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

2009年第1期第17卷(总65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 F SJ TU (Philo 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No.1,2009Vol.17SUM ,No.65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徐 剑(6),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 、CN KI 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徐 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研究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CSSCI 、CN KI 两个数据库被引证的现状,找出了新闻传播学自1978年~2007年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引证特点,并对发现的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目前在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学科新兴、外在保守等共性问题。

关键词:引文分析;高被引论文;新闻传播学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9)01006308一、问题的提出继承性和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特征,无论是理工医农等技术科学,还是人文艺术政法经管等社会科学,皆是如此。

而引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文献指标,一方面反映了该科学文献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又通过标准量化的科学文献规范为后来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扩散的传播便利。

基于此,引文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工具迅速发展起来。

美国情报学家加菲尔德于1955年创立了系统的引文索引理论,[1]1972年他又把引文索引工具引入到期刊评价,[2]从而为客观评价作者、期刊、论文这三个最重要的科学研究要素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研究工具。

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有些学者开始用这一研究工具来分析学科的发展,如徐剑利用CSSCI 的发文数和被引数,设计了一个对作者的学术力量化指标,找出了当前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3]肖燕雄运用国内另一范围更大的数据库(CN KI ),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论文的引文情况做出了综合分析;[4]段京肃则利用了CSSCI ,对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

