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精)

合集下载

治疗干咳中医处方

治疗干咳中医处方

治疗干咳中医处方治疗干咳是中医领域中的一项常见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干咳多由肺燥、肺热、肺阴虚等原因引起。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干咳的处方,但请注意,实际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1. 清肺润燥汤- 药材:桑白皮15克,地骨皮10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贝母10克,甘草5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

2. 养阴清肺汤- 药材:生地黄15克,玉竹15克,麦冬15克,沙参15克,贝母10克,枇杷叶10克,甘草5克。

- 用法:同上。

3. 桑菊饮- 药材:桑叶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薄荷5克,甘草5克。

- 用法:将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温服。

4. 百合固金汤- 药材:百合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贝母10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 用法:同上。

5. 银翘散- 药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 用法:同上。

6. 二冬膏- 药材:天冬15克,麦冬15克,蜂蜜适量。

- 用法:将天冬、麦冬煎煮后,加入蜂蜜调匀,制成膏剂,每日服用。

7. 润肺止咳散- 药材:杏仁10克,川贝母10克,枇杷叶10克,甘草5克。

- 用法: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取适量,用温水送服。

8. 养肺汤- 药材:沙参15克,玉竹15克,百合15克,麦冬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5克。

- 用法:同上。

在使用这些处方时,应注意个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以及药材的剂量和煎煮方法。

此外,干咳的原因复杂,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治疗干咳医案81例

中医治疗干咳医案81例
黄凯钧
5
袁某,男,20岁。
初诊:1983年1月27日。
主诉及病史:1982年12月26日为庆祝生日而聚餐,后发热,继而 腹泻、呕吐,经治疗后约五天吐泻停止,转为午后或傍晚发热, 体温高至39~40℃,伴面红目赤,约持续一小时体温略有下降, 至晚上11~12时汗出热退。 曾在门诊用抗生素、抗病毒、解热等药及配合输液治疗效果不 显。 近一周来全天发热,体温仍以午后为甚,伴轻微干咳,门诊 以“发热待查”收入中医科治疗。
诊查:呼吸短促,眠食不佳,口苦而干,喜冷饮,小便深黄,大 便十燥,脉滑数。
辨证:乃风热犯肺,热毒瘀结,酿脓成痈。
治法:处以千金苇茎汤配合喻氏清燥救肺汤加减予之。
处方:桑白皮10g麦冬10g枇杷叶10g苦杏仁10g桔梗10g银花15g鱼 腥草15g冬瓜仁15g红藤20g桃仁7g薏仁30g另生茅根300g,苇茎 60g,生石膏60g,糙米20g,水5大碗先煎开20分钟,去渣将汤分 2次煎上药,每日服1剂。 加用福建漳州出产“片仔癀”每次服2分,早晚各服1次,开水送 下。 服药3剂,诸症悉减,热退身凉,咳轻,痰不带血,腥臭之味已 愈,唯觉全身无力,胃纳欠佳,咳嗽减轻。 正气未复,继用养阴健脾,以善其后。
蜜炙麻黄3克 射干6克 川贝母2.4克,研末分冲 杭白芍9克 粉甘草 4.5克 五味子3克 浮小麦12克 桑白皮12克麦门冬9克
朱男。 以咳为主症,痰作白沫,量少而不易咳出,多是气管有炎症。 兼见咽干作痛,音为之嗄,则炎症之由来,系风燥之侵袭。
前胡9克 桔梗4.5克 牛蒡子9克 薄荷3克,后下 浙贝9克
辨证:寒热郁于少阳,肺气不畅。
治法:和解少阳为主,佐以宣畅肺气。
处方:柴胡24g黄芩10g法半夏10g太子参30g甘草3g大枣6枚桔梗 8g杏仁10g橘络3g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范本模板】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范本模板】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咳嗽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是秋冬季常见病症.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

用中成药时,必须证、药相符才能功效显著,药到病除,否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

我们现在说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

一、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分七个证型。

1.风寒袭肺。

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2.风热犯肺。

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

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风燥伤肺。

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

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

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4.痰热郁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中医方证:咳嗽

