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word教案文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合集下载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五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五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易俗河镇三中八年级1601、1602班历史学科教案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引导: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一、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内容: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任务与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方式:1、农业与手工业:实行自愿原则,通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这是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五、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板书设计: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反思:字内容,多查阅历史资料,让学生兴趣更浓一些,了解更透彻一些。

许多学生都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自热而然的建立了,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终于明白了区别所在。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回顾历史我们进行反思,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有没有留下此遗憾?
自主探究
描述、归纳
3
小结: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指导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纲领。国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改造走的是合作化即集体化的道路。结合国情和历史,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并且通过公私合营逐渐确立了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主学习




15
二、公私合营
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市棉布业的店员们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师提问:公私合营是怎么回事?
回答: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经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4.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造中的偏差。
教学重点
理解三大改造的目的和途径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时量
教学流程及内容
教学策略
设计
意图
个性
补充
学生
活动
教师
活动
5
5分钟小组分享
15
导入设计
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是不是标志着新中国从此就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5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牢牢记住: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自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城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城基本确立。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岳麓版八下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学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岳麓版八下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学案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预习前认真阅读如下内容)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学习措施一、激趣导入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二、知识储备(利用网络查找下列内容,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1、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与你的学友交流一下:毛泽东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词中哪两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气势和它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1954年宪法3、三大改造宣传画三、自主探究(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作答,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答案要点工整记录下来)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开始与完成的时间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的时间、机构、意义3、三大改造的内容、改造的方式、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四、轻松阅读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

长江切断了祖国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历来南北客货运输全靠轮船或木船转载渡江,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因此,在长江上建桥,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5年9月,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国人乃至世界瞩目的武汉长江大桥在万众欢呼声中胜利通车了。

这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大桥分两层,上层公路,面宽18米,4车道;下层铁路,全长1670米,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其中正桥长1156米,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武昌岸引桥长211米。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
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 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等。
4建、立社的会标主志义是制-三度-大在-改我-造国-的初-完步-成。
5改、造国,家主对要农把业分进散行的社-个会-体主-农义-民 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提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
三大行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1、农业: 2、手工业: 3、资本主义工商业:
阅读本课并完成练习 1、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运 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 要形式是什么?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 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 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1、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运 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这是因为一家一户的生产 方式,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许多 问题,也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 建设的需要。 (仅供参考)
合作化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 合作
农 业 合 作 化 运 动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 写给他的丰收报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 要形式是什么?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
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资本
主义
工商 业的 社会 主义 改造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 向毛泽东送喜报。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52张)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52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 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953年)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请你用简明的语 言,归纳出“一五” 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 重、商协调发展;
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三、三大改造
阅读提纲
1. 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 2. 三大改造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3. 三大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4.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三大改造
1. 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
2. 内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 义改造
河北邯郸 市郊农民 报名入社
新疆乌鲁 木齐郊区 维吾尔族 农民报名 入社
1. 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953年)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3.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我国在 经济建设上取得 了哪些重大成就?
1954年8月1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纺织机 械制造厂——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正式投产。
中国自行修建的规模巨大的第一个 人工商港——塘沽新港第一期工程完工, 万吨货轮可以靠港。
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 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第一部社会主 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多种经济成份 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 会惟一的经济基础。
1.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3年,你知道我国借
鉴的是哪一国家的做法吗?【 C 】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19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料。

2.投影仪和课件。

3.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1950年代我国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情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文字素材 (2)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文字素材 (2)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长时间内,中共中央一直设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过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建国后的头三年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注意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行将结束,在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指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行为)进行打击后,中共中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改变。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公布并阐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良好基础。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导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导学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内容标准: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

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

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及时间。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以及通过纵比、横比,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资料,加深对建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利用地图和插图认识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认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实质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之路。

导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导学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利用图表、地图、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导学案,课件资料等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1、用毛泽东的话,让大家分析建国初期的工业状况。

2、讨论:一个国家的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呢?小结导入。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问题:“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内容、时间及其成果是什么?2、师生互动。

由学生来谈背景。

问: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策略是优生发展重工业。

问:当时在中国发展重工业有哪些困难?让学生理解当时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及困难。

3、成就:由学生解决,归纳落实在书上。

提示用事实来说明。

4、讨论“动脑筋”,辩证看问题。

(比较既要横比、也要纵比)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回忆:一届政协上通过的哪个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建立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2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
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
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
3

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
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
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
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
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
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
4

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
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
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
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
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
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
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
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
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
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
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
5

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
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
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
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
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
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
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
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
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
6

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