小王子-新闻传播学十大专题论文宝典

小王子-新闻传播学十大专题论文宝典

新闻传播学十大专题论文宝典一广电系列问题1频道专业化与收费电视(今年热点):9篇郭镇之〈且慢谈卫星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全球化时代电视节目的市场与经营——也谈制播分离》曹璐〈盘活频道资源的金钥匙〉喻国明<解读24小时新闻频道>孙玉胜:〈电视赢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付费电视能走多远》《制播交换障碍何在》展江《新闻频道:先更新理念后制度》2广电节目管理创新与经营战略11篇胡正荣〈大陆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研究〉《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战略分析》刘燕南<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黄升民《广电媒介经营的改革与创新》《也谈电视节目改版问题》周鸿铎《21世纪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策略与方向17页算2篇》〈电视品牌意识及其经营战略研究〉〈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喻国明《关于大众娱乐类节目的走向与思考》陈力丹〈电视新闻改革论坛〉3广电市场定位与理论探索10篇胡正荣《广播媒介的重新定位及其生命力》刘燕南《中国大陆电视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讨》〈电视收视率的引入:观念应用和教育15页算2篇〉周鸿铎〈广播电视理论新探索〉黄升民:《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解读中国电视媒介经营走向》《数字时代:内容何以为王》《2003:生死存亡数字化——分析广电媒介变局的五个观点》《虚拟还是现实——再描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版图(上下)》< 2003年广播电视的发展>4电视评论节目专题(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11篇龙耘《从新东方时空看电视新闻走向> 申琳《新闻调查:精英品质,大众情怀》陈华《新闻调查何以与众不同》白岩松:〈渴望年老〉〈我们能走多远〉〈忙与盲〉《我看电视评论节目》陈虻:《你到底要什么》杨新敏《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的再思考》关玲《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超越》无名《也谈新闻调查》二媒介集团、产业化经营管理17篇胡正荣《论电视产业结构调整》《广播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制度创新(上下)《瓶颈与出路——我国广电集团化进程分析与对比研究》<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资本化过程-——对我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周鸿铎《电视产业集团的组建及经营策略33页算2篇》《重提媒介产业化》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论资本市场与传播产业》〈对目前我国媒体产业投资状况的基本分析〉《寻找与媒介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略论资本市场与传媒产业结缘的机遇》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关于媒介资本的几个问题〉丁柏铨:〈论传媒市场〉叶乐阳:《试论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特征》三传播全球化、国际传播与wto对传媒影响1传播全球化11篇郭镇之《全球化趋势与东北亚三国的传播对策》《全球传播市场及电视文化引进》蔡雯:〈面向经济全球化发展推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希光〈全球化时代新闻学基本问题26页算2篇〉李彬《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27页算2篇》刘建明〈全球化的终极与国际传播架构〉童兵《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新闻文化消长》黄旦《全球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理解与构想》2国际传播8篇胡正荣《国际传播与一国的文化一致性》郭镇之《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袁军《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的对外书刊宣传》刘燕南:《跨文化传播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周鸿铎《跨国卫星电视对国际文化传播的影响》关世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寻求中国文化发展对策〉〈第23届“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协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会概述〉〈跨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3 wto对传媒影响6篇刘建明〈“传媒入世”的杜撰〉丁泊铨〈“入世”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生存环境考察〉〈加入wto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应对挑战,中国新闻传播业直面wto〉戴元光:〈加入wto后中国传媒面临五大问题〉鲍金虎:〈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广电业的法律影响〉四传播理论研究1传播理论发展17篇胡正荣《从经验到科学的飞跃——我国传媒学术界与实践界面临的共同命题》陈卫星:《影像:传播悖论》《中国现代化的传播学反思》(32页算2篇)袁军:《中国大陆的新闻学研究与教育》〈西方传播学引入中国大陆的历程及启示〉(21页算两篇)刘燕南:《范式转换:大众传播研究话语中心的消解》龙耘〈传播学在中国20年〉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科建设的一些感悟〉喻国明:《关于传播研究的若干断想》陈力丹:〈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意见〉丁柏铨:〈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杜骏飞〈泛传播社会的总体性信息策略初论〉张俊德:《简论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孙英春:〈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途径〉2传播历史发展朱光烈:〈人类传播史上的三座里程碑〉陈力丹:〈论世界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3受众研究4篇胡正荣《受众群:从混沌到有序》郭镇之:《视听者权益散论》柯惠新:《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不同受众类型对实际研究的影响》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五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14篇胡正荣《广播电视媒介政府规制的制度化研究》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问题单”——兼论传媒体制改革的现实性与迫切性》陈力丹:〈关于记者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访谈〉〈试论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略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心理观〉《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孙玉胜《舆论生态平衡》《舆论的力量》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童兵:《报刊管理四题》丁柏铨《新闻传媒与新闻规律、市场规律》明安香:《传播学的普及与中国新闻改革》六网络传播问题22篇陈卫星:《网络传播的社会张力》柯惠新:《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上下)》周鸿铎:《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视角观”探析》雷跃捷:〈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和前景〉陈力丹〈新闻媒体网站的影响力从何而来〉李希光:〈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真实挑战〉(上,中,下)〈网络媒体生路在何方?——复兴网络媒体的9中策略〉程曼丽:〈关于网络传播负面效应的辨析〉杜骏飞:〈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网络传播: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泛传播社会的总体性信息策略初论〉闵大洪:《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新闻媒体网站的影响力从何而来》《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评析》明安香:《网络传播学刍议》无名〈网络媒体的17大热门话题〉汪丁丁:〈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李令群《试析网络传播中几对矛盾》七传媒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1传媒竞争状况11篇喻国明:《我国传媒业当前发展的若干关键词》陈力丹:〈境内外传媒的市场态势及应对策略〉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格传局〉程曼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华文报业的发展〉〈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丁柏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的竞争力〉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曹鹏:《传媒业应力戒浮躁与浅薄》《传媒业硬件软件应同步发展》禹建强:《解析传媒业竞争的形式》承伟毅:《中国传媒业之五大变数》》2发展趋势7篇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历史方位与现实趋势》《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陈力丹:〈传媒竞争之路——追求不可替代性〉刘建明:〈传播学从“泛化”,“玄化”到两极发展——21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趋势〉明安香《新世纪中国传播研究展望》《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邵培仁〈跨国传媒集团入粤的思索八传播实践相关问题1传播相关学科5篇丁俊杰:《中国大陆高等广告教育状况》朱光烈〈传播学与经济学合流及研究走向混沌〉〉黄升民《打造专业品牌——关于广告学专业今后发展的思路》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李彬:〈政治经济文化——一种关于批判学派之理论探究的辨析〉2国外传播实践借鉴5篇郭镇之《生活的世界与传播的世界——-韩国传播学者访谈录》《韩国的卫星与放送事业》陈卫星:《法国电视体制的市场化转型》陈力丹〈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蔡雯:〈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3人才培养2篇柯惠新:《我国传播学研究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问题和对策探讨》喻国明〈传媒人才的专业主义标准像〉4非典问题3篇喻国明《“非典”事件中信息透明化处理的传播效果探析》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陈力丹《从媒体应对机制谈对sars疫情的反思》5其它(9、11等)8篇黄旦:《“9。

