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章的最后一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用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学习了精、气、血、津液、神,其中,精气血津液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源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且通过五脏分布于全身。

而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总的概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精气血津液和神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气和血的关系、气和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用气血这个术语,作为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代称,常常就这个意义来使用气血这两个字。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又常常从“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个角度来强调,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言,强调气血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论证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

那么气与血的关系,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记住两个原理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气为血之帅。

(一)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作用的概称。

那么气对血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具体又包括了哪些内涵呢?第一个是气能生血。

1. 气能生血怎样来理解气能生血?首先,气作为物质含义而言,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来源之一是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可以化生血液。

就这个意义讲,气能生血。

其次,中医学所说的这个气,指的是人体之气,它是精微物质,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我们讲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血液在体内的运行、在体内的化生都要依赖于五脏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

气能生血的第二层意思,是从气作为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的一个标准来理解的,脏腑之气的正常运动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即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就这两个意义来说,气能生血。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

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

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

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

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

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

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

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

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后天之精,经脾的转输 ,布散至脏腑, 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与各脏的血、津 液相互化生,促进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 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功能活动,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精的施泄: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①生殖之精的化生:生殖之精,由先天之精
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在天癸的促发作用

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5.主要功能
营 营 气 别名 别名
营 阴
卫 气 气
卫 阳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 含义 概念 之气 之气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生成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
气滞——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 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 闭于内
气的功能
推 动 调 控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 中医学气的理论重在研究人身之气 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 脏腑、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涵义: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
的极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
气的涵义包括三层意思:物质性、 功能性和运动性.
1、物质性:是结构单位最小的物 质.用最表达.
血能载气 津液能载气
三气运动的意义:
1、布散全身,发挥人身之气的功能,运行 精、血、津液濡养全身.
2、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 理活动,并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3、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适应和 联系.如肺的吸入与呼出,饮食物和津液 的新陈代谢等.
四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脏腑之气运动趋势: 心肺在上,上者宜降.
五脏:肝肾在下,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六腑以降为顺,宜降.
六腑: 降中寓升小肠吸收水谷精微
2、脏腑之气运动的协调统: 1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3心火宜降,肾水宜升. 3、气机调畅: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 之气机调畅.
五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1、气机失调:气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 调平衡,称为气机失调.
2、生理表现: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2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
功能活动. 3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布.
3、病理表现:气虚推动无力.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 3血行迟缓—-血瘀. 4津液停滞—-痰饮、水肿.
二温养作用:
1.含义: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热量,温 暖机体,营养全身.
2、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 的生殖之精.
• 中医学的先天之精,从分子生物学来看, 可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生殖细胞中的核 酸和性激素.在遗传工程中,核酸是携带 父母的遗传信息,形成胚胎,促进胎儿生 长发育的根本物质;而性激素则是人 体繁殖机能的物质基础,类似中医学中 的天癸.

神及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

神及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
A.气能生津 气对津液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 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来源相同

相互化生
津液
失血过多 脉内 脉外 血 液 津 液
(津液亏损)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神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A.气能生血 气对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气为血之帅
临床应用:①血虚时,补血+补气;②血瘀时,活血+行气 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 A.血能生气
B.血能载气
血对气
血为气之母
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 血
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津血同源
• • • • • • •
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神 (二)精能化气 (三)精气化神 (四)神驭精气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气的功能性和物质性? 2.人体循环、消化、呼吸、水液代谢活动是 如何体现气化的? 3.中医心在血液生成和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第五节 神
• 一、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 现的统称。 • 二、神的生成 •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
•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关系
渗入
失血 过多 导致 津液 亏损
大量外泄 脉外 津 液

中医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3.气能摄血
气能控制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病理:
气虚统摄无权——出血 治疗:益气摄血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 病理: 血虚——气虚 治疗:补血养气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血能载气
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散失
病理:气随血脱
治疗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气促进和激发津液的生成 病理: 气虚——津液生成不足 治疗:补气生津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气能行津 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 病理 气虚——推动、气化无力 水湿痰饮 气机郁滞——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治疗:利水化痰与补气、行气同时运用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三)气能摄津 能控制津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治体 内津液无故的流失。 病理: 气虚无力固摄——多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 (四)津能生气 津液是气化生、敷布的动力 病理:津亏——气虚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五)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 病理:气随津脱 治疗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1.精可化血 2.血以养精 (二)津血同源 1.津能生血 2.血可化津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血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 病理:气虚——血虚
治疗:补气生血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气能行血 气能推动调控血液在脉管中稳定运行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病理 气郁——不能推动血行 治疗:血运失常——补气、行气、降气、升提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 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 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 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 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 一。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 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 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 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 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 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一)精的生成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要点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

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

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1.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

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气能摄血: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

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作用之中。

(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②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2.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升降出入运动的有序。

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例如,卫气司汗孔开阖,固摄肌媵,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

(4)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气与血的关系(重点)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举例)。

(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举例)。

3.气能摄血
(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举例)。

(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即“气不摄血”) (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举例)。

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举例)。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大出血时,在紧急止血的基础上,往往多用大剂补气药物来益气固脱(举例)。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即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之一),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以自学为主)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亦可归纳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和津能载气等五个方面。

对上述五个方面,应掌握其各自的含义、生理体现、病理表现,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精血同源
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略讲)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