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解析

合集下载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一大摞书目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

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

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

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成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

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

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

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假设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

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

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

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

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决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

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

读《自由在高处》

读《自由在高处》

读《自由在高处》读自由在高处这本书读得很快。

书里有一些内容和《重新发现社会》的内容是一样的,这本书的特色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电影来阐明自己对个体生命的看法。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一个观点:即使在最不自由的处境下,人仍然是可以追求自由的,所以“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是本书中最可贵的思想之一。

关上此书,有些话留在记忆中:要自由,不要主义;宽容比自由重要;没有医治社会百病的良药,社会改良是一点一滴地完成的......下面是摘录:1、P70 据说首次提出“战略知识分子”概念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陶文昭教授。

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属于战术性的,局限于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即技术性的、对策性的问题,所以中国还要有一批“务虚的、踱方步”的战略知识分子。

他们“有鹰一般的宽广视野、鸭一般的敏锐告知、鸡一般的社会关怀”。

战略知识分子横空出世,他们是知识分子中的战斗机,他们的功绩远在战术知识分子之上。

上述排比同样充满喜感--以战略眼光看,就是要求战略知识分子能够以禽为师,具备禽界空军的视野与禽界步兵的敏感。

解读:这篇《地图知识分子》在讽刺中有幽默,体现了作者犀利的笔锋。

2、P88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中的几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动物庄园》、德国电影《隧道》解读: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实验,研究的是“习得性无助”,作者因此说“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

3、P9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解读:这篇文章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谈起,认为“体制化”与此是同样的,从而提醒人们要防止“被体制化”。

下一篇《奖励你,控制你》进一步谈到奖励比惩罚更可能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奖励你,控制你》中提到了逃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逃出亚卡拉》、《巴比龙》、《美丽人生》、《送信到哥本哈根》、《逃狱》。

还提到一个警察为了“救赎”妓女的电影《监禁》,还有泰国电影《13骇人游戏》、乔恩.图泰尔泰博执导的影片《本能反应》。

自由在每个人的心中——读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每个人的心中——读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次 投 入 工作 。 只 要 心 是 自 由的 ,在 哪 里 都 可 以 飞 翔 。 没 有 放 弃 这 个 美 好 的 念 头 , 自 由便 与 你 如 影 随 形 。
这 是 一 个 最 好 的 时 代 . 也 是 一 个 最 坏 的 时代 。
— —
本 书 的名字 ,熊培 云先 生 的解 读 是 “ 世 界就 像
里 将 俄 罗 斯 作 家 索尔 t -尼 琴 的 话 概 括 为 第 六 种 自 由— — “ 免 于倾倒 信 息 ( 宣传 )垃圾 的 自 由” , 因 为 “ ( 不知 情权 )意味 着 我们 高 尚的 灵魂 不 必被 那 些废 话和 空谈 充 斥 ” 。 这 个 时代 “ 最 坏 的一 面 ”即在 这 “ 废话 ” “ 空
是 一 个 广 场 ,如 果 你 只 知 道 左 右 ,而 忘 了 更 要 站 在
狄 更斯
《 双 城开 启 “自 由 ” 话 题 的 讨 论 , 无疑 是最 恰 当 的。 因为 “ 自 由 ” 这 个 词 在 当 下 很 多 人 心 目中似 乎 不 值 一 提 ,以为 它 仅 是 “ 受 牢 狱 之 灾 ” 的 反 义 词 ,似 乎 人 只 要 不 在 牢 里 就 是 自 由 的 。
另一种 “ 不 自 由 ” — — 意 志 的不 自 由 。
二 战 后 期 ,美 国 总 统 罗 斯 福 针 对 泯 灭 人 性 的 法 西 斯 主 义 ,提 出 “ 四 大 自 由 ” 的 口号 , 即 言 论 的 自
由 、信 仰 的 自 由 、 免 于 匮 乏 的 自 由 、 免 于 恐 惧 的 自
高 处 张 望 ,你 是 很 难 找 到 自 己 的 方 向 的 。 什 么 时
候 , 当你 能 超 拔 于 时 代 的 苦 难 之 上 、 人 群 之 上 ,你

自由在高处短评

自由在高处短评

自由在高处短评
自由在高处,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

它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的追求,以及对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首先,自由在高处是一种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如经济压力、社会规范、道德约束等。

这些限制和束缚让我们感到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而自由在高处则意味着超越这些限制和束缚,达到一种更加自由、自在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自由在高处也是一种态度。

它表现为对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压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在《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熊培云以亲身经历为例,探讨了如何在生活中保持自由的态度。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能够超越各种限制和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同时,他也强调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

总之,《自由在高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和自由。

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和束缚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能够超越各种限制和束缚,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

书籍《自由在高处》的读后心得书评

书籍《自由在高处》的读后心得书评

书籍《自由在高处》的读后心得书评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自由的内涵与意义。

读罢此书,我深感自由的珍贵和可贵。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被严格控制着。

她渴望自由,渴望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

然而,她的努力常常受到束缚和限制。

她为了追求自由,勇敢地挑战了社会的规范和禁锢,最终实现了她的理想。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拥有自由,却忽略了身上的束缚和扭曲。

