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注意:下面是根据题目要求所写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一、物理(1) 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有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之分。
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方向变化的原因,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热现象的科学,包括传热、热量和温度等方面的内容。
热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常见现象。
(4)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的科学,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常见的电路有串联和并联电路两种。
二、化学(1)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物质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2) 离子与溶液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是离子或分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常见的离子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3) 酸碱与盐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酸呈酸性,碱呈碱性,酸碱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4)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是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延展性的物质,非金属则相反。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等。
三、生物(1) 细胞与组织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可以组成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
(2)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物种在长期演化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实现。
(3) 生物生长与发育生物从出生到成熟经历生长和发育过程,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生态平衡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四、地理(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等。
初中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 1 讲科学入门一、实验和观察1.2.实验观察与记录(1) 实验观察的基本科学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
(2) 观察(3) 常用的观察工具有:刻度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显微镜、停表等。
(4) 记录二、常见的测量对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要首先弄清楚其使用的单位、量程、最小刻度和起始刻度线的位置。
1.2. 温度计(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 刻度方法: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 100,0 和 100之间分为 100 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 1 摄氏度。
(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3.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和维护(1)天平构造:托盘、横梁、平衡螺母、游码、横梁标尺、指针、分度盘、砝码、镊子等。
(2)使用要点:①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0”处;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③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加砝码从大到小;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
(3)维护方法:①不超量程;②取砝码、移游码用镊子,用完及时放回盒内;③不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三、科学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在具体科学探究过程中并不一定六个环节都要具备,不同科学探究情境其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第 2 讲观察生物【知识网络】一、生物的分类及特征3.生物的基本特征自然界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生物能进行感觉、运动、摄取食物、吸收氧气、排出废物、生长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非生物不能自主地进行上述生命活动。
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界。
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
生物学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认为生物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能自主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对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4)生物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5)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初中科学知识点全面汇总

初中科学知识点全面汇总科学是一门探寻自然规律和解释世界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科学知识点是建立科学思维和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
以下是初中科学知识点的全面汇总。
1. 物理知识点物理是研究物质性质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声学等内容。
(1) 力学:涉及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等知识。
(2) 热学:包括温度、热传递、热膨胀、热量等基本概念。
(3)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光的颜色等。
(4) 电学:涉及电流、电压、电阻、电路等基本概念,还包括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等内容。
(5) 声学:研究声音的传播、音调、音色、共鸣等。
2. 化学知识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涉及原子、分子、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1)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包括氧、氮、碳、氢等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等。
(2) 反应类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置换反应等。
(3) 酸碱中和和溶液:涉及酸碱性质、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溶液中的浓度等。
(4) 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能变化,包括焓变、热效应等。
3. 生物知识点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胞、遗传、进化等内容。
(1) 细胞: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类,还包括细胞的组成成分和生物膜等。
(2) 遗传:涉及基因、染色体、遗传性状传递和遗传变异等基本概念。
(3) 进化:研究生物进化的原理和证据,包括自然选择、适应性进化等。
4. 地理知识点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包括地球的结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1) 地球的结构:涉及地球的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以及板块运动和地震等。
(2) 自然地理:包括气候、水文、生物地理、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3) 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等。
5. 天文知识点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和宇宙的科学,包括恒星、行星、星系和宇宙起源等内容。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物质的组成所有的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方面,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在化学性质方面,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物质的状态物质在常温下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分子排列紧密,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可以流动,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的分子排列区别较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弥散蔓延。
4. 物质的改变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的改变,而物质的组成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指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产生的过程。
二、空气和氧气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能够支持燃烧,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气体。
在常温下,氧气呈单质存在。
3. 氧气的制取氧气可以经过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
常见的分离空气的方法有液化分馏法、分子筛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
4. 氧气的应用氧气是医用气体,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工业上也常常使用氧气,用于加工金属、熔炼玻璃和焊接等。
5. 氧气的反应氧气参与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就是一种氧气参与的反应。
另外,氧气还可以与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
