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新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症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症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症常用对药麻黄、桂枝:麻黄辛温发汗,通阳散寒,祛营中寒邪;桂枝辛温解肌,祛卫分风邪,行阳活血,为血中气药,能引血中之寒外达。

相须相使,增强散寒发汗,温经宣痹作用。

荆芥、防风: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协同增效。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

并可祛肌表之风,而治皮肤痒疹。

.麻黄、细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饮阻肺,恶寒身热,无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川芎、白芷:川芎上行头目,为祛风活血止痛要药;白芷祛风止痛,引川芎而入阳明,治偏正头痛,反复久延不愈。

天麻、川芎:天麻入肝熄风,缓肝而治肝虚风动之眩晕;川芎入血行气,血行则风息而头痛平。

共奏平息肝风,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苏叶、香附:苏叶散寒解表;香附理气舒郁。

主治风寒夹气滞,无汗恶寒,周身胀痛,胸脘痞闷。

且能顺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

银花、连翘: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协同增效。

治风温病身热,表里俱热。

且可凉血解毒,治疗痈疮。

黄芩、桑白皮:黄芩泻肺中实火,桑皮泻肺中郁热,佐黄芩清肺。

泻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咯痰黄稠。

桑叶、菊花: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轻宣肺气,相须增效。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咽痛。

山栀、丹皮:山栀苦泻清肝,丹皮凉血泄热,为泻肝清火常用药物。

桑叶清肝经气分之热,轻清疏泄,上走头目,配丹皮气血两清。

丹皮、大黄:丹皮入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大黄苦寒通下,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合用更能泻热散瘀,荡涤热毒瘀滞,常用于肠痈、附件炎、盆腔炎等。

青蒿、黄芩: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泄肝胆湿火,共奏和解清泄之功。

治疗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胁胀口苦等症。

夏枯草、蒲公英: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相须合用,清火解毒更强。

可用于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疔疮痈肿,如肝炎、乳痈、淋巴结肿等。

周仲瑛运用经方辨治咳喘经验

周仲瑛运用经方辨治咳喘经验

周仲瑛运用经方辨治咳喘经验赵 惠(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9) 【关键词】 咳嗽;哮喘;辨证论治;名医经验;周仲瑛【中图分类号】 R256.11;R25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14)07-0970-02作者简介:赵惠(1976—),女,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咳喘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病证,涉及病种范围甚广,是临床上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

由于本病极易反复发作,迁延加重,治疗颇为棘手,故历来有“内不治喘”之说。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疑难病专家,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于运用经方诊治内科疑难顽症,对他人屡治不效之疾,古方今用,圆机活法,别具捷径,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深受教益,现将周老临证中运用经方治疗咳喘的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咳喘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责之于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因责之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失于正常输运转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再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而诱发,病理表现多虚实互见,寒热夹杂。

周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咳喘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心等多脏器密切相关,痰邪阻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是咳喘的病机关键[1]。

2 辨证论治 周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病,尤其是在运用经方治疗咳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周老认为治疗咳喘重在治痰,并将咳喘病分为以下5个证型论治,指出每个证型的临床辨证要点、治法,辨证用药,随症加减,常取得较好疗效。

2.1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临床常见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伴有感染或急性发作期患者。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咳嗽的第一要法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咳嗽的第一要法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咳嗽的第一要法咳嗽虽有外感、内伤多类,但总属痰邪阻肺,肺气不得宣通,肃降无权,上逆为咳。

且外感咳嗽之中,尤以风寒袭肺为多见。

如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程国彭亦说:“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

故治疗总以宣通为第一要着,肺气宣则病邪外达,肺气畅则肃降有权。

临证只要排除外感燥热,内伤气火、阴虚,皆可治以宣通。

寒热偏向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宣肺气;寒邪重者则当辛散宣通、温开肺气;若属外寒内热,肺气不利,又当温清宣肃并施。

宣肺药首选麻黄,因麻黄辛散温通,既善于宣通肺气之郁闭,同时又具苦降之性,可平肺气之上逆。

一般多视麻黄为平喘之要药,殊不知对肺气壅遏,宣降失司之咳嗽更为适合。

麻黄辛温微苦,故为治疗肺寒咳嗽必用之药。

如能根据辨证要求,分别配伍,更能较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证候而增效。

如配杏仁则增强止咳平喘,配干姜则温化寒痰,配石膏则宣泄肺热,配黄芩则清宣痰热。

若实中有虚,肺热郁而伤阴,还可配以沙参、知母;咳喘久延,肺气虚耗,肺失宣降,还可配以五味子散敛结合。

宣肺止咳,临床多以三拗汤为基本方,但必须随症配药方能增效。

通用性配伍可选桔梗、白前、前胡、佛耳草、枇杷叶等;辨证配药如表寒配苏叶、荆芥;肺热内郁配生石膏、知母;痰热蕴肺配黄芩、桑白皮;咳嗽迁延配百部、紫菀、款冬;咳逆气急痰壅配苏子、金沸草;痰稠量多胸闷加法半夏、厚朴、陈皮等。

