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儿科学是儿科主治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儿科主治考试中占着比较大的比分,很多考生感觉儿科学的考题很容易出错,为了帮助考生解决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儿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学考试需要知道的知识点: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共40周。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至28天。
婴儿期:出生至1岁。
幼儿期:1岁至满3岁。
学龄前期:3岁至6~7岁。
学龄期:6~7岁至青春期。
青春期:10~20岁。
2.儿科学知识点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有阶段性(两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各系统器官不平衡(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体格发育快慢快,淋巴系统儿童期迅速青春期高峰以后降至成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一定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3.出生时:3kg,50cm。
<6个月:体重=3+月龄×0.7,身高=50+月龄×2.5。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身高=65+(月龄-6)×1.5。
1岁:10kg,75cm。
2~12岁:体重=年龄×2+8,身高=年龄×7+75。
4.儿科学知识点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出生时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6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乳头下缘绕胸一周,出生时32cm,1岁时46cm,以后=头围+年龄-1。
6.前囟1.5岁闭合(过早:头小畸形,过迟:佝偻病、甲减、脑积水),后囟6~8周闭合。
7.3个月抬头时颈椎前凸(第1个生理弯曲),6个月能坐时胸椎后凸(第2个生理弯曲),1岁站立行走时腰椎前凸(第3个生理弯曲)。
8.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10岁出全10个。
9.乳牙共20个,4~10个月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为延迟,2.5岁出齐,2岁内=月龄-(4~6)。
恒牙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
10.粗细动作: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自己总结)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绪论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 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
下面将对儿科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动态指标。
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长曲线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和头围曲线。
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针对不同生长类型的儿童给予合适的营养和干预措施。
二、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是儿科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急性喉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疾病的特点给予家长预防和保健的建议,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身体系统疾病儿童身体系统疾病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消化不良等)、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肾炎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脑瘫、癫痫等)等。
儿科医生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家长的指导和支持。
四、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是儿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等。
这些障碍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交流、进行心理评估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针对不同障碍给予特定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也对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是儿科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脑瘫等。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遗传学和遗传咨询的知识,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这些疾病和畸形问题,并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

儿科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儿科学,也称为儿童医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和预防措施的学科。
在儿童期,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转折点。
因此,了解儿科学知识对于父母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儿科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儿童的健康。
1. 儿童生长发育- 孩子的体格发展:从出生开始,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都在不断变化。
了解孩子的正常生长曲线以及可能的延迟或异常是评估其发育的关键。
- 婴儿的运动发展:婴儿会从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逐渐学会坐、爬、站立和行走等各种运动。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所导致的,被视为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认知和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在幼儿期尤为迅速。
了解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轨迹有助于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帮助孩子提高这些能力。
2. 儿童常见疾病和预防措施- 婴幼儿腹泻:腹泻是婴儿和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通常是由于感染、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引起的。
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和接种疫苗都可以预防婴幼儿腹泻。
-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鼻窦炎,在儿童中非常常见。
传染控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接种疫苗都有助于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传播风险。
- 婴儿湿疹: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常在婴儿的面部、脖子和四肢上出现红色、痒痛的皮疹。
及时的皮肤保湿、避免刺激性物质和寻求适当的医疗建议可以有效控制湿疹的症状。
- 儿童喂养:儿童的营养需求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式,可以提供营养和抵抗力。
逐渐引入固体食物、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和注意食物过敏等问题都是关键。
- 儿童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儿童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接种疫苗可以帮助儿童产生免疫力,预防某些严重传染病的发生。
3. 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1.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谢: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属围产儿。
儿科学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儿童时期就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得阶段,因此表现出得基本特点有:①个体差异、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都非常大,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②对疾病造成损伤得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得过程中对比较严重损伤得转归可以为自然改善或完全修复。
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发生与性格行为得偏离,如不能及时干预与康复治疗,往往影响一生医学方面特点:1、解剖: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与四肢得比例发生改变,内脏得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3岁前可在右肋缘下2cm内,3岁后逐渐抬高,6~7岁后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触及。
2.机能:各系统器官得机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得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
此外,某年龄阶段得机能不成熟常就是疾病发生得内在因素,如婴幼儿得代谢旺盛,营养得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就是此时期胃肠得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
3.病理: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得病理反应与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得差异,即或就是不同年龄得儿童之间也会出现这种差异,如由肺炎球菌所致得肺炎,婴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成人与年长儿则引起大叶性肺炎病变。
4.免疫:小年龄儿童得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因此抗感染得能力比成人与年长儿低下,易发生呼吸道与消化道感染。
5.心理:儿童时期就是心理、行为形成得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胎儿得周龄即为胎龄。
(二)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得时期。
此期死亡率高,包含在婴儿期内。
(三)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此期就是生长发育极其迅速得阶段,但容易发生营养与消化紊乱。
同时,易发生各种感染与传染性疾病。
(四)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体格生长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智能发育迅速,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
(五)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人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儿科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儿科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发育与生长
1. 新生儿期的特点及护理
2. 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儿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二、儿童传染病
1.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 儿童常见病毒性感染
三、婴幼儿膳食与营养
1. 妈妈为宝宝选择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膳食
2. 婴幼儿辅食的添加时机和方式
3.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预防和调理
四、儿童常见疾病
1. 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2. 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3. 儿童的皮肤病
4. 儿童的过敏性疾病
五、儿童的发育障碍及早期干预
1. 儿童自闭症及其早期干预