三、水的性质和应用1. 水的性质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它具有透明、无味、无色、无臭、润湿、溶解性强等性质。
2. 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包括海水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云,最后降落成雨水。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3. 水的应用水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可以用来饮用、洗涤、烹饪、农业灌溉等。
此外,水还可以用于发电、运输等方面。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初中科学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理部分(一)力学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2、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时,所选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1 m/s = 36 km/h。
4、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平衡力: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称为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7、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 / S,其中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初中科学知识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总结初中科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界和科学规律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接下来,将对初中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一、物理学知识总结1. 运动学:涉及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其中主要的关键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 力学:主要学习力、质量和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定律以及简单机械原理。
3. 热学:学习热传递的方式,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
同时了解热量的传递和相变的规律。
4. 光学:学会粗略地分辨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混合。
二、化学知识总结1. 基本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离子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用化学符号表示。
2. 元素与化合物: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特征。
同时,能够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并了解常见的化合反应类型。
3. 酸碱与盐:学习酸、碱和盐的定义,了解它们的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肥皂和中和反应。
4. 化学反应:学习化学反应的平衡、速率和能量变化。
了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三、生物学知识总结1. 细胞组成: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这些结构的功能。
2. 生物多样性:认识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遗传与进化:学习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的原因。
此外,了解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的原理。
4. 生态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互动关系,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
同时,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地理学知识总结1. 自然地理:学习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了解板块构造和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
2. 人文地理:了解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活动方式,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并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发展差异。
3. 环境与资源:学习环境问题并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了解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情况。
4. 地理信息技术: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了解如何使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
初中科学知识相关知识点归纳

初中科学知识相关知识点归纳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重要时期。
在初中科学学习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知识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物理科学1. 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牛顿定律: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的概念和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 动量和能量:动能、势能、功、机械能守恒定律2. 光学-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折射、反射- 光的颜色:光的成分、颜色与频率、色光的合成- 光的反射和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3. 热学- 热量与温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热传递:导热、对流、辐射- 热膨胀和热缩二、化学科学1. 基础概念- 物质的组成:元素、混合物、化合物- 原子和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概念- 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合物的化学式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3. 单质与化合物- 金属、非金属和金属的酸化性- 酸、碱和盐- 部分常见的酸、碱和盐: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三、生物科学1. 生物基本概念- 细胞: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 基因:基因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细菌界2.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根的生长、叶的生长- 动物的生长过程: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人体的生长发育3. 生物的代谢和能量-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生物的能量转化和储存四、地球科学1. 大气科学- 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 大气的循环:风、雨、云、气候等2. 地质科学- 地球的构造: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板块构造:海底扩张、板块漂移、构造地貌等- 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煤炭、石油、地震、火山等3. 水文科学- 水循环:蒸发、降水、地下水-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水的污染与治理这些科学知识点归纳了初中阶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科学概念和相关应用。
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及梳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及梳理科学知识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科学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科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物理学知识1. 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概念和种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质点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学:速度、加速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等。
- 功和能:功的概念、功率、机械能的转化等。
2. 光学-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
- 成像原理和光学仪器:平面镜、球面镜、透镜等。
3. 电学- 静电学:静电的产生、静电场、电场力等。
-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电阻、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等。
- 电能和电功:电能的概念、电功率、电能的损耗等。
4. 热学-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测量、热量和能量的转化等。
- 物质的热性质:热膨胀、热传导、热辐射等。
二、化学知识1. 基础概念-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 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化学方程的平衡等。
2.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和元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
- 化合物:分子和离子、离子键和共价键等。
3. 化学反应-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条件等。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等。
4. 物质的变化- 溶液和溶解过程:溶解度、饱和度、溶解热等。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等。
三、生物学知识1. 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 组织与器官:植物组织、动物组织、人体器官等。
2. 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规律:DNA的结构、基因的表达等。
- 进化的原理与证据: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
