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

合集下载

摇摆不定的自我——浅析芥川龙之介成名作《鼻子》

摇摆不定的自我——浅析芥川龙之介成名作《鼻子》

《 鼻子 》 取材于《 今 昔物 语 》 中“ 池 尾禅 珍 内供鼻 语第二十” , 受《 宇 治 拾 遗 物语 》 第二卷“ 长 鼻 僧人 ” 和果戈 理 的《 鼻》 两则 故事 影 响创作 而成 在芥 川 的
时 的内供 却 似乎 自身难 保 . 深 深 陷入 鼻子 的 苦恼 和 自卑 中 选 择僧 人作 为小 说 的主 人公 , 暗示 着作 者 芥 川 试 图告 知读 者 . 连 德行 高 超 的高 僧们 在 烦恼 面 前都 束手 无 策 . 那么, 普通 大众 更 是 如此 , 如 果仅 仅 指望 着依 靠 宗 教或 他 人力 量 的帮 助 , 实 际上 是徒 劳
性 中的 自卑懦 弱和 自私利 己的特 点 . 寻求放 下烦 恼和苦 闷 . 多份 生活 的智 慧和坦 然 的生 活境 界 。 关键词: 芥 川龙 之介 ; 《 鼻 子》 ; 利 己主义 ; 烦恼 ; 困境
中图 分类 号 : 1 1 2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3 ) 0 5 — 0 0 6 9 — 0 3 这样描述 : “ 上 帝 用 泥土 按 照 自己 的现 状 捏 成 泥人
第2 2卷 第 5期
2 0 1 3牟 9 月
_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Co U e g e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芥 川龙 之 介 在 文 坛 崭露 头 角 . 备受关注 , 甚 至得 到 文 学 大 家夏 目漱 石 的 赞 赏 和 推崇 : “ 他 将 是 独 一无
的模 样 . 然 后 通 过 鼻 子 吹 进 一 口气 于其 中 , 他 便 有 了生命 ” t 2 1 ,  ̄ 吸开 启 了生命 之 门。而 鼻子 在人类 文 化 中也 衍 生 了多种 意 义 . “ 仰人鼻息” 、 “ 嗤之 以鼻 ” 等谚 语 . 反 映 出鼻子 在 与他 人 的关 系 中具 有 象征 意 义 东汉 许慎 在 《 说 文解 字 》 中对 “ 鼻” 解释为: 会 意 字. 从 自。 从畀. “ 畀” 又兼作声符。“ 自” 是“ 鼻” 的本 字. 作“ 自己” 。不难理 解 , 鼻子表 现 了一个 人 的 自我 态度 和 自我 意识 及 与 他人 关 系 的确 立 。芥 川 的《 鼻

《鼻子》赏析

《鼻子》赏析

浅谈我眼中的芥川龙之介之《鼻子》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病态现象以及对遭遇不幸的人造成的伤害以及心理影响。

这一病态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作者特意选取了佛寺这一清静之地作为大的环境,人物都是心思单纯,存有善念的和尚,更加反衬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不良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禅智内供,“内供”是古时服务于宫中内道场的高僧,有很高的地位,却一直被自己的外貌深深苦恼。

他有一个异常长的鼻子耷拉在脸上,每次描写这个异常的鼻子时,作者都会用「ぶらりと」形象地勾勒出那种怪异和滑稽之感。

然而内供伪装自己毫不在意,其实心里一直非常介意,这一点与其说虚伪,不如说,终究是人就难免得人性弱点,却又被高僧这一身份地位所牵制。

但是内供完全沦陷在周围人的眼光中,所有的心理变化都是因为不想被其他人嘲笑。

文章重点刻画内供的心理感受。

内供为鼻子所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吃饭时的不便利。

对于他以及帮他举着板的弟子来说,都非常不便,但是由于内供是有身份的人,又是和大家一起进食,所以要费这一番周折,而不是用更简便的方法,比如自己用一只手把鼻子举起来。

但是,这种吃饭的场景在周围的人看来非常之滑稽,只是内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第二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是因为鼻子伤到了自尊心。

