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_写作技巧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导读:本文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作者/李严【基础知识】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小说里,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作者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写作技法】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铺垫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顺向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如莫泊桑的《项链》。
《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直到最后佛来思节夫人才道破项链是假的,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
而实际上作者已多次运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
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相信了。
再说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
这里,作者反复运用铺垫的手法作出暗示,使最后的结局水到渠成。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
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
作品一开头就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据,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
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这喜讯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家人的福音书。
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在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
小说写作方法与技巧

小说写作方法与技巧小说写作方法与技巧:一、铺垫和伏笔任何事件的产生,都需要原因和前提条件,设下原因和前提条件就是为后面事件的产生做铺垫。
写小说要先产生好点子,然后再想这个好点子在剧情中发生,需要做哪些铺垫(所需的原因和前提条件),然后去写铺垫。
二、剧情发展的推动力1、主动:内心情感的自发表现,满足需求和欲望。
心怀美好、痴情,就会自发主动、自然而然的产生美好、痴情的言行,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
满足需求和欲望,也会自发主动的做事。
只要有事可做,就有事可写,这样剧情就会向前发展。
2、被动:解决问题和危机,矛盾冲突。
故事发展是起伏的:平静的生活过久了,问题或危机就会出现,解决问题或危机,重获平静的生活,过段时间新的问题或危机又来了。
小说中,阳光过后,必有风雨,风雨过后,必有阳光。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总方向是前进的。
如果没有曲折,而是直线过程,故事很快就结局了,曲折能让路变长、变远,也就是能增加文章的内容。
三、叙述顺序1、先后顺序:顺着时间和事件的因果,由前往后的叙述,这是最基本的形式。
2、倒叙:回忆过去。
回忆不要写得太多,因为读者并不喜欢看太多的回忆,而喜欢看剧情怎么向前发展,想知道结果怎样。
回忆中的回忆:从相册的照片,回忆到过去。
在过去的生活中,又从另一张照片回忆到更早的过去。
3、插叙:插入支线剧情(配角的故事),用于辅助主线剧情。
或者插入角色的梦境或幻想。
角色做梦时,实际生活并没有向前发展,所以不是先后顺序。
4、并叙:分叙同时发生的事,这种用法较少。
四、明线和暗线的交织明线是指剧情的发展变化,是可以直观看见的外在事物,而暗线是角色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需要分析才能得知。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中,明线是物体的发展变化,而暗线是物体所寓意的情感变化。
铺垫七大技巧

铺垫七大技巧
一、明确目标
1.确定需要铺垫的内容和目的
2.定义铺垫的结果和期望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铺垫方式
1.理解目标受众和沟通需求
2.考虑使用故事、实例、图表、引言等不同的铺垫方式
三、制定铺垫策略
1.确定铺垫的位置和时机
–开头铺垫: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
–逻辑铺垫:打破常规思维,启发思考
–背景铺垫: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2.确定铺垫的形式和风格
–幽默搞笑:轻松愉快,增加参与感
–文学修辞:增加情感共鸣,拉近距离
–实用案例:展示具体应用场景,增强可信度
四、注意语言表达
1.使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
2.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难懂的词汇
3.注重语调、语气,让铺垫更生动有趣
五、结合情境选择合适的铺垫角色
1.角色铺垫:扮演具体角色,增加情节戏剧性
2.亲身经历: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真实经历,增加共鸣
3.观点对话:模拟两个对立观点的对话,引发思考和探讨
六、注重节奏和过渡
1.控制铺垫的长度和深度,避免过长过深的铺垫
2.使用过渡词、段落和句子,将铺垫与主题衔接起来
七、练习和反思
1.多次练习铺垫技巧,提升表达和流畅度
2.反思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铺垫效果
以上是铺垫七大技巧,通过明确目标、选择合适的铺垫方式、制定铺垫策略、注意语言表达、结合情境选择合适的铺垫角色、注重节奏和过渡、练习和反思等多个层面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铺垫。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在与人沟通、演讲或写作时,更好地引导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铺垫技巧上有更多的收获!。
小说写作技巧总结

