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结构一注总结砌体结构汇总

最新结构一注总结砌体结构汇总
最新结构一注总结砌体结构汇总

2012结构一注总结砌

体结构

基本设计规定

1、应验算的内容

砌体结构应进行承载力验算(荷载组合按4.1.5,结构重要性系数与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有关);正常使用不需验算而通过构造要求满足;还应该作为刚体进行倾覆、滑移等验算(荷载组合按4.1.6)。

2、静力计算方法

1)静力计算方案根据屋盖或楼盖类别、横墙间距,按表4.2.1确定。

2)作为刚性或刚弹性方案的横墙,其水平截面开洞比例、厚度、长高比应该符合4.2.2要求,若不能符合,但能符合4.2.2注1的要求,仍可视作刚性或刚弹性方案横墙。

3)要会计算三种方案在水平荷载下的内力。其实三种方案的原理一样,只不过空间性能系数不一样——弹性方案(1.0)、刚弹性方案

(0.33~0.81)、刚性方案(0)。

4)对于上柔下刚的多层房屋,顶层可按单层房屋计算(4.2.7)。

3、刚性方案的计算假定按4.2.5执行:

1)单层房屋,上不动铰下嵌固;

2)多层房屋,竖向荷载下每层为两端不动铰,水平荷载为连续梁;

3)上墙传为的力作用点位于上墙底中心,本层梁荷载作用要考虑偏心;

4)梁跨度大于9m时,还应该按梁墙刚接后算出梁端弯矩并将之折减后分到上下墙。

4、风荷载

当符合4.2.6的多层刚性方案房屋要求时,可不考虑风荷载;当不满足时,对于多层刚性方案(水平力按连续梁计算),其每层墙端由风荷载引起的弯矩可按4.2.6简化计算。

5、壁柱墙的翼缘宽度按4.2.8确定。

6、施工阶段未硬化的砌体,其强度应该按砂浆强度为0查得,并应该乘以1.1调整系数。

无筋砌体构件

1、计算高度

1)构件的高度H

底层应该从基础顶面算起,当为刚性地坪时,可取自室外地地面以下

500mm处。其它层为楼板或侧向支承间距离。对无壁柱山墙,可取层高加1/2墙尖高,有壁柱墙,取壁柱总高。

2)计算高度按表5.1.3确定,与计算方案类别有关。注意,对于纵向(排架面外方向)无支承的砖柱,应该再乘以1.25。

3)无吊车双阶柱下柱的计算高度按5.1.4确定。

2、整体承载力计算

1)偏心距不应大于0.6y。

2)高厚比按5.1.2计算,并查取相应的承载力影响系数。

3)承载力验算按5.1.1进行。

3、局部承压验算

1)局部均匀受压

首先按5.2.2计算局部抗压提高系数,注意每种情况不应该大于相应限值。

然后按5.2.1计算局部均匀受压承载力,注意不应该考虑承压面积小时强度折减,但应该考虑采用水泥砂浆(如基础砌体)时的折减。

2)梁端支承处的局部受压_无刚性垫块

按5.2.4计算。注意砌体的抗压强度应该折减(小面积折减系数,应该按墙段截面积算,而不应按局压面积算)。由于“卸拱”效应,应该考虑上部荷载折减系数;对于带壁柱的T形截面墙段,其A0的计算(是否考虑翼缘部

份)应该视有效支承长度有没有伸入墙体部份而定,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考《施》P728。

3)梁端支承处的局部受压_有刚性垫块

按5.2.5计算。注意在计算合力影响系数时,高厚比按小等于3查取,偏心距是指对垫块的偏心距。

4)垫梁

按5.2.6计算。当梁与墙体同宽,并且梁下设中心垫块时,认为荷载沿墙厚方向均匀分布,相应的系数应该取为1.0。

4、受拉、受弯、受弯构件的受剪、受剪构件的验算按5.3~5.5计算。

5、关于灌孔砌体的强度拆减

1)对于面积折减,应该先折减再灌孔;

2)对于水泥砂浆,也应该先折减再灌孔;

6、高厚比验算

1)高厚比验算按6.1节进行。

2)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理正系数,对于承重墙取为1.0。

3)带壁柱的墙高厚比验算,应该验算横墙间墙高厚比和壁柱间高厚比,前者验算时厚度应该取为壁柱有效宽度(左右翼缘因开洞情况可能不一样宽)内T形截面的折算厚度(等于3.5i)计算,并且其洞口修正系数计算时应该取横墙间距和横墙间总洞口宽度;后者验算时间距取为间距取为壁柱中距(此间距不影响计算方案),厚度为墙厚,并且洞口修正系数计算时应该取壁柱中距和壁柱间总洞口宽度。

4)带构造柱的墙高厚比验算,应该验算横墙间墙高厚比和构造柱间高厚比,前者验算时与普通墙一样,只不过其允许高厚比应该乘以提高系数以显示构造柱的贡献;后者的验算与壁柱间墙的验算一样。

7、一般构造要求

1)五层及五层以上、受振动、层高大于6m的房屋、防潮层以下砌体的材料等级应该符合6.2.1、6.2.2要求。注意对于安全等级一级或使用年限

大于50年者,等级还应该提高。

2)随着梁的跨度增大,其下的砌体应依次设垫块、壁柱、锚固件等。

3)搭砌长度小于90mm的砌块砌体、后砌横墙内应该设钢筋网片,网片应该符合6.2.10、6.2.11要求。

4)对于砌块砌体,在纵横墙交接处、防潮层以下应该按6.2.12灌混凝土。

对于未设圈梁或砼垫块的砌块砌体,在梁下、挑梁下应该按6.2.13灌混凝土。

5)夹心墙的相关构造和墙叶之间的连接应该符合6.2.15、6.2.16要求。8、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1)设伸缩缝,根据楼(屋)盖的类别及是否有保温层,按6.3.1查取最小温度伸缩缝间距。

2)为了防止或减小砌体顶层裂缝,可采取设保温层、屋面设分隔缝、屋面板底设滑动层、设顶圈梁、设构造柱、挑梁下和过梁上设水平钢筋网等错施。

3)为了防止或减小砌体底层裂缝,可采取增大基础圈梁刚度、窗台下设水平钢筋(网)、设窗台板等措施。

4)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设拉结钢筋。

5)为防止或减轻混凝土砌块砌体顶两层和底两层裂缝,可以窗台两侧设水平钢钢网、设竖向钢筋并灌孔、在顶层和底层设通长窗台板等措施。

9、圈梁

1)圈梁的作用是增加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和较大振动引起的不利影响。

2)单层和多层的砌体的设圈梁规定按7.1.2、7.1.3执行。

3)由《建筑基规》7.4.4,多层砌体宜在基础和顶层处各设一道圈梁,分别抵抗砌体中间和两端的不均匀沉降。

4)圈梁的构造(被洞口截断后的搭接长度、与屋架和大梁的连接、宽度、高度、最小纵筋)按7.1.5执行。

5)采有现浇楼(屋)盖时,圈梁的设置,按7.1.6执行。

10、过梁

1)砖砌平拱、钢筋砖的跨度分别不应大于1.5m和1.2m,对有较大振动或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2)过梁所受的梁板荷载和墙体荷载按7.2.2取值。

3)砖砌平拱和钢筋砖的跨度取净跨,钢筋混凝土过梁跨度取其净跨的1.1倍和净跨加两端支承长度的较小值。

4)计荷载时墙体的高度,对于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底算起,对于钢筋混凝土过梁从梁顶算起。

5)对于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其计算受力高度为净跨的1/3和实际墙高的较小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