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合集下载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学院:广州工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1、珠江新城的简介 (2)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2)3、CBD的特点 (2)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3)4.1建筑密度太大 (3)4.2 配套设施 (3)5、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3)5.1建筑密度 (4)5.2交通 (4)5.3配套设施 (4)6、结语 (5)1、珠江新城的简介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496万平方米。

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将容纳20万居住人口。

珠江新城中心区域包括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电视塔在内的七大标志性建筑和37栋商业大厦。

形成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规划定位为21世纪广州中央商务区(CBD)核心。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就作出决策,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

按照1993年出台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

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使得珠江新城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

于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应运而生。

这个对“93版”规划进行修正的新规划在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颁布。

至此,广州CBD正式写入政府文件。

3、CBD的特点C BD 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逐渐显现出其应有的特征和功能。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城市C B D 具有如下特征:( 1 )拥有高赢利水平的产业。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并逐渐替代位于中心区的工业制造业。

( 2 )拥有商务空间的最高聚集度。

C B D 内商务办公建筑空间集约化,是城市内建筑空间、交通和就业岗位密度的峰值地区。

(3 )具有最高的交通可达性。

C BD 占据了块速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等交通报务最佳区域。

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

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

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
1. 对称布局:中轴线在对称布局中起着核心作用。

它以一种有序的方式组织空间,将建筑或城市划分为左右两个相等的部分。

这种布局方式传达出一种庄重、稳重和严谨的美学感受,同时也强调了平衡和对称的美学原则。

2. 线性空间:中轴线可以作为一种线性空间,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它不仅是一条连接点与点之间的路径,还是一个能够将城市空间组织得更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元素。

通过中轴线,城市的不同区域可以以一种有机的、线性的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种连续的城市景观。

3. 模数化构图体系:轴线空间布局是在严格的设计控制下形成的模数化构图体系,被赋予皇权、政权的统属关系,实现文化与空间布局的统一。

4. “中和”的观念:中轴线贯通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中华文化精神。

“中和位育”出自《中庸》,“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5. 以人为核心的人居建设:中轴线的营建秉承以人为核心的人居建设,构建合理的空间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中轴线的空间设计理念体现了对称、平衡、连续、模数化、中和以及以人为本等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调研背景 (1)1.2调研范围 (1)1.3调研方法 (1)1. 4 CBD专题研究 (2)1.4.1 CBD概念理解 (2)1.4.2 CBD类型 (2)1.4.3 CBD结构布局 (2)第二章调研内容 (3)2.1用地性质 (3)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2.1.3现状用地构成 (5)2.1.4分析 (5)2.2空间形态结构 (6)2.2.1空间形态布局 (6)2.2.2天际轮廓 (8)2.3建筑现状 (10)2.3.1建筑质量分析 (10)2.3.2建筑高度分析 (10)2.3.3建筑风貌分析 (11)2.3.4综合评价 (11)2.4交通分析 (12)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2.4.2车行系统分析 (13)2.4.3人行系统分析 (13)2.5.公共空间体系 (14)2.5.1公共空间结构 (14)2.5.2公共空间类型 (15)2.5.3公共空间尺度 (16)2.5.4行为活动 (16)2.5.5地下公共空间 (18)2.5.6小结 (18)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2.6.1景观分析 (19)2.6.2视线分析 (20)2.6.3绿化植被 (21)2.7公共服务设施 (22)第三章综合评价 (23)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第一章调研背景1.1调研背景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全长12公里的广州城市新中轴范围。

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

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单体设计

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单体设计

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单体设计引言:二零零九年初,公司作为中方设计顾问与美国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LLP (SOM)公司启动了广州珠江新城F1-1地块项目单体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本人作为建筑设计团队中的一员参与了本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与技术设计阶段的工作。

下文中就该项目单体方案与技术设计进行相关介绍。

1 总体规划设计1.1 区位分析珠江新城F1-1项目用地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中轴线西侧,为新的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核心组成部分,珠江新城将发展成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集国际金融、商贸、文化活动、行政和居住等城市功能设施为一体的基地。

1.2 用地现状分析F1-1地块位于珠江新城中央绿化景观轴的西侧,已经建成的西塔北面,总用地面积17580平方米,整个地块东西向相对较宽,南北向相对较短,地块呈近似方形;用地西、北两边临城市主要道路,东、南两边为次级道路,用地北邻金穗路,东侧为珠江大道西,南侧为规划华明路,西邻华夏路;用地交通组织便捷,可达性强;东侧紧邻珠江新城中轴线中央绿化带,享有高质量景观及区位优势。

基地地势平坦,场地平整,无现状建筑物及大型构建物。

1.3 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F1-1地块规划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位于用地西北部分总高度200米的主塔楼及其南侧裙楼;位于用地东半部总高度65米的附楼及其裙楼。