小说写作技巧总结小说写作的技巧和套路实在太多,深不见底,我只能总结些基本的,适合初学者入门,希望大家喜欢。
2020年5月,又做了更新,内容比以前更完善。
一、铺垫和伏笔任何事件的产生,都需要原因和前提条件,设下原因或前提条件,就是为后面事件的产生做铺垫。
写小说要先产生好点子,然后再想这个好点子在剧情中发生,需要做哪些铺垫(所需的原因和前提条件),然后去写铺垫。
巧合变因果,就要用铺垫或伏笔:小说中,巧合写的太多,读者感觉很假,如果用因果的形式(原因产生结果),就会显得自然而然。
铺垫就是先制造原因,从而引发后面的结果,这样结果就不用以巧合的形式出现了,从而把巧合变成了结果。
铺垫示例:男主角路上碰见坏人,而一个武林高手正巧经过此处,帮助了男主角,这样写,读者感觉怎么这么巧。
应该改为铺垫的形式:男主角去看武林大会,武林高手也要去参加武林大会,这就是铺垫(设置前因),那么武林高手在路上碰到男主角,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前因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巧合。
伏笔示例:女主角小时候遇到树下画画的男主角,于是男主角教女主角画画,从此女主角爱上了画画。
两人分开数年后,男主角和女主角在绘画班相遇,看似巧合,又是曾经注定的。
铺垫和伏笔用法相似,但稍有区别:铺垫比较明显(因果关系明显),而且铺垫与事件的间距较小(原因很快就会产生结果)。
而伏笔比较隐蔽(因果关系不容易看出来,要仔细分析才能得知),而且伏笔(原因)与事件(结果)的间距较大。
《美丽人生》中,前面经历有些事情,遇到有些人,都是为后面的剧情做准备,这就是伏笔。
看前面剧情的时候,觉得只是单独一件事,等到看后面的剧情,才知道前面的伏笔如果不写,后面的剧情就无法发生。
铺垫意味着小说并非总是前面的剧情决定后面的剧情,有时是后面的剧情(想要的后果)决定前面的剧情(所需的前因),于是回头补加前因(设置铺垫),所以要反复修改小说。
顺着情感欲望去写是主动方式,多用于写幸福的顺境,而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是被动方式,多用于写不幸的逆境。
作文铺垫技巧和方法

作文铺垫技巧和方法
啊,说到作文,我得说,铺垫这东西真的很重要。
就像你出门前得选件合适的衣服,不然怎么出门见人呢?铺垫,就是那个让你文章“穿得体面”的关键。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太急于表达自己,一上来就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结果读者一头雾水,不知道我们在说啥。
这就是没做好铺垫的后果。
铺垫,就像是给读者铺一条路,让他们能顺利地走进你的故事里。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聊天,肯定不会一开始就聊深奥的话题,对吧?都是先从天气、吃饭这些日常话题开始,然后再慢慢深入。
这就是铺垫的魅力所在。
它让你的文章更加自然、流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而且啊,铺垫还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呢!就像你告诉朋友一个笑话,肯定不会直接说笑点,而是先铺垫一下背景,让笑点更加突出。
同样的道理,作文中的铺垫也能让文章更加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不过啊,铺垫也不是越多越好。
有时候,过于冗长的铺垫反而会让读者失去兴趣。
所以,我们要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铺垫技巧。
总之啊,铺垫就像是作文中的“开胃菜”,它能让你的文章更加美味、吸引人。
只要掌握了铺垫的技巧和方法,你的作文就能像一道大餐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小学生写作中如何进行情节铺垫及高潮设计

