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1. 课文导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导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情感、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思考。
在导入部分,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语段或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道德伦理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文学修养。
3. 作文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指导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一些具有社会意义和道德情感的话题,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通过写作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4. 课外阅读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作品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读书会或者文学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三、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体味,学生可以得到很好的精神熏陶,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懂得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2.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学生的感悟和体味中,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得到了体现。
3.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积极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传授的也应该注重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德育的渗透也是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懂得感恩,懂得忠诚,懂得奋斗,懂得责任,懂得爱。
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全面的、健康的、有价值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情感态度教育。
语文是一门情感较为浓厚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用心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情境,又要求学生在表达时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情境或者用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验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真实、坦诚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真诚、善良、乐观、坚毅、豁达的情感品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是传播知识、传递情感、塑造灵魂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反思人生、探索世界。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语文教育可以提供许多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品德,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观。
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的人物行为和言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被倡导的。
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道德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情操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人生哲理,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操和品德修养。
教师可以选取那些内容深刻、表现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所揭示的人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杂志,了解到更多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故事。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引导他们分析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而是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道德问题,培养自己的品德。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本人的言行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言行和示范,学生可以从中获取道德模范,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外阅读中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操和修养。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写作中体会到文化传统的力量,感知到人性的深度,增强对美的感悟和对善的追求。
语文教学中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深入融合德育元素,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2 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语文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吸取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学习其中的人生哲理和伦理道德观念。
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情感。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选择,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也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形成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规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声音,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确的德育理念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学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每个国家、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立身之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通过课文、课外阅读、作文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近文学名著,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在阅读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心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后人的根基。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等教材,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之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经典名著等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解读,让学生通过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涉及人生、爱情、友情、家庭等主题,这些都是渗透德育的良好载体。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课本内容等进行引导、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阅读名著、课外作文等活动中,可以对人性、命运、道德、情感等进行探讨,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明确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标,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至关重要。
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有感受,培养正直的品质。
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师德建设、德育元素、教学内容设计、德育实践活动、道德情感、德育氛围、重要性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学科之一,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科作为校本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德育渗透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综合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良好的师德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品行教育,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相关师德培训和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师德水平。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以通过课文选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方面来实现。
本文将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文选择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选择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选择课文时,要注重课文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高尚情操和阳光人生态度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来进行教学,如鲁迅的《药》,柳宗元的《赤壁赋》,巴金的《家》等。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中的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善、真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意识。
学生评价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来了解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情况。
可以设计一些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答题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德育主题班会和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班集体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既是一门具备学科性质的课程,也是一门具备德育教育内涵的课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渗透,除了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德育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关注语文教材的德育价值提高高中语文教材的德育价值,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课文,既要符合学科性的要求,也要具有价值观引导的功能。
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语文教材的德育内涵。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道义精神的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等,通过这些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要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自身的言行示范和激励学生。
比如,在教学中以正直、诚实、勤奋、坚毅等为榜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渗透。
比如,可以在授课中加强对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的讲授,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教育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注重文化熏陶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经典解读等方式,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古文诗词,参与文艺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热情。
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化素材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开展团体活动高中语文教学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团队合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能有效促进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泰安三中杨伟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
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
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渐染,从而成为“四有”新人。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一)渗透内容;(二)渗透途径。
一、渗透内容古人云:“文以载道。
”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山大川、鉴赏历史文化、追寻伟人业绩、领悟人生真谛、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
如讲授《内蒙访古》,让学生了解横亘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是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学习《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由此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优秀品质,激起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如讲读《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黄山记》,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前进的情怀;讲授《天山景物记》,领略祖国西北边疆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色和了解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让学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烈感染,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与优越性。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思想感情。
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启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定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
讲授《拿来主义》,启迪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绝不崇洋媚外,而应为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而勤奋学习。
(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那些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行动的标高。
而那些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崇高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弘扬。
《崇高的理想》中为了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克服重重困难修成泽被后世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扁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对祖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屈原列传》中的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人之滋垢”的高洁品质;《谭嗣同》“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勇于牺牲自我的豪迈气度;《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与高尚人格;《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精神等等。
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学习,发扬其精神、人格、气节、情操,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与宏伟抱负。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我们的高中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二十一世纪又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迫在眉睫。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也刻不容缓。
讲授《游褒禅山记》,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个中三昧;学习《石钟山记》,要让学生认真体会“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讲析《训俭示康》,要教学生明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养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的良好习惯;学习《伶官传序》要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句。
记住这些名言,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定将获益匪浅,终生受用。
二、实施途径既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通过哪些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一)可以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只要我们坚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仅靠课文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行德育。
多年来,我针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使之从中受到应有的教益。
如针对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出国热”,我选取郎平、蔡振华、汪嘉伟等昔日的球星退役出国后,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效力的材料,让学生抒发感想,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针对学生“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我选取柳宗元的《罴说》作为写作材料:“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
罴,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使学生受到“不会增强本领而专门依仗外部力量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教育,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学生自立意识差的实际,我出了这样一则材料: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儿子给他蒸馒头吃,等儿子通过向人请教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他已咽气了。
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算不得是好汉。
”由此让学生在受到应有的自立教育。
凡此种种,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受到了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佳作迭出,不少被报刊采用了哩。
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多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
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