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五班安全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安全法制教育的教案

小学五年级安全法制教育的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安全法制教育的教案(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安全法制教育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触目惊心: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问题1、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自我预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
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小学五年级安全法制教育的教案篇2一、班会课设想: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
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
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小学法制安全教育教案集合3篇

小学法制安全教育教案集合3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法制安全教育教案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小学法制安全教育教案课题名称:注意交通安全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志线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
3、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重点难点:1、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
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有关的交通法规。
这是重点。
教学方法:识记法、情景模拟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1、运用电脑播放一组因违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新闻。
(让学生认识到违章的后果,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
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学生清楚是因为违章而造成的),那么你们在生活当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规和认识了哪些交通标志呢?他们的作用及意义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引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着重讲述)二、学习各种交通标志(重点、难点)1、请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种标志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并说出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义、作用。
⑴互相向同桌介绍。
⑵全班学生自由交流。
⑶请学生学生到讲台上介绍。
注:这样使学生在有效的空间上自由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感性上有了一些认识,使这一节课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2、学习日记。
(1)出示讨论题:a、根据刘岩日记的内容,找出并确认她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b、说一说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各自的作用。
(2)展示考察日记。
(声、形、动画同时展示)(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
五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五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一、教案背景与目标
1.1 教案背景
五年级是小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思维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习遵守法律规则,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2 教案目标
•理解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以及法律对人们的作用;
•掌握校园常见的违法行为和相应的法律条文;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对法律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2.1 教学内容
2.1.1 单元一:认识法律
•什么是法律?
•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法律对人们的作用。
2.1.2 单元二:校园违法行为
•偷窃和抢劫
•欺凌和暴力
•制造和散发小广告
2.1.3 单元三:法律常识
•我们应该怎样做到遵守法律?
•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法律规则
2.2 教学方式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问题讨论,交流意见和观点。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培养学生正确应对法律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选取校园中发生过的违法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规则。
三、教学步骤
3.1 导入环节
通过一段互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一个真实存在的违法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学习阶段
3.2.1 单元一:认识法律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
2023年小学五年级道德于法治教案范文(精选8篇)

2023年小学五年级道德于法治教案范文(精选8篇)小学五年级道德于法治教案1活动目标:1、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2、认识邪教的本质特征和危害性。
3、学习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主要内容: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踩挤、跳窗、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形式:采用讨论、交流方式。
活动过程: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3、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
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
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
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4、班主任老师总结。
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5、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什么是邪教。
(看录像)(1)、什么是邪教?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它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封建迷信邪教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2)、邪教普遍具有哪些特征?①所谓教主虽来自弱势群体,却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思想,有强烈的统治欲和政治野心。
②宣传世界末日来临也是邪教惯用的手法。
③所谓教徒大多来自于弱势人群,教内对教徒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和精神控制,大搞神秘主义,追求神秘的心灵体验。
④邪教教主采用各种欺骗的手段骗取教徒的信任,要求教徒放弃物质享受,俭朴禁欲,交出私有财产。
(3)、邪教是怎样骗人的?①利用天堂地狱、鬼神;②制造教主是神来进行欺骗;③编造前世债孽来进行欺骗;④以强身健体,治病救命进行欺骗;⑤利用信仰需要,以传播福音骗人;⑥制造新迷信。
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课教案

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课教案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掌握火灾中的自救常识。
3、加强防火意识,学习必要消防知识。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火场逃生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我市火灾新闻记实情况导入:二、火灾自救知识遇到火灾时我们怎么办?(一)灭火灭火最重要时效,能于火源初萌时,立即予以扑灭,即能迅速遏止火灾发生或蔓延。
此时应迅速辩明火源、起火类型、所引燃的物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利用灭火器或消防栓之水进行灭。
如无法迅速取得这些灭火器具,则可就近取材,利用棉被、窗帘等沾湿或用沙石、泥土来灭火。
但如火有扩大蔓延之倾向,则应迅速撤退至安全检查之处所。
(二)报警发现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110报警,同时亦可大声呼喊、敲门、唤醒他人知道火灾发生。
在报警时,切勿心慌,一定要详细说明火警发生的地址、处所、建筑状况等,以便消防车辆能及时前往救援。
(三)逃生1、要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追随。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对危难状态时,极易因惊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当听到或者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追随其后,如: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
突遇火灾时,首先应当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利用自己平时掌握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
撤离时要注意,不可搭电梯,因为火灾时往往电源会中断,会被困于电梯中,应从安全通道逃生,最好能沿着墙面行时,当走到安全门时,即可进入,避免发生走过头的现象;尽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当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要因为贪财而延误逃生时机。
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自己的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长搬离贵重物品上。
小学五年级安全教育教案25篇