小学生写作中如何进行情节铺垫及高潮设计在小学生写作中,情节铺垫以及高潮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两个要素。
情节铺垫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为后面的故事发展打下基础;而高潮设计则是文章的亮点,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阅读愉悦感。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如何进行情节铺垫以及高潮设计。
一、情节铺垫的重要性情节铺垫是指在故事开始之前,通过描述场景、人物或者一些细节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故事产生好奇心和期待感。
情节铺垫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投入到故事中。
1.1 刻画生动的场景在情节铺垫中,刻画生动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描写细腻的环境、色彩和气氛,能够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更加具体的感受。
例如,可以描述一个神秘的森林、一个热闹的集市或者一个悠闲的海滩,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情境,产生共鸣。
1.2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场景,情节铺垫时也需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语言,可以使读者更加了解和熟悉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例如,可以描写一个勇敢善良的小男孩、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女孩或者一个令人讨厌的小学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
1.3 细节描写和铺垫在情节铺垫中,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适当的铺垫,能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例如,可以描述一个迷一样的线索、一个神秘的遗物或者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谜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愉悦感。
二、高潮设计的重要性高潮设计是指在故事发展到最为紧张和关键的地方,通过冲突、转折和解决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阅读愉悦感。
高潮设计能够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2.1 冲突的引入高潮设计时,冲突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事件的发展或者其他突发事件,能够使故事变得扣人心弦和紧张刺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例如,在一个温馨故事中,可以突然出现主人公的好朋友受伤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问题。
如何巧妙地转折和铺垫文章

如何巧妙地转折和铺垫文章转折和铺垫是文章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它们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形式更加多样化。
通过合理运用转折和铺垫可以使文章紧凑有力、表达清晰流畅,让读者更容易被吸引进入文章的主题和情境。
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巧妙地运用转折和铺垫,来使文章更具魅力吧。
一、转折句的使用1. 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是文章中一个非常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可以使文章更加对比鲜明,更加生动形象。
在文章中运用转折句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比的效果。
比如:- 李雷在南方度假,阳光明媚,风景优美,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想到北方的冬天雪中漫步。
- 这个电影很精彩,但是卡司阵容不够强大,使得整体感觉有些欠缺。
2. 在文章中运用悬念的手法悬念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法之一,同时转折句也可以带来悬念的效果。
比如:- 这个谜题看似简单,但是答案却让人意想不到。
- 你以为你已经知道了全部,但是下文会给你带来惊喜的内容。
3. 在文章中运用反转的手法反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法,需要一定的功力,但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
比如:- 她以为这个人是自己的老师,但实际上是对方的学生。
- 这个城市貌似富裕繁华,但实际上却隐藏了很多贫穷和失落。
二、铺垫句的使用1. 在文章中运用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能够有效带来感性认知的手法,通过铺垫句可以更好地实现比喻的效果。
比如:- 那个人的眼神就像是温柔的阳光一样,让人倍感温暖。
- 她的声音像是天籁一样动听,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2. 在文章中运用回顾和展望的手法回顾和展望是一种很好的铺垫手法,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背景和情境,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悬念效果。
比如:- 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窗户上,小镇里的人们都已经安睡,只有夜游客的脚步声在回响......- 稍后,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我还会有更多的话要说......3. 在文章中运用背景描述的手法背景描述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手法,它可以为读者创造出一个更加完整的阅读环境。
如何做好铺垫

