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

合集下载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V3-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V3-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

第1章导言作者1.1 和 1.2 节Jochen Harnisch(德国)和 William Kojo Agyeman-Bonsu(加纳)1.3 和 1.4 节Timothy Simmons(英国)、Jos G. J. Olivier(荷兰)、Domenico Gaudioso(意大利)、Michael Gillenwater(美国)、Chia Ha(加拿大)、Leif Hockstad(美国)、Thomas Martinsen(挪威)、Maarten Neelis(荷兰)和 Hi-chun Park(韩国)1.5 节Deborah Ottinger Schaefer(美国)参加作者1.2 节Maarten Neelis(荷兰)、Jos G. J. Olivier(荷兰)和 Timothy Simmons(英国)1.3 和 1.4 节Martin Patel(荷兰)目录1 导言...............................................................................................................................................................1.4 1.1 导言.......................................................................................................................................................1.4 1.2 一般和交叉性问题...............................................................................................................................1.71.2.1 工业过程和燃料燃烧排放的定义...............................................................................................1.71.2.2 捕获和减排...................................................................................................................................1.71.2.3 前体............................................................................................................................................1.91.2.4 间接 N2O....................................................................................................................................1.91.2.5 国际数据来源.............................................................................................................................1.9 1.3 化石燃料非能源使用的性质...........................................................................................................1.121.3.1 使用类型..................................................................................................................................1.121.3.2 考虑原料和还原剂使用的化石燃料及其 CO2排放..............................................................1.131.3.3 炼油过程中的排放...................................................................................................................1.15 1.4 非能源使用中 CO2完整性和分配的质量控制...................................................................................1.151.4.1 导言..........................................................................................................................................1.151.4.2 方法的范围...............................................................................................................................1.161.4.3 完整性的质控...........................................................................................................................1.161.4.3.1 CO2完整性检查..............................................................................................................1.161.4.3.2 原料平衡检查..................................................................................................................1.201.4.4 报告和记录分配和完整性的质控...........................................................................................1.241.4.4.1 源于非能源使用的CO2的分配.............................................................................................1.241.4.4.2 源于非能源使用的 CO2的完整性........................................................................................1.25 1.5 在质量平衡与排放因子方式之间选择 ..........................................................................................1.271.5.1 导言..........................................................................................................................................1.271.5.2 质量平衡方式的优缺点...........................................................................................................1.271.5.3 排放因子方式的优缺点...........................................................................................................1.29 参考文献…………………………………………………………………………………………………..……1.31公式公式 1.1 总原料需求.........................................................................................................................................1.20图图 1.1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类别.................................................................................................................1.6图 1.2使用碳氢化合物原料制造产品时工业过程的一般材料平衡(任意选择的流量大小)。

温室气体检测标准

温室气体检测标准

温室气体检测标准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长波辐射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这些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为了监测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制定了一系列的温室气体检测标准。

一、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标准温室气体的浓度是判断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标准包括:1.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以ppm(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进行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红外线吸收法和质谱法。

2. 甲烷浓度检测:以ppb(十亿分之一)为单位进行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法。

3. 氧化亚氮浓度检测:以ppb为单位进行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和气相色谱法。

二、温室气体排放检测标准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制定了一系列的温室气体排放检测标准。

根据不同的行业和活动,制定了相应的排放限值和监测要求。

例如,工业企业需要定期监测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并且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排放限值。

同时,对于交通运输、能源产业等领域也有相应的排放检测标准。

三、温室气体源排放清单编制标准温室气体源排放清单是指对温室气体排放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记录,包括源的位置、类型、排放量等信息。

编制温室气体源排放清单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 温室气体种类的界定:明确需要纳入排放清单的温室气体种类,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2. 排放源的范围:明确需要纳入排放清单的源的范围,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能源产业等。

3.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明确数据采集的方法和计算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 报告和公开要求:要求编制的温室气体源排放清单需要进行报告和公开,以提高透明度和监督效果。

四、温室气体检测仪器标准温室气体的检测需要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温室气体检测仪器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仪器的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响应时间等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仪器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与核查

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与核查

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与核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而要实施这些政策,就需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清单编制与核查。

一、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能够帮助国家、地区或企业全面了解、掌握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和措施。

对于国家来说,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举措,也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减排政策的基础。

对于地区和企业来说,清单编制可以帮助其了解自身的排放情况,发现排放短板,并针对性地制定减排计划和措施。

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方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算法。

直接测量法通过安装排放源监测设备,实时、准确地测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间接测算法则是根据排放源排放过程的关键参数,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来估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清单编制。

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查的重要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核查是确保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核查的目的是比对清单编制的数据与实际情况,验证排放量的准确性。

同时,核查还可以帮助发现数据填报错误、排放数据整理不完整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清单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查的方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核查方法主要包括抽样核查和现场监测两种方式。

抽样核查是在清单编制的基础上,对一部分数据进行抽样核实,以确定整体清单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则是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排放源的排放量,与清单数据进行比对。

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核查的准确性。

五、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与核查的挑战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与核查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排放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数据的采集与整理难度;其次,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可比性问题需要解决;再次,清单编制与核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排放数据监管和核查机制。

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 能源

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 能源

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能源摘要:1.IPCC 与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发布3.2019 年修订版的目的与意义4.能源领域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重要性5.我国在能源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举措6.结论与展望正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一个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组织。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IPCC 于2006 年发布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在2019 年,IPCC 对这一指南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的科学研究和政策需求。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发布,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这一指南对于了解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制定减排政策以及评估减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深入,2006 年指南的部分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

