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激发
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激发

过程 , 可谓 “ 得之在俄 顷,积之在平
日” 。
刻感悟来 自于生活中的偶然 ,来 自于
灵感激 发。 三. 创 设情境 .利用 契机是激 发 灵感的最常用手段 作文灵感的产生 常常是人的显意 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某种特
陆机在 《 文 赋》一文 中曾这样描 述: “ 若 夫应感之会 , 通塞之纪 ,来 不可遏 , 去不可止。藏若景灭 ,行犹 响起 ,方 天机之 骏 利 ,夫何 纷 而不
( 李海 东
作 文 教 学 中 的 灵 感 激 发
古往今来 ,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 都源 自于灵感的进发 , 如郭沫若的诗
动笔。这样就是在学生 自身的主动性 逃生去 了。生活中的这一偶发事件激
下进行 写作 i J I I 练 ,从 而培养 写作 兴 趣, 则可收到事半 功倍 的成效。 二. 观察生活 ,捕捉直 觉是激 发
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 与积 累知识的
改造 ,融入 自己的生活感悟 : “ 我没 有责怪小鱼的逃脱 , 也不像爸妈那么
想 ,冈为我突然感 到:拼搏中的生命 具有不可遏制 的力量 ! ”作者 这一深
生活虽谈不上纷繁复杂,但也有其多
姿多彩之处 ,至少还不至于 “ 无话可 写” 。而我们 的学生往往无 心观察生 活 ,常常视而不见 ,听而不 闻,只会
综合天地 2 0 1 3 0 2
思想实际 , 写 自己真实的感受 ,不必 去刻意求新,属于你 自己的东西 ,就 是最新的 , 这样 的文章最有个性 ,最 纯真本色。如一 同学家里曾发 生这样
一
然 而至 ,激情 便如 开 闸的洪水 倾泻 于笔端 。 @
李海 东 ,教 师 ,现 居江 苏建湖 。
灵感的最直接方法
作文教学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人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积累增值。
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创造也不是呈直线一次性完成的。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这就是思想的火花——灵感。
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遍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可成为‘天才’”。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天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灵感开发,写作中“神思绵绵”、“梦笔生花”,正是“灵感”的闪现。
灵感思维是“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主”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不曾预期的偶发性、心物感应的瞬息性、感悟来临的亢奋性,思维过程的跳跃性、顿悟出现的非意识性,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是其特征。
灵感是知识积累和长期思考而产生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宝库中有很多名篇就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捕捉住这种灵感呢?一、建立口袋薄这个簿子就像李贺的“锦囊”一样,随身携带,不离左右。
在这个本子上,我们可以自由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灵感的火花一旦闪现,就可以信笔写来,这种做法来的自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
学生的随笔中的美文佳句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如某生在其随笔《乘电梯与走楼梯》中辨证地分析了“乘电梯”与“走楼梯”的优缺点:学习、工作过程中偏爱“走楼梯”——勤奋塌实,兢兢业业,谦虚好学,假如机遇女神来到身边,纵使千难万险,自己也会毫不犹豫的跨入“电梯之门”……文章说理精辟,分析透彻,思路开阔,语言流畅。
据小作者说,文章的写作缘于一天与同学上楼,同学说“上楼真累,有电梯就好了”。
他随口说了句“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随即他又想到了电梯与楼梯的区别以及它们与学习的关系,灵感的火花刹那间迸发出来,他捕捉住一稍即逝的火花,回到教室就及时写成了这篇作文。
据说,青年马克思在进行思考时总喜欢顺便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想,爱因斯坦在散步和旅行时也常常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在上面潦草的记上点什么;契诃夫也经常将他生活中一瞬间产生的感触随手记录下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下面是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1.提供多样化的写作题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题材,包括日常生活、文
学作品、社会热点等。
通过多样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2.鼓励自由创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发挥想象
力和创造力,写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勇于表达。
3.提供写作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写作范例,让学生在阅读他
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创设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写作中感
到轻松愉快。
比如,可以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营造积极的写作氛围。
5.鼓励多种写作形式:除了传统的作文形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其他形式的写作,
比如诗歌、散文、日记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不同形式的写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鼓励,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不断提高,培养出自己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

生走出教室去感受雨:去闻雨点的气息, 去尝雨 点的味 道 。写 雪就 让他们 亲 自感 受雪 的冰凉 ,倾听不 同 的人对雪 不 同的 感受 。即使是 写一棵 枯萎 的小树 ,也 要 通过它干枯的外形,站在它的角度去理 解形态 之外 的生命意 义 。这样何 愁学 生 没有感情、灵感,何愁写不出情景交融 的佳作?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情去感 受周围的事物,建立物与我的情感沟通, 从 而 激 发 灵 感 。正 如 同赞 可 夫 所 说 :
作能 量 。作 家李 准是 这 样描 述 灵感 的 ,
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诉诸写作对 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因此 ,作文时 要充分地体验感 知。著名作家 丁玲曾说 : “ 作家一定要看见旁人能看见的东西 ,还 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 ,就得执着地 去热爱生活 ,深切地感受生活 。 ”对 于我 们中学生,仅靠积累生活而没有亲身的 体验 与感知是 写不 出具有 深远思 想 和时
注重积 累、捕捉灵感 写作离不开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支 柱 ,是文章的 “ 血肉” 。积累材料是激发 写作 灵感的基础 。 清人 袁守定 说过 “ 得之 在俄 顷 ,积
一
去审视体验生活,抒发 自己的情感。可
以让学生站在 风中 、雨中 、月下 、花间 , 去感受 美好 的景致 。如果 写雨 ,就让 学
、
之 在平 日” ,学生只有在 大量的阅读 和生 活中摄人 大量 的信息 ,让它 转化 为深 层
小学生作文灵感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 , 也能流露 出真情实感 。 : 因 取作文的灵感。生活犹如万花筒, 五彩缤纷。教 合现在 的变化 , 说说 自己的感言。最后 , 我抑 扬