《医学心悟》用止嗽散治诸般咳嗽,基本方为荆芥、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陈皮等七味,自称服者多效。

我院曾将其改制合剂,验证观察,其效平平。

经反复修定,药用麻黄、杏仁、桔梗、甘草、款冬、瓜蒌皮、前胡、枇杷叶等八味,命名肺宁合剂,经临床多年大量应用,效果明显,博得病家交赞。

反思所得在于:一是重视了宣通肺气;二是参入了三拗汤基本方;三是用麻黄辛宣肺气,取代荆芥之疏风解表,更有利于治肺。

若陈寒伏肺,更非温散宣通不解。

因外感咳嗽,受寒深重,寒伏肺腧,往往逾年不瘥。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
周仲瑛
学验俱丰的内科急难症大家周仲瑛
过伟峰 周 宁 整理
编者按 周仲瑛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并经上海中国医学
院的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功底十分深厚。数十年来,在中医药医
疗、教学、科研战线上辛勤耕耘,成就卓著,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
学家。他在中医内科,尤其是在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进行了长期
病因”。病理因素大致包括痰、浊、水饮、湿、瘀、火、毒等,其产生及致病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临床当灵活审察病理因素的来龙去脉,即从何而生,有何发展趋势,有何危害,如何防治,这对
认识疾病的性质,抓住主要矛盾,阻断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审证求机的核心即是求其病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发生以后,在众多
含义,确切地说,是审证求“机”,辨证论治。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实质,治疗也有了更强
的针对性,“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如何求机,周氏认为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对
临床现象的分析,总结、推理,判断病理本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求发病原因
所谓发病原因,就是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它包括六
说,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的病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并通过实践提出其“病理中心在
气营”的新论点。创研具有清气凉营作用的新药,使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对某些感染性高热
重症有卫气营血传变者,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阻断病情发展,邪热入里者应早予通利,从而
明显提高了病毒性高热重症的疗效;对厥脱证(休克)的研究提出“气滞血瘀、正虚欲脱”为其基
员,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

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

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

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周仲瑛教授行医70余载,对各科疾病皆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认识。

纵观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外感热病是重点。

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周仲瑛教授认为外感热病应该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

“伤寒”主要是外感寒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如张仲景《伤寒论》之伤寒。

这个容易与温热病及瘟病相区分,重点要区分的就是瘟病与温热病。

区分两者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疾病性质不同。

瘟疫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可分为温疫和寒疫两种。

如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温疫病》所言:“夫疫有两种,一为温之疫,一为寒之疫,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温疫,更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温病也。

”虽然后世医家常认为“伤寒百不及一”,但是结合《伤寒论序》及所处的历史年代,当时以寒疫为主的事实不容怀疑。

可见瘟疫是温疫和寒疫的统称。

而温热病则是病性为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

因此,不能将瘟疫划入温热病。

其次,发病特点不同。

瘟疫传染性强,不论体质强弱、男女老幼,发病多急,传变迅速,若不及时干预往往可导致危重证候。

温热病发病则可缓可急,与所患疾病和个人体质有重要关系。

最后,证治规律不同。

瘟疫-气-病,症状相似。

所感染的疫气往往决定疾病发生和发展,与正气关系相对较小,加之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辨治要求往往需要快、狠、准。

具体于一种瘟疫,治疗原则往往相同或相似。

而温热病有所不同,辨治方法除了所感时邪的性质外,往往要结合病人的体质,治疗急缓也要看具体的病证,如湿热病的治疗往往难求速效。

因此,周仲瑛教授认为外感热病主要分为伤寒、温热病及瘟疫。

伤寒以外感寒邪为主,温热病即四时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冬温等不同。

伤寒和温热病主要从寒热性质来区别,同时突出强调瘟疫的特殊性。

对瘟疫的重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极大。

近年来的SARS及甲流的流行不但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值得对瘟疫的证治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减轻瘟疫的危害和影响。