中医方证:咳嗽
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3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中医方证:咳嗽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内伤咳嗽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验方集锦(三)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验方集锦(三)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验方集锦(三)
燥热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鼻唇干燥,咽干喉痒,或有身热恶风。

治宜清肺化痰。

一处方:米汤200毫升,川贝3克,冰糖20克。

用法:将川贝研成细末,与冰糖放入米汤中调化,置锅中隔水蒸煮15分钟。

每日1剂,候温,1次服完,连服3~5天。

二处方:吉祥草、麦冬草、清明菜各15克,枇杷叶、岩白菜各10克,甜杏6克,桔梗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三处方:甘草6克,猪胆汁1个。

用法:甘草水煎去渣后,将猪胆汁冲服二分之一,连服2次。

四处方:石膏9克,杏仁3克,枇杷叶1片,雪梨1个,蜂蜜15克。

用法:将杏仁研成泥,枇杷叶布包与石膏同煎取汁,去渣,雪梨捣烂绞取汁,兑入药汁中,共取约1小碗,然后分2~3次冲入蜂蜜饮用。

五处方:鸭梨3个,大米50克。

用法:将鸭梨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捞去梨渣不用,再加入米粥,趁热食用。

六处方:沙参9克,川贝3克,百合9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七处方:鲜百合20克,蜂蜜10克。

用法:蒸熟,分4次服,每日1剂。

中医治疗喉痒,干咳的方子

中医治疗喉痒,干咳的方子

中医治疗喉痒,干咳的方子
中医治疗喉痒、干咳的方子。

喉痒、干咳是常见的症状,常常给人带来不适和困扰。

在中医的治疗中,有许多传统的方子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方子。

1. 梨膏糖水。

将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冰糖,加水煮沸,待梨熟烂后取汁,待温后服用。

梨性味甘凉,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喉痒、干咳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 雪梨百合汤。

取新鲜雪梨1个,百合30克,冰糖适量。

将雪梨洗净去皮去核切块,与百合一同放入煲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最后加入冰糖煮至溶化即可。

这款汤品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对于喉痒、干咳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 桔梗石膏汤。

桔梗10克,石膏30克,甘草5克。

将桔梗、石膏洗净,与甘草一同放入煲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30分钟,待温后服用。

这款汤品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喉痒、干咳等症状。

以上方子均为中医传统经典方子,对于缓解喉痒、干咳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但在服用中药时,仍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子,并遵医嘱用药。

希望以上方子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祝大家早日康复!。

咳嗽的中医健康教育小处方

咳嗽的中医健康教育小处方

咳嗽的中医健康教育小处方
《咳嗽小处方:中医健康教育》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由感冒、流感、支气管炎、哮喘等引起。

在中医中,咳嗽被分为寒咳、热咳、燥咳和虚咳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咳嗽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小处方,帮助你缓解咳嗽。

1.寒咳
中药:橘红、陈皮、百合
食疗:吃姜糖水或蜂蜜水,多喝热水
穴位按摩:涌泉穴、中脘穴
2.热咳
中药:玄参、银花
食疗:多喝芦根汤、梨汤
穴位按摩:太冲穴、合谷穴
3.燥咳
中药:沙参、麦冬
食疗:多喝水,吃梨汤或冰糖炖雪梨
穴位按摩:太空穴、太冲穴
4.虚咳
中药:党参、麦冬
食疗: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汤、猪肚汤
穴位按摩:大包穴、太冲穴
无论你是哪一种咳嗽,都需要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另外,这些小处方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的,如果咳嗽持续时间长或症状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

希望以上小处方对你有所帮助,祝大家早日康复!。

中医经典治疗咳嗽

中医经典治疗咳嗽

中医经典治疗咳嗽——看看你及家人属于哪种咳嗽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

皮毛属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感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

