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道路无经纬
形容道路迷茫的短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道路迷茫的短句1.前行的路途充满未知与不确定2.迷雾笼罩的道路让人无法看清前方3.道路弯弯曲曲,让人不知该前往何方4.前行的道路像是一片迷宫,让人无从抉择5.前路茫茫,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终点6.脚步不停却发现迷宫般的道路越走越远7.道路上的十字路口让人陷入选择的犹豫8.迷茫的道路让人感到孤独与无助9.前行时总是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方向10.时间的流逝让人越发觉得道路的迷茫11.迷失在道路上的人,只能默默地前行12.前方的道路似乎越走越难,难以找到出口13.一路前行却发现不停地走进死胡同14.心中的方向已经模糊,不知何去何从15.道路上的路标也无法指引出正确的方向16.前行的步伐沉重,如同走在沼泽之中17.无数的交叉路口令人眼花缭乱,无从抉择18.在道路尽头迷失自我,无法找到归途19.前行的道路如同坡度陡峭的山路,令人畏惧20.漫长的道路上布满困难与挑战,让人倍感压力21.在茫茫道路上,终点仿佛隔着无垠的迷雾22.纷繁的岔路口,让人无从选择,迷茫不已23.迷失在道路上,心随着方向指针不断摇摆24.道路上的标志仿佛在嘲笑着我的选择25.路途曲折,梦境般的迷离感让人困惑26.前路迷茫,身处迷雾,仿佛迷失在时间的尽头27.一步一步踱着,无法抵达心中向往的目的地28.道路弯弯曲曲,蜿蜒不尽,让人感到迷茫29.迷茫的道路上,我仿佛在做一场无尽的选择30.无边无际的路程,让人感到无所适从31.迷雾笼罩的道路,朦胧中隐约着未知的危险32.迷失方向,心在路上,寻找着一丝指引33.前路茫茫,一眼望不到尽头,让人感到困惑34.寻找着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却发现处处是岔路35.道路分岔,心随之矛盾,不知如何取舍36.迷茫的道路上,偶尔有风吹来,却让心更加迷乱37.走着走着,便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38.在道路的尽头,是迷雾弥漫,令人束手无策39.走着走着,感觉自己越来越远离目的地40.心在迷茫的道路上徘徊,寻找着一丝出口41.在迷茫的路上,只有坚定的前行才能照亮前方的道路。
形容前方道路困难重重的句子

形容前方道路困难重重的句子1.前路崎岖,如火焰山之险2.曲径通幽,似密如蚁之道3.前方道路蜿蜒曲折,如迷宫般错综复杂4.前行之路漫漫,如登山攀岭5.前途未卜,如迷雾笼罩的森林6.前路险峻,如突兀的悬崖峭壁7.曲折多变的道路,如蛇行穿梭的小溪8.前方道路曲曲折折,如盘山公路之艰险9.前路布满荆棘,如层层阻碍的茨丛10.前进之路错综复杂,如迷失在迷宫中11.前行道路布满陷阱,如挑战要躲避的险恶12.前方道路坎坷不平,如崎岖的山路13.曲折难行的道路,如尘土飞扬的荒漠14.前路蜿蜒不定,如追寻逸散的风15.前进之路艰难重重,如逆水行舟的挑战16.前行之路弯曲难度,如层层镂空的古城墙17.前方道路布满险阻,如细长的暗巷中行走18.前路曲折难辨,如森林深处的幽径19.前行之路险象环生,如穿越棘刺密布的荆棘20.前途坎坷,如寒冷的冰雨中行进21.无情的陡峭山坡,让前进变得艰难重重。
22.前方密布的尖锐石块,每一步都捉襟见肘。
23.曲折盘旋的小径,使人迷失在困境的迷宫中。
24.凶险的沼泽地,脚下岌岌可危。
25.沿途狡猾的芒刺,刺痛前行的双足。
26.耐人寻味的道路,每一步都是未知的挑战。
27.走在危险的悬崖边,时刻面临生死的抉择。
28.布满隐形暗礁的海面,前方是无边的考验。
29.四面八方的迷雾笼罩,向前一步都是隐形的陷阱。
30.道路上伏虎潜龙,难以预料的危险随时可能降临。
31.蜿蜒曲折的陡峭山间小道,每一步都似乎要牵动全身力量。
32.缠绕的藤蔓,即使努力挣脱也依然无法前行。
33.道路前方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深渊。
34.坎坷不平的路面,让人不禁怀疑前方是否还有出口。
35.坚冰覆盖的湖面,前进就像在玻璃上行走。
36.如迷宫般复杂的交叉路口,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抉择。
37.道路的尽头是一片荆棘丛生的森林,前途困难重重。
38.风沙弥漫的沙漠,前进之路毫不留情。
39.无尽的泥泞沼泽,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力量。
40.无边无际的草原,前方岌岌可危。
古诗经典诵读朗诵稿 国学古诗经典诵读

古诗经典诵读朗诵稿国学古诗经典诵读【--经典手机短信】国学经典教育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思想精华,体现出了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
可以用来诵读的国学经典诗句有哪些呢?以下是的国学诗句经典诵读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行)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4.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7.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8.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清.曹雪芹.红楼梦)9.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白居易.长恨歌)10.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
(清.顾炎武.海上)1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12.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13.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1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15.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16.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17.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8.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19.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20.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2.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板桥)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4.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人生如果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迷茫作文

人生如果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迷茫作文
哎呀呀,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人生没有地图,那会是啥样啊?那简直就像在一个超级大的迷宫里乱转呀!
