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学》重点

(一)小儿的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3.婴儿期:自出生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女孩开始和结束比男孩早2年左右(二)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持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体重、身长在生后一年,尤其是前三个月,青春期为第二个生长高峰)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三)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血钙持续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四)新生儿分类1.根据出生时胎龄分类:胎龄(GA)是指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为止,通常以周表示(足月儿:37周<=GA<42周的新生儿;早产儿:GA<37周,其中GA<28周称为极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34周=<GA<37周的称为晚期早产儿;过期产儿:GA>=42周)(五)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六)原发性呼吸暂停: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即原发性呼吸暂停。
此时患儿肌张力存在,血压稍升高,伴有发绀。
复苏方案:ABCDE(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七)生理性黄疸特点: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生出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课延迟到3-4周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 (0.5mg/dl)(八)ABO溶血发生于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九)换血疗法指征: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

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

儿科知识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基础知识1. 儿科的定义和发展历史2. 儿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儿科的诊疗特点与诊断思维4. 儿科的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二、新生儿健康管理1. 妊娠期、分娩期、新生儿期高危因素及其诊断与处理2. 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保健和早期干预3.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4. 新生儿喂养与生长发育的监测三、小儿常见传染病1.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与传染性腹泻2. 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3. 儿童结核病和传染性眼病的防控策略4.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和家庭护理四、儿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儿童皮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6.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7. 儿童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五、儿童生长与发育障碍1. 儿童生长异常的诊断与处理2. 儿童发育迟缓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的评估与干预六、儿童过敏与免疫疾病1. 儿童过敏原的识别与预防2. 儿童过敏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 儿童过敏病的治疗与预防七、儿童心脏病1. 先心病的分型与诊断2.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与干预3. 儿童风湿热及心肌炎的预防与处理八、儿童肾脏病1. 儿童肾疾病的临床分类2. 儿童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与护理九、儿童肿瘤1. 儿童肿瘤的常见类型与发病机制2. 儿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3. 儿童肿瘤的化疗和护理十、遗传代谢病1.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与筛查2.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饮食与药物治疗3. 儿童遗传代谢病的家庭护理与康复以上是儿科重点临床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

儿科学重点总结(最新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绪论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 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学重点总结

儿科学重点总结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
下面将对儿科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动态指标。
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长曲线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和头围曲线。
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针对不同生长类型的儿童给予合适的营养和干预措施。
二、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是儿科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急性喉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疾病的特点给予家长预防和保健的建议,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身体系统疾病儿童身体系统疾病是儿科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消化不良等)、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肾炎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脑瘫、癫痫等)等。
儿科医生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家长的指导和支持。
四、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是儿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等。
这些障碍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交流、进行心理评估等手段进行诊断,并针对不同障碍给予特定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也对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新生儿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是儿科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脑瘫等。
儿科医生需要通过遗传学和遗传咨询的知识,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这些疾病和畸形问题,并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最新 儿科学重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1.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谢: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属围产儿。
因刚从宫内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内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后半年每月增长。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4.胸围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二)骨骼的发育1.囟门前囟:出生时~2cm,12~18个月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4.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摄左手X线片。
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出现;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 1 。
(三)牙齿的发育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萌出,最早4个月,12个月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乳牙20个,2~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为月龄减4~6。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萌出第一磨牙。
(四)运动功能的发育2个月开始抬头;4个月手能握持玩具;6个月会坐;7个月翻身;8个月爬;9个月站;1岁会走;2岁会跳;3岁跑,骑三轮车。
(五)语言的发育2月发喉音;3~4个月咿呀发音并能笑出声;5~6个月发单音认识母亲及生熟人;7~8个月发双重音;9个月懂再见;10~11个月模仿成人动作;1~岁能说出物品及自己的名字,2岁用简单语句表达需要。
第一节婴儿期计划免疫出生:卡介苗,乙肝疫苗1月龄:乙肝疫苗2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3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4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5月龄:百白破混合制剂6月龄:乙肝疫苗8月龄:麻疹减毒疫苗第一节营养基础(一)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1.基础代谢: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
2.生长发育所需:小儿所特有。
婴儿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30~40kcal/(),占总能量的25~30%。
增加1g体重需能量5kcal。
(特有)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
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量7~8%。
4.活动所需:婴儿每日所需15~20kcal/kg。
5.排泄损失能量: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每日损失能量8~11kcal/kg。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10kcal/(),每三岁减去10kcal简单估计。
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
(二)蛋白质: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
(三)脂肪: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储能、保暖、隔热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
婴幼儿脂肪需要量4~6g/()。
(四)碳水化合物:糖类所供给的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五)维生素与矿物质:脂溶性(维生素 A、D、E、K)及水溶性(B族和C)。
(六)水: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
内生水,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ml。
第二节婴儿喂养(一)母乳喂养1.母乳成分及量: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5~10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2.母乳喂养的优点(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
3.喂养方法: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每2~4小时1次,每次哺乳15~20分钟4.断奶:4~6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
(二)人工喂养:牛乳为最常用者1.牛奶(1)牛奶成分: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
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少,加5~8%的糖。
矿物质成分较高,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及肾功能差的婴儿。
牛奶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
(2)牛奶制品:①全脂奶粉:重量1:8或体积1:4配制。
②蒸发乳:③酸奶:④婴儿配方奶粉:接近母乳。
⑤甜炼乳、麦乳精等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牛乳量计算法(重点):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100~120kcal)/kg,需水分150ml/kg。
100ml含8%糖的牛乳约能供应100kcal,故婴儿每日需加糖牛奶100~120ml/kg。
例如一个3个月婴儿,体重5公斤,每日需喂8%糖牛奶量为550ml,每日需水750ml,除牛乳外尚需分次供水200ml。
全日奶量可分为5次喂哺。
2.羊奶: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B12也少,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
3.代乳品:以大豆为主的代乳品,可作为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品。
(三)辅助食品的添加: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第三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
(二)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最后为面颊。
Ⅰ度:体重低于15~25,Ⅱ度:体重低于25~40,Ⅲ度:体重低于40以上。
(三)并发症: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
感染。
自发性低血糖。
(四)治疗: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①轻度营养不良:热量自120kcal/(),蛋白质自3g/()开始。
②中度营养不良:热量自60kcal/(),蛋白质自2g/(),脂肪自1g/()开始,逐渐增加。
③重度营养不良:热量自40kcal/(),蛋白质自(),脂肪自()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
促进消化: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
处理并发症。
第四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 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好发于3月~2岁小儿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骨骼改变(1)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2)胸廓: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①腕髁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
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
遗留骨骼畸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OH)2D3(正常~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ⅠU。
2.治疗:(1)一般治疗:(2)维生素D制剂①口服法:每日给维生素~万ⅠU,或1,25-(OH)2D3(罗钙全)~2μg,2~4周后改为预防量。
②突击疗法:肌注维生素D320~30万ⅠU,1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
第五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血清钙低于~L(7~dl),或离子钙低于 mmol/L(4mg/dl)。
2.鉴别诊断:①低血糖症:血糖低于L。
②低镁血症:血镁低于L(dl)。
③婴儿痉挛症:突然发作,头及躯干前屈,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抽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脑电图有高幅异常节律,多伴智力障碍;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磷高> mmol/L(10mg/dl),血钙低<L(7mg/dl),颅骨Ⅹ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