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本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後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9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9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近期我阅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
最早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一个热销榜上,起初很不以为然,自己本就是教师,教育孩子的道理应该都明白。
后来在网上买书为了凑单,才买了这本书。
可一翻便不能释手,再细看内容,便有了没有早早看这本书的懊悔。
做父母,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职责,但我们是否都能扮演好为人父母的角色呢?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应该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当我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也常常会问自己,我的教育在哪里出现了问题?但常常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却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学生出现的习惯问题而发出感慨: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了吗?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使做父母的我们会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
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阅读。
作者强调要养成孩子从小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跟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讲故事。
在家中的时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地让孩子感觉到读书是有乐趣的。
如果家长都不愿意读书,孩子又怎么会喜欢上读书呢。
作者建议在孩子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家长不要让孩子一边一边读书,那样做会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和读书的乐趣。
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家长要尽量的告诉孩子,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作者还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读大部头的书,即使当时读的有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作者还强调了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到的知识,也对孩子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这对今后的学习将大有帮助。
阅读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因为既然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的话,以后在做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可以不受打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最近在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其中“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
”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
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
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
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
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通用13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通用1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读后感1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的阅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看了这本书,身为人父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倒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
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
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
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
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33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33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尹建莉。
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1拿起这支沉重的笔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又似乎什么也说不出来,反正内心极其的复杂和不安,作为一个母亲,在教育这方面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得疏忽,同时也感到自愧不如,所以在今后的日子,我想我会尽量能够做到好一点。
看了这本书深有感触,佩服这位作者妈妈是何其的伟大,这不是随便一个母亲可以做到的,这背后包含多少辛苦与耐力,从她女儿呱呱落地到她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打针、识字、阅读、惊喜等等生活的习惯是那么地真挚感人和不厌其烦。
读了这本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第一,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一个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格,就等于对于他在以后做人,做事的生活习惯都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可是说者容易,实施起来也不易,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做母亲的耐心、正确的指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得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第二,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一切习惯,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传,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明白,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随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胜过讲千万遍道理。
