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NCEORN农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

合集下载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农田分类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农田分类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农田分类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农田分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测绘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遥感测绘技术能够从卫星、无人机等高空视角获取大范围的农田图像数据,为农田分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农田分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管理水平。

首先,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业专家快速准确地获取农田的信息。

通过对农田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农田的空间位置、面积以及形状等重要参数。

利用这些参数,可以对农田进行分类,例如将农田分为水田、旱地、果园等不同类型。

这样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农田的管理和耕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遥感测绘技术可以提供农田土壤和植被的信息。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了解土壤的质地、含水量以及肥力等参数对于科学施肥和农田管理至关重要。

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土壤光谱特性和遥感影像的颜色信息等来判断土壤的类型和质量。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中植被的状况,如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发生等。

这些信息对于及时调整农田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遥感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农田的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地质灾害等,是农田产量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预警和便捷应对。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还可以进行农田的风险评估,为农业灾害防范和抗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农田的精细化管理。

传统的农田调查和数据采集耗时耗力,且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

而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全面、高分辨率的农田信息,并将其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农田的动态监测和精确测量,帮助农民和农业管理者更好地调整农田经营策略,提升农田生产效率。

总之,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对于农田分类和农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遥感技术,农业专家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农田信息,监测土壤、植被状况,预警灾害风险,并进行农田精细化管理。

2024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备考试题库下(填空、简答题)

2024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备考试题库下(填空、简答题)

2024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备考试题库-下(填空、简答题:匚总)填空题1 .土壤的监测项目分为常规项目、()和选测项目.答案:特定项目2 .专门用于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要求,使用的标准物质应当是()或具有()的标准物质。

答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I有证标准物质I溯源性3 .《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HJ962-2018)中规定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差值为()个pH单位.答案:0.34 .实睑室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前,应从()、()()等条件具备方面予以睑证或确认,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答案:仪器设备I环境条件I人员技术5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在可见光区使用的光源为()灯,用的棱腕和比色皿的材质可以是();在紫外光区使用的光源为()灯,用的棱镜和比色皿的材质必须是(). 答案:铝I玻璃或石英I氢或气I石英6.ICP-OES法测定时,()法是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校正干扰的数学法,多数ICP光谱仪软件中采用这种方法.15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对现场测试或采样的场所环境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并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和环境条件等。

答案:电力供应I安全防护设施I场地条件16 .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在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的时限是()h内.答案:117 .标准假彩色合成(如TM4、3、2合成)的卫星影像上大多数植被的颜色是().答案:红色18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总体目标是要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答案:独立I权威I高效19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时,纳氏试剂是用K1.()和()试剂配制而成,且两者的比例对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影响较大.答案:HgCIZ(或Hg1.2)∣KOH2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O-2O11)规定,通常监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用()表示。

CERN各个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CERN各个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散日报(大型蒸渗仪)
自动站观测: 温度; 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水气压;气压; 海平面气压;
2 分钟风; 10 分钟最大风; 10 分钟平均风; 1 小时风;降水;
感雨时间; 0cm、5cm、10cm、15cm 、 20cm、40cm 、60cm、100cm 地
温;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总量;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极值及出现时
2
2 分钟风; 10 分钟最大风; 10 分钟平均风; 1 小时风;降水;
感雨时间; 0cm、5cm、10cm、15cm 、 20cm、40cm 、60cm、100cm 地
温;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总量;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极值及出现时
间; 每日逐时太阳辐射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太阳辐
射累计值; 人工观测气象要素; 气象观测日记(同上)
湖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种类和 数量;湖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湖泊鱼类监 测;浮游植物叶绿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海湾:细菌调查;浮游生物优势种类和数量; 底栖生物调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土壤观测指标
交换量;土壤养分; 矿质全量;微量元素 和重金属;土壤速效 氮;速效微量元素; 机械组成;容重;土

中子仪土壤体积含水量;烘 干法土壤质量含水量;地表 水、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 位;农田蒸散量(水量平衡 法);土壤水分常数;水面 蒸发;雨水水质;地表径流 量;树干径流量;穿透降水
量;枯枝落叶含水量
中子仪土壤体积含水量;
烘干法土壤质量含水量;地 表水、地下水水质; 地下 水位;草地蒸散量(水量平 衡法);土壤水分常数;水 面蒸发;雨水水质;草地蒸
土壤可溶性盐
交换量;土壤养分; 矿质全量;微量元素 和重金属;土壤速效 氮;速效微量元素;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构建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构建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构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而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以便于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追踪观测和综合评估。

