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预防犯罪》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 学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八年级()班组,学号姓名课题:5.2预防犯罪一.学习目标1.道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2.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二.预习指导1. 刑法的作用与含义2.犯罪行为的含义;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其中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3.犯罪的后果是;刑罚的含义;刑罚的种类:和4.怎样做到预防犯罪?三.要点探究1.要点探究1: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问题1:思考P53的探究与分享,完成相关问题:(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列子吗?问题2:完成P54的探究与分享的相关问题2.要点探究2:加强自我防范问题3.阅读课本P55的探究与分享,回答以下问题:(1)陈某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2)陈某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给我们哪些警示?四、当堂检测1.2018年3月28日,陶某因锯断共享单车车锁,以方便自己使用,被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以盗窃罪提起公诉,法院判处陶某拘役四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陶某被处罚,是因为()A.他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B. 他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C.他的行为具有严重危害性D. 他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2.列关于“犯罪行为”说法正确的是()①一定是违法行为②最本质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③违反刑法的行为④必然后果是会受到刑罚处罚⑤是严重违法行为⑥是一般违法行为的最终结果A. ②③④⑥B. ①②④⑥C. ①③⑤⑥D. ①③④⑤3.2017年7月19日,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一审宣判,主犯陈文辉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其余6名被告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3至1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案判决中属于主刑的是()①无期徒刑②剥夺政治权利终身③有期徒刑④罚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4.学生周某原来品学兼优,但自从八年级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后,他便无心学习,经常偷父母的钱去上网,最后发展为偷窃,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预防犯罪》是本学期的第八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犯罪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现象的识别和防范。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现象,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犯罪现象。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犯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犯罪问题。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2.提问: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1.了解罪与罚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4.我看罪与非罪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预防犯罪》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从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接着,教材强调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等方面加强自我防范。
四、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2.道德修养素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法治观念素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
帮助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预防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犯罪的危害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
他们对犯罪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的法治观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预防犯罪。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2.如何预防犯罪。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3.安排课堂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播放一个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分析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预防犯罪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方法。
5.拓展(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模拟一个可能遇到危险的场景,让学生想办法避免危险。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犯罪。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但对于预防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还不够了解。
他们善于思考和讨论,对于案例分析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增强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法律知识,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预防犯罪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预防犯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和方法;3. 了解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4. 提高自我防范认识,避免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3. 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
三、导学内容:1. 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风险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犯罪行为分为刑事犯罪和民事犯罪两大类。
2. 犯罪的分类:(1)按照犯罪性质分为:风险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罪等;(2)按照犯罪主体分为:个人犯罪和集体犯罪;(3)按照犯罪手段分为: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
3. 预防犯罪的方法:(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认识;(2)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3)加强社会监督,减少腐败现象;(4)加强安全防范,珍爱个人和财产安全。
4. 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1)犯罪行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2)犯罪行为造成财产损失,影响经济发展;(3)犯罪行为损害公民权益,影响社会和谐。
四、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2. 观看案例视频:观看犯罪案例视频,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3. 制定预防犯罪计划:每位学生制定个人预防犯罪计划,提出自己的防范措施;4. 教室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预防犯罪计划,互相交流分享。
五、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犯罪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预防犯罪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了犯罪对社会的风险和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认识,共同营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政治上册《预防犯罪》学案
一、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预防犯罪
三、复习巩固
(一、)罪与罚
、犯罪含义:具有严重_____、触犯____、应当受到____的行为。
2、犯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罚:又叫_____或_____,是指人民法院对______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4、刑罚种类:______、______。
(二、)加强自我防范
、
认清______,远离______。
2.
我们应增强______,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3、
杜绝______。
四、练习题:
.李某因倒卖个人信息30余万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李某这一行为①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④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2.四川省自贡市的黄某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他将自己在工作中复制下来的涉密内容,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
事后,黄某因犯间谍罪被法院判处死刑。
这说明
A.不履行义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B.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c.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
D.公民行使权利时有尊重他人的义务
3.XX年3月28日,陶某因锯断共享单车车锁,以方便自己使用,被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以盗窃罪提起公诉,法院判处陶某拘役四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XX元。
陶某被处罚,是因为
A.他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B.他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c.他的行为具有严重危害性
D.他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4.《刑法》明确规定,转发诽谤信息达500次将被视为犯罪行为。
之所以判定该行为是犯罪,是因为
①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该行为仅仅违背了社会公德
③该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该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5.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
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国家强制性
6.XX年1月24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庞某、孙某非法经营疫苗案开庭审判,认定被告人庞某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庞某等人的行为
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B.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c.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
D.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条款表明
A.学校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依法严厉惩处
B.平时考试作弊都要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
c.只有在国家组织的考试中才不能作弊
D.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是犯罪行为
9.从某市近3年对违法犯罪打击的情况分析,已满14
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人数占10%,已满18周岁至25周岁的犯罪人数占38.9%,两项相加高达48.9%,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
A.青少年要认真学习法律,做到依法律己
B.我们要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c.青少年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D.青少年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0.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给我们的警示是
A.不良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B.要防微杜渐,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c.坏习惯一旦养成就无法政变 D.诱惑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