双轨制的名词解释(一)

双轨制的名词解释(一)

双轨制的名词解释(一)
双轨制的名词解释
1.什么是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在某个领域中,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制度或标准。

2.相关名词解释
•双轨制经济双轨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同时存在两种货币并行流通的经济形式。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双轨制经济,人民币和外汇券并存,外汇券用于购买进口商品,人民币用于国内交易。

•双轨制教育双轨制教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同时存在两个教育体系并行的教育制度。

例如,中国在一些地区实行了双轨制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并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路径。

•双轨制医疗双轨制医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同时存在两个医疗体系并行的医疗制度。

例如,一些国家在公立医疗系统之外还设立了私立医疗系统,使居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医疗服务。

•双轨制舆论双轨制舆论是指在媒体传播领域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舆论传播体系。

例如,一些国家的媒
体存在官方控制的媒体和独立媒体并存,官方媒体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独立媒体提供多元声音和反对观点。

3.总结
双轨制是指在某个领域中,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制度或标准。

在经济、教育、医疗和舆论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双轨制的存在。

双轨制的实行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事业性_产业性_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

事业性_产业性_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

今传媒2006.088博导论坛一、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形成的背景及条件中国的传媒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社会转型之前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

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

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才逐步发生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其产业属性日渐明显,双重属性的格局得以形成。

中国传媒业由单一事业属性向兼有产业属性的双重属性之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它是转型期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转型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一些私营报业曾经作为企业经营,有过一段引人注目的经营发展史。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申报》、《大公报》和成舍我的《世界报》系列这样有影响的报业经营实体,积累过一些有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国家承认报纸的这种企业属性,实行允许守法的私营报业存在的政策,而且对公营报业也鼓励开展经营,以谋求自身发展。

1949年12月,国家新闻总署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和部署报业经营与管理问题。

根据会议提出的报纸经营要实行“企业化”的要求,各地报纸都开始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通过广告、发行及其它方式改善报纸的收益状况。

195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发过一个《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总结全国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明确指出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全国报业经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51年,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已基本实现自给自养。

但随后,政府便开始将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

当时虽然私营报纸被取消,但一些公营报纸还在进行有限的经营活动。

关于我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研究

关于我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研究

94学术探讨关于我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研究段 孟 张昕怡 姜向海(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摘 要:无论从产值,还是从社会影响力分析,传媒业都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从新闻媒体双轨制的认识入手,分析中国目前新闻媒体领导的体制特征,依据不同媒体属性提出双轨制下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闻媒体;双轨制;管理方法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7-0094-011991~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 年均8%的增速。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一、关于新闻媒体双轨制的认识拥有事业单位性质的中国传媒业,一直以来都奉行党性原则统治一切,无条件接受党政机关的领导,无条件地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任何宣传任务,作为党政喉舌,中国传媒业无疑可以用“准行政部门”来形容。

在实际运营当中,传媒业不能自主经营和决策,却跟企业管理一样,需自负盈亏,很少得到财政拨款,广告费用成为各媒体的主要收入。

如今广告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探索运营市场变得更为艰难。

传媒业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是传媒业自身的可观存在。

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媒的属性,选择正确的传媒运营方式才是传媒业长远发展之道。

二、目前中国新闻媒体领导体制特征(一)行政机关特色浓厚党政机关是媒体的所有者,上级领导部门对任何媒体享有决策权,不管是拆并或者关闭任何媒体,都由上级领导决定。

党政机关还决定着传媒主要的人权、财权,所有重要的人事调动、任免以及发展决策,都由党政机关领导批准。

报道方针和重要报道内容都由党政机关审批决定才能实施。

当地党政领导人的活动等重要新闻,要求几乎所有媒体都要进行报道。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作者:李良荣【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国新闻媒体兼具的“上层建筑”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的多重视角的观察与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二、党的喉舌:重回一报两台;三、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四、分层发展,分级管理。