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确定观测指标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物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等各个层面。

因此,我们需要确定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包括但不限于:1. 植被组成和覆盖度2. 动物种类和数量3. 土壤质量和水分含量4. 大气和水质环境指标5. 病虫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情况二、确定观测时间和频率森林生态系统的观测需要长期持续进行,以捕捉生态系统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观测的时间范围和频率。

观测时间不应少于10年,并且应至少每年观测一次,以便于发现生态系统变化的趋势和周期。

三、建立观测程序和数据收集方法为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观测程序,并且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方法。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观测程序进行操作,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建立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为了使观测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

这包括分析数据的趋势和变化,并综合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

五、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要确保观测数据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

这包括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平台,并促进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综上所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推进森林可持续发展。

(整理)第四部分 CERNCEORN荒漠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

(整理)第四部分 CERNCEORN荒漠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

CERN/CEORN荒漠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1 引言观测场地和观测设施在CERN/CEORN监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所有监测分析出的数据都与观测场地或观测设施密切相关,如果核心的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信息不确定、不完全,势必造成监测分析出来的数据失去他们的可用价值,这对CERN/CEORN 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综合中心是CERN/CEORN各类生态系统的所有学科数据的集成者,因此综合中心会同CERN各分中心对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予以明确的定义和的分类,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进而在各生态站上推行这种分类和编码方法,从而使得CERN/CEORN的监测数据更加标准化,真正达到实用的目的。

为此,综合中心经过仔细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监测手册,并充分参考各生态站填写的样地调查表以及与各分中心、生态站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出以下观测场及观测设施的分类、编码方法及其信息填写标准表格,供大家讨论。

编码方法确定后,需要对各站的样地逐一进行编码、相应信息的填写、样地图的编绘,最后将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样地的信息报送CERN/CEORN科学委员会审定,最终建立CERN/CEORN的分布式框架下的统一样地资源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

2 编码的意义2.1 编码的意义(1)将生态站的样地固定下来,每个生态站的样地具有固定的编码,防止生态站对于同一样地给予不同的随意代码而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2)建立各个样地的详细信息描述文档,将每个样地代码与样地详细信息文档建立起对照关系。

(3)在数据表格中仅需包含样地代码一列,其他关于样地描述信息的列在数据表格中不用再重复填写,可以删去这些列,简化报表填写。

2.2 编码原则(1)编码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各站、各学科、各类型的观测场设置情况和案例,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法,这对样地的确定和编码非常重要。

(2)基于分类体系、在满足计算机信息表示和处理方便、人工记忆方便、唯一性(不重复)、简单性(编码中只包含最关键的信息)、完整性(能含盖所有情况)、确定性(没有二义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编码体系,使得每个样地具有唯一确定的代码。

CERN长期生态研究与生物长期观测概述

CERN长期生态研究与生物长期观测概述

1 长期生态研究与生物长期观测概述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与发展1.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长期生态研究(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顾名思义指按照统一的设计,对生态现象和过程进行长时间的观测和研究。

“长期”的含义是相对的,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是数十年至数百年(赵士洞,1990)。

从定义可以看出,长期生态研究包含长期观测和长期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长期观测是长期生态研究的基石,可以说没有长期观测就不可能有长期生态研究。

长期生态研究可以排除自然和人为干扰的不确定性,对于理解和预测那些较长时期内动态的和周期性的复杂现象和过程,如演替、气候变化和火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Hinds,1984;Gosz,1996;傅伯杰,刘世梁,2002)。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和生态过程的长期性特点,往往需要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才能揭示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因此,长期生态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方面,由于长期过程常常隐含于“不可见的存在”(invisible present)中(Magnuson,1990;Magnuson等,2000),短期研究不可能揭示出数年或数十年的变化趋势,也不能解释这些变化的因果关系,因此,必须依赖长期生态研究,如生态系统的动态与演替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等,都需要长期观测才能揭示其规律。

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往往涉及到多个生态过程,因此,许多现象的因果之间往往存在普遍的延滞效应,需要长时间才表现出来,如生态系统某个种群的数量动态可能通过食物链的多个营养级受制于环境,只有长期研究才能揭示环境变化对它的真正效应。

再次,由于环境因子变化与生态系统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有些生态学问题往往需要比较大的空间尺度。

而在空间上景观尺度的扩展,往往会造成时间的延滞,研究的尺度越大,相应的生态过程和反应时间也会越长(傅伯杰,刘世梁,2002)。

CERN陆地生态系统中长期观测场、观测设施的分类及.