如何做好铺垫做好铺垫,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为了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着力渲染,以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写作方法。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是蓄积酝酿的过程。
正确运用铺垫的方法,可以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做好铺垫,首先要注意写好铺叙的这一部分内容,只有将这部分内容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为行将出现的人物或事物做好铺垫。
其次,运用铺垫要自然贴切,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还要注意铺垫的内容不宜过多,要简明扼要,适可而止。
那么,怎样运用铺垫的表现手法呢?请注意以下四点:1、背景式铺垫,交代原因。
例: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选自《背影》(朱自清) 2、衬托式铺垫,以次衬主。
例: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选自《孔乙己》(鲁迅) 3、铺陈式铺垫,渲染气氛。
例: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_写作技巧小小说写作技法之铺垫作者/李严【基础知识】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小说里,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作者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写作技法】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铺垫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顺向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如莫泊桑的《项链》。
《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直到最后佛来思节夫人才道破项链是假的,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
而实际上作者已多次运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
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相信了。
再说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
这里,作者反复运用铺垫的手法作出暗示,使最后的结局水到渠成。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
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
作品一开头就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据,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
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这喜讯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家人的福音书。
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在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
这种逆向铺垫,铺得愈多愈远,离结局的距离越大,情节跌宕的幅度也越大。
这巨大的艺术落差,使读者在心理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经典引路】威风相裕亭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顷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东家好赌,常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赌。
那里,有赌局,有戏院,还有东家常年买断的三间沿河临街的青砖灰瓦的客房。
赶上雨雪天,或东家不想回来时,就在那儿住下。
平日里,东家回来在三姨太房里过夜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
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
东家也不知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剔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
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棵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东家都在那“哗啦、哗啦”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东家回来的马铃声。
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掩了地垄,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东家一面。
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东家见上一面,说些东家爱听的进项、收入什么的。
说得东家高兴了,东家就会让三姨太’备几样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东家。
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对你讲。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了。
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三姨太还告诉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东家没有吱声。
但,第二天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
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东家真是要去盐区。
东家那人不说废话,他不吱声,就说明他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东家奔盐区去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前后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有数的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东家打招、呼的——都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呼喊——“陈老爷!”“陈大管家!”东家知道,这是呼喊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
就连左右两个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
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东家时,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陈三!”陈三立马儿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陈三忙跪在东家脚前,给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可陈三是那样的虔诚,他把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还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掉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滚出来,随后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嗯——”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显然是不高兴了。
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说话间,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发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东家。
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选自《盐东纪事》)【评析】这篇小小说运用了逆向铺垫的手法,在主要情节——东家耍威风展开之前,作者进行了诸多的逆向铺垫:东家不问盐的事,盐场全都是大管家陈三和三姨太掌管,东家好赌,许多伙计都没见过东家……于是,我们觉得,这个东家过得浑浑噩噩的,一定是个窝囊废。
可是,东家在盐,区耍威风那一节,却让我们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原来,东家平时竟是深藏不露的,原来东家竟是心思精明,手段高明。
这种逆向铺垫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在读者心理上造成极大落差,人物形象也因此显得更加丰满,作品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材料作文“中国式丑陋”导写及例文供稿汪彩琴祝泉洲[安徽省太和一中]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式”这三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且看: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接孩子——每到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儿就在翘首以待,秩序之嘈杂如农贸市场。
中国式过节-2012年9月30日晚,有超过2万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聚集在三亚大东海的海滩上赏月过节,3公里海滩残留下50吨垃圾。
中国式送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某省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名誉。
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你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何感想?请就一种或几种现象选择一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定。
写作点拨材料所反映的种种社会乱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从国民心态角度:这些社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国民的种种心态,如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钻空心理、占便宜心理等等。
可写成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文章。
(二)从国民素养角度:“中国式丑陋”的存在,反映出国民素养的缺失。
因此,提升国民文明素养是当务之急。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我们每个人可以坚守文明底线。
可从提升国民素养的角度立意。
(二)从遵守规则角度:国人闯红灯、不排队、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凸显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
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是对基于平等精神的契约的破坏。
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可以“规则”主题进行写作。
(四)从公共管理角度:破解“中国式丑陋”,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制度,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如何在制度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制度的公信力?这些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
可从“公共管理”角度确立主题。
例文:用什么支撑灵魂的成长文赵睛晴[安徽省太和一中]当我们惊呼于GDP的高速增长,当我们自豪于神舟飞船的华丽升空,当我们赞叹于物质生活的无比丰富时,我们是否看到2012双节过后,三亚海滩上的数万吨垃圾?是否看到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之下的天安门广场上垃圾遍地?是否看到了所谓的公平规则下隐藏的一幕幕不齿交易……是否注意到,身边充斥着那么多的“中国式”丑陋?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式”丑陋来源何方?传统陋习,桎梏国民的灵魂。
柏杨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中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
”鲁迅先生也曾对国民的愚昧固执、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官本位等劣根性做过辛辣的讽刺。
诚然,数千年的封建传统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思考习惯,这些文化上的负面因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金钱至上,让道德难有立锥之地。
当我们对西方的拜金主义嗤之以鼻时,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国民早已对金钱趋之若鹜?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今,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闪现着一张张贪婪的面孔。
毒大米、毒牛奶、毒胶囊事件,为谋利益不择手段;带残疾儿童行乞、使用智障工,为了金钱丧尽天良。
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事物让一些人陷入金钱的泥潭难以自拔。
当我们醉心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享乐而无暇丰盈内心精神的国度时,拿什么作为社会中的一丝光亮来指引我们向前?问题既已剖明,我们又该如何消灭这“中国式”丑陋?一日正义善良,支撑我们心灵成长。
即便在物质大潮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观并没有沉沦,善良每天都在上演,正义依然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