【关键词】新闻媒体;双重属性;双轨制;分层管理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

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

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

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新闻媒体的发展开始“失速”。

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

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

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

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社会学视角探析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社会学视角探析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一 )性 别 社 会 化 历 程
性别社会化 的过程不 是简单的 、 ~蹴而就 的。参考一个人 的社会 化历 程 , 一个 人 的性别 社会 化历 程大体 上 可 以分为 三 个不同 的阶段 。 1 . 家庭 中的性别社会 化。对 于一个人来说 , 性别社会化 的 第一个 阶段就是 在家庭中 。父母 、 家人 对孩子的影 响是第一 位 的, 当孩子 在幼年 时 , 父母 给予 的教 育和引 导对孩子 的一生 都 会产生重大 的影 响。所 以 , 从小给孩 子树立正确 的性别 意识 是
存在 的性 别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 。 作为一个 社会人 , 都要 经历一个 社会化 的过程 , 性 别也是 如此。而人 的性别 除 了生理性 N# / - , 还拥有社 会性别 , 社 会性 别 同样也要 经历一个 社会化 的过程 。性 别角色 是指社会 按照 人的生理性 别而 分配给人 的社会行 为模式 , 即社会 认可 的 、 适 合某一性别 的行 为方 式 的总和。性别社 会化就 是个体将 社会 对个体 的性别角色 的期望逐 渐 内化 的过程 。

二、 性别社会学 在学术理论 中有重要 影响 的有关性别 社会学 的理论 都是 源于2 0 世 纪的西方。西方的女权运动开展较早 , 主要 就是 着眼 于妇 女在社会 中应该享有 的权利 。所 以 , 性别社会学 中的大多 数理论 还是 着 眼于女性 主义 , 而女性 主义 主要 就是 对社 会 中
十分重要 的。
( 二 )当代 社 会 中大 众 传 媒 的 主 要 职 能
从 大众传 媒 在经 济社会 、 政 治社 会扮 演 的不 同角色 可 以 看出, 大众传媒在不 同的社会 领域发挥着不 同的功能 。用传统 的施拉姆 的 “ 三功 能说 ”也是可 以解释 的, 施拉姆在 《 传播学 概论 》中将大 众传播 的功能分 为三类 : 政治功 能 、 经 济功能 以 及一般性 社会 功能 。这样的分类在 当今社 会仍然是适用的 。 1 . 大 众传媒 的政治功 能。大众传媒 的政 治功能 主要 包括 监测 、 协调 、 法 律和 习俗 的传递等 。大众传媒 主要是 监测社会 的动态 , 充 当社会 的嘹望塔 。 2 . 大 众传媒 的经济功 能。大众传 媒 的经 济职能包 括信息 流通 中创 造的经济价值 、 活跃和管理经济市场等 。 3 . 大 众传媒 的一般性 功能 。大众 传媒 的一般性 功能包含 的内容 比较 多 , 与人们 日常 生活 联系 比较密 切 的就是娱 乐功

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作者:王燕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1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理论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一些私营报业曾经作为企业经营,有过一段引人注目的经营发展史。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申报》、《大公报》和成舍我的《世界报》系列这样有影响的报业经营实体,积累过一些有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国家承认报纸的这种企业属性,实行允许守法的私营报业存在的政策,而且对公营报业也鼓励开展经营,以谋求自身发展。

1949年12月,国家新闻总署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和部署报业经营与管理问题。

根据会议提出的报纸经营要实行“企业化”的要求,各地报纸都开始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通过广告、发行及其它方式改善报纸的收益状况。

195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发过一个《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总结全国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明确指出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全国报业经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51年,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已基本实现自给自养。

但随后,政府便开始将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

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过分强化,新闻传媒的经营活动全部停止,计划因素取代了市场因素,传媒的经营活动就此完全中断。