规划空间格局严格执行珠江新城总体规划要求,与所处城市空间环境及东面中央绿化公园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西侧主塔楼建筑功能为某集团总部办公楼,其裙楼主要功能为银行营业厅;依照总体规划要求,建筑在东、南、北三面设有架空公共连廊分别与君悦酒店、全球通大厦、烟草大厦相连,形成统一的城市步行系统。

1.4 交通规划地面车流组织:地面机动车流主要在用地北面及南面结合办公和酒店出入口组织,在场地北侧道路及南侧小区路各设一个对外的机动车出入口。

在用地内北侧出入口两侧各设有一个地下车库出入坡道,并结合主塔楼与商业裙楼相连接大雨蓬内的上落客区,形成内部环形机动车道,合理组织机动车流;第三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位于用地南侧道路中段结合酒店附楼临时上落客停车区布置;同时在西侧结合主塔楼的办公人流设一个环形交通疏散道;后勤服务使用的大型机动车辆通过北入口东侧坡道下至地下一层。

珠江新城,二十年成就“一张蓝图”

珠江新城,二十年成就“一张蓝图”

[ UED ] 115 | 10 | 2018珠江新城,二十年成就“一张蓝图”The Achievement in Twenty years of Zhujiang New Town文_袁奇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珠江新城规划始于1993年的国际城市规划设计竞赛,成形于2003年的规划检讨。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建设期,它首先熬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写字楼市场六年冰封,又巧妙应对了来自体制内的杂音,终于坚守到2003年的市场重新繁荣,引导了2008年之后爆炸式的增长。

1993年美国托马斯设计公司方案为广州而设计 DEsign for gUangzhoU1840年起于广州的鸦片战争,打碎了国人闭关自守的天朝大梦,把中国拉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竞赛。

落后就要挨打,救亡图强从此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话语。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让国人进一步相信,只有向西方学习,加入世界工业化的潮流,才能富国强兵。

虽然历史的进程跌宕起伏、迂回婉转,但是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就此定下——要推动国家的现代化!1918年10月,广州诞生了第一个市政建设官方机构——广州市政公所。

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拆城墙、筑马路、辟公园、架路灯、建设骑楼商业街⋯⋯标志着广州城正式开始了现代化之路。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

至今,广州城市建设有过两个黄金时代:其一,是1918年到1937年。

广州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民国“模范城市”,探索通过拆除城墙、改造旧城、开办大学推动城市现代化。

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erphy)帮广州做了旧城中轴线的规划,重构了广州城的城市结构,建设了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塔、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中央公园、维新路到海珠桥的近代城市中轴线,取得了“在旧城市中建设新城市”的巨大成功。

始建于1933年,位于五山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区见证了“民国黄金十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珠江新城规划

珠江新城规划

珠江新城规划
珠江新城规划是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旨在打造广州的中心商务区和世界级城市。

珠江新城规划从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空间布局方面,珠江新城规划注重将珠江的景观资源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新城的规划区域由南岸珠江片区、海珠湖公园、小河及其两岸的居住区和商务区构成。

同时,规划中还包括了南沙岛建设,以扩大区域的发展空间。

在交通规划方面, 新城规划了一系列交通设施,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以提高地区的交通流动性。

此外,规划中还包括了规范的步行、自行车道网络,以鼓励居民和游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方式。

在建筑设计方面,珠江新城规划强调了低碳环保和多功能的建筑设计理念。

新城将建设多座高层建筑和现代化的办公楼,以满足商务和办公的需求。

同时,规划中还包括了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公共区域,以提供更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交流的空间。

珠江新城规划的实施对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新城的建设将提升广州市的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此投资和定居。

另一方面,新城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珠江新城规划是广州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它的实施将提升广州市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新城的规划设计也融入了环境保护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

Urban desig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Zhujiang New Town Core Area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文_吴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胡凯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生何力宇 广州零号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师珠江新城核心区是广州市近年建成的CBD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之一,其设计与建设实践对国内众多大规模、高密集程度的城市核心区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工作的成果特点、联系和变化进行评析,并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

珠江新城核心区(又称广州新中轴珠江新城段)占地1.4km2,经过20余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并获得普遍好评,作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引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全市土地面积7434km2,珠江新城核心区占全市面积的0.013%,据统计2015年全市GDP总值为1.8万亿,珠江新城核心区GDP总值990亿, GDP总值占比为5.5%;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城市标志,被誉为广州市的城市客厅。

珠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启动以来,进行了多次的城市设计探索研究。

通过对其城市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我们可以理清其发展的连续性、各阶段的特点、联系和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反馈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广州同时期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总结其过程中的得失可以对广州未来的城市设计及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对国内众多大规模、高密集程度的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检讨调整、深化实施、逐步完善等四个阶段。