3. 生态系统-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群落、生态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版)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感觉世界(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⑦嗅觉的特点:(4点)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
(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
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5)耳和听觉耳廓:收集声波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前庭: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神经听觉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
音调、响度、音色:①音调:声音的高低,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主要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频率: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赫)),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一般儿童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
同样道理,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②人的发生频率(85Hz-----1100Hz)与听音频率(20Hz-----20000Hz)是不同的,如果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音频率范围内则能被听到,反之,不在人的听音范围内,高于2000Hz的声音(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波)叫次声(波),这些声音人听不到。
③响度:声音的大小,通常指声音太大,太响亮。
主要与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
注意了解几种环境中响度的分贝值。
④音色:声音的特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
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⑤噪声:凡是影响人的正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光和颜色:①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
②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有: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产生等。
③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小孔成像(太阳的像),与小孔的大小、形状无关,只与小孔与地面的距离有关。
④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过程。
说明: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
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能使胶卷感光,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来决定,即物体的颜色⑤物体的颜色与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物体的颜色决定,即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⑥三原色:红、绿、蓝5、光的反射:①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②反射定律:(见图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一个平面,法线中间,角相等)③说明:光的反射遵循光路可逆,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①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像和物体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②说明: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7、光的折射:①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②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也遵循光路可逆。
③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统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光疏物质)斜射入水(光密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则反。
如果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跟着增大。
垂直界面入射,方向不变。
8、透镜:①凸透镜:中央比边缘厚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②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体现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窄。
③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体现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虚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大。
④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性质应用物距像距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实象虚象同侧异侧u>2f f<v<2f 缩小倒立实象异侧照相机u=2f v=2f 等大倒立实象异侧f<u<2f v>2f 放大倒立实象异侧幻灯机u=f / 不成像u<f u<v 放大正立虚象同侧放大镜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被照景物与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胶片(光屏)的距离为像距(暗箱的长度)。
拍近景时,相当于物距缩小,则像距要增大,而胶片是无法前后移动的,只有靠移动镜头的前伸来扩大像距。
反之则反。
9、眼睛:外膜:角膜、巩膜眼球壁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眼睛内膜:视网膜内溶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①眼睛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凸透镜,其中主要是晶状体)②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曲度从而改变折光系统的焦距。
使成像成在是决网膜上。
③成像部位: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视觉。
④仔细观察自己的眼睛:白色的为巩膜,黑圆圈为虹膜,黑亮点为瞳孔,瞳孔的大小与光线的强弱有关,光线过强则瞳孔缩小,所以瞳孔主要是在虹膜控制下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⑤人眼视觉上的限制:①人眼能看到字的最近距离叫近点(大约10cm处),②人眼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大约为 2.5米左右。
(上述主要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调节是有限度的)③人的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地方,一般在近鼻侧。
10、近视:能够看清近处物体,而不能看清远处物体。
①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而是物象模糊。
②矫正办法:配戴凹透镜。
11、远视:能够看请远处物体,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
①原因:晶状体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
②矫正办法:戴凸透镜。
12、爱护眼睛应做到:二要二不要。
(具体见课本)13、信息的获取和利用:①人认识信息的过程:外界事物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②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③错觉和错误: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受器所接受的信息通过神经中枢后有时会产生误差,从而产生错觉或错误的反应。
④现代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y 射线等,X 射线在医学上用来诊断疾病,Y 射线能杀死肿瘤细胞,在治疗肿瘤病人时有很大的好处。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第二章复习提纲1、运动和能的形式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机械运动:机械能势能被举高声运动声能发生形变①运动的多种形式光运动光能能的形式热运动热能电运动电能各种燃料中生命运动化学能食物中②说明:一个物体有时可能具有多种形式的能,如:高空的飞机(有动能和势能),雷电(含有声能、光能、电能、热等能量)2、机械运动①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
②参照物: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③说明: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不同。
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曲线运动④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按运动的路线分)直线运动(按快慢分)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⑤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⑥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可见速度是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说明:定量:可以用数值来表示的量)⑦速度的计算公式:ts v单位:国际:米/秒(m/s )常用: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 1 m/s=3.6 km/h 可见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⑨说明:速度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变速运动,只不过,路程用某段的总距离,时间是指在这段路程中所花的总时间,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
3、力的存在②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大小改变(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的改变静止③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现在:一个物体在给另一个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时候,如此同时,另一个物体也给这个物体施加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