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 公选课《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修改版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导论要点

心理学导论要点

总论如果你已经至少把书看了一遍那么你可以往下看了,心理学分为理论三科(导论,发展,教育)和实验三科(实验,统计,测量)两大模块。

理论三科占170分,实验三科占130分。

共计300分。

我们的目标是240分以上的高分。

想得到高分除了能准确背诵知识点以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书上的例子。

目前考试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背诵。

所以大家在背诵的同时,务必把书上的例子都好好看看。

心理学的章节一共是13章+8章+5章+5章4章=35章。

3个小时背出一章即可完成任务。

背诵顺序依次是导论>发展>教育>实验>统计>测量。

切记不可贪多求快(统计测量要做题,这里只加入相关理论)《心理学导论》前言这门课占100分,是最大的部分,也是考研出题最细致的地方,当然也是大家拿分的主要环节,这里的题目一遍都很基础。

结构一般是(19个单选+4个多选+2个简答+1论述),开始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两道单选)要点:两大关系+五大方法+七大流派宏观上包括个体心理,团体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狭义上主要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

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有的书叫个性)包括:12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应。

3理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格(个性)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

1、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因此,心理动力制约着心理活动的性质与变化,并且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

2、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对心理学导论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从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感觉与知觉研究,心理学的雏形逐渐形成。

2. 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在19世纪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威廉·詹姆斯、斯坦利·哈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贡献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主义:由威廉·詹姆斯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爱德华·塔钦纳的意识元素研究构成。

致力于分析和测量人的感觉和意识的基本元素。

2. 功能主义:以威廉·詹姆斯为代表,注重研究人的心理功能和行为的适应性。

关注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并实现生存和繁衍。

3. 行为主义:由约翰·B·沃森、伊万·帕弗洛夫等人发展而成。

认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量化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4. 心理动力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关注潜意识和个人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强调个体的欲望和冲动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5. 人本主义:以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的潜力。

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

6.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过程,如知觉、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行为。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观察和测量变量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2. 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收集信息和数据。

3.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用以推断人群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2014-2015-1《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

2014-2015-1《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

1.什么是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2.可见光谱的三维特点包括?波长、强度和纯度。

这些特征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

3.数据/概念驱动加工的含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4.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5.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体现了动机的?功能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什么叫利手?利手(handedness),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7.感觉的种类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8.什么叫社会懈怠?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懈怠现象?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一种是因为团队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多个领域。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这些学派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咨询、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

了解这些应用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1、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特性,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

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四、感知与知觉1、感知的基本过程:感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了解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登记、注意选择、知觉组织等,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

2、知觉的基本类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感知的过程。

了解知觉的基本类型,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心理特点。

五、思维与认知1、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过程。

了解这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认知的基本形式: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处理过程。

了解认知的基本形式,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的心理特点。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的种类与表达: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了解情绪的种类和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doc

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doc

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1.心理学有哪些学科——%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经定论的、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因此,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内,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视觉、听觉、触摸觉、运动觉、嗅味觉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1心理统计学——心理统计学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

%1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学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1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是相对于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体系,也叫科学心理学。

狭义上来说,实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介绍心理学各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成果的科学。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

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学心理(心理效应)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并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与基本形式。

一、课堂教学的心理要素1、注意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习与活动的前提条件。

调动学生注意的方法:P1002、认知指导: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方式包括: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知识、技能)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为概括奠基;设问:诱发学生产生解决眼前问题的心理需要;迁移:理论与实际结合。

3、行为强化:塑造、增强行为的重要手段,分正负强化。

方式有: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物质符号(如红花)、活动本身4、心理趋合:个体在认知活动结束时因圆满完成活动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括即时趋合与延时趋合。

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效应P206-212效应名称代表人物产生效应心理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因效应卢钦斯先入为主、前后干扰做好第一次、发挥黄金位置作用(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1、首因效应的概念及实验(P206)最先获得的信息资料对人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称为首因效应。

2、教学中首因效应的运用(1)充分发挥第一印象的作用:见好第一次面;上好第一次课;批好第一次作业;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2)充分发挥教学中“黄金位置”的作用:尽可能使新材料第一次就给学生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尽可能避免材料间的相互干扰,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负作用,以增强首因效应的效果。

(二)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的概念及机制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首先,教师根据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形成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期望;(总体印象从何而来?)其次,受不同期望的引导和影响,教师对不同儿童进行区别对待;再次,教师不同的期望与对待,直接影响儿童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其各方面发展。

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补修《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心理状态 ------- 注意、灵感.激情、 心境、信心、犹豫等。

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益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屮发生发展的。

盗3、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心理的物质载体麗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第二章 感知觉感觉的分类/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丿扶觉。