图6 广州规划院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方案总图图7 同济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方案总图图8 华南理工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总图图9 华南理工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模型年)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1992年)1992年7-8月,广州市规划局委托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香港梁栢涛规划师建筑师事务所、广州市规划院等三家单位进行“广州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竞赛”,经专家评审后,托马斯公司方案胜出,其方案基本确定了珠江新城规划的总体构架。

CBD景观形态:珠江新城VS拉·德方斯

CBD景观形态:珠江新城VS拉·德方斯
仨璧 誊
C 观 形 态 :珠 江 新 城 V 拉 ・ 方 斯 B D景 S 德
口 肖汉 江 , 雷 莹
中央商务 区 ( B ) 指城市 中集 中大 CD是 量金融 、商业 、贸易、信 息及 中介服务机 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 、酒店、公寓等配套 设施,具有完善的交通 、通信等现代化的基 础设施和 良好环境, 便于现代商 务活动的 场所 。C D既是一个城市 的功能核心,也是 B 现代化大都市 的一个重要 象征与标志。 国 外一些著名 的国际大城市都 已经建成 了现
拉 ・ 德方 斯具有 “ 巨构 形态” 的
求的立体空间基面,为城市生活提供
可感知的、高质量的立体环境和集约
化的立体空间体系。现代的立体空间
上进行叠加。比如,将高架咯直接在 突破了传统的多层空间静态叠加的模 平面化的城市路网上进行叠加,高架 式,具有多维、流动、复杂和系统的
空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组织方式,包括 路 网格局 、中心一边缘关系 、等级 、纹理 、
密度 、土地 利 用等方 面, 具体 表现 为要素 之
间的组合特征。 珠江新城采用局部变形的方格网道路系 统划分地块,以多幢各自独立的高层建筑和
城市理想的一次努力和实践。由于两者的建 设背景完全不同,把二者直接进行比较也许 不具备可 比性,但考虑到他们都具备现代城
图1珠 江 新城 总 平面 图
图 2 拉 ・ 方 斯总 平 面 图 德

种理想状态的完美构图 ( ) 图3 。
方案在现实中常常难 以实现, 但其 从本质上改变城市结构,城市的各类
拉・ 德方斯采用的是一种整体性 英雄主义 的理想一直贯穿于西方现 矛盾反而将进一步加剧。 立体化的城市是以系统的观念将 的结构,从塞纳河边开始~直延伸到 代城市设计史。国外 2 世纪的一些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

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

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

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

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

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

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

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

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

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林荫道中段加设一条大型玻璃顶,玻璃顶两旁规划种植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

地下商业街作阶梯状,中央设置各式喷泉、雕塑、花园等,露台上加设花架、咖啡座、休息座椅等休憩设施,形成以绿化为主,方便步行和游憩的商业空间。

这样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现代化关室内商业步行与林荫大道交织一起,也将成为城市景观的主干。

2、东区、西区的空间衔接:
东区与西区的联系是通过丰富的绿化和公众活动空间来连接的;开放性的滨江公园环抱着东、西两区。

西区除了上述提到的林荫大道为开敞空间外,基本上是建筑密集区;而东区则有三块大面积开敞空间一一高尔夫公园、赛马场和公园式的污水处理厂。

西区中心商业贸易区中央和东区中心高尔夫公园,由一条绿化人行径连接。

在此人行径与林荫大道交叉处(商业贸易区的中央地带),根据周围的用地指标数据作综合协调,由建筑群体组合,围成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商业贸易区和地下商业街的人流集散点。

绿化人行径东端(高尔夫公园前)一环形城市活动广场,成为东区中心的人流集散点。

与其呼应的是西端的商业广场,广场西侧的一弧形建筑起着屏风作用,让人行径上的公众西望时,视线能停留在商业广场内,向东望去又是开阔的高尔夫公园。

人行径两旁建筑由西向东渐降,使东、西区的城市空间得到自然过渡。

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为此人行径创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形成一条与地下商业街交接,能吸引公众步行和游憩的绿化人行径,紧密地联系着两区中心。

另外,整个规划区的南岸为一条120米宽的滨江绿化带,把东区和西区连成一线。

作为广州旧区长堤公园的延仲,规划为一个开放性的滨江公园。

由两排整齐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并自然形成一条宽阔的沿江人行径,树下设置休息座椅、电话亭、路灯等设施,以吸引人们在此游憩玩耍。

将来绿化带上种植各类色彩缤纷的热带花卉,人们在晴朗的日子里,躺在这片向珠江倾斜的草坪上,一边沐浴夕阳,一边欣赏珠江上的游艇;黄昏时分,落日的影照,又是一幅瑰丽多彩的景观。