周仲英医案心得

周仲英医案心得

周仲英医案心得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从事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60余载,对内科疑难杂症擅长“辩证求因”,灵活施治,有幸研读周老医案,略有心得。

(一)疑难杂病,难的就是杂疑难杂病,难的就是症状复杂,很多病人都是四处求医,多次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很多时候可能已经经过了失治误治,使病情缠绵难愈或越来越重,西医检查不能确诊,无法用现代高科技如核磁共振、核素扫描、免疫组化等检查方法检查出具体的病灶部位在身体什么地方,便认为无法治疗。

而在中医看来。

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

难,却不代表不能看,周老就总结出了治疗疑难杂病的十条学术思想:1.疑病多郁,演变多岐;2.难病多毒,毒有多种;3.怪病多痰,无形多变;4.久病多瘀,轻重虚实;5.急为风火,卫气营血;6.湿热缠绵,弥漫三焦;7.瘀热相搏,不唯外感;8.癌毒流注,邪正虚实;9.津血失输,痰瘀同病;10.多脏相关,数病丛集。

可见杂病难就难在多证合并后辩证不清,而就我来说,很多病案看下来,能辩出其中的一两个证,并不能够都分析出来,就如上课时讲到的一则治疗高血压的病案,患者血压难以控制,波动在140-160/90-106mmHg,间有头昏头痛,口干,饮水较多,手足不麻不胀,经潮正常,舌苔薄黄,舌质红,寸口脉细。

周老辩证为肝肾阴虚,阴不涵阳,气血失调,我可以从口干、饮水较多、舌质红、寸口脉细辩出肾阴虚,但是也会认为是肝阳上亢证,患者间有头昏头痛,可是手足不麻不胀,又不像是肝阳上亢证,可能这就是我资历尚欠,看不了疑难杂病的原因了,后看老师讲解,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之根本,而阴阳失调的表现方式是脏腑气血失调。

就我而言,看完这一医案,深觉自己基本功不够扎实,之前自觉中药、方剂背的熟,跟师能看懂方子就好了,然并非如此,能看得懂方子,却不能理解为何用此方,不能辩证的分析患者病情,仅仅注意在患者舌苔脉象上,却忽视了患者很多的症状。

思虑及此,我应该认真的、好好的看看中医诊断学,辩证不是说你能认出书本上的就够了,临床上的病人不会按照书本去生病,多病掺杂后,那到底还能不能认出来呢?经典书目也是不可废弃的,虽然很枯燥,但是都是古人千百年试验后留下的经方,我们更应该把它捡起来,好好研究,临床运用,把它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子。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芸菱有话说“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策略,贵在因人制宜,治有主次,机圆法活,胆大心细,发于机先,知常达变,顺势利导,以平为期,精选方药,则思过半矣”——周仲瑛ps: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芸菱不禁拍手称赞。

文中实在找不出哪一句是非重点,所以芸菱全文都没有像往常一样特意加粗(除标题外)。

文章虽长,希望大家耐心读完,受益颇深。

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缺乏特效治疗(“难”)、病症复杂多变(“杂”)的一类病症,且与急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医药对这类疾病具有“审证求机”辨治的优势、独特的治疗策略。

现略抒管见如下。

1重视个体重视个体,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治疗,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要求,也是疑难杂症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同一疾病,同一致病微生物,可能由于年龄、气候、季节、地域、个体之异,而表现为性质迥然不同的六淫邪气。

如流行性出血热,江苏地区多为阳热亢盛的温热性证候,而江西地区则常见湿热性证候,东北地区气候凛冽,则多呈伤寒型表现。

肺炎病人虽多属风温,治辨卫气营血,但并非尽属风温,亦可见风寒、结胸、胸痹、类疟等候,必须审证求因施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内伤病方面,由于个体差异,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也各不相同,如同为郁怒伤肝,有的人仅表现为肝气郁结,有的人则表现为风阳上扰,有的人却表现为肝火炽盛,在治疗上则应分别选用舒肝理气、平肝熄风、清肝泻火等不同方药进行治疗;同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从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论治而获效者,也有从瘀热动血、络损血溢而获愈者;同为高血压,有从清肝泻火而取效者,也有从温阳补肾而治愈者,虽一补一泻、一寒一温,治法相反,获效则一,表明重视个体化,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治有主次临床对多种病理因素错杂同病者,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方面,治有主次重点。

如痰瘀相兼者,应分析因痰致瘀,还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原因,以确定直接治痰治瘀的主次,或是间接地调整脏腑功能,通过治痰之本,治瘀之因而解决。

