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
医学专题第三章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j5084

1、气能生津(shēnɡ jīn)
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的功能,脾胃之 气旺,则津液就充盛(chōnɡ shènɡ);脾胃之气 衰,则影响津液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五页。
2、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汗尿),全赖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脾之升清,肺之 宣降,肾之蒸腾气化,维持了津液的运 行及化生汗尿排出体外。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
(三)血的功能(gōngnéng)
(二)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
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 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 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 , (yíngyǎng) 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 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无器不有”。 实际是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耗散(hào sàn)结构。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三)气的功能(gōngnéng)
1.推动 作用 (tuī dòng)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第七页,共四十五页。
气的功能(gōngnéng)
1.推动作用 即激发、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各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生理功能、血的 生成与运行、津液(jīnyè) 的生成、输布与排 泄等。 气虚则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 经络之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不足, 血行迟滞,水液停聚等病理变化。
第八页,共四十五页。
气的功能(gōngnéng)
❖2.温煦作用 ❖温煦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和脏腑经络功
气虚,化生血功能弱——血虚。
治血虚,配以补气药。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源自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 宣降,肝气的疏泄条达。
中医执业医师:精、气、血、津液、神测试题(题库版)

中医执业医师:精、气、血、津液、神测试题(题库版)1、单选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江南博哥)变化。
具体的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是“气”的五大功能之一!2、单选血液生成与哪个脏的关系最密切()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3、单选卫气的分布是()A.行于脉中B.行于脉外C.下走气街D.走于息道E.布散胸中正确答案:B4、单选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D本题参考解析: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
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
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5、单选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D6、单选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营气,是循行于脉内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行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故常“营血”并称。
营气属阴,故又常称“营阴”。
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并营养周身。
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血液量的恒定。
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之均得到营气的滋养,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卫气是循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
卫气充足,机体得卫阳之温养,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促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
卫气的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二、关于精气血津液神与藏象学说 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是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 质根底;同时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 在体内的代谢,又依赖脏腑正常的 生理功能。因而,精气血津液神学 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 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关于神的概念:
1.含义: 广义: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
种变化。 狭义:指精、气、血、津液
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2、表现:
〔1〕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 能量转化,以及废物排泄。
饮食物
食物残渣 水谷精微
糟粕 气血津液
气化
津液
汗
尿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 动所 产生的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那么能 出矣〞。
〔四〕 固摄作用
1.含义: 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 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其在 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固摄,指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2.作用表现: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 行,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 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其有节 制的排出,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 故流失。
〔三〕 防御作用
1. 含义: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 的作用。防御,防卫抵御之义。 2 . 作用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病理表现: 〔1〕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2〕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
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 之聚也〞。
(完整word版)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

