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读《课堂教学目标研究》有感

暑假期间,我在家里认真读了《课堂教学目标研究》这本书,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有效性和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对我们老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书中不但在理论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理论说明,也有一些具体化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列举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相一致的教学案例.下面我就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通读教材,了解本册教材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层次

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以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前提,确定课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然后根据课型针对性地确立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科学合理确定好“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提到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精神、心理的关怀.

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分析学生、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因此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到贴近学生生活,由易入难,层层深入。

历史课的精彩导入

历史课的精彩导入 一、以旧导新 这是一种由旧知推求新知,即从已知求未知的导入方法。它可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也可由教师用讲述法总结旧知识而导入新课。例如,教师:“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在战争的第一年,解放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通过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因此,战争进入第二年时,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使我军有条件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外线作战,解放一些城市,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现在我们来学习‘挺进大别山’这一课。”上述采用了讲述法导入,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思索。由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抓住这种联系进行导入,就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得十分自然、贴切。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此外,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并没有存在因果关系,但通过联想、对比之后,也可将这种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借用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维重视并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技能。其方法有:通过交代新课学习内容、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从课题出发,开宗明义地由课题内涵导入。如《人类迈进“电气时代”》一课,教师如能从解释“电气时代”这一概念破题导入新课,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课题”常常是全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对于那些内容极为复杂,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课,采取这种破题式的导入方法是特别有效的。 三、故事导入 “故事”,这里是指有史可据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故事进行恰当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就是导入的好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九中观李国峰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上午在九中听了李国峰老师讲授的一节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感觉很新鲜,构思独特,甚至有找到知音的感觉。但是在评课时,连李国峰老师本人也认为自己的课前引入过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可能好多老师也有同感,且不说李国峰老师这样说是不是发自内心,我却有点不平了。 我认为李老师这样安排很妥当。 首先,我觉得大家都有一个定势思维,就是讲哪一课就快速进入这一课的学习,才是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说别的就会淡化主题。这种认识本身没什么问题,这是对事物最直接的认识,我本人也赞同,但是如果把它当做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或者大前提,再或者是必须要这样做,我觉得就有问题了。岂不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欣赏园林还有“曲径通幽”之妙呢? 这关系到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提出教材的篇目,只是提出了理念、总体目标、教学建议等,所以全国各地的教材不尽相同,具体选哪一篇也仅仅把它当做例子,当作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材料,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这就关系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说到这里我想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钻到教材的圈子里出不来。

再者说关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要求和表述,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也比比皆是:《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体目标与内容》也谈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国峰老师设计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丰富大胆的想象,训练想象能力;2、学习曲折有起伏地叙述故事的方法;3、学习运用描述法叙述故事。这个目标的设计很符合大纲的要求呀。 再看上课过程:先是让学生来一次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瓜子皮的用途,这很显然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很积极有兴趣;而后再回忆二圣的七变过程,体会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构思、行文的曲折、情节的起伏,然后很自然地总结写作方法,再转到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环环相扣,达成目标。这不很好吗?第一个环节既是引入新课又是课程本身的一部分,没有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时间短了也达不到目的。 用教学目标来衡量评价一节课已成为专家老师们的共识,也是比较便捷的一种方法。但如果在评价时附加了必须以某课内容为标准,是不是思维还没有放开的缘故呢?换一种方式:不说这节课是讲《小圣施威降大圣》,而说这是一节写作训练课,然后目标、过程、内容

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

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 作者:高中中心郭弘 (一)如何设计好每节的导言: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语时才又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言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到入要切合学生时机。 (二)设计导语的一些长见方法: 设计导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有时相同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方式。 1、引用对联、导入新课: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甲午中日战争》(张颖) 2、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旅顺大坞"一幅图导入《洋务运动》(曾庆艳) *利用《时局图》导入《瓜分中国的狂潮》(赵明园、王玉小) *利用风景秀丽的《圆明园》和残垣断壁的《圆明园》两幅图比较,导入新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孙昕) 3、利用热点、导入新课: *用"2001年4月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炮制的新版教科书内容"导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课(王雨霖) *用"中国何时加入世贸组织?"然后,话锋一转:"有人说中国近代也有一次入世,它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导入《鸦片战争影响》一课(曾晓娟)。 4、音像资料、导入新课: *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同唱)导入新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李建军)。 *用《国民革命歌》(老师唱)导入新课《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许燕)。