比如喝了冷水,吃了凉的食物,寒气侵入胃,从肺脉注入肺,肺也会因此受寒,如此,外内的寒邪互相结合,停留在肺脏,就会造成肺咳。

至于五脏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是五脏的病传给肺的。

人是和天地相参合的。

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寒邪侵袭,得了病,轻微的,只是咳嗽;严重的,则会寒气入里,造成泄泻、腹痛。

一般而言,秋天的时候,是肺先受邪,春天的时候是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是心先受邪,季夏的时候是脾先受邪,而冬天的时候是肾先受邪。

五脏咳嗽又如何分别呢?肺咳的症状,咳嗽时,喘息有声音,严重时,还会咯血。

心咳的症状,咳嗽时,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严重时咽喉就会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嗽时,两肋会疼痛,如果很严重,行走都会很困难。

此时,如若行走,则会造成两脚浮肿。

脾咳的症状,咳嗽时,右胁痛,阴阴然痛牵连肩背,严重了,便不能动弹,一动弹,就咳得更厉害。

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疼痛,严重了,就要咳出黏沫来。

六腑咳嗽的症状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受病的呢?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

比如脾咳久不见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严重时,也可能呕出蛔虫。

肝咳,久不见好,则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苦汁。

肺咳久不见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时,大便便会失禁。

心咳久不见好,则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放屁,经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

肾咳久不见好,则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在咳嗽时,小便会失禁。

上述多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三焦则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时,肚肠发满,不想吃东西。

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所致,其寒邪都聚积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既然这样,那么又该如何治疗呢?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
咳嗽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是秋冬季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

用中成药时,必须证、药相符才能功效显著, 药到病除, 否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

我们现在说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

一、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分七个证型。

1. 风寒袭肺。

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可选用通宣理肺丸 (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 ,每次服 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 (冲剂等,
2. 风热犯肺。

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等。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可选用羚羊清肺丸 (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 , 每次服 1丸,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 (散等,也可参考选用。

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 风燥伤肺。

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

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可选用秋梨膏 (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 ,每次服 15克,每日 2次, 温开水调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

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4. 痰热郁肺。

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

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 ,每次服 1丸, 每日 3次, 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有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等, 可参考选用。

5. 痰湿蕴肺。

咳嗽多痰、痰白而黏, 痰出即咳止, 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可选用千金化痰丸 (由法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白术、枳实、胆南星、海浮石、当归、知母、天花粉等组成 ,每次服 6克,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二陈丸、橘红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6. 肝火犯肺。

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滞咽喉,只咳不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可选用黛蛤散、泻白散加减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子、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等。

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7. 肺阴亏耗。

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可选用养阴清肺丸 (由生地、玄参、麦冬、川贝母、白芍、丹皮、薄荷、甘草等组成 ,每次服 1丸,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百合固金丸、蛤蚧养肺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如果咳嗽日久不愈,痰少色白清稀,伴有气喘、声低无力、疲倦畏风,自汗心悸、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出现肺气虚的,治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可选用人参保肺丸 (由人参、五味子、杏仁、玄参、枳实、砂仁、罂粟壳、麻黄、甘草等组成 ,每次服 1丸,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补肺丸、利肺片等,也可参考选用。

二、在选方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 注意分清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在天气变化受凉后突然发生,实证居多。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长,邪实正虚居多。

2. 注意辨别咳嗽声音及发作时间。

咳声高扬者属实症,低弱者属虚症。

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咳嗽 ; 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则属虚症。

早晨咳嗽阵发
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 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 多属肺燥阴虚 ; 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
的虚寒症。

3. 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

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症 ; 痰
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症。

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

痰白而稠厚者属湿 ;
痰黄而黏稠者属热。

三、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 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

若有感冒及时诊治。

若有久咳自汗者,可酌选玉屏风散 (黄芪、白术、防风、生脉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服用。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
里艾熏。

外感咳嗽, 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 应适当休息。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性发作, 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可根据病情适当选食梨、莱菔、百合、荸荠、枇杷等。

注意劳逸结合。

缓解期应坚持“ 缓则治本” 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