2、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询觉)和机体觉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宗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彖一致,可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和错觉。

感觉规律一、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一)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莫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彖。

1、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2、 感觉的适应: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彖。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二)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刺激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别的刺激而产牛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联觉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主要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I 丿4)知觉的恒常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是指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情境的含义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

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

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

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

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3.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

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

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

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

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

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

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

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

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

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

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例如, 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

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

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 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 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 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纬度, 或称作历时系统[8 ]。

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婴儿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通过自己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

通过行为, 比如哭泣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另一方面, 婴儿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冷暖适宜时会发出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 儿童生存的微观系统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引起环境变化的可能是外部因素, 也可能是人自己的因素。

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

而对环境的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布朗芬布伦纳将这种环境的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

比如, 升学、结婚、退休等。

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时间系统关注的正是人生的每一个过渡点, 他将转变分为两类: 正常的(如入学、青春期、参加工作、结婚、退休) 和非正常的(如家庭中有人去世或病重、离异、迁居、彩票中奖) , 这些转变发生于毕生之中, 常常成为发展的动力, 同时这些转变也会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发展产生间接影响[9 ]。

2 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的评价2. 1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局限性首先, 过分强调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布朗芬布伦纳不仅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 他也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所以许多人将他的理论又称为生物生态理论。

但是, 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是以环境为主的, 他忽略了生物性, 即遗传对人类的影响。

如前所述, 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之一就是环境与遗传哪个对人类发展影响作用更大。

很显然, 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问题上是持折中观点的,但是在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关于环境方面的。

发展的生物性在理论中并没有提出, 在4 个系统中也看不到生物性的论述。

受布朗芬布伦纳的影响, 以后的研究者也都将精力投注于对环境的研究, 有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扩大之嫌。

对于当前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走到人类发展以环境影响为主的研究的极端的做法必须给予纠正。

其次, 布朗芬布伦纳并未提出一个人类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模式。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尤其是环境的作用。

但是, 他并没有形成一个人类发展的连贯的一般模式。

虽然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之争。

但是两者并不否认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系统研究一般有个模式。

一个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的研究; 一个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历程的研究[10, 11 ]。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到的环境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

换一种角度说, 它只是人类其它发展理论的补充。

2. 2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优点首先, 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

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关注的只是影响儿童的即时环境。

在实验中控制的也是儿童身体周围的环境。

比如, 噪音、明暗等。

这使“环境”的概念大大缩小了, 实验的信度效度也会跟着下降。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的范围拓展得更宽、更复杂。

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这个为基础, 实验研究的内容就更真实, 更接近生活, 研究的结果也就更有实际意义。

其次,从多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中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 可以找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从而给予及时的干预。

比如, 工作压力较大的夫妇, 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可以间接通过父母的工作单位这一微系统改善。

最后, 强调发展的动态性。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时间纬度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认为时间系统的最简单形式是关注一生的过渡点, 这与以往发展心理学家所说的“时间”是不同的, 以往心理学家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在成长过程中成熟对人发展的影响。

而布朗芬布伦指的是一些生活事件, 这将影响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 重大的生活事件, 尤其是偶然发生的事件, 比如, 父母离异或父母的死亡, 对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3 结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是现代发展心理的前沿理论之一,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过程设定了人的发展路线。

生态发展观进一步扩大了"环境"的概念。

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虽然它有不完善的一面, 但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4.利手的含义利手,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5.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引论》,《自我和防御机制》6.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体现了动机的?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7.单眼线索包括哪些?(1)对象的相对大小(2)遮挡(3)质地梯度(4)明亮和阴影(5)线条透视(6)空气透视(7)运动视差(8)眼睛的调节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分为哪三大类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9.人的前脑主要包括?视丘边缘系统大脑皮质10.什么叫策尔纳错觉?由于背后倾斜线的影响,看起来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转动了,也称为策尔纳(Z?llner)错觉11.在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量实验中,婴儿的表现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属于这种依恋的一岁孩子大约占70%。

进入实验室以后,他们积极地独自或与妈妈一起进行探究(玩房间里那些没见过的玩具)。

与妈妈分离时明显地焦虑。

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兴,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

妈妈在场时与陌生人一起玩。

第二种叫做忧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大约10%的1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进入陌生的实验室以后,虽然妈妈在身边,他们已经感到忧虑,不喜欢探究玩具;妈妈走后表现极为痛苦。

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

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

第三种叫做忧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大约20%的一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这些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

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她接触。

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时他们像回避妈妈一样回避与忽视陌生人。

12.从众的含义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13.反映从众现象的心理学实验进行“服从实验”最有名也最具争议的研究是由米尔格拉姆(Milgram,1963)在耶鲁大学做的电击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