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1. 第一章: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 植物的生长过程: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的结构:核和电子层-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 分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区别3.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平衡反应和不平衡反应- 化学计算中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比等概念-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 第四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相变的概念和分类:沸腾、融化、冷凝、凝固和升华等- 温度和气压对物质相变的影响- 固态晶格和液体分子间力的区别5. 第五章:流体的压力和浮力- 流体的定义和分类:液体和气体-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应用- 显微镜、水压机和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6. 第六章: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空气和透明介质- 反射光的形成和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镜面反射和 diff 反射的区别-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应用7. 第七章: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8. 第八章:声的传播和反射- 声的传播介质:空气、固体和液体- 声的振动和频率-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声的反射在声学设计和建筑中的应用9. 第九章:电能的利用与输送- 电流的概念和方向表示-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应用-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电阻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10. 第十章:磁场中的电荷- 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 磁场中的电荷在导线中的运动规律- 洛伦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以上是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的简要介绍。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感应性现象1.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负向地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⑶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7)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负向地性表现;二、植物生长素1. 产生部位:胚芽的尖端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 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棉花种植中摘除顶芽。
4. 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
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向光少。
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 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
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3.2人体的激素调节一、内分泌腺和激素1. 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 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手大、脚大、扌曰粗、鼻冋等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3.注意点:(1) 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后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

一、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叫(感应) 性,它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移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的是(向性)运动。
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称为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让植物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有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较多。
植物的根在(重力)影响下,会(沿《向》)重力方向生长,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茎会(背向)重力方向生长,称为负向地性(背地性)。
植物向水性的影响因素是(水)。
植物向热性的影响因素是(热)。
植物向化性的影响因素是(化肥)。
植物向触性的影响因素是(触摸)。
二、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作用是(促进生长)。
三、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各个器官。
四、人体中的激素有:生长激素(脑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胰岛素(胰腺)分泌、性激素(性器官<睾丸、卵巢)分泌<在右图中标出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的位置>、人的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出现(巨人症)。
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出现(侏儒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会出现(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在幼儿时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过多会出现(甲亢)。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想一想:是糖元分解成血糖还是血糖合成糖元,是合成血糖还是分解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人血糖正常值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五、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各种信息就是通过(神经元)获取并传递的。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可分(轴突)和(树突)。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生态与环境,是八年级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生态与环境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1.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等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群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它包括有机体、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环境。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角色,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它包括物种的数量、分布、相互关系以及物质循环等方面。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研究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分类,如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另一种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规模来分类,如生物圈、生物群落和生态位等。
了解生态系统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它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十分严重,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规划等。
4.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能量的排放,导致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现象。
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可以从空气、水和土壤等多个方面进行治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
5. 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气温、降雨等气象要素出现异常现象。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等多种措施。
本章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1~3章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1~3章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构成宇宙无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部分。
在物质中,原子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和分离,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每一种物质都由特定的原子构成,这些具有相同原子性质的物质被称为元素。
元素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氧气的元素符号为O。
而由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由于不同元素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性质的变化,例如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背景颜色的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化学组成,形成新的物质。
第二章:机械运动和图示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经历的位置变化。
通过对机械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图示来描述和解释这些规律。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的运动。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使用直线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代表了物体的速度。
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相等的运动。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使用曲线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曲线的斜率不断变化,代表了物体在不同时间的速度变化。
三、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的基础上具有向前水平运动的运动形式。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使用抛物线来表示抛体运动,抛物线的形状和方向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第三章:光学基础知识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对光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并且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技术发展中。
一、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感应性现象1.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负向地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⑶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7)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负向地性表现;二、植物生长素1. 产生部位:胚芽的尖端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 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棉花种植中摘除顶芽。
4. 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
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向光少。
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 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
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3.2人体的激素调节一、内分泌腺和激素1. 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 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1) 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后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②智力差异:前者智力正常,后者智力低下。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
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向地性(负地)、向光性的感应性表现;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对照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3.2 神奇的激素一、生长激素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
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四、胰岛素与血糖含量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胰岛素。
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五、内分泌腺和激素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①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六、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 生长发育 、新陈代谢、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3.3 神经调节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以 神经调节 为主。
2.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感应性现象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负向地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
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7)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负向地性表现;二、植物生长素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棉花种植中摘除顶芽。
4.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
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向光少。
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
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3.2人体的激素调节一、内分泌腺和激素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甲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3.注意点:(1)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 生长激素 分泌不足,后者是 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
②智力差异:前者 智力正常,后者 智力 低下。
(2)计划生育的输卵管和输精管结扎,雌性激素 和 雄性激素正常分泌,人的第二性征不会消褪。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人的 生长 有关;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与人的 生殖 有关。
(4)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①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 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
消化腺 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 消化道 。
②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
三、胰岛素与血糖含量1.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
(2)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课本图3—10。
血液中 血糖含量 的升降,决定于 胰岛素 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 下降 或 上升 ,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 肝脏 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血糖含量 高于 正常值。
药物治疗注射胰岛素,饮食控制糖类物质摄入。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3.3 神经调节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体液调节 和 神经调节 ,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 激素调节 。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 神经系统 来控制和调节的, 快速而短暂 ;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 缓慢而持久 。
4.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 接受信息 → 传导信息 → 处理信息 → 传导信息→ 作出反应 的 连续过程 ,是许多器官 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神经元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
如图3—5。
神经元⎪⎪⎩⎪⎪⎨⎧⎪⎩⎪⎨⎧枝,尖端是末梢在它的末端有轴突的分,外包髓鞘,轴突:较长,只有一条状树突:短而多,呈树枝突起细胞体:内有细胞核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元的 树突 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后,传导到 细胞体 ,然后由 轴突 将信息向另一神经元传导。
信息的进一步传导和处理,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1)、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12对,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共有 31对。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2)、中枢神经系统1. 脑和脊髓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3)、植物性神经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
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
这些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2.植物性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
三、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1.大脑。
(1)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2)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四、脊髓的结构和功能1.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把手缩回,后才觉得手被刺痛了。
这说明了脊髓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五、反射1.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怎么样? 立即缩回。
2.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
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反射。
3.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4.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
六、反射弧1.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导进入神经中枢(在脊髓中),再通过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反射弧。
2.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5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肌腱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效果小腿反弹。
5.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3.4动物的行为一.先天性行为与生俱来的行为特点: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即可完成。
③不需要经过后天训练就形成的反射性活动。
例如:眨眼、吮吸、排便、排尿、繁殖求偶、迁徙......二.后天学习行为①在生活中形成,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形成②需要大脑皮层参与③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八哥讲话、海狮顶球、猴子骑自行车、小狗算术......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反射弧不固定。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反射是遗传行为,【例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缩手反射3.5 体温的控制一、恒定的体温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称为变温动物。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相对恒定,称为恒温动物。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
(1)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3.散热。
(1)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三、体温受脑控制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