因此,IPCC 在2019 年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2019 年修订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最新的科学认识和技术进步,使指南更加完善和实用。

修订过程中,IPCC 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增加了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减排措施。

此外,修订版还强调了透明度和可重复性,以方便各国在制定和评估减排政策时进行比较和借鉴。

能源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70%。

因此,减少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在我国,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为了实现减排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等。

总之,IPCC 2019 年修订版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各国提供了更加完善和实用的减排工具。

在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已经在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成果。

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报告表.2
《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附件 8A.2:报告表
表 3.7 AFOLU背景表:源自管理土壤的N2O直接排放 (3C4) ...................................................................... T.48 表 3.8 AFOLU背景表:源自管理土壤和粪便管理的N2O间接排放 (3C5 和 3C6)......................................... T.49 表 3.9 AFOLU背景表:别处未纳入的非CO2 温室气体排放 (3C7 和 3C8).................................................. T.50 表 3.10 AFOLU背景表:采伐的木材产品(3D1)-采伐木材产品的年碳量对AFOLU总CO2 排放和清除量的
附件 8A.2 报告表
附件 8A.2:报告表
清单年份 联系人姓名 国家 组织 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报告表.1
第 1 卷:一般指导及报告
目录
汇总和小结表
表A 汇总表 T.4 表B 小结表 T.10
部门和背景表 能源部门表
表 1 能源部门表 .......................................................................................................................................... T.12 表 1.1 能源背景表:1A1-1A2...................................................................................................................... T.15 表 1.2 能源背景表:1A3-1A5...................................................................................................................... T.17 表 1.3 能源背景表:1B ............................................................................................................................... T.19 表 1.4a 能源背景表:1C CO2 运输、注入和储存........................................................................................ T.20 表 1.4b 能源背景表:1C CO2 运输、注入和储存-概述 ............................................................................. T.21 表 1.5 能源背景表:参考方法 ..................................................................................................................... T.22

0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0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0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一、概述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是为了全面了解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本指南旨在为省级政府或相关机构提供指导,确保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工作科学、准确、完整。

以下是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主要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步骤1.确定编制范围明确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范围,包括所涵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排放源类型、地理范围等。

编制范围应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确定。

2.收集数据收集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数据,包括各类排放源的产量、消耗量、排放系数等。

数据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现场勘察、企业报告等方式获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清洗处理,去除重复、错误和不完整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温室气体计算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使用适当的计算方法,计算各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综合排放系数法、传统排放源法和进口排放源法等。

对于难以直接测量排放量的排放源,可以利用间接方法进行估计。

5.数据验证对计算得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验证,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对比其他地区数据等方式进行验证。

6.温室气体报告编制根据编制范围和计算结果,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

报告应包括清晰的数据表格、图表和文字说明,使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类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排放源类型及其贡献比例。

7.报告发布和使用将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向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发布,并广泛应用于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决策制定中。

报告还可作为制定企业减排计划和社会减排行动的重要依据。

三、注意事项1.数据收集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排放源,应进行实地勘察和监测,以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2.在数据处理和计算过程中,要保证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使用不准确或过于简化的方法进行估算。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作者:吴伟强吴安琪来源:《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02期摘要:美国虽拒签《京都议定书》,但仍积极编制本国的温室气体清单。

本文基于对IPCC和EPA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学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对EPA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演变过程、流程和特点的系统分析,揭示其内在机制。

以期借鉴较为成熟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完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体系。

关键词:EPA(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温室气体清单为了及时掌握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进一步控制排放水平,1992年5月9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规定缔约方用待由缔约方会议议定的可比方法,编制、定期更新、公布并按照第十二条向缔约方会议提供关于《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的各种“源”(任何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及其前身和气溶胶的过程或活动,主要是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和“汇”(任何可以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及其前身和气溶胶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森林碳汇)的清除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1 为了确保各国清单编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 从2005年开始先后公布了四个版本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1996年,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展开讨论,从其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深入了解该指南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背景1.1 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和氮氧化物等,它们能够在大气中吸收和再辐射地表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引发特殊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问题。

1.2 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监管的需求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国需要建立健全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监测、报告和验证工作,以便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政策和减排措施。

1.3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发布为了规范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和报告工作,IPCC在1996年发布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统一各国的清单编制标准,提高清单质量和可比性,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内容2.1 指南的框架和内容概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基本框架、清单的编制方法和报告要求等内容。

其中,清单的基本框架包括温室气体种类、排放源类别、排放计量方法等,编制方法主要涉及数据收集、计量方法和不确定性的评估,报告要求包括定期报告和数据验证等。

2.2 清单编制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对清单的编制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包括数据的选择和准备、排放源的归类和识别、计量方法和不确定性的评估等方面,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阳昇金属有限公司
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目录
注1:GHG--(Greenhouse Gas, GHG)或称温室效应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吸收极少)、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及臭氧等30余种气体。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包括如下:二氧化碳(CO2);甲烷(CH 4);氧化亚氮(N
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注2: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维也纳公约>可能改变臭氧层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物质包括:甲烷(CH4 )、一氧化碳(CO)、非甲烷烃类物种、氧化亚氮(N2O)、氮氧化物(NO x)、完全卤化链烷、部分卤化链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