3、会议展览中心区和金融办公区:
珠江新城的主要交通流量将来自西面和北面。

在平面规划中,又把最重要的会议展览中心和金融办公区定于珠江新城的西北角。

故此处将成为进出本区交通量最集中的地段。

为使该地段的车流量减到最低程度,将设置多个地铁站和大量地下泊车设施。

由地铁和地下步行系统连
接各栋建筑的中庭、交通厅等人流集散点,确保该区有高效率的交通。

在立体空间上,由于受到平面规划定下的指标限制,又为了地面有充足的绿化面积和公众活动空间环境,并使各大厦之间有良好的空间,保证它们的朝向、采光等互不遮挡,尽量不用板式建筑,而选择了点式建筑进行三维空间构成。

会议展览中心区内,由单体的均衡布置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广场,并利用建筑的局部变化,丰富其街道景观。

林荫大道北端两旁限高是440-450米的两栋摩天大厦,也是金融办公区最重要的两栋建筑,亦是广州新城市景观轴线上的最高点。

两栋摩天大楼用退层方式设计,从而产生上升感。

这样做,一方面符合建筑结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象征着广州未来大都市金融发展趋势,也可以减少道路上的阴影区。

另外,金融办公区南端,运用六栋平面错位布置的单体构成两个公众活动空间,作为与南面的商业贸易区交接的空间缓冲与优美的环境景观。

4、商业贸易区和文化娱乐区:
金融办公区以南的商业贸易区属于珠江新城西区的辅助中心。

由建筑单体的组合围成5个均衡的商业广场。

该5个街区的建筑群又围合成一个大型的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人流集散点。

另外利用连廊把每个街区的建筑单体连接起来,再由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设施与地下商业街和地铁站联系上,构成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商业系统。

这种立体的购物天堂把人流和车流分开,使大量人流集中的商业贸易中心区的交通保持畅顺。

商业镐易区以南便是文化娱乐区。

该区规划有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旅馆及其它文化设施和旅游设施。

根据这些设施的空间需要,利用造型丰富的单体建筑有良好的视觉空间,表露着艺术气息。

局部建筑底层作架空处理,让人们可自如地穿梭于各类文化、娱乐中心之间。

本区北部由两组错层的建筑群构成两个艺术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开阔场所,与商业贸易区的商业广场相呼应。

5、海心岛旅游公园:
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设计现代化的游艇停泊港。

作为珠江新城轴线的底景。

从文化娱乐区向南穿越沿江绿化带,便是新城市景观轴线段南端的海心岛。

该岛将规划为一个以游艇为主的旅游公园。

首先于小岛中部设计两栋弧形的海景游艇酒店,作为新城市景观轴线上的停顿点,又形成一个新的视线窗口,让轴线继续延伸到对岸的赤岗塔。

由于海心岛西南面相邻为二沙岛公园,在小岛的西部规划一小型公园,将来与二沙岛公园连接。

6.高尔夫公园:
高尔夫公园位于东区中部,属于珠江新城东区辅助巾心。

连接西区东区中心的绿化人行径,到达高尔夫公园处,扩为一个活动小广场。

广场南面为高尔夫会馆和大型停车场,北面是其辅助娱乐设施,西部为各种商业办公、配套设施。

球场的地块面积为283200m2,地势平坦。

西门外是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区级医院,均为配合高尔夫公园的中心作用而设。

7、高层商住区、公寓和多层住宅区:
以高层住宅作东、西区的空间过渡;结合自然环境,营造花园式居住环境。

东区和西区东部基本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西区东部,除南北两端限定为多层自然村外,中间利用高层住宅和高层公寓楼的灵活布置,使建筑高度一方面向南渐降,一方面向东过渡,与东区的高尔夫公园和多层住宅区相接。

在连接东、西区中心的轴线段上,选择了蝶式的高层住宅单体,沿道路错落有序地布置,形成东、西区之间舒适的活动空间。

高尔夫公园以北又是整片的高层住宅区,结合赛马会的高层综合办公楼,让东西向的立体空间在此形成一个小高潮,然后才是马场的大片绿地。

另外,于马场入口处由两栋弧形的马会综合楼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广场。

这样从会议展览中心区至赛马场的东西向城市干道在此有一空间停顿,然后再进入热烈的赛马场。

从整修东区的主体空间来看,是以高尔夫球场的下陷空间为中心,使北部的高层住宅有良好的视野空间。

南部的高级住宅区中,局部作高层住宅,使东区自身的城市空间亦有丰富变化。

住宅区内,结合由珠江流入的两条河涌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选择独立式住宅为主,将其设计成花园式的居住区。

这样,与规划区的东南角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虽然由绿化隔离带分开,但整体空间自然相互连成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