我国传媒业等到重新启动企业化经营的车轮,已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新闻界也萌生了借助市场和经济的因素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靠国家财政维持生计的状况,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望。

于是,在1978年底,便出现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8家报社联名向财政部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的报告。

这个报告成了中国传媒业由单一的事业性属性向兼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作者:李良荣【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国新闻媒体兼具的“上层建筑”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的多重视角的观察与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二、党的喉舌:重回一报两台;三、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四、分层发展,分级管理。

【关键词】新闻媒体;双重属性;双轨制;分层管理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

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

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

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新闻媒体的发展开始“失速”。

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

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

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

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新闻媒体的发展开始“失速”。

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是传媒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

虽然这一模式造就了中国传媒业的10年繁荣,目前它却深深地困扰着中国的传媒业。

经过20余年的新闻改革,中国传媒业以不同的办刊(台)方针、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受众定位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但多样化的媒体正遭遇着单一管理模式、单一经营模式的捆绑。

作为事业单位,中国的传媒业无一例外都必须以党性原则统帅一切,无条件接受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无条件地完成上级领导所确定的宣传任务,这使中国的传媒业成为“准行政部门”。

传媒的所有权归属于党政机关,上级领导部门可以任意处置任何一家媒体,就像在媒体集团化过程中所显示的,要并要拆,要办要关,全由领导决定。

传媒主要的人权、财权、事权归属于党政机关,包括重要的人事任免、重要的投资决策、重要的改版、最后审批权都在党政机关,甚至连报刊的发行定价、报刊的版面增减都得经党政领导批准。

传媒的报道方针、重要报道内容都由党政机关审批决定才能实施。

一些重大的新闻,比如当地党政领导人的活动,几乎所有媒体都无一例外要求报道。

然而,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却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少数媒体有一点财政支持,也是象征性的,媒体必须自己去打拼市场,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作为企业,中国传媒必须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营业税、所得税一项都不少)。

为此,全国近万家媒体(约2000家报纸,约2000家电台,约3000家电视台,约3000家生活时尚、新闻财经类杂志)都齐步走向市场,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其中电台、电视台95%以上收入来自广告,报刊除发行收入外,98%收入来自广告。

广告市场僧多粥少,竞争之激烈近乎残酷。

但是,传媒业却享受不到企业的任何权利,不能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它们的发展除了自我积累、银行借贷之外,不允许有业外资本注入。

中国的传媒是产业却不允许产业化,是独立法人却不能独立行事,实行企业化管理却不能企业化。

中国的传媒业就处在这样一个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尴尬境地:它有事业单位的义务,却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权利;它有企业的义务,却不能享受企业的权利。

用“驼背落地,两头不着力”来形容中国传媒业的境况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的传媒业长成了“计划的脑袋”和“市场的肚子”,不得不在事业和企业之间小心翼翼地像走钢丝那样寻求平衡。

比如,在报业出现了大报小报化、小报大报化的趋同怪现象。

为什么呢?大报即党委机关报一方面要尽力完成党的宣传任务,另一方面为占有市场,不得不刊登许多小市民喜欢看的娱乐、生活时尚、市场动态类内容;而小报像都市报、晚报以消闲、服务为特色的报纸,也不得不刊些宣传内容。

可这是何等的艰难。

于是,有些媒体人大声疾呼,要否定传媒业的双重属性,要废除“事业性质,企业运作”的模式。

我认为,传媒业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是传媒业本身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为的;而传媒业运作模式却是人可以选择的。

目前媒体所陷入的困境,并非是双重属性的必然结果,而是我们对双重属性的误读所导致。

正确理解传媒业的双重性才能让我们重新选择传媒业的运作模式。

二、党的喉舌:重回一报两台要正确解读传媒的双重属性,前提是正确认识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

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最经典、最概括的表述是: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喉舌”就是宣传机构。

正因为如此,我们历来把新闻媒体看成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

1942年9月22日《解放日报》社论《党和党报》明确提出:“报纸是党的喉舌,这是一个巨大集体的喉舌”,报纸是党的言论机关和代言人。

1954年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决议指出:“党委的机关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