*用《保卫黄河》(听录音)一曲引出新课《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杨杰) *利用电影片段: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一幕导入新课《红军的战略转移》(李阳) 5、诗歌诗词、导入新课: 用毛泽东的《七律o长征》或《六盘山》导入新课《红军的战略转移》(宋春杰等) 6、即兴式导语、导入新课: 在讲《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时申华老师利用"班级里关系最好的两位获三位同学是谁?"有当事人回答"为什么他们的关系最好?"然后话锋一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好比处理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7、评论式导语、导入新课: 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雨果的评论作为导语:"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胜利者把箱匣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法兰西,一个叫做英吉利。"由此导入新课。 8、破题解疑法、导入新课: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特殊的历史概念,初接触时学生很难理解,往往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老师们精心设计、突破难点,就会使历史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讲《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课,比较好的办法首先就应该从重点解析"北洋军阀"这一历史概念入手,使学生明确其性质、特点、统治时间。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叙述故事法、辨析归纳法、图表解析法等等。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设计,不可千篇一律,时间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为宜。 (三)设计导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求精,又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冗长。 第二、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景、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教案 秘书基础 第九章 第一节 会议的概述

第一节会议的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议的概念、要素和种类。 2.了解会议的作用及加强会议控制的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工作方法与要领 德育目标: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会议的要素 教学难点:会议的种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操办会议事务,为领导人安排会见、会谈、是秘书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秘书人员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当了解哪些知识,具备什么能力呢? 【讲授新课】 一、会议概念 会,就是聚会,集合,回合;议,就是商讨,议论。会议,就是把人们组织起来,讨论和研究问题的一种形式,如全体会议、工作会议;会议还是一种经常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和组织,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部长会议。 二、会议的要素 构成会议的要素有:会议名称、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主持者、会议参与者、会议议题、会议进行的方式方法、会议的文件、会议的结果、会议的费用等。 三、会议的种类 1.按规模分:特大型会议(万人以上)、大型会议(千人以上)、中型会议(几十人至数百人)、小型会议(几人至几十人)。 2.按会期分:定期会议、不定期会议。 3.按级别分:中央级、地方级。 4.按功能分:决策性会议、分工协调会议、动员会、总结评比会议、纪念庆典会议、信息交流会议、研讨会、展览会。 5.按召开方式分:集中会议、分散会议;电话会议、电视会议、广播会议、网络会议。 6.按涉外与否分:国内会议、国际会议。 7.按秘密等级分:公开会议、内部会议、机密会议。 8.按内容分:综合性会议、专题性会议。 四、会议的作用 交流信息,互通情报;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进了解,促进团结;科学决策,协调行动。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读《课堂教学目标研究》有感 暑假期间,我在家里认真读了《课堂教学目标研究》这本书,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有效性和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对我们老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书中不但在理论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理论说明,也有一些具体化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列举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相一致的教学案例.下面我就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通读教材,了解本册教材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层次 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以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前提,确定课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然后根据课型针对性地确立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科学合理确定好“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提到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精神、心理的关怀. 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分析学生、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因此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到贴近学生生活,由易入难,层层深入。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江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顾建英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是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相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传统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特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以下问题:1.随意性: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历史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2.虚假性: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3.单一性:制定了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错误性:主要指目标的表述。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行为主体以教师代替学生等。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5.超越性: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无法达到。6.机械性:指在具体的教学中执行教学目标过死,教学就是机械展开教案,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因素。 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 1、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看,《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高度统一和关联的。前者都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后者按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这一“标”和“本”,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三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9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入设计的类型和方法,可作为老师设计课堂导入参考。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这是针对教材特点,直接揭示学习目标。就是在上课开始后,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种导入式特点是“短、频、快”。即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 教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进入大学。这是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华繁荣富强。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周恩来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读。 教例是教师直接将本堂所讲的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意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个人,不是为了父母,更不是为了亲戚朋友,而是为了“中华崛起”这个大目标,只有如此才有无穷的动力。学生们平时听到的一些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学习,为了给父母争面子;为了光宗耀祖而学习这种非健康意识,或者说非主流意识,一定会受到撞击。教师举出了周恩来的例子,对学生是很有说服力的。一是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早巳深人人心,提起“周总理”三个字,无不肃然起敬。二是看周总理是怎样立志的,怎样学习的,并通过艰苦革命实践,成为国家卓越的领导人。这样就在学生心中首先树立起一个“楷模”或“丰碑”。那么,以后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山”来进行了。 2、联系旧知,提示新课 它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例如,一位历史课老师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进行分裂割据。至于具体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导课,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从旧知牵引到寻求新知的情境中,使导课简短、恰当、自然。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式导入,它是指老师上课伊始,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