大医精诚唐代:孙思邈医术精通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⑴,怨亲善友⑵,华夷愚智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⑷,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⑸。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⑹,况于人乎⑺。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⑻,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⑼,必有大段要急之处⑽,不得已隐忍而用之⑾。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⒀,是吾之志也.大医之体夫大医之体⑴,欲得澄神内视⑵,望之俨然⑶.宽裕汪汪⑷,不皎不昧⑸。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⑹。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⑻,邀射名誉⑼,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⑽,勿左右顾眄⑾;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⑿,食如无味;醽醁兼陈⒀,看有若无。
『中医精髓图解』第三章 精、神、气、血、津液

『中医精髓图解』第三章精、神、气、血、津液第三章精、神、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神[含义](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之精,叫做“生殖之精”。
维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
生殖之精来源于父母,是指繁衍人类、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当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在母体内孕育构成身形,所以又叫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是指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脾胃化生而成,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原料,所以又称后天之精。
两精均贮藏于肾。
(二)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形象、神态、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气息、姿态和动作等。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它与人的脏腑气血盛衰有关:凡神气充旺,一般反映脏精充足、机能协调;若脏精将竭、气机衰败,则神气涣散。
故《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作用](一)精的作用有三:①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灵柩·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指出入的胚胎由父母的生殖之精所生成,其后脑、髓、骨、脉、筋、肉、皮毛等脏腑身形都在胚胎基础上孕育形成。
②精是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出生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母体精血的供养。
胎儿出生后从出生至终身,全赖饮食的水谷精微和呼吸的自然清气,即所谓后天之精的不断供给和补充,才能够进行生长、发育和维持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③人体发育到青春期,生殖之精成熟,并产生一种具有生殖功能叫“天癸”的精微物质(现代医学的性激素)。
至此,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
生殖之精为繁衍生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穴八门介绍

经穴八门介绍经穴八门介绍:气门、血门、虚门、实门、寒门、热门、风门、湿门1、气门经穴性质,气分为先。
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
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
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
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
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
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
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
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
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
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
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
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
商阳泄肠,内关调胃。
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2、血门穴有血门,亦当牢记。
一切血病膈俞饶,大便脓血腹衰治。
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间行淤可破血结之证。
天枢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冲三阴交通经行淤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
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
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
鼻衄二间极效,牙衄合谷最良。
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泽攻。
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
血崩漏血求大敦,调经行淤曲池针。
吐血咳血有鱼际,齿衄鼻衄求内庭。
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功效亦同。
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3、虚门虚者补之,穴要审真。
隐白补脾益肾,地机补脾益精。
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
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
阳气欲脱神阙灸,虚损劳弱天枢攻。
治虚劳肺萎魄户好,止阴虚盗汗间使高(佐太溪、阴郄)。
闻之膏肓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
补肾益精命门肾俞宜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
大便闭结支沟取,虚热烦渴涌泉清。
抑又闻丹田(关元)固下元益精气而补虚损,气海固下元助阳气且滋肾阴。
补肺治虚劳以肺俞,补中益脾阳以公孙。
太冲曲泉与行间补血而养肝,太溪复溜连交信滋阴而补肾。
中医基础理论(4.6)--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何种作用(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答案:D解析:气的固摄功能可使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2、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为( )A.脾胃 B.肝肺 C.心肾 D.心肝 E.肝胆答案:A解析: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脾升胃降,故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3、能够推动呼吸和血行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营气 D.元气 E.中气答案:B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4、元气运行的通道是( )A.血液 B.三焦 C.脉 D.津液 E.以上都不是答案:B解析:三焦功能之一:通行元气。
5、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且根源于肾的气,称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答案:A解析: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且根源于肾的气。
6、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 )A.特点相同 B.性质相同 C.分布相同 D.功能相同 E.来源相同答案:E解析:两者都同源于水谷精气。
7、以下何项不属于津液排泄途径是( )A.汗液 B.尿液 C.粪便 D.呼气 E.痰饮答案:E解析:津液排泄通过汗液、尿液、粪便、呼气途径排泄,与痰饮无关。
8、在治疗血虚时可加入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答案:B解析:气对血的关系之一表现为气能生血,故治疗血虚证可加入补气药。