为了恢复自尊心,内供采取了消极和积极两种策略。

但是消极的策略详细描写,积极的则一笔带过。

说明内供的心理就是比较消极的。

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时候两次用到「根気」、强调他是多么渴望能从心理上找到一些安慰,而且刻画出内供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他观察其他人的时候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查典籍的时候不仅看佛教的内典,连外典也看遍了,只希望找到一点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能改变鼻子的长短,有个人跟自己一样也是好的,这是一种自我怀疑和孤独感的体现。

从情节来看,内供两次觉得别人不会再嘲笑他了,第一次,是鼻子变短了以后。

开始镜中的内供看着境外的内供满意地笑了,暗示内供高兴是因为他以为取悦大家成功。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

这个故事以一个男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来分析《鼻子》。

故事以主人公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开始,随后描述了鼻子的冒险和独立生活,最终以鼻子重新回到主人公的脸上结束。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的主题和意义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通过对鼻子的脱离和独立生活,探讨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故事中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也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警示。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表现手法。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趣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总之,《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

106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文/王花朵 摘要:《鼻子》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出世作,芥川选择“鼻子”作为小说的主题,通过刻画内供这一人物,来批判内功的虚荣和人们的利己主义,以及盲目的从众心理。

这些和日本的“和”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本稿主要从“为什么选择以“鼻子”作为主题和“内供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与“和”文化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研究”。

关键词:鼻子;儒家文化和从众心理《鼻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在池尾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他的名字在池尾无人不知,那是因为他长了一个与所有人都不同的鼻子,即鼻子的长有5、6寸,前后一样粗,看起来和香肠一样,从上唇一直垂到下巴。

这样一个特殊的鼻子一直困扰着内供,这不仅给他的生活带了不便,周围人的嘲笑也使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内供为了让自己的鼻子变短,他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他通过照镜子来寻找让鼻子看起来短的角度;在寺院里观察是否有人拥有和自己一样的鼻子,甚至想在中外典籍里找到一个和自己有一样鼻子的名人,好抚慰心中的忧愁,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

一年秋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去办事,从一个熟捻的医生那里得到了把长鼻子变短的方法。

这个方法很成功的把内供的鼻子变短了。

内供以为以后吃饭再也不用麻烦别人,周围的人再也不用嘲笑他,然而周围的人比以前笑的更厉害,这使他更加苦恼。

一天夜里,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心情也舒畅起来,并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应该没有人再嘲笑我吧”。

一、选择以“鼻子”作为主题的原因众所周知,《鼻子》这篇小说取自于《今昔物语集》中的《池尾禅内供鼻语》和《宇治拾遗之物语》中的《长鼻僧人》,这一取材的原由与芥川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芥川十一岁的时候其母亲发病身亡,此后被送到舅父芥川道章家生活,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受此环境的影响,芥川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对古典文学很感兴趣,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鼻子》这篇小说的取材就是源于此。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鼻子》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他最著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感触良多。

《鼻子》以一个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并且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的鼻子。

故事发生在明治时代的日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姓柯叶,是一个高官,处于权力的顶峰。

而在他的权力下方,则是担任库备的仆人,他叫铁鼻。

铁鼻一开始被姓柯叶看中,并给予了相当的重用,但是一旦姓柯叶发现了铁鼻的鼻子不合乎常理,他迅速失宠,并成为了姓柯叶眼中的怪物,无法容忍他继续存在。

芥川龙之介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将铁鼻的鼻子的美丑变成了一个人生的全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完全在于他们的外貌。

这种以“鼻子”作为主题的奇幻故事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外貌的反省。

小说写得十分细腻,对于铁鼻的形容如此生动,让人仿佛就能看到“它”在那里动来动去。

在《鼻子》中,芥川龙之介以一种讽刺的语调展现了人们对外貌的过度追求。

无论是姓柯叶还是其他人,都对铁鼻的鼻子感到十分反感,甚至认为铁鼻的存在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威胁。

这种对外貌的过分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虚伪,并引起了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人们常常说“人不可貌相”,但却常常在心中给予别人一个标签,轻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而完全忽视了内在的美丽。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尺度,判断一个人好坏应该看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正如铁鼻是一个有为有守的仆人,他尽职尽责、为人正直,但外表的不完美让他失去了一切,并成为了众人嘲笑和排斥的对象。