2. 儿童智力障碍及其早期干预
3. 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及其早期干预
六、儿童的心理问题
1. 儿童焦虑、恐惧、烦躁及其干预
2. 儿童多动症及其干预
3. 儿童抑郁症及其干预
七、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
1. 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
2. 儿童烫伤、烧伤的急救处理
3. 儿童溺水事故的预防与急救措施
八、儿童安全教育
1.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2. 儿童户外活动安全教育
3. 儿童网络安全教育
以上为儿科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了儿童的发育与生长、传染病、膳食与营养、常见疾病、发育障碍及早期干预、心理问题、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以及安全教育等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考试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的新生儿,属围产儿。
因刚从宫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22.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14.高危儿:指出生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5.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
6.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16.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ABO系统或Rh系统)不合,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溶血病。
1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18.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感染、缺氧、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新生儿皮肤即皮下脂肪变硬伴水肿,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20.低出生体重儿:指初生1小时体重不足2500克,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其多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21.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22.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2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24.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受累外,其他系统也受累,且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的肺炎。
25.差异性青紫:早期发生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晚期可发生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此时,右心室增大,而且出现持续性青紫,由于导管处发生右向左分流,下肢青紫比上肢严重,即称之差异性青紫。
26.艾森曼格综合征:右心室压力高过左心室,导致双向分流,乃至右向左分流,出现持续性青紫即艾森曼格综合征。
27.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一组由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双肾弥漫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水肿、血尿、少尿、高血压为特征。
28.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29.骨髓外造血:在婴儿时期某些情况下造血需要增加,肝、脾和淋巴结又恢复到胎儿期的造血状态。
30.生理性贫血:出生后2个月~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31.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32.化脓性脑膜炎: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35.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36.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次要类型。
37.结核性脑膜炎:为结核杆菌侵犯脑膜所致,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一年以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个月~6个月最易发生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
1.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到2个月的腹泻。
10.营养不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12.原发性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13.惊厥:指由于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
14.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或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分钟者均称之。
15.中性温度:指能够维持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低,新代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
2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饮食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转为正常。
25.肾病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2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病,因体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失常,导致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28.原发综合征:指肺的原发病灶肺门肿大的淋巴节炎及与之相邻的淋巴管炎。
31.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由于血压升高,脑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发生脑水肿。
表现为血压突然上升后患儿楚轩剧烈头痛、呕吐、复视或一过性失明,严重者突然出现惊厥、昏迷。
32.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以肾小球弥漫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免疫反应性疾病。
绝大多数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所致,典型表现为水肿、血尿、高血压。
33.潜伏青紫型:见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平时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
当剧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下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血液可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等。
34.青紫型:某些原因(如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流经常从右向左分流时,或因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均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等。
35.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或分流,如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缩窄、右位心等。
1周岁完成免疫程序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2营养不良(PEM)的病因长期摄入不足(最主要);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
最常见并发症营养性贫血。
最严重并发症自发性低血糖。
最早出现的表现体重不增。
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3新生儿Apgar评分法的容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力和皮肤颜色。
4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型体重低下型,生长迟缓型,消瘦型。
6新生儿败血症应用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要足。
9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无分流型。
24小时开始排泄胎粪,约于3~4天排完,若超过24小时不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存在肛门闭锁。
19.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母亲因素和胎儿因素两大类。
20.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常有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智能落后、手足徐动症等后遗症。
21.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有产前宫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
22.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中含饱和脂肪酸成分多,熔点高,低体温时易于凝固。
23.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允吸反射、握扶反射、拥抱反射。
24.小儿腹泻,病毒感染多见为轮状病毒,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为多见。
25.引起腹泻的主要的腹泻源性大肠杆菌有ETEC、EIEC、EPEC及EHEC。
26.腹泻安病程分型:急性2周以,迁延性2周至2个月,慢性2个月以上。
27.脱水依程度分为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
28.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两种特殊类型是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炎。
29.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L/分~4L/分,鼻前庭给氧,氧流量为0.5L/分~1L/分。
30.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并发肺脓肿、脓胸、脓气胸。
3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症状为乳肿、血尿、高血压。
32.肾病综合征的四大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重度浮肿、高胆固醇血症。
3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原菌是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34.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脾)造血期、骨髓造血期三个阶段。
35.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而成人血容量占体重的6~8%。
36.贫血程度的判定一般根据周围血血红蛋白级红细胞数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
37.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却除病因、给予铁剂。
38.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12或叶酸或同时缺乏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39.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脑性低钠血症、脑积水。
40.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41.风湿热病理过程急性渗出期、增殖期、硬化期。
42.风湿热心脏炎表现包括心肌炎、心膜炎、心包炎。
43.21—三体综合症的染色体异常可分为标准型、易位型、嵌合型。
4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分为散发性和地方性。
45.原发综合征病理包括肺部原发灶、支气管淋巴结病灶、淋巴管炎。
46.勇于结核菌素试验的抗原制品有两种,即旧结核菌素(OT)和结核菌蛋白衍生物(PPD)。
47.结核性脑膜炎,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前驱(早)期、脑膜刺激(中)期、昏迷(晚)期。
48.抗结核药物中杀菌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