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东北为例

合集下载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 节性强的特点,为农 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 什么有利条件?
➢ 生产集中在夏季,有利于农忙 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 业生产;
➢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 业收入,还可进行农田基本建 设和水利建设等。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简析地形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的有利影响。
活动探究:地理条件与特色农业
➢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有利的地理条件: 水热条件好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
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需求量大。
活动探究:地理条件与特色农业
➢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有利的地理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
土壤
地形 气候
水源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政策 技术
东北的(地理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决定了农业的大方向。
综合分析 抓住主导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 实质就是对农业土 地的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 东北地区位置、范围
➢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 40oN-50oN;120oE-130oE,中国最
区域农 业发展
地理 条件
农业 布局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三、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地区是全国 最大的、比较稳定 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 粮食商品率最高的 商品粮生产基地。
➢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受丘陵、山地 影响,局部地区有差异。

2019年-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位条件第一课时-PPT精选文档

2019年-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位条件第一课时-PPT精选文档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位条件 第三册 鲁教版 高中 地理 高二
郑岐言
山东省乳山市第二中学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位条件
阅读教材P57—58
找出“东北地区的位置及特征”
学生汇报阅读的“成果”
小组探究 正方组:东北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反方组:东北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1.学生展示“, 同方解读补充
整理巩固
独立思考 分析“东北湿地广布的原因”及功能
参考答案:
答案交流
播放视频;布置任务:“为东北农业今后 发展,请你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成果展示
参考答案:
教学小结
课堂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4-1区域农业农业发展—以东北为例(第二课时)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4-1区域农业农业发展—以东北为例(第二课时)

十足的干劲
参加开垦北大荒的同志们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开发、利用 与治理、保 护相结合
20世 纪以 来东 北地 区人 口激 增 高强 度的 农林 开发 土地 不合 理利 用
经济益、 生态效益 相统一
水土流失 和黑土退 化严重
土地沙化、 坚 持 碱化和草 导 表 场退化加 生态环境退化 现 致 强 改 威 自然灾害 善 胁 频繁 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 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蛹、蚕沙喂鱼, 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 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否。
因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 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成功 地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实 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雾霾天变得越来越频繁
五、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 (2)发展重点:
①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Z、xxk
②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③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3)方向: 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平原区农 业发展方 向
• 方向:生 态化
第三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商品 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 品粮基地
2、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
地区专业化
一望无际的黑土地
大规模的机械化
我 国 机 械 化 水 平 最 高 的 地 区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2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件(共75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2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件(共75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明确区域 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掌握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 护措施。 3.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 自主探究
一、自然环境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_内__蒙__古__自__治__区___东 部。
南 部
暖温带
3 600 ℃ 温带季风 以上 气候,冬 制约一
①东北地区的 水热条件基本
中 部
中温带
1 000~ 3 600 ℃
季寒冷, 个区域 夏季温暖 农业的
满足喜凉类作 物一年一熟的
,降水量 生产品 生长需求,作
300~1 种、耕 物生长季节集
北 部
寒温带
小于 000毫米 作制度 1 000 ℃ ,集中在 和生产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沛县张寨中学晁岱沧
小天地·大视野
振兴东北从振兴农业做起
专家表示,国家对农业的直补超过1 028亿元,但补贴效 率偏低,建议采用“土地赎买”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 经营,东北的黑土地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1年东 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 78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7%,“南粮北调”逐渐被“北粮南运”所取代。在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要在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 业。当时温总理说过一句话,“这个题目叫做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讲得是工业,但是首先要从振兴农业做起。”
2.农业布局 (1)特点:明显的___地__域_____性。 (2)分布 ①自东向西:依次为以林为主的__林__农____交错地带,以农 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 ②自南向北:分为_海__洋__渔___业__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 错地带。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农业发展概述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第三章:区域农业特点和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点;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制约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4. 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和改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5. 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分析;国际上成功农业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概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2022-2023高中地理 寒假作业4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2023高中地理 寒假作业4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清朝,以捕捞野生资源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文献记载当时“有水之处,大半有鱼。

鱼之大小,视水之大小也”。

近年来,特色冷水渔业、休闲渔业、设施渔业、水库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蓬勃发展,鲑鳟鱼类、河鲈、河蟹等名优品种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35%,“绿色、品质渔业”的品牌形象逐步确立。

读清代渔业地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能体现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A.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多B.产鱼地集中在湖泊C.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D.产鱼地东多西少2.与现代相比,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旺盛 B.冷藏保鲜技术先进C.渔业资源丰富 D.水网密布,水量充沛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A.水质好,品种优B.饵料充足,人工饲料投放少C.交通便利,市场广D.渔获量高,输出量大【解析】本题考查渔业资源开发。