芥川龙之介反思了人性中的偏见和狭隘,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德和品质。

此外,《鼻子》也让我想起了社会中的歧视与排斥行为。

铁鼻的经历就像是一次身份的失落,在那个没有鼻子就无法生存的社会中,铁鼻成为了一个被驱逐的“怪物”。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对于同性恋、少数民族、身体残疾者等群体的歧视。

我们常常以外在的少许差异就对他们进行评价和评判,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和自己的偏见。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索和对人性矛盾的描摹。

《鼻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鼻子与别人不同而引起的种种困扰,以及最终成功将鼻子拔下的故事。

本文旨在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这个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文化的基本概念。

日本文化中的“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和谐、统一、凝聚,具有凝聚力的东西,二是指与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和关系”。

这种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无论是家庭、公司、学校还是政治体制,都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回到《鼻子》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主人公高峰先生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高峰先生因为自己的鼻子异常大,引发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满,他也因此感到自卑和孤独。

然而,在他试图寻找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时,他并没有选择跟别人不同的道路,而是遵从了“和”文化的原则,尽可能地让自己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例如购买同款的鼻子模具、穿着与别人相同的衣服等等。

这种行为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和”关系的重要性,即通过与周围人相似的行为来达到和谐、融合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主人公最终将鼻子拔掉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虽然这个行为看起来很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然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在日本传统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并不被视为优秀的品质,相反,群体利益和考虑周围人的感受更受重视。

因此,在高峰先生觉得自己的鼻子会给周围人带来烦恼时,他选择将鼻子割掉,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除此之外,这个作品中还有其他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和”文化角度去探讨。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个充满了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和”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隐藏的思想。

芥川龙之介《鼻子》——论内供的悲剧性

芥川龙之介《鼻子》——论内供的悲剧性

78芥川龙之介《鼻子》——论内供的悲剧性吕 曼 重庆大学摘要:《鼻子》于1916年发表于《新思潮》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小说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围绕着一个半百和尚内供的鼻子而展开一系列悲喜剧。

本小论试图从心理角度分析造成内供悲剧性的原因。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法正确审视自我、二是对他人行为的敏感、三是个人无法反抗大众的软弱。

关键词:鼻子;分析一、《鼻子》内容介绍小说主人公内供长着又丑又长的鼻子,不仅给他带来生活上的不便,还招来了周围异样的眼光和嘲笑,因此十分苦恼,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缩短鼻子。

一天,他在弟子找来的偏方帮助下,终于缩短了自己的鼻子。

在他以为这下没人因鼻子再嘲笑自己的时候,现实却是大家对于摆脱痛苦的内供报以更大的嘲讽。

内供十分后悔,竟开始怀念起以前的长鼻子。

一天早上,内供用手一摸发现自己长鼻子回来了,再次如同当时缩短鼻子时一样开心的以为“这下,总该没人嘲笑我了吧”。

小说直接刻画人物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的同时也明显指责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二、《鼻子》内容分析(一) 无法正确审视自我在开头部分表述是“提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无人不晓”。

在这里并未表述说“提起禅智内供这个人”而是“禅智内供的鼻子”是无人不晓的。

也就是说提到内供就等于内供的鼻子。

在这里不仅是旁观者,甚至连内供自己都默认了这一点,如文中提到:“内供不厌其烦地端详这些人的脸。

因为哪怕一个也好,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一般长的人,聊以自慰。

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也看不见白单衫。

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正因为平素看惯了,更不会映入他的眼帘。

内供不看人,单看鼻子。

”可以看出内供与人交往的基准是建立在鼻子之上的。

在这里无论是内供还是旁观者都在以“鼻”取人,内供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就在于一个“鼻子”,因为一个缺陷而阻挡了直面彼此内心的机会。