周仲瑛教授外感发热诊治思想的继承和实践罗翌

周仲瑛教授外感发热诊治思想的继承和实践罗翌

周仲瑛教授外感发热诊治思想的继承与实践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罗翌一、周仲瑛教授外感发热诊治思想1、外感发热是常见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之特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发热。

据我院急诊科统计,急诊门诊以发热就诊的病人约40%。

周仲瑛教授提出急诊应注重外感发热的理论及临床辨治规律的研究。

认为外感时邪以风邪为主,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与疫毒(戾气)杂感伤人。

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先滞络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

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变快,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

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机变化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

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

再者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2、周仲瑛教授认为热毒炽盛是外感发热的基本病理特征。

热毒不仅是指从外感受的温热邪毒,还包括毒邪作用于机体后所化生的火热之毒,热毒侵害人体脏腑组织,产生腑实、阴伤、血瘀等一系列病理结果。

热毒化火入里,蕴积阳明,与肠中糟粕结成燥屎,导致热结腑实,腑气不通,邪热无以外泄,导致腑热上冲,热扰心神,可见神昏、谵妄等。

阴伤是温热病的共同特征,外感发热,邪热鸱张,必然重灼阴津,阴液亏损,一方面使脏腑组织缺乏足够的濡养,功能活动严重损害;另一方面,阴虚阳亢,邪热之势更炽.也耗伤阴液.正不胜邪,气热传营。

同时.阴液耗伤、脉道不充、血液粘稠,可致血行艰涩为瘀,或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血出瘀留。