我有时候就会想,要是没有地图,我们不就只能一路走一路迷茫吗?就好像我和小伙伴们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玩,要是没有地图指引,那我们肯定会这儿走走,那儿转转,不知道该往哪儿去。
说不定还会走好多冤枉路,累得气喘吁吁的。
你看啊,有了地图,我们就知道该往哪儿走,就像有了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要是没有,那不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吗?那多吓人呀!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到了一个新地方。
我们一开始没拿地图,结果就迷路了。
我着急得不行,不停地问爸爸妈妈:“我们该往哪儿走呀?”他们也一脸茫然。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地图,我们才找到了方向,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
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没有一个规划,没有一个目标,那我们不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吗?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做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多可悲呀!
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如果没有指南针,那它不就会在茫茫大海上飘荡,不知道要驶向哪里吗?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个“指南针”,那就是我们的梦想和目标呀!
所以呀,我们一定要给自己的人生画一张地图,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不要害怕迷茫,因为只要我们有了地图,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大家说是不是呀!。
红楼梦读书报告(精选28篇)

红楼梦读书报告(精选28篇)红楼梦读书报告篇1这几天,我不禁又拿起《红楼梦》,再一次地细细品味起来,和电视一结合,还真有一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受。
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
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
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
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
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红楼梦读书报告篇2窗外的落红已是满眼,桌上的书已成山,只是那红楼韵却又神似地穿透出来,揭开了那尘封的泥,为我引一段线。
最爱她似笑非笑的迷人眼,最爱他似懂非懂的勾魂颜。
最怨她捂脸葬花情已伤,最怨他撑脸开盒吃胭脂。
最爱他们的幼稚,最爱他们的叛逆。
是第几次,翻开那厚重的书页,淡淡的书香拂过鼻尖,已记不清。
只是,那些捧书细读,在旁的朝朝暮暮,像是蒙上了一层细细的轻纱,从眼前掠过。
此刻,雾里看花。
太白小时不识月,竟呼作白玉盘。
而小时的我,不懂红楼,却也真真地落了泪。
是太小了吧?还未经世事,不问悲欢离合,不管七情六欲。
只是生离死别,大概还是懂了的。
《红楼梦》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__章回体_____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脚注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其原名有《_石头记______》、《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2、《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别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
3、《红楼梦》以一部专书的形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就是“_红学______”。
4、《红楼梦》的通行本是_一百二十______回,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_高鹗______所作。
5、鲁迅曾说:“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十八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
”毛泽东曾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6、《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指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木石前盟”指的是开篇神话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
(请在空中填写人名及物名)7、海棠社中林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薛宝钗的是蘅芜君,“沈霞旧友”是史湘云的别号,“焦下客”是指探春。
8、“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四句判词概括了香菱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其中“两地生孤木”是指夏金桂。
9、《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_____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
10、《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写的人是__林黛玉_____,写出了她的性格特点是__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11、《红楼梦》中第一次诗社结在秋爽斋(处所),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李纨的别号分别是潇湘妃子、__蘅芜君_、枕霞旧友、_稻香老农_。
小学必备古诗100首带拼音注释

安石.......................................................................................................................................... 5 2、 咏鹅-(唐)骆宾王............................................................................................................................................ 5 3、 风-(唐)李峤.................................................................................................................................................... 6 4、 画鸡-(明)唐 寅.............................................................................................................................................. 6 5、 静夜思-(唐)李白............................................................................................................................................ 7 6、 悯农-(唐)李绅.............