9、“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精血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肝肾同源 E.以上均不是答案:C解析:汗为津液所化,根据津血同源理论,故“夺血者无汗”。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答案:D解析:气无形而动属阳,津液是有形质的而属阴,气到达全身必须依附津液为载体。
精气血津液神讲稿

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1、哲学之气与医学之气的关系共性:首先它们都承认气是物质的,而且都认为气有运动性和时空弥漫性。
哲学之气的目的:探讨宇宙的起源、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
医学之气的目的: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像卫气、营气各有什么功能)、疾病的病机变化(比如说气虚、气滞、气陷、气逆等)、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的感应交融,所以医学之气更具体。
哲学之气的物质与功能:其实哲学之气与物质之气都认为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但是哲学之气更着重物质性,因为哲学之气要说明世界的本原,而世界的本原肯定是物质性的。
医学之气的物质与功能:医学之气是无形的,不像血、津液那样看得见,它主要是通过功能来体现,所以医学之气非常重视功能性。
但是有一点要强调,支撑功能的是物质之气,比如说一个气虚的病人,那他除了有气的功能减退外,物质之气肯定也减少了。
哲学之气的运动:多论聚散,偶论升降。
医学之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2、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的概念包括两个含义: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由于中医学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所以称气为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2)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比如说营气、卫气。
3、气的存在形式弥漫而流动不息: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是以它们的功能体现它们的存在。
比如说我们的机体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就是卫气温煦作用的体现。
人体之气不断地运动,不断地聚散,不断地转换。
也正是由于气的不停运动,我们的生命活动才能持续。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可由父母给予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化生的气称之为先天之精,又称元气,是人身之气的根本。
另外,还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肾吸纳的自然界之清气所化生。
这两者合称为后天之气。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这节课,我们接着讲气,首先讲气的运动,我们明确一下气,气的运动,为气机。
机有枢机、枢要、枢纽、关键、这样的意思。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所以说这个气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气机。
而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那么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这四种基本的形式。
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
气有营输,则营者溢出,输者纳入。
故有高下营输的阴阳对应,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也是事物的辩证法。
所谓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是指气自外向内运行。
比方说,元气,自脐下即指气海向上运行,宗气自胸中,自上气海向下的运行,那么这就属于气的升降运动。
白天是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体内,成为营卫的出入运动。
白天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而夜间特别是在睡觉的情况下,我们说睡眠是阳要入阴,阴阳交合的这种状态,是睡眠的一种状态。
如果阳入阴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不寐等等。
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体内。
既然运行于内,那么我们说阴虚盗汗,就是夜间卫气随营气运行于体内运行发生了障碍。
就是卫不入营,卫气没有随营气到达体内,即所谓阳不入阴。
或者阳入阴出现障碍,这时候表卫不固,津液随毛孔而出,称之为盗汗。
那么这种治盗汗的代表方剂是:如果以养阴为主,是“六味地黄丸”。
若针对肌表下药,是“当归六黄汤”。
即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当归。
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对于阴虚来滋阴,从而治疗其盗汗。
一个是卫阳迫津外泄,这个表阳情况用黄芩、黄连、黄柏来清热,黄芪来固表,来治盗汗。
人体的浊气,自下而升是肺呼出自然界的气,体现肺气的宣发运动。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下纳入肾,体现肺气的肃降运动。
下纳入肾,这是肾主纳气,对很多的一个老年性的虚喘、咳嗽,如果只针对肺下药是不够的,还需要补肾纳气。
关于补肾纳气,在《医门,推敲》第一部第一个方子“老青龙汤”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将这个纳肾气的很多药,我们做了分类比较,能纳肾气很多药,沉香、冬虫夏草、磁石、补骨脂、肉桂等,都能纳肾气,这个下去可以看一下。
人体之气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应统一的矛盾运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比方说肝气脾气主升,肺气胃气主降,但是整个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看,升与降,出与入它们之间,必须协调平衡。
比方说这个肝气主升,如果肝气主升,生发太过,就会出现肝阳上亢,这个时候我们用“镇肝息风汤”之类方剂的。
但是脾气主升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就出现脾不升清,《医门推敲》第一部里面有一个“升清降浊汤”,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就是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这个功能出现障碍。
那么肺气主降,如果肺气主降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就会肺气上逆,就形成咳嗽,这个是用“苏子降气汤”。
那么它体现的就是降肺气,以治其咳嗽。
“苏子降气汤”里有一味药叫肉桂,它能纳肾气。
肺的肃降运动还需要的一个肾的纳气功能加以配合,从整体上来讲,它是协调统一平衡的,虽然说是某个脏腑,它具有侧重点,但是整体来看它是统一的。
好,我们看一下脏腑气机运动的规律,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规律,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清阳,降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
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特殊的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功能活动,其物质能量代谢的升降亦直接相同。
一般来说,五脏储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联上下,为升降之枢纽。
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
肝左肺右,有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精液者也”,是《灵枢》的原话。
六腑,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
饮食消化和排泄过程当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
比方说胆,输泄胆汁,胃腐熟水谷,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津等等,所以说这个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处于升与降的统一之中,而且每一个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也就是升降中复有升降。
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可以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脏腑的气机升降除了一般规定以外,还有其本身的不同规定。
然后心,心位胸中,对应上焦,主血脉,主藏神,推动血液在脉中循一定的规律和方向而循环不息。
以供养全身的需要。