如此虚实互为因果,形成邪热传营的重要病理环节。

在治疗上,由于邪毒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阶段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可见气营两燔之候,此时辨治不必拘泥于“到气才可清气",凡见到面红目赤,肌肤粘膜隐有疹点,舌红,少津,口渴等症,气热传营分先兆者,即以清气凉营法治之,于此周老提出“到气就可气营两清”的诊疗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又有温燥与凉燥之不同
俞根初所言:“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 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较严冬风寒为 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 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温燥”----燥邪与风热并见,多发于初秋, 治当疏风润燥,桑杏汤
“凉燥”----燥证与风寒并见,多发于深秋、初 冬 治当辛苦温润,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 不凉为原则,杏苏散
予清宣温燥之剂。处方如下:
蜜炙麻黄3g, 桑叶10g, 光杏仁10g,
桔梗4g, 生草3g, 大贝母10g,
前胡10g, 南沙参10g,佛耳草12g,
炒牛蒡子10g,枇杷叶10g(去毛蜜炙),
一支黄花15g
7剂。
12月30日二诊时咳嗽基本消失,大便欠实。 原方去炒牛蒡子继服7剂,咳未再作。
五、重视整体、内外合治、脏腑 兼顾
常用方药
宣肺止嗽汤,药用:炙麻黄、杏仁、 桔梗、前胡、大贝母、橘皮、金沸草等。
宣肺药首选麻黄,麻黄药性辛散宣通,既可 宣通肺气之郁闭,用于治疗肺气不宣之咳嗽;又 具苦降之性,可平肺气之上逆,故对肺气壅遏, 宣降失司之咳嗽更为适合。杏仁、桔梗、前胡、 大贝母、橘皮、金沸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与 麻黄相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功
气虚外感咳嗽
咳嗽时轻时重,遇风、受凉咳嗽加重,舌 质多偏淡,脉多浮而重按无力
治疗特点:宣肺化痰止咳的基础上,多伍 用党参、黄芪等品以扶正祛邪
党参与陈皮 黄芪与知母 仙鹤草和功劳叶
阴虚外感咳嗽
平素易上火,易感受温燥之邪。干咳、痰少质粘 不易咯出,秋燥当令,往往症状加重。
治疗特点:慎用燥药,并伍用养阴生津之品, 轻者加芦根、梨皮、沙参等品, 阴伤较重,可加用麦冬、玄参、生地等品;
或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加减。 阴虚挟痰湿者,可加用苍术、元参、侧柏叶、
藿香等以养阴祛湿, 气阴两虚者,可加用生脉散。
阳虚外感咳嗽
对寒邪敏感,往往遇寒咳重而遇暖咳减, 咯痰清稀量多,多伴有畏寒怕风,或后背 自觉有凉气等
加用干姜、细辛、五昧子。
若阳虚明显,肢冷、舌淡、脉沉者,可加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夏令暑热袭肺,或因夏暑贪凉,肺气不 宣,或因暑湿熏蒸,肺气不清;
秋令气燥,最易耗伤肺津; 冬令寒盛,多致肺闭不宣; 春令主风木,风邪袭肺,风热居多。 以上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加减用药。
二、病因六淫,重在宣通肺气
病机与治则:
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内舍于肺, 肺气不宣、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祛邪利肺、因势利导,使肺气宣畅则咳嗽 自止。
审痰:
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津伤; 多的属兼夹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者属热; 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 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多属素体肺家虚寒; 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燥邪伤肺; 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有热腥味
或腥臭气的为痰热。
鼻咽部症状 :
咽部充血或有咽痛者,为风热蕴结咽喉; 咽干燥痒而咳者,多为肺津阴伤; 咽痒欲咳者,或为风,或为气火,或为津
伤所致; 咽中有痰滞感,咳而不畅,提示痰气交阻 鼻塞流清涕,或有喷嚏,多为风伏肺窍; 鼻流浊涕或有头昏头痛,多属风热伏窍。
咳与季节的关系 :
四时六淫,邪各有侧重,辨治外感咳 嗽,尚需注意季节对咳嗽的影响,如
《温病条辨》所说:“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病案举例
患儿,7岁,于冬月十二月就诊
咳嗽1周,痰少质粘,咳吐困难,无明显发 热,微有鼻塞,口干咽干,胃纳可,二便 尚调,舌苔薄黄而少津,脉浮。周老认为, 此乃属燥咳,辩证属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之证,燥邪袭人,肺先受之,肺失清肃, 温燥灼液,故咳嗽少痰,痰粘难咳,咽干 口干;肺合皮毛,感邪轻浅,故身热不显, 且有鼻塞表现。
治法:解表散寒、清肺泄热并施。 处方:麻杏石甘汤
《类证治裁》卷二云:“寒包热,热郁肺俞, 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 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 散。”
陈寒伏肺,仍当宣散
陈寒伏肺--因初始误治失治,常迁延反 复,时轻时重,遇冷则加重,咳声不扬, 胸闷不畅,咳痰色白,舌淡苔白。
临证加减
如:表寒明显配苏叶、荆芥; 肺热内郁配生石膏、知母; 痰热蕴肺配黄芩、桑白皮; 咳嗽迁延配百部、紫苑、款冬花; 咳逆痰壅配苏子、莱菔子; 痰稠胸闷配半夏、厚朴 口干舌红配南沙参、麦冬等。
注意“寒包火”
风寒客肺,未能及时宣散,郁而化热, 而表寒未解,或肺有蕴(痰)热而外感风 寒,表现“外寒内热证”者,即所谓的 “寒包热”、“寒包火”。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法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朱佳
周仲瑛教授பைடு நூலகம்介
周仲瑛教授是著名中医中医学家、首批国 家级名老中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医药领域)传承人,悬壶数十载,精 于医理,工于临床,学验俱丰,一直为同 仁所推崇,病家所信笃。
外感咳嗽的定义
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外邪致肺气 失于宣降而出现的咳嗽。
病程虽长,亦属外感范畴,仍当宣散。
用药宜动,不宜静,静则变生他病。
三、风为主导,疏风为先
风为六淫之首
六淫犯肺,风常为先导,或挟寒、或 兼湿、或挟热、或挟燥,上受犯肺。
因於风寒者疏风宣肺散寒,兼湿者又 当配伍燥湿化痰之品,因於风热者疏风清 热肃肺,因於风燥者疏风清肺润燥,邪祛 咳自止。
风邪含义的扩展
临床特点: 咳嗽伴有肺卫不和症状,病程较短; 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愈,病程较长; 以喉痒欲咳,痰吐白粘为主要症状者。
均属外感咳嗽范畴。
辨咳: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 重,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
咳声气粗,咽痛或干痒者,多为外感风热; 干咳无痰或痰少胶粘,多为风燥伤肺; 咳嗽以白天间断为主,病性较轻; 昼夜均咳,夜不能卧者,病性较重。
致病特点,表现为喉痒、阵咳、反复发作,时轻 时重,遇感触发等。
风邪还应包括了多种的过敏致病因素,如吸入花 粉、烟尘、异味气体、尘螨、动物毛屑等。
治疗仍当宣散、疏风,中医之祛风药,寓有抗变 态反应作用者颇多,如麻黄、苏叶、防风、荆芥、 蝉蜕、苍耳草等。
四、燥邪伤肺,当别温凉差异
“燥胜则干”。燥热灼津,肺失清润,为共 同病理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