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ppt课件
大黄的鉴定

二、性状鉴别
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状 表面有网状纹理
质坚实,断面颗粒性
髓有多数星点 气清香 味苦、微涩,嚼之有砂粒感
三、显微鉴别
木栓层
根 茎 横 切 面
三、显微鉴别
粉 末 特 征
草酸钙簇晶
导管
淀粉粒
四、理化鉴别
主要成分-- 蒽醌类:游离蒽醌,结合蒽醌
蒽酚和蒽酮及其苷类
中药鉴定技术学习课件
大黄的鉴定
RHEI RADIX ET RHIZOMA
一、来源鉴别
蓼科植物
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 R. tanguticum Maxim. et Balf. 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根及根茎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甘肃、青海等 药用大黄---主产四川、云南等
鞣质类有机酸、挥发油等 不含土大黄苷
四、理化鉴别
1.微量升华 黄色针状结晶或羽毛状结晶 2.薄层色谱
1.芦荟大黄素 2.大黄酸 3.大黄素 4.大黄素甲醚 5.大黄酚 6.混合对照品 7.掌叶大黄 8.唐古特大黄 9.药用大黄 10.大黄检品
五、真伪鉴别
同属植物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河套大黄 R.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华北大黄R. franzenbachii Mü nt.天山大黄R. wittrochii Lundstr. 在部分地区称山大黄或土大黄。
五、真伪鉴别
土大黄商品中根的比例很大,香气弱。
含有土大黄苷(rhaponticin),其新鲜断面在紫外灯
下显亮蓝紫色荧光(正品大黄棕色荧光)区别。土
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弱,通常外用为收敛止血药,或
大黄牡丹汤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3抗炎、抗氧化作用
大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之脂质氧化酶,进而通过 一系列连带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因而表现为抗炎 作用。
桃仁动物实验表明其有抗过敏、抗炎及抗氧化作用 。
芒硝通过对大脑皮质的影响对多种炎症有双相调节 作用,同时对阑尾及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显著刺激 作用,使其吞噬功能增强,使阑尾炎明显减轻。
桃仁提取物可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脑血流 量,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纤溶,使出凝血时间延长 ,抑制血小板集聚,抗血栓形成。
牡丹皮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能降低心肌耗 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其所含牡丹酚对血小板集 聚有抑制作用,并可防治血栓形成。牡丹酚可显著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黄则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大黄还可以
芒硝:对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 胞杆菌、副伤寒杆菌、金(白)葡菌、变形杆 菌、产碱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牡丹皮: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 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 抑制作用。
2抗脓毒血症作用 过度的炎症反应是脓毒症患者病情发展及恶 化的主要因素,脓毒症可释放很多炎性因子 ,PCT、C反应蛋白作为观察的指标。 大黄牡丹汤可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 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效速度快,具有 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思考与讨论
1、刚提到的成分那么多种,对一个方剂来说 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么仅用几种成分去鉴 别优劣,是不是有些片面呢?