CERN陆地生态系统中长期观测场、观测设施的分类及.

CERN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1 引言观测场地和观测设施在CERN监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所有监测分析出的数据都与观测场地或观测设施密切相关,如果核心的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信息不确定、不完全,势必造成监测分析出来的数据失去他们的可用价值,这对CERN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综合中心是CERN各类生态系统的所有学科数据的集成者,因此综合中心会同各分中心对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予以明确的定义和的分类,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进而在各生态站上推行这种分类和编码方法,从而使得CERN的监测数据更加标准化,真正达到实用的目的。

为此,综合中心经过仔细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监测手册,并充分参考各生态站填写的样地调查表以及与各分中心、生态站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出以下观测场及观测设施的分类及编码方法,供大家讨论。

编码确定后,在11月下旬的无锡培训班上对各站的样地逐站进行编码、相应信息的填写、样地图的编绘,将最后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样地的内容报送CERN科学委员会审定。

2 编码的意义2.1 编码的意义(1)将生态站的样地固定下来,每个生态站的样地具有固定的编码,防止生态站对于同一样地给予不同的随意代码而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2)建立各个样地的详细信息描述文档,将每个样地代码与样地详细信息文档建立起对照关系。

(3)在数据表格中仅需包含样地代码一列,其他关于样地描述信息的列在数据表格中不用再重复填写,可以删去这些列,简化报表填写。

2.2 编码原则(1)编码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各站、各学科、各类型的观测场设置情况和案例,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法,这对样地的确定和编码非常重要。

(2)基于分类体系、在满足计算机信息表示和处理方便、人工记忆方便、唯一性(不重复)、简单性(编码中只包含最关键的信息)、完整性(能含盖所有情况)、确定性(没有二义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编码体系,使得每个样地具有唯一确定的代码。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刘海江,孙聪,齐杨,何立环,彭福利,于洋【摘要】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以及国家尺度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TER)、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发展历程、观测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的发展趋势,即重视台站的联网观测研究,注重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数据共享,重视观测手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注重综合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提出国家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台站网络是现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和完善,也是今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关键词】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和产品。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全球许多地方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出现了诸如气候变化、荒漠化、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复合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更加科学地管理生态系统,各国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开展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研究非常必要。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在特定区域或生态系统分布区建立长期观测研究设施,用于对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行长期监测[1], 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能够识别和剔除生态环境短期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规律和变化机制,揭示生态系统的周期性规律,为生态环境管理及调控提供支持[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RN/CEORN农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1 引言观测场地和观测设施在CERN/CEORN监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所有监测分析出的数据都与观测场地或观测设施密切相关,如果核心的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信息不确定、不完全,势必造成监测分析出来的数据失去他们的可用价值,这对CERN/CEORN 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综合中心是CERN/CEORN各类生态系统的所有学科数据的集成者,因此综合中心会同CERN各分中心对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予以明确的定义和的分类,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进而在各生态站上推行这种分类和编码方法,从而使得CERN/CEORN的监测数据更加标准化,真正达到实用的目的。

为此,综合中心经过仔细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监测手册,并充分参考各生态站填写的样地调查表以及与各分中心、生态站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出以下观测场及观测设施的分类、编码方法及其信息填写标准表格,供大家讨论。

编码方法确定后,需要对各站的样地逐一进行编码、相应信息的填写、样地图的编绘,最后将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样地的信息报送CERN/CEORN科学委员会审定,最终建立CERN/CEORN的分布式框架下的统一样地资源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

2 编码的意义和原则2.1 编码的意义(1)将生态站的样地固定下来,每个生态站的样地具有固定的编码,防止生态站对于同一样地给予不同的随意代码而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2)建立各个样地的详细信息描述文档,将每个样地代码与样地详细信息文档建立起对照关系。