小学五年级安全教育教案25篇教案名称:小学五年级安全教育教案教案篇目:第1篇-第25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防火、防盗、防骗、防溺水等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冷静应对、求助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1篇:交通安全教育1. 学习交通规则,遵守交通信号灯。
2. 不在马路上玩耍,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2篇:防火安全教育1. 学习火灾逃生技巧,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 不在家中玩火,防止火灾的发生。
第3篇:防溺水安全教育1. 学习溺水自救技巧,不到陌生的水域游泳。
2. 不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游泳。
第4篇:地震逃生安全教育1. 学习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技巧,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2. 了解地震时的紧急疏散路线。
第5篇:防拐骗安全教育1. 学习如何识别拐骗行为,提高防范意识。
2. 遇到陌生人搭讪时能够拒绝并寻求帮助。
第6篇:网络安全教育1.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防范网络风险。
2. 不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语。
第7篇:饮食安全教育1. 学习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预防食物中毒。
2. 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防止被拐骗。
第8篇:用电安全教育1. 学习正确的用电方式,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2. 不在用电设备附近玩耍,避免发生意外。
第9篇: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1. 学习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2. 遇到校园欺凌时能够及时报告给老师或家长。
第10篇: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1. 学习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等。
2. 遵循政府发布的自然灾害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第11篇:防意外伤害安全教育1. 学习如何避免意外伤害,如摔倒、割伤等。
2. 掌握急救技巧,如止血、包扎等。
第12篇:防火意识培养1. 学习火灾的危害,提高防火意识。
2. 定期检查家中的电器设备,避免火灾的发生。
第13篇:地震时的自我保护1. 学习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技巧,如躲到桌子下等。
五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

