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由在高处》有感800字

合集下载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2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2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2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

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通用26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1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

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

"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

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

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

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

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篇1】《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

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

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

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五篇

【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五篇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五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一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篇1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

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

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

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下面给您带来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许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将好转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由”变成“目曲”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纵沉沦,苟且悲观度日了呢?《自由在高处》告诉我们在枷锁之中,我们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不自由,任可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来,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组个它们于两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

锅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

它永远就又能够跳一米了。

类似结果的实验有很多。

它们说明这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得的对于世界的感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人生。

于是,谁不希望脸上永远是一副没有受过欺负的表情呢?可是长久以来,我生长的国度时时刻刻都在为我培养一种紧张感。

胜过经验中的患难与挫折也教会人们学乘,撞了南墙要及时回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满满的,没有被欺负过的表情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

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掐死了,与众不同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

自己为自己装上链栲枷锁,人就变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想一个天禅!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抽象的思考。

比如,在这样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自己解脱出去。

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写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最近一直在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

在即将掩卷的时候总在想,高处何在?低处如何?自由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处》作为熊培云对先前力作《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不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而且充满了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解读和关注。

作为七零后的年轻学者,熊培云能以这样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园的奇葩,以书畅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长思。

熊培云是学历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历史镜像,但他没有像学究式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冷峻,厚古薄今。

相反,他像坐在我们身边文采斐然、娓娓而谈的弟兄,凡举透彻,诗意盎然。

且听他自己的叙述吧: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

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绝望,并且“永不绝望”,是因为我对人生对世界有这样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内心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没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

事实上,人类文明化的历程,就是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展开的。

保持一点一滴做事的作风,既是让自己在尽力做事,也是让自己醒着。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

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送大家分享。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那么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翻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心。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

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

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800字
自由与规则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作者通过许多角度来阐述了对目前中国存在的很多奇怪现象的看法。

整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演讲与独白。

作者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幽默风趣,他对独特的方式对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评论、分析,从而揭露被一件事情的本质,然后引发出自己对于自由的思考。

这本书概括起来,它教会了你三件事情。

第一,帮你认识到生活中种种困住你的枷锁。

第二,帮你从这些枷锁中解脱出来,即使暂时不可能帮你挣脱枷锁,也至少能让你带着枷锁没有顾虑地快乐生活。

第三,帮你领悟到自由思想的愉悦。

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枷锁,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就如作者在书中引用的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高墙很有意思,起初你恨它;时间够长之后,你开始依赖它。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人也都渴望自由。

我们快乐地生活着,在学校、家里,在老师、家人的关心下幸福地成长。

同时,我们也被束缚着,被各种规章制度束缚着。

我们许多同学都认为学校的规矩太多,从早到晚都让人没有自由,可如果认真考虑过,任何规则或是规矩都不是为了限制某一个人的自由,而是为了每一个人。

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校规,学生每天除了体育课必须一直佩带胸卡。

每天早晨进校门时,都有同学站在校门口执勤,检查你是否佩带胸卡。

课间也有人来巡查。

虽然很多人对这一制度很不理解,但学校这么做也有它自己的想法吧。

学校的这个规矩是想提醒你,你的身份是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该与学生这个身份相吻合。

生活中还有许多你无能为力的地方,存在着许多你不喜欢的规章制度,但你又必须要去遵守。

作者对这种情况就有着自己的理
解。

作者在书里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自由也可以联系到国家和法治。

一个国家的自由未必是这个国家里每一个公民的自由。

但是如果每一个公民自由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自由了。

作者在《死刑是个笑话》这一文章里说:“国家是否有权力要求拿一个人的生命为社会背书,死刑犯又在多大程度上做了公共秩序的替罪羊。

如果这种功利主义可以流行,而不考虑人类应该有的价值,那么是否可以恢复历史上的罪行。

如果凌迟可以使501个人免于被潜在的杀人犯杀害,是否就可以恢复凌迟呢?”作者认为死刑是一个笑话,死刑缩短人类的生命与自由。

他认为废除死刑不一定是件坏事。

如果能用语言,情感去教化,为什么要判以死刑呢?当法律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活的。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处理事情,从根本上解决事情,那样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

有了束缚,火车才不会离开铁轨;有了束缚,树木才会长大成材······自由在高处,看上去遥不可及,需要我们去仰望,但是这也是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让我们挣脱枷锁,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