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课件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杜甫的创作历程
读书壮游
长安十年
战乱流离
漂泊西南
杜甫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听说了肃宗即位, 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 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757年,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 的两军,投奔肃宗。 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直言进谏,触怒肃宗,被贬 华州,倍受排挤。

“咏昭君诗 此为绝唱。”
三·分析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3.千锤百炼,温雅深邃
锤炼精纯
身轻一鸟( ),枪急万人呼
“赴”
“尚”
“连”
“向”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弄清史实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顾景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 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
预 习 检 测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留存着生长昭君的村子。
一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大漠相连,独留
•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 颈联明写汉文帝之薄恩,暗写____;
• 明叹屈原难知当初贾谊之凭吊,暗叹__, • 表达了__________沙
(事件同、经历同)
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2.体会感情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 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 。 借写贾谊不得被任用而被贬的的一生, 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 (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 (3)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授课主题《咏怀古迹》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课前准备课件、书本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阅读课,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手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法、点拨法整体感知诗歌,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用PPT配乐:乐曲名《昭君出塞》陈俊华演唱版,播放一组昭君及其出塞的照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王昭君除了“昭君出塞”被我们所熟知以外,她还有一个称号也是非常出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史怀古诗《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史怀古诗《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品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送别诗、写景诗的鉴赏,总结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2、初中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设计意图】期望学生能够答出本课拓展引申要用的杜牧《赤壁》或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二、初读感知问题引领:读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咏叹的对象是谁?自主探究请学生单读,评价优缺点。

成果展示:请学生回答咏叹对象——明妃或王昭君。

(请学生回顾有关避讳知识)三、再读体会步骤一、问题引领: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文字给予昭君的评价,那么杜甫笔下写的是昭君的什么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怨恨。

步骤二、齐读体会。

学生小组讨论理清诗意。

问题引领:诗中写的是昭君的什么怨恨?结合诗句回答。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夜魂归,思念故乡的怨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四、精读讨论步骤一、问题引领:写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设计意图】理解作者咏怀内容。

(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初中学过的咏史诗从中获得启发。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生交流这些咏史怀古诗的咏怀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先请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点拨:《赤壁》主要借咏史抒写个人遭遇;《贾生》既抒写个人遭遇,又借古讽今,讽喻现实;《乌衣巷》主要抒写物是人非的兴衰之感。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2、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5.2《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5.2《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身世家国之感, 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难点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讲的是杨贵妃观花。

而“沉鱼”呢,是述说西施浣纱的故事。

最后一个“落雁”,则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生齐读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读得不错,但是在一些节奏的划分以及语气的把握方面似乎做的不是很好。

下面来听一段朗诵,注意把握节奏停顿以及语气变化。

二.自由读,思考问题找出诗眼(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怨恨三.赏析诗歌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1. 诗歌是否在一开始写的就是昭君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2、昭君生平介绍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昭君是什么样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

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

——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三.小结:(ppt展示)
杜甫这首诗由眼前景引出明妃村,进而引出王昭君,运用对比手法来写昭君的悲惨命运,又借古抒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活动3[活动]总结
总结:理解怀古咏史诗的一种方法:(ppt展示)
1、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2、方法: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今昔对比。

活动4[练习]开拓练习
《教学设计》第13页“达标检测题”解读杜甫的《蜀相》。

咏怀古迹(其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咏怀古迹(其三)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

——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三.小结:(ppt展示)
杜甫这首诗由眼前景引出明妃村,进而引出王昭君,运用对比手法来写昭君的悲惨命运,又借古抒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活动3[活动]总结
总结:理解怀古咏史诗的一种方法:(ppt展示)
1、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2、方法: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今昔对比。

活动4[练习]开拓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