构底层墙体的惯性矩大50%以上。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地震作用下,既然四周与土壤接触的具有外墙的地下室其 变形与刚体变形基本一致,那么在抗震设计中可假设地下结 构为一刚体,上部结构嵌固在地下室的顶板上,差别在于嵌 固部位处存在一个大小与柔性地基相同的转角。分析结果表 明,忽略该转角的影响,上部结构嵌固在地下室顶板上得到 的地震作用产生的基底剪力与上部结构嵌固在筏板顶部上按 刚性地基假定分析的基底剪力是极为接近。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
当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建筑物的嵌固部位可 设在筏形基础的顶面,此时宜考虑基侧土和 基底土对地下室的抗力。结构整体计算分析 时宜在地下室与周围土层之间设置适当的弹 簧和阻尼器来模拟基底土和基侧土的阻抗。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规定
•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结构、采用的箱基其净高又较大,在忽略 箱基周边土的有利条件下,箱形基础墙的侧向刚度与相邻上部 结构底层剪力墙侧向刚度之比会达不到1.5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