实在孩子不懂的就给她解决一下,如果我们的道理讲得富丽堂皇,但自己又不是这样做的,在孩子的心里第一反应妈妈是在撒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要让她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解。
第三,就是不要轻易破灭孩子的希望。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所以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虽小,但她也有思想,也有愿望,往往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往往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能够在己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她一起完成,当然我们并不是无条件去答应她的无理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不是爱,这是溺爱,只是要去尊重她的兴趣和爱好!不要随便破灭她的愿望和否定她自己,不要老说这不是你做的,这不是你能完成的等等话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体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体会篇1最近读了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该书序中写到,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大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所谓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
读过之后觉得不但对自己如何做好一个母亲有帮助,对自己如何教育好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
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当我读到“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会喜欢?”时,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觉得自己正是那种把学习做成了牛黄解毒丸的一类人。
“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
”这是我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以此来教育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从不以为有什么问题。
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爱学习,不愿意刻苦付出。
这是哪出了问题呢?尹老师的书让我找到答案。
她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我们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理想,往往不遗余力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学习是如何如何重要,告诉他们不学习对自己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优秀4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优秀4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篇1前些日子读完了这本书,还是像前面说的那样,读完之后印象不是很深刻,只记住一些对我来说有些感触的地方。
一、不要强迫孩子,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也像大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悲喜,所以有时不要按照大人的意志强迫孩子,这点主要针对那些不爱吃饭的孩子,他不吃可能是不饿也可能是食欲不振,这顿不吃下顿饿了自然是吃了,有时我就爱罚他吃饭,不吃时硬逼着吃,主要针对的是我的孩子,但是自从看完之后我不在强迫了。
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反正是饿不死呀。
二、顺孩子的天性。
首先认清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天性自觉的去培养,而不是硬逼迫孩子做些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不是科学家的料,咱们即使拿菜刀非的让他成为那样的人结果只是两败俱伤。
现在的孩子对父母多少有些不满,甚至出现很多杀父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没照顾孩子的感受,没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只是等到不可遏制时,对孩子拳脚相向,大声呵斥,这令矛盾更加激化了,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转化只是咱们还没找到真正的方法,没摸清孩子的软肋,每个孩子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轨道,只要让孩子走向正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咱们大人的真善美,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不会走向歪道德。
在家庭教育中,我比较重视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我认为也不可能犯多大的错误,有了错误我让他自己总结这件事情的坏处和影响,他有时表达的不够完整我再加以深化,时间长了,有必要的时候就进行而不是大声的呵斥,就如昨晚孩子要看动画片,不到9点我困了,他还很有兴趣,我喊了几声,他没反应,我知道肯定入迷了,所以就没再叫,我迷迷糊糊睡着了,他很自觉地关好电视和电灯(开关够不到,他就踩在凳子上)很自觉地睡觉了,这前后也就10分钟左右,如果说我要硬喊他或是强迫时,肯定会闹得不愉快。
可能在这种教育下,孩子有个个性,不好管,但我认为只要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对,这样可以养成他的独立性格,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事情。
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近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开学了,我来到办公室与同事聊到教育孩子时,同事向我们推荐了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她讲得眉飞色舞,引起了我想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本想问她借阅,她说并不是不借,而是这本书不仅写得好,而且还很有收藏意义,过段时间再去看看还是很有必要的。
听她这么一说,作为又做妈妈、又做老师的我更加增强了要看这本书的动力,到了周末直奔书店买回了这本书。