(3)在数据表格中仅需包含样地代码一列,其他关于样地描述信息的列在数据表格中不用再重复填写,可以删去这些列,简化报表填写。

2.2 编码的原则(1)编码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各站、各学科、各类型的观测场设置情况和案例,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法,这对样地的确定和编码非常重要。

(2)基于分类体系、在满足计算机信息表示和处理方便、人工记忆方便、唯一性(不重复)、简单性(编码中只包含最关键的信息)、完整性(能含盖所有情况)、确定性(没有二义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编码体系,使得每个样地具有唯一确定的代码。

3观测场的概念及分类和编码3.1 观测场的概念及分类3.1.1 综合观测场是在一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内选择的一个典型地段,代表了该地区最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其监测的基本目的是对本地区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和主要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监测,探明本地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生物(作物)、大气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变化趋向,为本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系统的监测数据和理论基础。

综合观测场进行的长期监测主要是对生态试验站所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等方面的综合观测和研究。

在安排试验和安装观测设施时,根据“具有学科间综合观测要求的项目优先”的原则,促进不同学科间观测项目的相互结合。

综合观测场的长期监测要求统一在一个相同的观测尺度上(特别是测定和采样工作)。

对于属于单学科观测和研究的工作,如自动气象辐射观测场和水量平衡场等项目,如果综合观测场不能满足其观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可将它们设置在综合观测场以外的符合要求的地段上。

综合观测场可设置在靠近生态试验站本部的地方,但必须代表生态试验站所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占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具有供水、供电和设施管理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便于开展多学科的综合试验和研究。

3.1.2 辅助观测场第一类:空白、秸秆还田为了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网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并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需要在长期观测采样地以外另设置辅助观测采样地,测定空白(不施用肥料或无灌溉条件)和其他管理方式下土壤和作物生产力的长期变化。

第二类:针对综合观测场,设置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管理方式的观测场地。

从长期监测角度考虑,辅助观测场是对综合观测场监测类型的一种必要补充,这种补充可以理解为多方面的。

例如,可以是某种观测类型上的对照和补充;或为了扩大重复设置。

第三类:由于有些水分观测项目在综合观测场、站区监测点、第一类、第二类辅助观测场中不能满足要求(例如对水源的监测、径流场、水分蒸发场等),因此有必要设立水分辅助观测场。

辅助观测场的地理位置,可以是在综合观测场内的田块,也可以是综合观测场以外的其他地段。

第一类、第二类辅助观测场可能同时包含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和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第三类辅助观测场中只包含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

3.1.3站区调查点目的是通过对几个代表性观测点的监测了解生态试验站所代表区域的生态和环境的整体变化。

土壤监测点:为了和长期观测采样地土壤监测相互验证,并了解本地区可能的变异情况,有必要选择耕作、轮作及土壤类型和长期观测采样地一大体相近的、有代表性的2-3个农户田块作为调查辅助监测点。

其监测内容为土壤养分,监测频度与长期观测采样地相同。

监测的基本要求是每5年能计算出表征该台站农田的养分平衡和土壤性质的变化,日常管理由农户自行管理,一切耕作施肥措施均由农户自主决定,台站只进行记录不加干预。

因此,站区土壤监测点的选择原则应是综合观测场长期观测采样地的重复,增加其区域代表性。

生物调查点:生态试验站用于了解其所代表区域中综合观测场所代表类型之外其他典型地段类型的固定观测场所。

根据区域异质性大小设置2-4个。

站区生物调查点的选择原则应该是综合长期观测采样地区域代表性的补充。

各个生态试验站根据本区区域异质性的主驱动因子或本区关键问题或本站研究重点等因素选定站区调查点。

对每个台站,根据其区域特点明确界定“站区调查点”的数量及其名称(2-4个)、区域范围和面积大小,并要求年度间定点调查,与主要长期采样地相互配合;并在数据表中标明观测区域的经纬度。

生态试验站在站区调查点进行有关监测,但不实行任何管理干预。

站区调查点实际上也是场的概念,其中可能包含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还有可能包含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和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还可能是重合的,或者是不重合的。

3.1.4 气象观测场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工气象观测和自动气象观测的要求,统一设计和安装的气象观测场,气象观测场的场地是相对独立的,对观测场址的选择和仪器的安装有特殊的要求。