而为了缩短这种距离,内供使用了各种方法使鼻子看起来短一些,并寻找和自己一样的鼻子,然而内供在表面却装作毫不在乎鼻子的样子。

从《鼻子》看人的本性

从《鼻子》看人的本性
翻阅佛典 书籍 , 竭力发现历史上与 己相似的人物记载 的内心
俗话说“ 金无 足赤 , 无 完人” 无 论是谁 都会有 缺陷。 人 ,
在 由于缺 陷 而 受 到 伤 害 的 时 候 , 们 往 往 都想 要逃 离 现 人 实 ]主人公内供 也是如此。主人公总是装作对他那怪模怪 ,
样的鼻子毫不在乎 , 但实际上心理却无 法摆脱这异常的鼻子 造成 的心理压力 。小说 中写道 : 内供从不 同的角度照镜子 , “ 专心致志地揣摩 。他时而 觉得光改 变脸 的位置心里还不 够 踏实 , 于是就一会儿手托腮帮子 , 一会儿用手指扶着下 巴颏 ,

《 鼻 子 》 看
人 的 本

邢 玉 冰
( 尔 滨 师 范大 学 东 语 学 院 , 尔 滨 102 ) 哈 哈 5 0 5

要 :鼻子》 《 是芥 川龙之介 的成名之作。在小说《 鼻子》 不正 常的鼻 子为主人公 带来 了数 十年 的心理苦 中,
痛 , 常的鼻子 虽然为主人公 带来 了一时的 内心欢 乐, 正 却增添 了他长久的烦恼与愁苦 。而再次恢复怪异模 样的鼻子
得长了。这些细微的描写都能够很好地暗示出主人公自卑 ”
作者简介 : 邢玉冰 (9 6一) 女 , 18 , 黑龙江哈尔滨人 ,0 9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20 级 从事 日本文学研究。

12 — 3
的心理 , 由此也 不难 得知主人公神经 的敏感和脆 弱才 是伤 害 他 自尊心的罪魁祸首 。
“ 芥川 的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可 以被站在门前 的人的咳嗽声而 惊扰 。 这样敏感而脆弱 的神 经在主人公 内供身上被淋漓 ”
地 表 现 出来 。
心苦痛 , 象征着世人潜意识 中自私 的黑焰…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

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 篇小说。

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台湾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 年《新思潮》创刊号上。

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

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

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

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

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

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

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

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

内供是个地位高贵的僧人,他曾花费几年时间抄写《法华经》。

他要会见来访池尾的侍者,教导前来承教的下法师,并希望成为“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和尚”。

然而这样一个本应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僧却也在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

这种对立具有强烈的讽刺,它暗示着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识的佛门弟子,也具有最为普遍的人性弱点。

在恢复损毁的自尊心方面,内供采用了消极与积极的方法。

对着镜子揣摩使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以及在现实,佛典中找寻拥有同样鼻子的人都非常贴近现实。

前者是希望通过揣摩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内心得到平静。

后者则是在社会群体中寻求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减弱强烈的孤独自卑感。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类似于阿Q 的精神胜利法。

当然内供也采取了积极地治疗方法,但一切都没有奏效。

芥川在安排这段材料时,对消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描绘,而对积极的方法则一笔带过。

这种详略的安排十分有效地表现了内供自尊的脆弱,也使得文章更为紧凑。

对鼻子的治疗是文章的一个转折点,内供有了更强烈的情绪起伏,文章也暴露出了更多人性的丑陋面。

在得知弟子有治疗鼻子秘方之时,内供装作毫不在意,却暗示弟子劝说他试用此方法。

内供的好面子,虚荣在此展露无疑。

在治疗时,内供既带有紧张的期盼,又带有不快的疑心,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在之后也有所表现。

当鼻子如愿变短时,内供的欣喜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鼻子变短的内供却得到了更刻骨的嘲讽。

从沙弥到内道场侍奉,五十多岁的内供一直为长鼻子所苦。

然而他半辈子的期盼达成后却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友好对待与尊重。

这种愿望的破灭揭示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实质:他选择了世俗的文化标准来界定自我,只有符合了社会群体的共同需求才能聊以自慰。

因而,他失去了真我。

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

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

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

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

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

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

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

因此, 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

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

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

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

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

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 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