以前每读过一本书总会觉得自己的头脑里充盈着很多东西,它们杂乱无章地散布在头脑中,渐渐地似乎又都化为乌有,好似得到了很多东西,又好似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想可能是因为只有时间在一本本地读书,却没有静下心来的原因吧,所以,读过这本书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一下,让凌乱的大脑整齐一些,清醒一些,看到这里我有同感,也深有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在讲评时,让学生来讲一下解题思路,这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特别是应用题教学,让学生讲应用题比做应用题的效果更好。
讲解题思路的这种做法是我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因为班级人数较多不能让每个孩子讲,我经常提醒家长们让孩子改错之后再把这些题讲给家长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有明显进步。
要培养孩子有自信心,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比方讲到:她从女儿本子上找到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因为女儿在概念上不太清楚所致,然后她假装惊讶地说“这道题好似做对了,老师怎么给打了错号呢?“于是她招呼女儿,看看是她做错了,还是老师判错了。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既要装糊涂又要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思维,女儿为了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错了,她也会认真地和母亲一起来,重新思考概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15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1前段时间得闲拜读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书中尹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于教育的理解,给了我很大触动。
书中的序言提到:她的女儿跳过两次级,16岁参加高考,分数高于清华录取线22分,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女儿不仅仅成绩好,能力强,而且在个性品格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当读到前言中的《当我们手中有块玉时》,我被尹老师讲的农夫的锄头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动。
细读下去,作者的育儿智慧,令我深感惭愧,书中的`许多教育观念,真让我受益匪浅!年轻的父母也和农夫一样得到了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而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
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我们努力工作原本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最后却在“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教育上除了麻烦,于家于国,这样干“事业”的意义又是什么?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家长给孩子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家长有个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
其实,反复的批评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更加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质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By炜烽“教育即风格之培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脱去知识的外衣后,孩子所学到的。
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不仅让我回想到我自己的童年,我接受过的家庭教育,我看到的家长的教育,以及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接受的教育理念,都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什么?作为家长又应该做些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要谈到上面三个问题,还是得从我对家长、老师、学校的认识谈起。
家长的教育首先提到的应该是妈妈了。
怀胎十月,分娩之痛,总能让妈妈会对自己的骨肉特别疼爱。
听奶奶说,我从小特别黏妈妈,谁都不跟,妈妈下田也要跟着去,上课也要跟着去。
因为妈妈是教数学的,我也比较喜欢数学,妈妈总是很开心我能遗传到她的理科思维。
爸爸一开始担心我太早读书成绩跟不上,妈妈就在暑假帮我粗略的预习下个学期的内容,给爸爸的汇报是没有任何问题。
妈妈给我最好的印象除了每天给我吃好多好吃的,帮我辅导功课,以及我生病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外,莫过于有一个暑假每天陪我去游泳了。
那个游泳池是公认的水质优良,水质也是天然山水,游泳池每天都更新池水,因为我很想去锻炼游泳,整整一个暑假妈妈每天凌晨五点多开摩托车载我去游泳。
因为早上水很冰冷,她也亲自先下水给我壮胆。
妈妈的亲自体验总能给我很大的鼓励。
如果说妈妈是教育德育的启蒙导师,那爸爸就是我在这方面的推动者了。
爸爸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一次打我。
那时我还很小,因为把蹲在地上的奶奶推倒了一下还幸灾乐祸,爸爸用很粗的木板打我,打到木板都断了。
从那以后,我对老人特别尊重。
爸爸是我在一年级时候的思想品德老师,全年级学生,包括我,都最喜欢他的课。
但我很是遗憾的,有一个学期他的那科期末考试只有59分。
他那时候是第一任校长,我是第一届学生,我也不晓得为啥我没能在卷面上及格,但从现在看来,我是不善于背诵那些内容而已,我的品德我个人觉得,别人也觉得绝对及格的。
那次汇报成绩我在校长办公室很是紧张愧疚,但爸爸终归忍住了没有骂我打我,我记得很清楚,他本来要骂出来的话语吞到喉咙里面去了,喉结还是清晰的展现出来的。
我很感激他没有骂我,到现在我都还记得。
我的学习在那之后其实也一直能保持中上水平,初中和高中有过灰暗期,有过低谷厌学期,但这些经验何尝不是我人生当中一个宝贵的经验呢?我三岁多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清晰的记得我的启蒙老师姓冯,一位和蔼的伴随着银丝的老人。
教会我的字词倒是忘得一干二净,但印刻在我脑海里的挥之不去的是她的和蔼。
从那以后我貌似就比较喜欢上学。
四岁就开始旁听一年级的课,五岁开始入学,并且一直保持较好的成绩。
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都在我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我特别敬重老师,从小学到现在的老师只要是教过我的我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至少是姓氏,每一位。
小的时候我老爱玩了,在学校的生活片段历历在目。
钻过下水道探险,用鞭炮炸过路边的车,打过bb弹的枪,抓过蛇,利用关系惩罚过抢我钱财的高年级同学,玩过四驱车,私自拿过家里钱,打过110和119(这个自认为是正义的,后山着火了),在教师办公室打过枪战,去过游戏机室,等等等等。
就是不爱看书。
但我对学校的老师是很满意的,老师教会我们种花草,学校要求我们自己为学校的足球场铺草,我们要集体到后山去挖草皮,老师都一起来帮忙,我们要保养我们班级任务土地,我们的教学也丝毫没有落下。
我最喜欢的还是自然课,看十万个为什么,甚至我还动用关系(叫我爸爸把图书馆不给外借的书带回来看)。