1.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少,产鱼地集中在河流,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产鱼地西多东少,C正确。

2.从图文材料可知,河流众多,有水之处,大半有鱼,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网密布,水量充沛,现代更多的是人工渔业资源丰富,现代人口更多,市场需求旺盛,冷藏保鲜技术更先进。

D正确。

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位于偏远地区,受人类影响小,水质好,品种优,A。

相对东部地区来说饵料、交通、市场和渔获量及输出量都没有优势。

【答案】1.C2.D3.A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地区新兴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核心区。

当前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和水稻等为主,2000-三江平原粮食产量由1197万吨增至3605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幅1409万吨,水稻产量增幅1276万吨。

下图示意2000-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三江平原的粮食生产A.农作物单一化特征明显 B.玉米单产较水稻高C.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D.地区专业化程度降低2.驱动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变化 B.农业政策 C.机械化水平D.市场需求3.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 B.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C.土壤肥力下降 D.导致气温和积温升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的首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苹果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和发展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2个苹果优势区(如图4)。渤海湾苹果优势区(图4A)主要布局在山东、辽宁、河北等3省;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图4B)主要布局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4省。
(四)肉、奶及水产品
1、肉牛肉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中原、东北2个肉牛优势产区,建设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4个肉羊优势区(如图5)。中原肉牛优势产区(图5A)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4个省;东北肉牛优势产区(图5B)主要布局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中原肉羊优势区(图5 )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5个省;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肉羊优势区(图5②)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和河北等2个省区;西北肉羊优势产区(图5③)主要布局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4个省区;西南肉羊优势产区(图5 )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5个省区市。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2、棉花
优势区域: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重点建设120个棉花生产基地(如图2)。其中,黄河流域棉区(图2A)主要建设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省;长江流域棉区(图2B)主要建设江汉平原、洞庭湖、翻阳湖、南襄盆地等地;西北内陆棉区(图2C)主要建设新疆广大农区、新疆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4、
5、
第二课时:
学习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
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得出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结合书本72页的活动和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取信息,加以说明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主要的林业基地
3、畜牧业生产基地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这些基地主要分布的地区,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的特点)
二、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
结合书本70页活动,让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
2、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
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
(一)粮食作物
1、专用小麦
优势区城: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如图1 )。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图1 )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7省;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图1②)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省;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图1③)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省区。
通过阅读资料2:“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则”,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在从区域内部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小方向。
1、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2、东北区域内部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用表格比较法)
农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专用玉米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一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如图1)。东北一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图1A),: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4个省区;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图1B)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等3省。
(二)经济作物
1、高油大豆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如图2),主要抓好松嫩平原(图2 )、三江平原(图2②)、吉林中部(图2③)、辽河平原(图2④)、内蒙古东部四盟市(图2⑤)等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省区。
补充资料:
资料1: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地之一。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说,从广义上讲黑龙江省全部都处于黑土区。而在全省现有的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8000万亩。目前,已有I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在松嫩平原腹地的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也有一条骇人的大侵蚀沟。据村书记陈孝忠介绍,15年前这条沟还很窄,一步就能跨过去。随着雨水的冲刷这条沟越来越大,现在已有10公里长,平均深度5米,最宽处约有50米,而且宽度每年扩展。明水县水务局水保站站长丁洪军对记者说,明水县地处黑土带的中心,境内没有河流,加之地形平缓,50年前这里没有一座永久性的桥。而现在已经有500多座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桥涵,都是为侵蚀沟而造成的。专家们对目前黑土耕地现状极其痛心。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说,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0.5~1厘米的黑土表层,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蒙古栋、白桦、人参、鹿茸、
柞蚕、苹果
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马、牛、羊
(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
学习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1:通过图片及第二单元的问题研究:分析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和到保护北大荒的变化。
方法2:给资料“黑土流失触目惊心”进行分析。(见后边资料1)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引导提问: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北黑土地区面临着什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黑土资源?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教师适时点拔,从而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东北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把区域生态建设的分析模式迁移过来)
知识结构:
二、东北地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图3A)、滇西南(图3B)、粤西(图3C)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广西、云南、广东等3省区。
(三)水果
1、柑橘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中游(图4①)、赣南湘南桂北(图②)和浙南闽西粤东(图4③)三大优势产区,近期集中抓好长江上中游和赣南湘南桂北2个柑橘优势区的建设。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6省市区。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近期作示范性启动。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