此, 教师必须多花心思 , 学生凿开这一泉眼 。: 让 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 顿挫地说 :随着科技 的 日新月异,二十年后的 “ 教师针对学生好动 、好玩 的天性 ,每学期有 目 活的有心人 , 走进生 活 , 观察生活 ; 调动一切 感 家乡还会是这个样子吗?” 学生闭上眼睛, 音 在 的、 有计划 、 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 、 游览 、: , 官 充分运 用视觉 、 听觉 、 触觉 、 味觉 和嗅觉 , 乐声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家乡描绘宏伟蓝图 进 访问、 比赛等各种有益身心的课 内外活动。 在一 : 行多角度 、全方位 的观察 ,加之 以头脑思考 生
一
个重要 因素。 所谓“ 灵感” 就是在思想高度集 : , 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激发学生作文灵感 临其境。
中、 情绪高涨时, 突然在脑海里闪现 出来的创造 的重要媒体。 不仅要阅读教材 , 力求做到泛读中
第九册第二组课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上
能力。 爱因斯坦说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那么 ,: “ 。 又有精读 , 中领会文章 的妙处, 从 更要进行广泛 这单元课 文时我就有 意渗透这方面 的体验 , 上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 : 感而作 。
感 。” 要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 , 就要矢志不渝 ・ 地坚持让学生写 自己感兴趣 的事物。 问渠哪得 : “
‘
知章写 的两首《 回乡偶书》 让学生在 意境中体 ,
会漂泊他 乡的游子重游故 里的浓浓思乡情感 。
2 . 悉心观察 , 随时记录
创意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策略

创意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策略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教授学生写作技巧是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意和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意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们提供更富有趣味和激发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环境。
一、培养写作习惯1.鼓励日记写作: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写下当天的所见所感。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欲望,为创意写作打下基础。
2.定期组织写作比赛:可以通过班级、学校内部以及跨校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并获得及时的反馈和奖励。
二、启发创新思维1.使用图片和音乐激发灵感: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富有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提供刺激性的写作话题: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话题,如“一个神奇的下午”或“我最喜欢的动漫角色”,鼓励学生跳脱常规思维,展开自由创作。
三、多样化的写作方式1.角色扮演写作:要求学生以某个故事人物或虚构的角色的身份进行写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2.合作写作: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写作活动,可以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思路拓展、文体多样性和编辑校对等。
四、评价与鼓励1.建立积极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注重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2.展示学生的佳作:定期在校内或校外的展示平台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动力。
五、与现实生活结合1.采访写作:鼓励学生采访家人、邻居、老师或其他社区成员,然后将采访内容编排成文章,让学生体会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户外写作:将写作活动带到户外,让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以此作为写作的素材。
如到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地开展写作创作活动。
通过以上的策略,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用心去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让他们的创意在写作中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活动大全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活动大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然而,有时学生们可能对写作感到厌倦或无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活动,帮助教师们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1. 心理共鸣法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几句引人深思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们写下自己对这些文字的感受和联想。
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发学生对文字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2. 观察写作法学生们在校园里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写下来。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们一些具体的指导,例如观察树叶的形状、花草的颜色、鸟类的飞翔方式等。
通过这样的观察写作活动,学生们可以提高他们对细节的观察力,并将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角色扮演写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特定的人物并写下这个人物的日记或者信件。
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帮助他们思考和表达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情感。
4. 绘画写作互动将绘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将其转化为文字。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张画作,并要求他们根据画作的细节和场景进行写作。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多元化的思维和创作能力。
5. 口述写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将自己的作文口述给同学或教师,由对方进行记录。
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们对口头表达的自信,同时也帮助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更加准确和流畅。
6. 写作分享会定期组织写作分享会,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和交流。
这个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们对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从他人的作文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7. 口头故事转化为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口头故事,并帮助他们将这些故事转化为书面形式。