郭沫若回首叹路穷的诗句

郭沫若回首叹路穷的诗句
答案:郭沫若的诗句“回首中原叹路穷”是在表达对人生或国家命运的感叹,表达了对于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原诗是:“回首中原叹路穷,寄身天地太朦胧!入世无才出未可,暗中谁见我眶红?”
赏析:
郭沫若的这首诗《回首中原叹路穷》是一首富有深情和感慨的诗篇。
诗中,他以悲怆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难,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命运的无奈。
“回首中原叹路穷”,诗人在此借“中原”一词,可能指的是中国或者更广泛的社会环境。
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叹,他在回首过去时,发现前方的道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充满了困苦和挫折。
这种感叹中透露出诗人深深的失望和迷茫。
“寄身天地太朦胧”,诗人在这里以天地为比,表达了他在广阔的世界中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
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感,同时也突显出他对世界的迷茫和不解。
“入世无才出未可”,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自己才能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他想要进入社会,做出一番事业,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才能。
这种自我否定和对社会的不满反映出诗人的悲观和失望。
“暗中谁见我眶红”,诗人在这里以“眶红”表达了他的悲伤和痛苦。
他在黑暗中默默流泪,却无人知晓。
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困境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中的意象和比喻都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悲伤和失望。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郭沫若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薛宝钗咏蟹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一、引论:关于此诗之疑每当读到第三十八回回末一首《螃蟹咏》,心头总是疑惑重重。
此诗例来被视为宝钗讥讽世人而作,其讽意甚明,似已成定论。
然蘅芜君其诗一贯“含蓄浑厚”,素有“蘅芜体”之称,只要拈出宝钗所作之诗,展眼相望,莫不如是。
如一直为大家所熟知的《临江仙·咏柳》,即便早已被人说得不胜其烦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句,展露宝钗之雄心壮志其意甚明。
然而在其大展“青云”之志的同时,却仍不失其“乱纷纷”、“本无根”的境遇思索与认识,即咏柳此词,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达青云之志向,而是在超出这“乱”与“无根”状态后的一种涅磐之思,如此,方能读懂她青云而上背后的某些心思。
否则,此词展现的便只是一个环视四周,柳絮纷飞,而为之踌躇满志的宝钗,不是那个在洞穿世事之悲,透彻人情之苦后而有所为的宝钗。
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才能真明蘅芜君的“含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三十八回中这首《螃蟹咏》,若仅仅停留在众人所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理解上,那么,蘅芜君此番讥讽岂非太过于直白无误?而此咏蟹七律岂非真正单薄如斯?在这讽刺的背后,是否还深藏着某些不易为人所觉的情感?这种想法存于心中,思之又思,奈何一直不得要领。
今日再读三十八回,再读至此诗,忽有所感,特记于此,不敢言正解,若能抛砖引玉,则以为幸甚!是为引论。
二、再论:对蔡先生解读之疑因是疑案,因有疑问,所以总想从前人的知识中汲取若干养料。
不妨先看看蔡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所说: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
二、旨在骂世,为此借宝钗之作来发挥,比通过宝玉或黛玉这些明显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来说要稳妥得多。
因为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