我的成绩也几乎没落下过,一直在年级排名前几,从来都是学完即止,爸妈也只是推荐看书,我唯一接受的而且坚持完成的是看完了原版的《西游记》。
现在回想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后悔。
小孩子天性爱玩,没罪吧。
玩中也学到很多的东西。
譬如,我是从吵架过程当中学会辩论的。
有一个我特别讨厌的“师弟”,因为小事跟我吵起来了,我最后用语言的力量说到他哭,说到他动手向我泼饭,我还是引以为荣的。
老师也几乎从来没有骂过我,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比较好,对我赞扬的远远多于负面的。
其实,我现在还真的很怀念小学那段美好的光阴,因为,环境算是艰苦,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娱乐设施,自己建立的足球场,两块石头就是一个球门,自己去搬桌椅上课,门口的工地池塘有好多蝌蚪可以课间玩耍观看并带回家养,甚至新铺的草地有很多蛇卵我都带过回家。
这些皆因孩子的好奇。
从现在看来,我最感激的,是那段时间的家庭、老师、学校给我保留的孩子最应保留的好奇心。
直到初中也还是一样,初中我离开家乡来到广州培正中学就读,我最引以为豪的不是我能成为唯一破例从普通班进入重点班的学生,而是唯一一个能拥有化学试验室钥匙的学生。
因为班主任,化学陈,对我的信任和“宠爱”,因为我特别爱摆弄和探索。
我在实验室里,做过炸药,用硫酸铜做过一个很漂亮的心形,用白磷和煤油烧过垃圾桶,玩过浓硫酸和浓盐酸,我特别敬佩化学老师敢往自己身上抹浓硫酸然后冲水,为的是证明给我们看浓硫酸的腐蚀是需要时间的,在这时间内我们可以救到受害者;我在初中属于借读生,因为中考要提前离开学校回家乡,我最有感触的,也是最感激的,还是化学老师在集体送给我的留言纸条版上大大的一句话“科学研究是你人生的方向”。
想起这句话,我不禁会落泪。
高中虽然我在物理上能保持不错的创新,获得过广州市小小发明家,广东省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清远唯一一个),但同样是因为老师,我讨厌我的化学老师,只注重理论和考试的老师,我厌学了,并且最终与科学研究失去了缘分。
十分清晰的记得一次纠错,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教错了一个字的拼音。
家庭作业的时候父亲检查出来了,给我纠正,我打死不认,执拗地说是老师对,父亲错。
父亲无奈,只能致电给老师指出错误,然后由老师给我打电话认错。
父亲那会是老师的上上级,是校长,而且也是父亲正确,老师没有理由不听。
但这件事我第一次认识到,老师也是人,老师也会错,老师教的东西我也要经过求证才能相信。
老师教的知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这些技能,日积月累的。
但老师的态度,老师的方法和激发兴趣,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如果我的高中老师还是能跟初中老师一样,我想,我还是会呆在实验室里,想着我的那些无穷无尽的idea,这何尝不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啊?!时光不能重来,我也接受上天的恩赐,在学会(远不能说得上学好)一门科目的时候能站在三尺讲坛带给孩子们知识。
但我希望的,不只是带给他们知识,英语很简单,但兴趣是需要大家帮孩子保持的,需要大家坚持的!“坏孩子”的家长貌似比“好孩子”的家长更喜欢我,甚至还有孩子的妈妈希望我单独私下给她儿子辅导,因为她不希望其他老师把自己孩子的个性扼杀掉了,拒绝是拒绝了,但我很是真的希望他能保持他的创造力。
那个孩子很调皮,很爱冲撞,但他很爱看课外书,知道的很多,很能跟我探讨很多课外的知识,有些甚至比我懂得还多。
这样的孩子参加培训机构往往会被老师排斥。
“好孩子”的家长经常投诉那些“坏孩子”破坏课堂,希望我能严于控制课堂。
但通常调皮的孩子才能更有创造力,从我前些天的同学聚会就能看出来了。
初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现在都是大老板了,虽然我们不能用钱财来衡量社会价值。
但毕竟,小孩子有梦想,往往比有知识重要得多。
我以前呆过广告业一段时间,广告业里面有句不好听的话“少校不努力,长大做创意”。
虽然现实当中我一点都不认同,我的老板就是品学兼优的优才生。
但我往往从好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话,小孩子的时候本来就应该好好玩,长大了做创意有什么不好呢?看着做创意的同事,往往都很享受自己创造的过程,他们部分不知道怎样去理财,但他们知道如何去享受生活,有钱了就去玩,但更享受创造的过程,为了一个作品能几日不睡觉,不疯狂的人能做得到么?不为自己伟大梦想的人能做得到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我放弃了好几次我喜欢做的事情,譬如在第一次获得省科技创新大赛奖以后,我的创新精神继续投入在我的第二个项目当中,但后来因为“要学习”,不得不中断。
其实现在超市里卖的好多实用的小玩意,我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有粗糙的设计图了,只是没有完善的力学等理论支持和工业设计的技术支持,还有的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的创意到后来只是一闪而过,没有这个“精力”继续让它存在我的设计草稿上。
记得高中第一次获奖后,老师也问过我的意见要不要去申请专利。
但当时也是学业压力,没有任何继续的“愿望”了。
如果几次设计都继续投入申请专利的话,估计,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这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最喜欢的一句话。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喜欢”的都是父母“利诱”的,像乐器,体育,阅读,声乐等,更多的是英语。
记得出差去上海,姐反应过她们那边的幼儿园的孩子识字量英文估计比中文还多。
当然,从科学理论来讲,3岁到8岁之间的孩子要学懂5-8种语言是比较轻松的。
但前提是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就像我的一个同学,他就喜欢背单词,能花一年半的时间把一本牛津高阶背的几乎一字不落,一天话七八个小时背单词。
没有浓厚的兴趣,常人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
作为孩子,我个人觉得,学会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坚持下去是最应该做的。
看过网上的报道,硅谷里面的有钱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有名的贵族学校,那所学校里面的孩子从来没有功课的烦扰。
但他们很忙,要轮流领养一些动物,像是羊,猪,牛等等,从小养大,还得学习帮它们接生等等技能。
他们需要好好照顾这些动物,必须很有耐心才能照顾的周到,要喂奶,洗澡等等,你能想象到一个几岁的孩子已经能给动物接生了么?我们现在都没有这个技能,因为我们从来不把他放在心上,觉得没必要,没用。
但孩子的爱心,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尊重,不是我们所谓的“国民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么?父亲是个在教育阵线上奋斗了二十几年的园丁,但作为家长,他有时也感到无奈。
他有时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从他对我的要求和言行都能体现出来。
在他的言语中,总是向我们灌输我们向着名校的目标进发,描绘着名校毕业后的美好前途,其实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在高中以后,我才进入叛逆期,很关键的时刻我成了“厌学”的孩子。
后来“将功补过”“奋起直追”,最终虽然能进入重点本科就读,但我的学习乐趣,已经被“任务”所代替。
对于弟弟教育,我更是深有体会。
如果说让我做弟弟的导师,我一定会让他去练体育。
他小时候的运动天赋就已经展露无遗,他的大脑细胞天生就对体育有很好的反应,小时候也被选进去体校,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考虑这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