自由并不仅仅是由外界给予的,更是一种内心的追求和状态。

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当我们能够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内心的禁锢,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时间和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忽略了对内心的倾听和对内在需求的关注。

这本书提醒了我,要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自由的心灵,要时刻保持对自己内心声音的倾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籍。

它通过深入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了自由的内在力量和智慧。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每个人都会对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渴望自由的人,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启迪和思考。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Richard Bach)的
一部小说,讲述了一只自由的海鸥,它不愿意被束缚在群体中,渴
望飞翔到更高更远的地方,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完美。

这本小说深刻
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由和追求梦想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中的自由海鸥琼纳森,它不愿意被局限在一群普通的海鸥
之中,它渴望超越自己的极限,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琼纳森不断
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地尝试新的飞行技巧,不断地追求内心的
自由和完美。

尽管遭到其他海鸥的排斥和嘲笑,但琼纳森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了飞翔的自由。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追求自由和梦想是每个人内心的
渴望,是每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们不能被囿于现实的束缚,不
能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而是要坚定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完美。


管道路上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地追求梦想,最终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小说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追求自由和梦想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能力,
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挫折。

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内心的自由。

通过阅读《自由在高处》,我深刻地认识到,追求自由和梦想是每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

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内心的自由。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琼纳森一样,勇敢地追求梦想,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实现飞翔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作者熊培云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自由与个体选择之间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刻和见解的独到,同时也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感受到了自由的重要性。

在书中,熊培云强调了个体选择对于自由的意义,认为自由的前提是选择。

只有拥有选择的权利,个体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这种思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选择权,并努力去拓展自己的自由空间。

其次,我明白了自由不是无条件的。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限制和障碍,如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

但熊培云提醒我们,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仍然可以积极地去争取自由。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此外,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由不是孤立的。

在书中,熊培云提到了“不自由,仍可活”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对于实现自由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自由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而是建立在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熊培云在书中也强调了独立思考对于自由的意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个体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这种思想启发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总之,《自由在高处》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我相信这本书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
熊培云
1973年生,祖籍江西。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 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新闻工作者。 《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 方周末》、《东方早报》专栏作家及 社论作者。
熊培云

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先后在海内外知 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 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 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一直以来,熊培云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 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 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 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 最理性的声音 。



其社会观察和文笔,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 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 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 想享受。 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 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

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 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 忘了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

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 生活。 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 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 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在伽利略因为害怕“皮肉之苦”,而选择妥协后, 他的学生安德雷亚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没有英 雄的国家真实不幸,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 吧?”而伽利略的回答是:“不。需要英雄的国 家真不幸。”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
主 要 作 品

他认为,自己的大乐趣就 在于思想。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 想。


以故乡村庄为起点,多 条线索并进,从各个侧 面重新梳理了百余年来 的中国史与乡村史 。

重新构筑政府、市场、社会三种 机制。

一年内加印七次,当作礼物赠人。

对《重新发现社会》的重 要补充。
独白
我每天都不舍得睡,想了解世 界多一点,想写作时间多一点。 唯一需要有毅力来做却又未做 成的事情就是劝自己早点睡觉。
独白

如果有人说,“培云,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了鲁 迅”,也许他是在开玩笑,也许是在赞扬,但 是我因此非常不安,如芒刺在背。 我会想到鲁迅的“一个也不宽恕”,想到胡适 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想到图图大主教 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由此反思自己活 得是不是不够宽厚,写作是不是过于凌厉。

思维导图

在一个社会里,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 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此“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 为所欲为,而让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如何挣脱枷锁
三、教你享受自由思想的愉悦
结构



一、面包与玫瑰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 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二、自救与自由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三、演讲与独白 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 101-102=1(只挪动一个数字令等式成立)

只要大家肯努力,愿思考,不放弃,社会终究会 朝着一个好的方向走。 虽然这一切,皆非一日可以完成,但在推动社会 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 根稻草。







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 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 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 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 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 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 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 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 2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 1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 选举同票同权…… 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套用《让子弹飞》的台词: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 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回报;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像的自由; 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 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 几点起床。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 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 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 展。

“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 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 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

独白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 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 自己的使命。

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要是保 持一些风度的。 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更愿意看到阳光、积 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 零,独自叹息。 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



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 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 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 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 比谁更不幸。

伽利略,完成了关于力学与落体的定律。他坚信: 即使手上有污点(即向教会忏悔),也总比两手 空空的好。

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

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尽管缓慢得简直让人 无法忍受,但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 利益呢?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 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 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 活” 13个月内印刷11次。 自我塑造者:自由在高处, 欲得需自塑。




内容

通过对一些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事件进行 评论、解剖和分析,揭露事件背后的社会 本质,引发给自由、对思想的思考。 认为,每个人都是思想家,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思想国,独立思考是艰难的,但却是 最重要的,是它真正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