第一课 教学目标概述

如何设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王华 序:课程设计说明: 本课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初中数学教师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按照目标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解决教师在目标设定中的疑难问题,纠正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涉及目标的种种不良行为,探索科学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师,案例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主,课程设计既体现正确的教学理论,又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案例,尽可能多的考虑广大教师“读的懂”、“用得上”。 本课程在每环节结束后,我们均设置一道针对各讲的主题、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或讨论问题,各位老师可结合各环节所讲的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最后的绩效作业为撰写一个体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案例作为评估的主要方式。 第一课课堂教学的“纲目”是什么? ——课堂教学目标综述 概要:本课介绍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定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一般教学目标的意义,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掌握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2.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会鉴别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学习内容: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规定了一门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培养预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指每一堂课所规定的教学活动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三、继续学习审题,理解题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其中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第13自然段,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怔怔地伫立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云牛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复杂的内心情感。又如:第8自然段是对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要使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我采用了评读的形式,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稍加点拨或适时地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我认为这就是在细微之处悟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第8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自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情景激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本课1、2自然段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录像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随文章的起伏而跌宕。这时他们读书与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再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他们已能动情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文章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关键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以情激情。我以自己动情的朗读、导读,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与此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积累了不断创新的能量,所谓厚积而薄发,终有一日,看似简单的朗读会在学生身上汇成创新之河。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在学生读书时,教师不限制他们读书的方法与形式,这种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让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

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计划 敦颐学校周大成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己全面展开,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对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做出如下计划。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等。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史课程准》等指导性的文件,树立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牢固的课程目标意识。历史教学中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即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参与,发展个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换言之,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实中的发展,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

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立足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不过然。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准确的方向,飘忽不定,甚至南辕北辙。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二、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备课时,首先应深入研究教材。 (1)了解教学内容、表现领域等等。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2)动手做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实行学习时,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状况不同等原因,他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有了不同水准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理解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备课。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③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实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实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持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兴趣点、兴奋点;同时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分析学生、“吃透”学生又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历史课教案

讲画蛇添足、揠苗助长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成语内容: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学方式: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与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历史、重要学前教育家的基本思想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含义、任务 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含义,分析其价值 教学难点: 掌握幼儿园课程的含义并能说出其内涵 教学时数:2学时 一、学前教育学的含义 (一)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 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分支之一,指的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总结学前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学前教育现象,即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诸要素和要素的组合。(2)学前教育问题,即学前教育活动在不同情境下所面临的矛盾。 从这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出发,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每一个领域都从不同角度,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展开研究,不断丰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体系。 同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学前教育学还比较年轻,其学科体系、理论水平、学术规范等,都还有待完善。 (二)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 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也称“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概论”、“幼儿教育概论”,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进行选择、重组而建构起来的以介绍或阐述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原则与方法为核心的专业学习领域。 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不同于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一是对象不同,它要

