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受益良多。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

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

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

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

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反复体味,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其次,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

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二、我懂得了要巧妙的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一段生动的动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上的图片,起到加深理解、升华情感的作用。

切入诗歌“盘古开天地,拼将巨斧残。

神躯生万物,唯愿好人寰”,既小结了这节课,又使学生对下节课产生了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预设”是美好的,“生成”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在意外中收获更多。

没有一堂是会不出现意外的。

比如在使用课文插图,感受盘古使劲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图上为什么会有青蛙、火鸟?我一下子惊呆了,我只能说:“当时世界一片混沌,这时并没有青蛙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的内容和传承;2.掌握《盘古开天地》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2.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2.把握《盘古开天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难点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象征意义;2.分析《盘古开天地》中的人物关系及事件发展。

三、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盘古开天地》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源;2.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3.制作教学PPT以及课堂讲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展示《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课(25分钟)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2.分组讨论《盘古开天地》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教师讲解《盘古开天地》中的象征意义。

3. 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分组表演《盘古开天地》剧情;2.学生自由发挥,绘制《盘古开天地》场景图。

4.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及意义。

五、作业布置1.完成《盘古开天地》的思维导图;2.总结《盘古开天地》中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文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是本节《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古代神话故事,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14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14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14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1《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公开课)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充满天真和幻想,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较强的自我表现力,并且已初具自学能力。

对字词的教学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帮助识记。

阅读教学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加强语感,深入感悟、体验。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而产生共鸣,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助想象、理解。

另外,在课外阅读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了不少神话故事,因此可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从而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混沌、下降、抡起、猛劈、蹬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神话故事。

2、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神话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话故事”以它特有的魅力传播中外,延续古今,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请看:你知道这些图片讲的是什么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祖国的神话故事多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

1、齐读课题,揭题,释题:盘古开天地,说说“开”的意思(板书:开辟)。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等)二、由题生疑,走进神话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课文,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的姿势告诉我,你们已经读好了,老师这儿有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能把它读正确吗?A、开火车读,正音:“血”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第4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聪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够在脑海中再现各类事物的形象,就能够在经历表象的基础上发明出各类新形象。

能够如此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想象力在中小同窗的学习和思维进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标明, 擅长想象的同窗中有70%功效优良,富于创新精神。

??小同窗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可是他们丰硕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

想象力的形成依托于社会生活实践,依托于教师的启导诱发,教师要引导同窗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贮存各类各样的表象,而且尽力发明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飞翔。

事实标明,同窗的想象常常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无从想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表,思维无法跳跃,要么把想象变成虚无飘渺的空想,和事物之间毫无联系,没有逻辑可言。

咱们的教学应协助同窗找到具体事物和想象的契合点,正确发挥想象,让想象变得合理。

因此,我特意选择《盘古开天地》这篇极赋想象的神话故事,指导同窗通过阅读了解想象的特点,把握想象的度。

??【片段一】依照课题,合理猜想:??师: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生1:盘古怎么开天地。

??生2:盘古是谁???生3:盘古什么缘故要开天地。

??师:文章究竟是不是像同窗们猜想的一样呢?让咱们一路来读课文吧。

??(同窗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发明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示。

同窗的踊跃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依照课题质疑,是同窗通过点到面的成心义的拓展想象,有利于激发同窗求知欲,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同窗考虑、想象,探讨课文内容的空白。

)??【片段二】引导发觉,合理想象:??师:盘古倒下后,躯体发生了哪些转变???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篇章,讲述了盘古开创世界的故事。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神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并从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和背景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叙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神话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多媒体课件,绘本。

2.教学资源:课桌椅、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对中国神话故事了解多少?你们听说过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2.正文(30分钟)a.向学生介绍盘古开天地的背景知识,包括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以及与盘古开天地相关的文化象征。

b.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c.配发绘本或让学生自己绘制盘古开天地的情节图,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d.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并由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拓展(15分钟)教师通过相关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对盘古开天地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进一步了解。

让学生体验盘古开天地的创世过程,比如通过合成图像或者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等方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听、看、绘画等多种方式感受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绘本等教学资源的利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相关图片、视频的展示,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和重要地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抓住“抡”“劈”这两个动词,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学学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四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

最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课后我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__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

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选6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选6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选6篇)《盘古开天地》教案篇一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祖国灿烂传统文化的情感。

《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喜欢神话故事,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学字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

但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读书时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无法深刻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复述课文更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同学们关注本课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通过板书及画面提示帮助同学们复述课文,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1.100%的同学能正确读写“黑暗、四肢、肌肤、一丈、辽阔、血液、奔流不息、滋润、创造”等词语。