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论诗者均知“诗言志”之说,蔡先生于是以这一点来论宝钗《螃蟹咏》的深意或真意之所在。
先生之意有二:一是以小寓大。
先生认为此诗以儿女之情寓政治问题。
我不知诸君之意如何,但这首《螃蟹咏》,我横看竖看,也没能看出“政治问题”来。
可能先生只是基于自己一贯的立场而有此论,但显然先生本身也不是那么自信,因而只是点到而止,并未作进一步的分析。
而将分析与论证的重点放在了第二点上,即“旨在骂世”。
先生认为借宝钗而非宝黛之口痛骂世人,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而将此诗归结为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好,到这里,我们来看,若依先生之见,此诗的深意即在寓作者的骂世之旨,此诗归根到底只是一首讽刺诗。
那么,请问,这与已在文中现诸众人之口的“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评论又有何二致呢?若此诗之意仅止于“讽刺”二字,而作者之旨仅止于借宝钗作如此直白的“骂世”,那么,一则,其与宝钗一贯行为迥异,二则,也断非“蘅芜体”一贯之风格,前举咏柳一词即是明证。
如果有朋友说宝钗即便一时如此,也不足为怪,你又何必钻此死胡同。
然而,我宁愿试图找一找这其中之因,而不愿将此问题简单了之。
众人一眼即明的“讽刺”,其“含蓄”究竟何在呢?为此疑问,我忍不住再细细瞧一瞧这首被公认为“讽刺”世人的《螃蟹咏》。
三、三论:颔尾二“空”的对比此诗颔尾二联,各有一“空”字,而我,从两个“空”字的有效对比中,体味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含义来。
先看颔联之“空”。
而一般地,我们分析此诗,都将目光集中在颔联之上,因为全诗的讽刺意味集中于此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出句言蟹之横行,对句则以蟹壳之内仅剩下的黑色膏膜和蟹黄言世人之心黑意险。
其以“皮里春秋”之典品评世上之人之事更是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也极易从诗中得出。
我们来看此联中对“空”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此“空”之意是:除去……之外,别的全无,亦即为“仅剩下”,对蟹而言,此“空”尚无“徒劳”之意。
这样,全句理解就如上所言。
这里需要指出蔡先生的解释。
蔡先生将“空黑黄”之“空”解释为“徒劳”之意,那么此联之意则是指蟹纵有“皮里春秋”,虽有“黑黄”,花样多多,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益的,因为最终免不了被人煮食的命运。
粗看起来,这两种理解均可行。
但细一分析,从整首《螃蟹咏》来看,如照蔡先生的解释,那么颔联与尾联就将处于同一意义水平之上,构不上相反的突出效果。
这一点,是作诗大忌。
那么我们来看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此联大概可译为:现在被放到锅里去煮,当时再如何横行又有何用呢?那月夜水边,只留下禾黍的芳香(再也不会有你螃蟹的身影了)。
此联之“空”虽则字面上也可理解为“仅剩下”,但对蟹而言,这个“空”更有“徒劳”之意。
由此,我们来看,这一联方是对蟹以前所作所为的感叹,大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意。
如果颔联之中“皮里春秋空黑黄”即已有“徒劳”之意,那么,与尾联则不构成意义上的对比冲突,也就是说,此诗的意蕴就停留在颔联,而尾联则是多余了。
但若“皮里春秋空黑黄”之意为蟹壳之内,仅只剩黑黄,藏而不露。
那么,一则此意与“眼前道路无经纬”相对应,二则,也使尾联所说“于今落釜成何益”有一个意义上的大转折,点明此诗落脚之所在,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该诗也因颔尾两联之异意而达讽刺之正意。
我如此喋喋不休地论说这颔尾二联之意,只为强调这两个“空”字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久久凝望着尾联中的“空”,去体味宝钗心中对“徒劳”的感慨,不禁想起二十二回我们所知的那个深得《寄生草》个中真味的宝钗。
试问“徒劳”何意?我们再细细咂摸一下这个“空”字,它不正表明了宝钗对这人世终究不免一场空的悲剧体认么?四、正论:宝钗的诗人之眼与诗人之心上一节从诗本身出发作了一次细致的揣摩,而现在,我想从外部为宝钗作是诗的心态作一次巡礼。
为此,请看王国维先生此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也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间词话》之中自不乏精辟之论。
我们来看,这段话不恰好可为宝钗作此《螃蟹咏》之心理作一次解读么?咏蟹即是咏人,从诗中我们看到宝钗对世人的讽刺。