以前者所累计的知识体系以及实践经验为对象。二是目的不同。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以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建构学前教育的知识体系为最终目的;而作为课程,学前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教学而非理论体系的建构,做法是将学前教育学科各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概括、重组,以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初学者介绍学前教育领域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做准备。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1.研究学前教育活动各要素的组成和发展规律 2.研究学前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研究学前教育活动同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 4.研究不同时空条件下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1.认识学前教育、涵养适宜的学前教育理念 2.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从学科或学术研究的发展来看,学前教育学源于古代哲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和养育问题的思考,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前教育学要到17世纪以后才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学前教育学要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一门专业课程则至少要到19世纪下半叶现代学前制度广泛建立以后。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于1632年正式出版的《母育学校》。该书讨论了胎教以及幼儿身体、智力和道德等的教育问题,为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该书阐述的是家庭学前教育问题,还不是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因此不能视为学前教育学科独立的标志。 学前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最终确立,是由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redrich Froebel,1782—1852)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创建幼儿园的过程中完成的。福禄培尔基于对“上帝统一体”、人性即神性以及人的发展的理解,阐述了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讨论了幼儿园教育的意义与任务,论述了“自我活动”

如何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大的教学目标: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还有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也是一样的。那么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我们所设立的目标能否实现,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有难度,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每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学生能“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而不是空洞的遥不可及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语言知识目标指: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语言技能目标指:听说读写。情感态度目标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学习策略目标指: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文化意识目标指: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有这五大目标的。我们不能很牵强的制定一些目标,比如说文化意识目标。在林平老师的课例中知识目标就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实施中出现了问题。在片段12中在练习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时可以说达到了技能目标中的听说目标。而且学生也是在真实的使用语言。那么如何设立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先分析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定。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呈现---操练---运用。那么我的作业会针对各个环节来阐述。 一、导入环节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环节要和后面所讲的内容有关联。为后面所讲的内容做铺垫。而且也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把控好导入的时间,也就说导入同时也要直截了当。比如说要讲动物MONKEY ,那么在导入的过程中可以用学过的关于RABBIT的小朗诗来导入,很快就进入了动物的话题。而且在导入的时候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歌谣,也可以是通过TPR的方法,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设计。 二、呈现环节 呈现环节有两种方式,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要根据所讲的内容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好。比如林老师所讲的HAPPY HOLLOWEEN DAY ,我觉得从整体到局部会更好一些。从整个的情景中让学生去理解这个节日的信息以及需要做写什么,要比单独的操练一个句型要好。如歌是在讲一些单独的单词,或者这个情景中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建立在知道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明白,那么就要才去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但是有时候局部和整体也是同时存在的,比如说在讲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3.练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和绘图的技能。 4.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5.通过有关显微技术的发展对认识细胞本质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利用多种媒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6.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7.认识显微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8.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教学难点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螅捕食、繁殖的过程,教师简要说明水螅是一种腔肠动物, 接着,展示水螅结构模式图,利用学生初中已学的水螅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 并认识水螅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推进新课 教师提问: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P28“回眸历史”第一段资料,并观察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 显微镜及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教师陈述: (1)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显微镜能放大的倍数为40~140倍,他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借 用拉丁文Cellar(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实际上这个小室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胡克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是在他的著作《显微图谱》一书中于1665年发表的。 (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设计较好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和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此后,虽对细胞观察的资料不断增加,积累了较丰富的材料,但在长达170多年的历史中,对 细胞的知识以及它与有机体的关系,人们并没有进行科学概括,没有上升到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 教师提问:细胞是谁发现并首次命名的?他所观察到的细胞是真正的细胞吗? 学生回答:发现并首次命名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胡克,但他所观察到的细胞不 是真正的细胞,而仅仅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 学生活动:阅读“回眸历史”中关于施莱登和施旺的资料。 教师陈述: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察了大量植物组织后,于1838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他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他的研究为细胞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对鱼、蛙、猪等多种动物细胞的系统观察,并将施莱登与自己的发现概述起来,论证了动植物均由细胞组成。于1839年发表了《动植物构造及生长相似性之显微研究》,著名的“细胞学说”由此诞生。 教师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