气象观测场中设置有水分观测设施,监测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的水物理要素的变化。

[3.1.5、3.1.6为新增的观测场类型,与之相关的以下内容尚待讨论]3.1.5 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除了CERN/CEORN规定的联网观测任务之外,野外台站针对本生态站所在生态区域的热点或者典型科学问题所设立的进行长期观测、试验、研究的场所(预计未来长期的或者历史上长期的),本类型观测场能反映生态站的学科定位和研究特色,而且通常积累了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试验数据,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这类观测研究行为的主体是野外台站,而非个人行为,所用观测场地属于野外台站,因此产权/所有权属于台站所有,数据所属权限清晰,台站应该将这部分数据及其背景数据很好地纳入台站的管理系统中来。

3.1.6 短期试验研究观测场除了CERN/CEORN规定的用于联网观测的观测场、野外台站用于长期试验研究的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之外,台站内/外的研究人员通常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项目/课题的研究需要在台站建立各自的观测试验场,这类观测场通常伴随着项目/课题执行的周期而存在,属于短期的试验研究观测场。

在本类型观测场产生的数据或成果具有很强的学科前沿性、探索性。

这类观测研究行为的主体是项目/课题的首席研究员,属于个人行为,所用观测场地属于野外台站,因此数据的产权/所有权属于项目/课题研究人员所有(研究人员和台站共有?),目前数据所有人向野外台站提交数据的政策或途径尚不清晰,因此野外台站掌握这部分数据的权限、程度、时间不确定。

在目前阶段,可以先对这类观测场的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将观测场上进行的项目/课题信息管理起来,至于该观测场上产生的数据的管理问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需要较长时间来逐步解决。

3.2 观测场的分类码3.3. 观测场的编码方式编码方法:7位码。

站代码(1-3位)+观测场分类码(4-5位)+观测场序号(6-7位)从左至右,第1-3位为站代码,4-5位为观测场分类码,第6-7位为观测场在本类观测场中的序号,从01、02、03……开始依次编号。

复合生态站中会有ZH01,ZH02两个综合观测场;其他生态站只有ZH01一个综合观测场;绝大多数生态站只有QX01一个气象观测场,个别站会有QX01,QX02两个气象观测场;对于辅助观测场来说,将第一类中的空白、秸秆还田观测场分别定义为FZ01、FZ02;第二类辅助观测场编码从FZ03、FZ04、FZ05……等开始按照观测场中观测内容的多少以及重要性或者必选性来顺序编号;第三类水分辅助观测场,包括流动地表水、静止地表水、地下水、径流场等从FZ10开始顺序编号……。

对于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用SY01、SY02、SY03。

等按照观测场中观测内容的多少以及重要性来顺序编号;对于短期试验研究观测场,用YJ01、YJ02、YJ03。

等按照观测场设立的时间前后以及重要性来顺序编号4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概念及分类和编码4.1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概念除了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之外,所有的水分设施或采样点也被视为长期观测采样地。

长期观测采样地从层次上隶属于观测场,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气象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中都包含有一个或多个长期观测采样地。

有些长期观测采样地与观测场的范围是完全重合的,例如第三类辅助观测场与它的长期观测采样地是完全相同的;有些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范围要比观测场的范围小,是被包含的关系。

4.1.1 综合观测场中的长期采样地综合观测场中的长期采样地是进行水、土、气(小气候)、生要素综合观测和采样的田块,在地理位置上隶属综合观测场,具有与综合观测场相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在面积设置上满足100年尺度采样要求,并能同时满足水分、土壤、生物和农田小气候长期监测的要求。

每个生态试验站至少要设置一个满足100年尺度采样的要求、可以同时进行水、土、气(农田小气候)、生要素联合观测要求的长期观测采样地,要求地形平整、土壤空间变异小;丘陵区生态试验站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30m*40m(长宽比可以适当调整), 平原区生态试验站面积原则上不小于40m*40m(长宽比可适当调整)。

长期观测采样地必须具有充分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典型性是指长期采样地具有该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中占主要地位的农田生态系统类型;代表性是指长期采样地对这一农田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程度。

长期观测采样地一旦确立之后,其具体位置(地理位置)不应随意更改变动。

综合观测场中的长期观测采样地通常多于1个,既包含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也包含若干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通常为中子管或取土法测土壤水分、地下水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