95%的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混沌、滋润、奔流不息”等词语。

2.95%的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通过比较推敲“抡”、“猛劈”、“顶”、“蹬”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背诵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体会反义词和同义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故事,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这一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总结。

一、教学设计1. 目标设定在教学设计的初期,我首先设定了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背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和盘古开天地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内涵。

3. 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问答、小组合作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教学资源准备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1. 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的理解存在困难。

他们对于故事中的一些词语和概念理解不深,导致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也不够透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增加了对关键词汇和概念的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2. 学生表达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对盘古开天地故事的理解和想法时存在困难。

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导致表达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口语表达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3. 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欠缺。

他们只停留在故事的表面,没有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和启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句、重点词的品味,感受盘古的神力无比及巍峨形象。

2、通过对课文第7自然段的品析,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记成涌。

3、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板书:开天辟地
生齐读课题。

(生如果读不到位教师范读。

要求读出力量感。

)开和辟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开天辟地又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2、那文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就是---(投影出示:齐读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话,让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一幕幕重现在我们眼前。

二、新授
1、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指名读。

注意“混沌”一词的读音。

出示词语:混沌。

知道在课文中什么意思吗?(天和地搅在一起。

)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天地间的第一个人--大神盘古。

(师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时候,天地尚未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这里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没有鸟叫,没有虫鸣,没有山川,没有河流,甚至,也没有时间。

四周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睁开眼睛,此时的盘古,你有什么感受?
这里的感悟我存疑,我倒是觉得“大鸡蛋”这个词语需要好好玩味一下,一来,为何将宇宙比作大鸡蛋,二来,开天辟地就跟打碎个鸡蛋那么容易吗?
2、开天辟地
是啊,盘古也这么想。

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这一幕:开天辟地。

这个叫盘古的大神,在混沌不分,昏天黑地的巨蛋里昏睡了一万八千年。

引读:“一天……变成了地。


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们的老祖总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读,说说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的?(急切的、敬佩的、渴望的……)
是啊,盘古凭着一股冲破枷锁,奔向光明的意念,(这一段的叙述,我以为较为生涩,不贴近儿童。

)用他的神力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此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观察这两句句子,有什么特点?(字数相等,句式相近,意思相对。

)(此处不太充分,应该学生没有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一是可以从文中继续寻找,二是可以迁移一下。

)轻而清对重而浊,冉冉上升对慢慢下沉,天对地,这种句子就叫作对仗句。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轻而清,这就是天,天的感觉,重而浊,这就是地,地的感觉,同学们,我们不但能从意思上看出天地的不同,还能从声音上,从感觉上感受天地的区别。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天和地的感觉来.
3、电光火石间,天和地分开了,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不但看到了天地出现了,还看到了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站在天地中间,不由地使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顶天立地。

师生对话:一万八千岁,一万八千年啊。

盘古盘古,你撑在天地之间这么长时间,你不累吗?(累。

)你休息一会儿行吗?(不行啊,我一休息,天地就会重新合拢。

)你都撑了一万八千年了,休息一会都不行么?(不行啊,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光明,才能把天地分开,万一休息,前功尽弃怎么办,我怎么都要坚持下去。

) 虽然您是个巍峨的巨人,可毕竟还是血肉之躯,不是一根柱子呀,这都已经过去了一万八千年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不如就放弃吧。

(不行,开天辟地是多么艰难呀,即使我是巨人,一
次已经使我筋疲力尽了。

哪里还有力气再来一次呀。

)出示第六小节。

齐读这一小节。

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疑问么?出示词语:“精疲力竭”。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是啊,此时的盘古,经过漫长岁月的苦苦支撑,精神已经极度疲乏,力气也用尽了,他心力交瘁地倒下了。

可是此刻的盘古,没有感到痛苦,反而……(含着微笑倒下了。

)他为什么含笑倒下,这微笑中包含着什么?这是怎样的微笑呀?
1、因为他开辟了天地,创造了光明。

这是幸福的微笑。

2、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死而无憾,这是坦然无畏的笑,是英勇乐观的笑。

4、引读:盘古虽然倒下了,可他舍不得这个自己创造的世界。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揭示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开天辟地的故事我们学完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则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丰富的想象编造出来的。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又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此处涉及到神话的体裁的问题,我到是觉得可以借此探讨一下神话的体裁、产生等等,第二个问题,有点空了。

)
课后读读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神话,并写下你的感受。

板书: 开天辟地
开辟天地
勇于献身
化生万物
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讲述的是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

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

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感受盘古的雄伟高大、力大无穷、意志坚定;他如何化生万物,体会巨人伟大的献身精神。

这节课我觉得有几个不足的地方:
1、学生读,说的机会很多,但我没能很好利用老师点评、学生点评的方法,激励手段利用不够,未能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

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