” ②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中再次明确:“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是党的舆论机关。

”③可以说,把新闻媒体当作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所谓的事业性质)是从我们党成立开始就意识到,在延安时期明确提出,一直沿袭到今天的认识或提法。

但是,当我们追溯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新闻媒体的巨大变化。

从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整个革命年代,党所办的报纸、电台屈指可数,除了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外,其余抗日根据地、解放区陆陆续续创办了二三十种报刊,都是由党中央和当地党委创办的。

所有报纸都是党委的机关报。

所以,完全可以把所有报纸称作党的舆论宣传部门。

建国以后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间,中国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媒体都是按计划来设置的大一统格局。

全国的情况是一报(《人民日报》)、一刊(《红旗》杂志)、一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来中央电视台开播,党中央的喉舌就是一报一刊两台。

从省(市)一级看,基本格局长期是一报一台,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了电视台,才形成一报两台成为省(市)委的喉舌。

而地(市)级的媒体格局也基本如此。

在30多年间,从中央到地(市),媒体的基本格局就是一报两台,除了像《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屈指可数的几份非党报外,党委机关报就是报纸的全部,没有其他性质的报纸、电台、电视台。

所以,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提法,把报纸、广播、电视都称作党的喉舌同样是合理的。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整个90年代中国传媒从规模到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报纸至少可以分三大类,即党委机关报、晚报都市报、专业报;电台可以分三大类即综合台、经济交通台、以文艺为主的专业台;电视台也可以分三大类,即新闻综合台(频道)、专业台(频道)、教育台(频道)。

众多的媒体由于办刊(台)方针不同,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不同,呈现出各自特点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面对如此庞杂的多元的媒体,沿袭过去的提法,把所有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统统称之为党的喉舌,作为党的代言机关显然是不适当的。

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例,除了《解放日报》是上海市委机关报外,尚有《申江服务导报》——面对白领阶层的消闲、时尚周报;《新闻晨报》——以动态新闻和股市行情为主的面向上班族、股市投资者的综合性报;《新闻晚报》——以生活服务、社会新闻见长的晚报等。

别的不说,如果把《申江服务导报》和《解放日报》等量齐观当作党的喉舌,那么怎么能在版面上容得下消闲、时尚内容?难道那些消闲、时尚的内容也称之为“党的声音”?很清楚,党的喉舌只能是一个,党的喉舌只能有一种声音。

把如此庞杂的媒体群一视同仁都当作党的喉舌,那么必然是七嘴八舌。

目前,我国媒体在某些地方,某个时候所出现的主调不明、噪音四起的局面,和笼而统之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的喉舌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新闻媒体除个别民主党派所办的报纸外,都是在党领导下的。

但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和党的喉舌是两个概念。

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要求媒体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而党的喉舌除上述要求外,还必须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当作最主要的任务。

什么是党的喉舌?我认为,党的喉舌就是原先的一报两台——党委机关报、以新闻报道为主的电台、电视台(它们一般都是新闻综合台)。

它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宣传——宣传党的决议、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法令。

除此之外,其他的媒体都不是党的喉舌。

三、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如果把党的喉舌限定为一报两台的论断能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很自然地可以把中国庞杂的媒体划分为两大类:一块是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就是一报两台;另一块是不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

中国的新闻媒体都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属性是就新闻媒体的整体而言。

但就个别媒体,双重属性的体现会有不同的偏重。

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具有更多的上层建筑属性即更多的事业性质,而不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具有更多的信息产业属性即企业性质。

这两大类的媒体有其共同点即共性:它们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都必须在政治上和中央保持一致;它们都有共同责任: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它们都要实现企业化管理;他们都必须遵守新闻工作专业的理念: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这两大类的媒体在运作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长春同志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中指出:“属于党的喉舌性质的单位,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

…… 不属于党的喉舌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努力加强管理,增加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鼓励应完全面向市场的经营性行业和单位走向市场,走产业化、企业化的道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跻身于国际市场。

” ④李长春同志对属于党的喉舌的单位和不属于党的喉舌性质的单位的运作模式已作了极好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