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翻译题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 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 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 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 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 必不出。”
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 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 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 很难再出来。”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 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 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 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 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 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 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 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 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 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 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 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 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 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 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 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 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 周运回到齐国?”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题【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3文言文翻译题一、(2021·广东普宁普师高级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宫。
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收殷余民。
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
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
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以诫成王。
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题(附答案)

专题五文言文翻译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一、对点练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
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
”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
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
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
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
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王岱宗,今其时也。
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
”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
”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
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5分)译文:(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5分)译文:参考答案:(1)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
(得分点:“章句”“属文”“遒”各1分,大意2分)(2)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方法戏弄袁淑。
(得分点:“尝”“饷”“谬误”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
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到了十几岁,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
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
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他想让袁淑归附自己,但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而彼此大不相合。
出任宣城太守,因遭逢母亲丧事而辞官。
高考复习备考: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

高考复习备考: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新教材文言文翻译专项练习(共90句,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7.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8.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1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登泰山记》14.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16.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1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20.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句子。
(10分)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
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接受,赞同)之。
而朝议方(正)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完成)大功耳。
”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占)七八。
天与(赐予)不取,岂非更(经历)事者恨(遗憾)于后时哉!(状语后置)”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
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认为……好)之。
以(因为)祜病,不宜数(多次)入,更(又)遣张华就(去)问筹策(筹算,谋划,策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晋灭吴》,有删改)(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译文:(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句子。
(10分)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注),背畔(通“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
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认为……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做将领)者?”充国对曰:“无逾(超过)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将军度(估计)羌虏何如(怎么样)?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在远方)度(预测),臣愿驰至(快马赶到)金城,图(绘地图)上方略(作战方略)。
愿陛下以属(托付,委托)老臣,勿以为忧。
”遣充国将(率领)之,以击西羌。
充国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停止,扎营)必坚6使……坚固)营壁,尤(特别)能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遂(于是)西至西部都尉府,日(每天)飨(犒劳,慰劳)军士,士皆欲为用(为他所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有删改)【注】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归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
(1)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译文:(2)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共四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节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掌握实词举、习、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方氏欲举.大谋举:__________②不习.边事习:__________③莫.为计莫:__________2.掌握文言翻译基本方法(2)(2023新编,1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②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③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6)题。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2021年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题考试题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
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
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
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
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
清泰初,移华州。
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三年,起为陕州司马。
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
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俄拜翰林学士。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译文:(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译文:参考答案:(1)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裨校张彦”“节度使”“贺德伦”“庄宗”“崇谅”“陕”翻译时应该保留)(2)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汉祖”“崇谅”“契丹”“知制诰”翻译时应该保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该删除)参考译文: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来迁徙到陕州。
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
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州。
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
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
清泰初年,移到华州。
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
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
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使……臣服(使动)
4、调
状语后置,以锦囊盛
例1、请其矢,盛以锦囊。 译: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起来。
定语后置,六七百乘车,千余骑
例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译:等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 骑兵。
宾语前置,怨谁
例3、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译:臣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
随堂演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翻译时需“留”和“删”的词。 (夫,发语词,删) 1、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忧虑)。 (欧阳修《偃虹堤记》) (天下,古今同义,留) (之,音节助词,删) 2、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 (《新唐书• 韦凑传》) (官职名,留) 3、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旧唐书·于休烈 传》) (也,表停顿,删) (人名,留) 4、府遣卒数辈„„刺诸县短长。(《宋史 郭永传》) (长,偏义复词中的虚指成分,删)
3、换
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
例1、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 译:金人北归,赵立率领残兵截击,切断金人 的归路。 例2、遂有妇人出拜……翁曰:“此拙荆。” 公揖之。(《聊斋志异·狐嫁女》)
古语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译:于是有妇人出来拜见……老翁说:“这是 我的妻子。”殷公向她作揖。
词类活用,形作动,诋毁
岳《张祖传》)
恰好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 部挑选适合的人。
苏教语文网-免费资源站:
例4、明年,(秦)复攻赵。
1、留:
凡国名、朝代、帝号、年号、地名、 人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数词 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2、删
结构助词,取独,删去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删去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发语词,删去
主谓倒装,其华灼灼
例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译:桃树翠绿茂盛啊,桃花鲜艳繁盛。
4、调: 调即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的倒装句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调整过来, 再进行翻译。
随堂演练:
先调整语序,再翻译下列句子。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很有政绩啊! 主谓倒装 2、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醉 书斋记》)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译:一张竹床,用它来坐;一张木榻,用它 来躺。
例2、夫晋,何厌之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偏义复词中的虚指成分,删去
例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赏罚褒贬,不应标准不同。
音节助词,删去
例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译: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
2、删: 某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的助词、 发语词或部分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 中的虚指成分,应该删除不译。
文言翻译的两种方法
准确。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字 信: 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 增减内容。
达: 通畅。译文要通顺流畅,表意明确。
优美。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 雅: 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 达出来。
1、留 帝号、年号
人名
例 1.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例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最终让上官大夫去在顷襄王前诋毁屈原。
通假字,通“披”
例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译: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 面走,一面吟咏。
3、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语词换成现 代汉语词;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 字换成本字。
随堂演练: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下列加点的词。 1、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5、补
省略主语:赵括
例1、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尝与其父奢言 兵事。 译: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 ……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兵法。 省略谓语:鼓 例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 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用尽了。
省略宾语:剑
例3、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陈涉
字字落实 踩点得分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
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 点,一般选择含有关键 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直译为主
直译,指用现代汉 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 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虚词字字落实,句式特 点与原文一致。
意译为辅
意译,指根据语句的 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 符合原文的意思。意译有 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 可减,句式可以变化(特 殊句式)。
地名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 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 他凭借勇气闻名于各诸侯国。
器物名 例2、赵王得楚和氏璧。 译: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朝代名 例3、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 古矣。” 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 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 数词
(补出介词、宾语:于此)
译:姓冉的人家曾经居住(在这里),所以称这 条溪水为冉溪。
小结
文言翻译五字诀
留、删、换 调、补
字字落实——信
文句通畅——达
随堂演练:翻译下列句子。 1、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宋史·刘敞传》)
( 道路 ) 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 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张
世家》)
译: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
省略介词:于
例4、断头置( )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
人墓碑记》)
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墙上,脸色没有 一点改变。
5、补: 翻译时,要补出原文中省略的主语、 谓语、宾语、介词等成分,使译文完整流 畅。
随堂演练: 先补出省略的成分,再翻译下列句子。 1、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蹇叔哭师》) (补出主语:蹇叔) 译:蹇叔的儿子随军出征,(他)哭着送儿子。 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