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揭示世道之险,人心之恶可谓入木三分;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其论蟹之结局又是何其清醒,何其冷静!颔尾二联,一以正,一以反,一以纯粹的讽刺,一以含悲的调侃。
二联共同揭示了这人世的命运,平心而论,这命运未尝不是一幕悲剧。
宝钗说道“写出来取笑儿罢”,正是其努力超出这一份悲剧而表现出来的冷静——众人皆叹其毒,然而,此诗能“取笑”的背后,宝钗为这一份清醒,这一份冷静,又付出了多少的心酸与眼泪呢?宝钗于其《螃蟹咏》中渗入对人世的深深悲悯之情,是以悲剧之眼察人世的缺陷。
众人皆重其“皮里春秋”,皆以其为“毒”。
殊不知,这“毒”,正是“透”。
因其透,使其能“入乎其内”,状蟹而入木三分,是为写之,故有生气;而又言“取笑而已”,因其“笑”,又“出乎其外”,不失其青云之志,是为观之,故有高致。
如若不能明了至此,那么宝钗此咏,当真只是取笑罢了,当真只是讽刺罢了。
而明了此点,我们就会知道,宝钗藏其悲情于其谑笑之中,其讽明,其悲隐,断不可谓不“含蓄”啊。
五、余论:螃蟹之咏与宝钗其人由上我们可知,宝钗不止具“诗人之眼”,更具“诗人之心”。
而这颗“诗人之心”,使其将悲世之情深藏于心,呈现给世人的只有冷静之态。
联系到我们在《红楼梦》中所看到的宝钗,就能明了,宝钗的形象,仍是一以贯之,并非如前所知的,因《螃蟹咏》有一个突然的断层与矛盾。
而从这《螃蟹咏》中所体现出的宝钗的悲情与超越,正是“冷香丸”之冷且香的缘由,也正是宝钗“以理御情”的魅力之所在。
宝钗之不同于惜春,不同于黛玉,不正在于此么?宝钗此诗显然高出宝黛的那两首,关键就在它的意境。
另两首都是直白写食蟹,而这首却荡开笔端,直指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却又着落在蟹的本身。
——“月浦空馀禾黍香”,便将整首诗的最终视角,从讽刺转而悲怜。
我以为,一丈雪从诗的境界下手阐发,是把握了此诗的关键,也把握了对宝钗性格理解的关键。
讽刺世人,实在只是此诗的“表面”而已。
小说第三十八回,众女儿在写了《菊花诗》之后,突然写了三首《螃蟹咏》,小说中写《菊花诗》之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并且篇幅很长,似乎这一章专为《菊花诗》而作,最后出现的《螃蟹咏》似乎完全是出于无意和偶然。
但霍氏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螃蟹咏》是小说中二百余首红楼诗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诗篇,因为它披露出一段史实,即雍正暴亡后的八月二十三,曹天佑在做什么!(至于如何推论出作《菊花诗》那天是八月二十三,霍氏在其他文章中将专门论及)霍氏认为《螃蟹咏》这三首诗咏螃蟹是假,讽刺雍正是真。
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已死,曹天佑大仇已报,兴奋异常,又正值秋日,螃蟹正肥,因此天佑饮酒食蟹并作《螃蟹咏》,以讽刺雍正。
作者恐后人不解其意,还特将《菊花诗》安排在《螃蟹咏》稍前,并借宝钗之口道出写诗的宗旨:“又是咏菊又是赋事”,“赋景咏物两关着”。
在写完《螃蟹咏》之后,众人又说道:“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霍氏认为,这里的“世人”并不是指常人,而是指世宗雍正。
霍氏认为《螃蟹咏》与整部小说一样,具有一喉二歌的性质。
它的二歌之一是咏物,它的二歌之二是赋事,因此,霍氏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三首诗逐一加以解释:螃蟹咏其三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试解如下:桂霭桐阴坐举觞。
其一: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举杯痛饮。
其二:为了庆祝消灭仇敌雍正而坐在桂花飘香的桐阴下开怀畅饮。
此句道出雍正死于秋季。
长安涏口盼重阳。
涎口:馋嘴。
其一:都中的馋嘴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
其二:曹天佑早已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了。
霍氏认为或许香玉与天佑约定了在九九重阳见面,在《菊花诗》中的《忆菊》中,曾也写过“慰语重阳会有期”的诗句。
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九九重阳节只是一种象征,而非具体某个日子。
因为曹天佑快要与香玉见面了,所以才会“涏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其一:被人煮食的螃蟹眼前,横竖已无路可走。
其二:雍正此时只有死路一条。
皮里春秋空黑黄。
其一:螃蟹虽然诡计多端,但并未逃脱被人煮食的命运。
其二:雍正满腹阴谋诡计、狐疑韬略,却未能改变他受治于人的命运。
酒未敌腥还用菊。
其一:单凭饮酒未能抵消螃蟹的腥味,还须以菊作为辅助。
其二:此句中的“菊”与“桂拂清风菊带霜”中的“菊”隐意相同,均为香玉(黛玉)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