2、对于化学成分而言,多种聚在一起,因为 条件等,可能发生或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以单 一中药成分研究为基础,进行方剂研究,是不 是有些忽略内部反应等呢?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1抗肠炎作用 1.1细胞因子机制 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前炎症性细胞因 子的大量分泌起重要作用,尤其是TNF一α。 研究发现大黄牡丹汤可以通过降低模型组小鼠 TNF一α的水平而达到控制炎症的目的。
掌叶大黄(课件)

掌叶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 植物,以其干燥根及根茎入药, 药材名大黄,为我国特产传统中 药材,又称生军、将军、川军。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实热、下 积滞、化瘀、解毒功效。
形其谷涤破寒列大 一
态言、肠症,为黄
描 述
。
性 味 、
调 中 化
胃 、 推
痕 积 聚
主 下 瘀
下 品 。
始 载 于
历
掌 叶
唐古特大黄主要分布于青海南部、西藏偏东 部,甘肃南部和祁连山北麓、四川西北部, 云南西北部亦有分布。药用大黄主要分布于 四川北部、东部及南部盆地边缘、贵州北部 、云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 南部和甘肃东南部。
【二】垂直分布
三种大黄的垂直分布幅度较大,一般分布在 海拔1000~4400m处。其中掌叶大黄、唐古 特大黄则各分部于海拔2000~4000m处的针 叶林林缘和灌丛中。药用大黄常见于海拔 1000~2500m处 的林缘灌丛和草坡上。
【一】水平分布
国产大黄属植物分布于我国地势中自西向东 的一、二级阶梯,向东不超过大兴安岭、太行山 脉、秦岭、大巴山脉和云贵高原一线。在分布区 类型中属温带亚洲分布,反映出该属植物性喜温 寒的生态特点。
青藏高原东缘为我国大黄属植物的分布中心, 该区集中了31种大黄,占国产大黄的73.8%。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大黄分布中心,各种大黄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纬度过渡性。
酮A、B、C。 结合型:有番泻苷A、B、C、D、E、F等。
不同品种大黄蒽醌含量比较(%)
品种 掌叶大黄
总蒽醌
2.034~2.98 4
游离型蒽 醌
0.037~1.15 5
结合型蒽 醌
1.829~1.99 7
中草药——大黄

中草药——大黄说到清热解毒的中药,我们也能说出几种,比如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但是今天咱们要说的这种中药大黄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
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火参、肤如、川军、黄良、蜀大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中草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
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
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
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
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
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
乡亲们告诉他说:“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
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
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
五黄先生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
”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
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
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
一天,马骏说:“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
”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
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
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
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
马骏问:“你怎么不舒服?”妇女说:“泻肚子。
”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
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
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
中药材鉴定大黄当归川芎等课件.

中药材鉴定大黄当归川芎等课件.中药材鉴定大黄、当归、川芎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中药材鉴定为主题,主要介绍大黄、当归、川芎三种中药材的识别方法和特性。
教材章节涉及中药材的基本概念、分类、鉴定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黄、当归、川芎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品质,提高中药材识别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 通过对中药材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黄、当归、川芎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品质的识别。
难点:中药材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显微镜、中药材标本、中药材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药材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中药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讲解中药材的基本概念、分类、鉴定方法等基础知识。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套中药材标本,要求学生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绘制中药材的形态特征。
4. 讨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案例分析:分析大黄、当归、川芎的识别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套中药材图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药材的识别。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中药材的基本概念、分类、鉴定方法、大黄、当归、川芎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品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中药材识别练习(2)请简要描述大黄、当归、川芎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品质。
2. 答案:(1)大黄、当归、川芎。
(2)大黄:外观呈黄色,有显著的香气,味苦、甘。
内在品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
当归:外观呈扁平状,有特殊的香气,味甘、辛。
内在品质: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
川芎:外观呈圆形,有浓郁的香气,味辛、甘。
内在品质: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大黄、当归、川芎的外观特征和内在品质,提高了中药材识别能力。
中药学_山大黄(波叶大黄)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药材基源: 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春、秋 采挖,切片,晒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以上。根茎肥厚, 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具细纵沟纹, 无毛,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 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3厘米,先 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 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长 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 小,多数,白绿色