五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法律与生活: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遵守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如何做到遵守法律。
4. 自我保护:面对违法行为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正确报警和求助。
5. 法律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遵守法律的重要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法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在面对违法行为时如何自我保护。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法律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 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以便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测试,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情景模拟,评价学生在面对违法行为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讨论:讲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遵守法律的看法和体会。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法制观念。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在面对违法行为时如何自我保护。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报警和求助的过程。
五年级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五年级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制安全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如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等。
2. 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制安全的重要性。
2. 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了解法制安全的重要性。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安全知识。
五、教学内容:1. 交通安全: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正确过马路,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2. 防火安全: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学会正确使用电器,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3. 防溺水安全:让学生了解溺水的原因,学会正确的游泳方法,避免发生溺水事故。
4. 校园欺凌: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勇敢举报校园欺凌行为。
5. 网络安全:让学生了解网络陷阱,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上当受骗。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制安全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分别讲解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安全、校园欺凌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针对每个方面的安全知识,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每个安全方面,讨论如何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
5.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模拟情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安全知识。
6. 总结讲解:对每个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互动环节:设置一些有关法制安全的问题,让学生抢答,增强课堂氛围。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法制安全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法制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五班安全法制教育课教案(一)课题:自护、自救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学习一些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
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1、用电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 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1) 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 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游泳时要注意安全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三、交通安全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四、发生火灾怎么办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五、小结: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班级安全教育教案·(二)课题: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懂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1.什么是环境?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3.环境问题?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第一课时:环境的概念教学过程:一、提问:什么是环境?师:环境就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主体来说的,围绕着某个主体的外部世界叫做环境。
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板书:自然环境阳光、大气、水源环境社会环境工厂、城市、农村二、举例说明:如:我们的学校,有房屋、道理、操场、成排的树木、美丽的花园,就是这些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环境。
三、小组讨论:有关环境问题四、教师总结(略)第二课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环境。
二、看图讨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着环境。
三、学生交流:如:工厂生产产品的同时,也产生废水、废气、废渣,我们人呼吸时要消耗氧气,每天还会向环境中排放一些废弃物。
四、教师举例说明①苏州河变化几十年前鱼虾成群,自来水厂从苏州河中取水,而今不能饮用、臭黑难闻;②上海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大气质量恶化有关。
五、环境影响人类举例:过量砍伐树木,减弱树林保护水土的能力,江河水流中泥沙的含量就会增多,带来灾难性后果。
六、教师小结:我们污染了环境,环境就报复我们,我们保护了环境,环境就会造福于我们。
第三课时:环境问题教学过程:一、启发提问:⑴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生讨论后得出⑵两个原因(a)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b)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环境污染。
⑶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板书:空气浑浊、水质恶化、垃圾成灾⑷看图交流讨论⑸惊心动魄的数据:a.上海:40万辆助动车3.7万辆出租汽车10万辆各种汽车大气污染超标10多倍b.水质恶化,每年排放7000亿立方米污水。
上海黄浦江:每年黑臭天数在150天以上。
c.垃圾成灾:每年新增垃圾100亿吨。
二、师小结:环境问题是个严峻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改变它。
·班级安全教育教案·(四)课题:搞好环境卫生好处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搞好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为他们规范自身的环境卫生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内容:搞好环境卫生有五个方面的好处1.有利于预防疾病,增强体质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3.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4.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有利于提高国家声誉,促进对外开放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搞好环境卫生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搞好环境卫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揭题搞好环境好处多二、学习两点好处:1、有利于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事实证明:①环境卫生好、发病率低解放前,人均寿命不到40岁而今,人均寿命77.9岁多②党和政府重视1949年,陈毅市长列为上海市政府工作七项中心工作之一--清洁运动1997年,徐匡迪市长、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强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师: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清洁宜人的环境中,人们工作和学习易于集中思想,少出差错,效率提高,反之工作效率不高。
可知:安静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多彩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好学上进,清新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联系身边实际事例进行交流谈搞好环境卫生的好处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搞好环境的好处2.揭题二、继续学习搞好环境卫生的3点好处1、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师:科学家说:"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的废物,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数据表明:回收废铁,可制造130多万千米铁轨,可绕地球4圈,或生产1.3亿辆载重汽车。
回收废铁,可供全国大、中、小学生使用一年。
2、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师:教育学生做文明公民,遵守"七不规范"3、有利于提高国家声誉、促进对外开放师:提问:上海地区的环境怎样?你见到过南京路、外滩又是怎样?城市的市容市貌,卫生状况、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反映城市居民的文化修养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
·班级安全教育教案·课题:正确认识和处置生活废弃物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垃圾的来源及其处理方法,以及如何综合利用粪便和生活污水,教育学生从小就应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
教学内容:1.生活垃圾①生活垃圾的来源②生活垃圾的量在增加③生活垃圾的成分在变化④生活垃圾的危害⑤生活垃圾的处理⑥减少垃圾的方法2.粪便和生活污水①粪便和生活污水的产生②粪便和生活污水对人和环境的影响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生活垃圾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叫生活垃圾1.生活垃圾的来源:⑴产生:学校、家庭、商店、车站、建筑地⑵举例:菜尾、各种花瓶、果皮……2.生活垃圾的量在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的量在增加,我国许多城市每年递增10%左右。
出示数据统计表(图)1918年2962吨1983年4592吨1988年6565吨1993年13356吨上海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0000多吨,用4吨卡车载,首位可排18千米长, 7天的生活垃圾相当于24层楼高的国际饭店。
3.生活垃圾的成分在变化⑴过去的生活垃圾尘土、树叶、厨房废弃物⑵现在的生活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纸张……二、生活垃圾的危害1、占用大量土地垃圾占地竟达600多万平方米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2、孳生苍蝇、蚊子、老鼠、传播疾病了解蝇、蚊、鼠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少--低多--高3、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垃圾中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进入水体、土壤大气,使水质恶化,瓜果污染。
4、影响市容、景观垃圾的随意堆放会使城市容貌、乡村风光、旅游景点受到损害。
三、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揭题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必然会有许多垃圾,那么该怎样来处理呢?二、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1、堆肥法是一种广泛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可用于农用的肥料。
2、填埋法解决三个问题①处理好场地基础②防止苍蝇、蚊子孳生和有害气体散发③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理3、焚烧法优点:①卫生②减少垃圾体积③用来供热和发电缺点:①建厂投资大、处理成本高②污染大气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处理垃圾的方法堆肥法焚烧法二、减少垃圾的方法1.分类收集,让资源重复利用2.提倡净菜进城每年减少菜根菜叶、家禽毛骨等生活垃圾30万吨3.改进包装尽量少用包装物4.改变燃料结构煤、气、电煮饭,使厨房垃圾减少风能、太阳能更是清洁能源5.依靠科技进步,探索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其他途径三、师总结:现在国内外都在尝试用养殖蚯蚓来处理垃圾,也有人试图从垃圾中制取可燃气体。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将会寻找到更多利用垃圾的方法。
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粪便和生活污水1.粪便和生活污水的产生家庭、餐馆、浴室上海每天排放污水达157万吨2.粪便和生活污水对人和环境的影响⑴污染环境:水源、空气受到污染⑵传染疾病:如:痢疾全世界每天有15000人死于饮用水不洁3、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在城市:⑴分区建污水处理厂⑵集中排放⑶科学利用粪便在农村:⑴防粪便进入河道⑵粪缸加盖⑶尽量使用粪便⑷建沼气池⑸实行粪缸改厕二、学生讨论交流三、教师小结·班级法制教育教案·课题: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国家及本市环境卫生有关法规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对个人环境卫生行为方面的要求,并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按照法规的要求去做。
教学内容:1、环境卫生法规的基本内容2、学生应当做到的个人行为规范教学重点:了解卫生法规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教育学生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环境卫生法规二、学习课文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什么叫环境卫生法规?出示:是指有关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章和章程等,是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