心主神明,为一切节制意识思维活动之总司,五脏六腑之大主,统驭全身各脏腑组织始终维持平衡协调,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其升降特性主要为降,而降中又有升。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外合皮毛,为人体抵御外邪之屏障。
肺的这个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肺用宣发和肃降,是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
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
但肺气以肃降为顺。
可见肺气特性主要为降,升为次之,也就是它降中有升。
肝位于右肋,主生发,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条畅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
其气机升降,以升为主,降居其次。
王冰《注素问》有这么一段话,“人动,则血注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主血液,调节血流量,输血行脉,生发而上,又运行全身。
而肝之余气亦入于胆,聚而成精。
那么胆汁来源于肝,肝分泌胆汁,下泄于胆小肠且能输泄精官,调节经血,与生殖功能有关,又能疏密三焦,通调水道,使三焦气至则脉络通,而调泄水道。
肾藏下焦,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其气机以升为主,降为其次,而脾胃为中焦,脾以升为顺,胃降为和。
气机升降运动,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虽然和各脏腑皆有关系,但升降之枢纽在于脾胃。
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在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输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灌四旁,这个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的归纳,源于对中土五行模式和阴阳理论的认识和运用。
关于这个中土五行模式和这个阴阳理论,我们在之前的课有讲过,如果不懂得可以再听一下之前的课件。
脾胃之气的升降失调,不仅影响饮食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导致气血化生无缘,而且可以阻滞中焦,导致其他四脏腑的升降运动。
出现心肾的水火不济呀,肝肺左升右降不合呀,等等病理状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通过脾胃运化和传输作用,其余的脏腑才能得到济养,而维系生命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说有这么一段话,“脾,阴土而生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
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土不升,右土不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位于至,而升降之权就在中气,升得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后转也。
故宗气望,则脾升而胃降,四项,得以能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腻,四项司其运行矣”。
这个是《医学求是》里面的原话,来说明这个脏腑气机运行。
有鉴于此,所以在历史上金元四大家就产生了补土派这一个派系,其始所创“补中益气汤”以及“补中益气汤”这一类的方剂流传至今,也是源于这样一个理论。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经络的气机升降规律。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肢节管窍,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保持着物质能量代谢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
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完全符合升已而降,降己而升的规律,体现了上焦内脏主降,下焦内脏主升的特点,而体腔内部的经络则多为升降相交错,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所以说经络系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渠道。
十二经脉的这个循环规律也反映了脏腑的这个升降规律。
凡脏器上升的,其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下降的。
比方说啊足三阴经起止于足趾端,从下肢内侧上行,止于胸腹部,分别交于手三阴经。
足三阴从足入腑,从足到下肢内侧,到胸腹部。
凡脏器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上升的。
比方说手三阴经起于胸部,循上肢内侧上行,止于手指端,分别同手三阳经相接,即手三阴从胸走手,从胸到上肢内侧到手。
反之,凡腑气是上升的其表里的脏器就是下降的。
比方说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这是一种升,而手三阴从胸走手,这是一种降。
凡腑气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脏器就是上升。
如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这是降,而足三阴经,从足走腹部就是为升。
另外一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
你比方说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是上升的,而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就是下降。
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
比方说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它属降,而足三阴经是从足走到腹部,属升。
反之,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
它同名的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
比方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就是降,而手三阳络从手走头就是升。
凡是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
比方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为升,而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为降。
总之,十二经脉循行的规律与脏腑气机升降规律是基本一致的。
好,我们看一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失调。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说气机失调,它也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你比方说气的运行受阻而不通畅,我们称之为气机不畅,受阻比较严重,局部组织不通的我们叫气滞,气的上升太多或下降不及,我们称之为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者下降太多,我们称为气陷。
气机外出太多而不能内守的我们称为气脱。
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在内,我们称为气闭。
那么我们根据这些,掌握气的运动失常的病历和机理,我们就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多种气机失调的治疗法则。
比方说气滞,我们比较容易出现气滞的是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之后,因为肝喜条而恶抑郁,它可以因为情志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如果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又可以导致由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胃部不适,因为它的根在肝,所以肝郁气滞,我们用“柴胡疏肝散”,那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肝的原因导致气滞,是由于胃本身的原因,导致气滞,我们可以用“木香顺气丸”把这个气滞解决。
这关于气滞就行气,就肝气郁滞我们还要解郁,如果气的上升太过,比方说肺气,它主降,但它降中有升,那么肺气上逆就会咳嗽,这个是我们用“苏子降气汤”,这个是降肺气,比如说肝气,肝气它本来就是上升的,但是它上升太过了,那么就会头昏脑胀、头痛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用“镇肝息风汤”。
好,我们说下降不及,气的下降不及也称为气逆。
我们举个例子,胃气上逆,那么胃气上逆,要么会引起呕吐,要么引起呃逆,胃气本来就是降的,他现在下降不及,产生胃气上逆,这个时候我们用“丁香柿蒂散”,或“旋覆代赭汤”,这就是典型的治疗胃气下降不及,这样一种气逆,胃气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