这个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
8. 创造性写作挑战给学生们一些刺激性的词语或主题,让他们写下与之相关的作文。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阅读启发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阅读启发案例分析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阅读启发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章,了解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阅读启发案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地进行阅读启发。
案例一:《小船和大海》阅读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了一篇名为《小船和大海》的短文,短文讲述了一只小船在大海中经历了风浪的考验,最终战胜困难、坚定信心的故事。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用词、情感和逻辑表达。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参考这篇短文,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文,题目自拟。
这个案例中,通过阅读一篇富有情感和启示性的文章,学生们感受到了小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同时,学生们也掌握了短文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写作阶段,学生们可以运用这些技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自己的作文。
这个阅读启发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案例二:古文启发写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阅读一篇古文,例如《论语》中的一段话。
教师讲解这段古文的背景、内涵和语言特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段古文,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作。
这个案例中,通过阅读古文,学生们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同时也了解了古代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
通过对古文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加深对古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在写作阶段,学生们可以借鉴古文的风格、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作文。
这个阅读启发案例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阅读启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学生们可以获得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启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他人的作品,学生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激发
作者:李海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2期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
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这里的“应感”即为今天所说的灵感。
其实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
灵感认识方式一方面有难能可贵的特殊的创造功能,一方面又带着创造者难以人为把握的突发性、偶或性,但它并非天赐于人或高深莫测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注重积累,广泛阅读是激发灵感的最直接方法
灵感这一思维火花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的高度创造能力。
从表面上看,灵感的获得,似乎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
但实际上,它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是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种境界之后的豁然开朗。
我们教师平日要鼓励学生多看书,不怕学生看书杂,就怕学生不看书。
看书也并非盲目的看,在“看”的同时要“记”。
“记”在此有两层含义:一是看书时记录精彩部分;二是写下读书时最深的感受,这就是多动笔。
这样就是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下进行写作训练,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观察生活,捕捉直觉是激发灵感的最佳途径
大家知道作文源自生活,学生的生活虽谈不上纷繁复杂,但也有其多姿多彩之处,至少还不至于“无话可写”。
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无心观察生活,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会感叹隙中望月感知甚少。
许多文学家就是在生活中捕捉直觉,得到灵感的闪现,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创作出不朽之作来表现生活的。
茅盾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而催动了《春蚕》的诞生;路旁的一株牛蒡让列夫·托尔斯泰联想到了啥吉·穆拉,从而创作了《啥吉·穆拉》,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
关键是我们要观察生活,捕捉直觉,联系生活,诱发灵感。
所谓捕捉直觉,就是及时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
一般来说,当拿到作文题目时,头脑中自然会有所反应,这就是与此有关的经验的一种下意识的回应,这一念头转瞬即逝,如不立时捕捉,则一片茫然。
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一闪念”,尤其不能轻易放弃,此时的任何一个模
糊的朦胧的意念,也许就是灵感之源,捉住它、使它明晰,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之泉就有可能喷涌而出。
“一闪念”抓住后,再从生活中找材料,尽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必去刻意求新,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就是最新的,这样的文章最有个性,最纯真本色。
如一同学家里曾发生这样一件琐事:他爸爸买一条鱼,准备烹食。
不料这鱼竟跳出水桶,从下水道逃生去了。
生活中的这一偶发事件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灵感,于是作者提笔作文,在短文的结尾处,作者对大家公认的观点“置之死地而后生”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我没有责怪小鱼的逃脱,也不像爸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作者这一深刻感悟来自于生活中的偶然,来自于灵感激发。
三.创设情境,利用契机是激发灵感的最常用手段
作文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兴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经验,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感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体验;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
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李海东,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