山大黄(波叶 大黄)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名称:山大黄(波叶大黄) 别名:唐大黄(《中国药植志》), 土大黄、台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 册》),峪黄、籽黄叶大黄)
原始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引自:《中药大辞典》。
⑧治口疮糜烂:山大黄、枯矾各等分,研 末擦,吐涎。(《内蒙古中草药》)。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注意事项: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 前、产后忌用。"。
谢谢!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原始形态:
;苞小,肉质,内有花3~5朵;花梗中部 以下有一关节;花被6片,卵形,2轮,外 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 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 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河北、山西、 内蒙古等地。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性味: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波叶大黄)
功能主治:
中药学_牛耳大黄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名称:牛耳大黄 别名:土大黄、牛舌头叶、金不换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药材基源: 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牛耳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以根、叶入药。秋 季采集,分别晒干备用。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相关疾病症状:
拔毒、白秃、便秘、疮癣、除热、大便燥 结、肺结核、肺结核咳血、功能性子宫出 血、红崩、化痰止咳、疥癣、经闭、急性 肝炎、咳血、凉血止血、慢性肝炎、慢性 气管炎、内出血、衄血、排脓、皮炎、清 火、清热凉血、清血热、热结便秘、润肠、 润肠通便、腮腺炎、烧伤、神经性皮炎、 调气、通便、秃疮、外用治腮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相关疾病症状: 腺炎、无名肿毒、血崩、痈疖、痈疽肿毒、 痔疮出血、子宫出血。谢谢!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性味: 苦、酸,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用于 肺结核咳血,急性肝炎,痢疾,便秘,功 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痈疖疮疡;外 用治腮腺炎,神经性皮炎,疥癣,烧伤, 外伤出血。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牛耳大黄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
中药学_山大黄(华北大黄)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性味: 苦,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功能主治: 泻热通便,行瘀破滞。用于大便热秘,经 闭腹痛,湿热黄疸;外用治口疮糜烂,烫 火伤。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用法用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4钱。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相关疾病症状: 火伤、经闭、经闭腹痛、口疮、湿热黄疸、 烫火伤、通便、泻热、行瘀。
山大黄(华北 大黄)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名称:山大黄(华北大黄) 别名:峪黄、河北大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药材基源: 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根入药。春秋 采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山大黄(华北大黄)
备注: (1)同属植物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 L.与前种相近似。波叶大黄比大黄泻下作 用更缓慢。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大黄有泻下作用,其中结合型蒽醌为其主 要有效成分,对胃、十二指肠以及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胆汁 和胰腺的分泌。
2.对血液的作用: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能止血,又能 活血,还可降血脂。
3.对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对多种革壮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抑制 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此外对某些真菌、阿米巴 原虫、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大黄
性味归经
药物基原
掌用量 解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
处方用名
大黄、熟大黄、制大黄、酒大黄、大黄炭
将军、生军、川军、绵纹大黄、西绵纹、黄 良、火参、制军、酒军等。
药物基原
唐古特大黄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
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
七、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 用;
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 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八、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是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大部分 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 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 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 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此外还有健胃、降压、降低尿素氮、利尿等作用。
十、临床新用
消化系统疾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黄疸型 肝炎、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病、 急性菌痢、肠炎及肠梗阻、肛裂、炎性外痔等。
内分泌系统疾患:糖尿病、高脂血症。 其它:胆绞痛、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扁 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外阴溃疡等。
实热便秘,泻痢不爽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大承气汤 泻心汤 下瘀血汤
清利湿热
黄疸水肿,痰热癫痫
茵陈蒿汤
五.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12g;研末,每次0.5~2g; 外用:适量。
煎煮方法
先煎 后下 同煎
大结胸汤 大承气汤 大黄附子汤
不同炮制品用法
生大黄 酒大黄 熟大黄 大黄炭
泻下攻积 治上焦实热 活血化瘀 止血
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
大黄药材
(Radix et Rhizoma Rhei )
三、大黄饮片特征
生大黄
生大黄
熟大黄
酒大黄
大黄炭
三、药性分析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
功
逐瘀通经
效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四.临床应用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大 凉血解毒 黄 逐瘀通经
六、不良反应
大黄性味苦寒,久服易损伤脾胃,过量则可引起恶心、呕吐、 头昏、腹胀、腹泻等。
虽为通便良药,但可引起继发性便秘,但只要增食膳食纤维 或多饮水,多按摩腹部等便可消除。
长期服用蒽醌类物质可导致黑肠病,多见于过度或滥用蒽醌 类缓泻剂(如番泻叶、芦荟、决明子、虎杖等)但大多数情况下, 结肠黑色沉着病随药物的间歇使用呈可逆状态。
另外,大黄中有大量草酸,长期服用可引起肾、膀胱结石等。
值得注意的是,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服用过量
及长期使用,故临床上应掌握中病即止,不可久 服的原则,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
药物的药用价值。 据统计,现有的8000多种方剂中含有的大黄的就
有800多种。可见,只要应用得当,大黄是一味功用 卓著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