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

《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

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

那么,芥川到底想通过这个短小的故事表达什么主题呢?“从这个短短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近似《罗生门》的主题:一是主人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自己始终注意映现在他人眼里的形象;二是探求其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通过揭示非合理性的一面,来挖苦和批评人的贪得无厌的行为。

”[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日本文学专家叶渭渠提出如上见解。

内供确实是个没有自信、不能自我把握的人,他的心理活动完全就像他人评价的晴雨表一样: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他就羞愧得无地自容;当自己的形象得到改善时,又像孩子似的顽皮地高兴起来。

他的自尊心从来都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好像别人可以任意把玩和蹂躏。

然而,我并不是很能理解叶教授所说的“挖苦和批评人的贪得无厌的行为”。

这个“人”指的是内供,还是那些嘲笑他的人呢?的确,芥川在探讨人生、考察人性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世间的假丑恶。

芥川自己曾经说过:“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

但又常常对‘人性'感到喜爱,那也是事实。

”轻蔑,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喜爱,则是借故事新编写出新意来。

对利己主义的揭露和剖析,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以及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是芥川创作的基本主题。

正如鲁迅所言,“芥川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之心情”。

对于生存的不安和苦恼,芥川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内供来表现的。

内供的苦恼,并不在于鼻子长带来的不方便,而是鼻子长使得他自尊心受到伤害。

那个鼻子就像是个怎么也摆脱不了的噩梦,一直缠绕在内供的心头,他无法忍受但改变又是徒劳。

“内供年过半百,打做小沙弥起,直到如今升为内道场的供奉,心里始终为这鼻子苦恼不已。

当然,表面上看似没事儿一样,倒不是因为作为一心修来世的出家人,不该老为鼻子犯嘀咕,而是他不愿意别人知道,鼻子乃他的心病。

”他在人前装得若无其事,企图维护自己作为得道高僧的脱俗,但他暗地里却想尽办法使鼻子变短,恢复自己的自尊心:他终究是个俗人,逃不掉俗人的那些条条框框。

内供的这种心态,正体现了他五十年来为了保护自尊心而失去了自己生存意义的可悲。

他一心想着怎么样让鼻子变正常,竟忘记了自己身为高僧,应该超然处世才对。

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生存目的,俗人的困惑终究还是困住了他。

“芥川通过对这样一个滑稽可悲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剖析了人性的软弱虚伪。

他认为人无法从世俗(自尊心、名誉心、虚荣心等)中摆脱出来,这是人的本来面目,虽然它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但这却是无法改变和无法挽救的。

”这种对于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但又无可奈何,正是芥川正面对并想揭示的“生存的不安和苦恼”,有一种鲁迅的“铁屋子的意味。

对于利己主义的揭露,芥川则是通过旁观者来实现的。

内供的长鼻子就是因为人们的嘲笑,“池尾一带的人倒都挺体谅禅智内供的,说他幸好不是俗家人,要不然,单凭那只鼻子,谁家闺女肯嫁给他呢。

其中,也有人议论说,八成是因为这鼻子才出家的吧”。

然而,让内供感到困惑的是,当他的鼻子变得正常的时候,人们却直盯盯地注视着他,甚至更露骨地嘲笑他。

这无疑是个荒诞而又合理的反应。

正如小说中解释的那样:“人的内心,自具两种矛盾的感情。

见他人之不幸,无人不会不同情。

然而,此不幸者,一旦摆脱困境,不知怎的,反让人觉得怅然若失。

说得过分点儿,心里巴不得他重陷不幸中去。

虽非有意,不知不觉中竟生出一种敌意来。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惊讶:芥川对于人,对于人性,怎么会有如许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的描述中,竟能将人性的细微之处剖析的如此尖锐而又透彻!文学家都是敏感的,芥川更不例外,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过早地接触到人性中的阴暗面,他本就敏锐的心思变得更加机觉。

这一点,似乎又跟鲁迅有着暗合。

他曾说过:“周围是丑陋的,自己是丑陋的,亲眼看着这些丑陋活着是痛苦的,而且还被强迫这样活着。

如果这一切是神的捉弄,那么神对人的这种嘲弄是令人憎恶的。

”也许正是这样过分的清醒使得他难以在俗世停留,才会选择自己“回家”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