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方法。
一、注重教材选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教材,例如一些能够体现道德情感、品德修养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
通过讲解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注重课堂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榜样。
在课堂上,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情感去理解诗词、文言文等语文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善、真、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
四、注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选择一些能够培养品德修养的好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善良、友爱、勇敢、坚强等美好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六、注重行为规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学生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要求学生在言行举止方面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文明礼貌。
七、注重评价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德育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通过教材选择、课堂言传身教、情感教育、课外阅读、案例分析、行为规范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
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
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
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
怎样在语文教学上渗透德育

三、讨论争鸣渗透法。 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 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 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
四、知识迁移渗透法。 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 授之意与学生所悟之意有机地串联起来, 用简洁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气氛活泼生动, 让学生融入情景,投入感情地展开思维, 达到“形散”与“神不散”的和谐统 一。
怎样在语文教学上渗透德育
一、析词品句渗透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 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即“文 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 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 德育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朗读渗透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 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 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 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 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 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 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 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 共鸣,受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共五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共五篇)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重要途径。
下面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
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例如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
《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
《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9篇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9篇第1篇示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德育应该如何渗透?有哪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和作文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选取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美好的情感熏陶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作文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社会生活的热爱。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关键的,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接受德育教育。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参与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感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中体验人生百态,感悟真理和美好。
这种方法能够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增强其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也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家校合作。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之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写作来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主动阅读和写作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道德意义。
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家长的参与和辅导,让德育教育在课堂之外得以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中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德育渗透方法。
一、以经典诗文教育情操。
利用优秀的经典诗文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通过教授名篇名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诗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品味和情感。
二、以文本中的道德人物塑造德育楷模。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突出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原则,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在思想上崇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以教学内容中的道德问题引导思考。
在选择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涉及道德问题的文本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以功课纠错促进自律和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纠正学生在功课上的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在批改作文时,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解析和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五、以团队合作活动锻炼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例如合作编写故事、合作朗读诗歌等,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六、以讲解名人事迹和奋斗故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中可以讲解一些名人的事迹和奋斗故事,如杨洪基的励志故事、白求恩的故事等,用这些例子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鼓励学生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七、以国学经典教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
一、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引导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古诗词、古文、现代散文、现代诗歌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比如通过诵读古诗词来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通过分析古文来了解古人的品德修养,通过朗读现代散文来感受作家的人生态度等。
通过课文内容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
二、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
比如一些感人的故事、勇敢的英雄传奇、感恩的故事等,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正义之心、同情之心等。
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也得到心灵的洗礼。
小学生的写作活动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作文、诗歌创作等形式进行德育的引导。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家庭、友谊、正义等主题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感悟和表达;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关于感恩、帮助他人、传递爱心等主题的诗歌创作。
通过写作活动进行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
四、通过讲故事进行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比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通过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品德修养。
比如可以讲述《三字经》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懂得感恩;也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孝道、友情、正义等方面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举办朗诵比赛、语文演讲比赛、语文艺术表演等。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一)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
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
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
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
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
殷观婷
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练习中,师生情、父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象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育教育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并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这里有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有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我们在阅读、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形象,更要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
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海河外滩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的雨花石被拿光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