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解释它们的规律的学科。

在初中科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对初中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熔点、沸点等。

在物质的变化中,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只改变物质的外部性质,而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二、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电磁波,能传播在真空中和某些介质中。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当光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

反射是光从界面上返回的现象,符合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符合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透射是光通过透明介质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三、声音的传播和反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适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声音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则,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声音的两个主要特征,响度与声音的强弱有关,音调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四、电路与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导现象,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的闭合路径,包括电源、导线和电器等。

在电路中,电源提供电流的能量,导线将电流传输到电器上,电器转化电能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路中的电阻会阻碍电流的流动,阻抗是对交流电阻的衡量。

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五、力的作用和平衡力是推动物体运动或变形的原因,它是矢量量,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加速,也可以使物体减速或改变它的运动方向。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注意:下面是根据题目要求所写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一、物理(1) 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有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之分。

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方向变化的原因,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热现象的科学,包括传热、热量和温度等方面的内容。

热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常见现象。

(4)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的科学,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常见的电路有串联和并联电路两种。

二、化学(1)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物质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2) 离子与溶液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是离子或分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常见的离子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3) 酸碱与盐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酸呈酸性,碱呈碱性,酸碱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4)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是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延展性的物质,非金属则相反。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等。

三、生物(1) 细胞与组织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可以组成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

(2)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物种在长期演化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实现。

(3) 生物生长与发育生物从出生到成熟经历生长和发育过程,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生态平衡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四、地理(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等。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物质的组成所有的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方面,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在化学性质方面,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物质的状态物质在常温下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分子排列紧密,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可以流动,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的分子排列区别较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弥散蔓延。

4. 物质的改变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的改变,而物质的组成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指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产生的过程。

二、空气和氧气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能够支持燃烧,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气体。

在常温下,氧气呈单质存在。

3. 氧气的制取氧气可以经过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

常见的分离空气的方法有液化分馏法、分子筛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

4. 氧气的应用氧气是医用气体,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工业上也常常使用氧气,用于加工金属、熔炼玻璃和焊接等。

5. 氧气的反应氧气参与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就是一种氧气参与的反应。

另外,氧气还可以与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

三、水的性质和应用1. 水的性质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它具有透明、无味、无色、无臭、润湿、溶解性强等性质。

2. 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包括海水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云,最后降落成雨水。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3. 水的应用水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可以用来饮用、洗涤、烹饪、农业灌溉等。

此外,水还可以用于发电、运输等方面。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科学是一门力求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在初中阶段,我们系统学习了许多科学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初中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物理1.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中,平抛运动、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我们学习了速度、加速度、力的概念,了解了牛顿三定律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光学:光是一种电磁辐射,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在光的折射中,我们学习了折射率的概念,并且了解了它与光的速度和介质有关。

3.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部能量转移和传递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热量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以及热平衡、热膨胀等基本概念。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温度的测量和热量计算的方法。

二、化学1.元素与化合物: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了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律规律。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等化学键的产生和特征。

2.物质的变化: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以及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3.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电流、电场和电磁现象的学科。

我们了解了电荷的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掌握了简单电路的搭建和分析方法,还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欧姆定律。

三、生物1.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组成和作用,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2.遗传与进化:遗传和进化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过程。

我们学习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基因、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进化过程和机制。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总和。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初中科学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理部分(一)力学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2、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时,所选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1 m/s = 36 km/h。

4、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平衡力: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称为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7、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 / S,其中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初中科学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科学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点,还需要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初中科学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原子和分子: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符号与名称,并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2. 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物理变化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状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涉及到物质之间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3. 元素周期表:学生需要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元素周期表对研究元素和化合物的作用。

二、能量与运动1. 动能和势能:学生需要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能量转换的原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2. 功和功率:学生需要了解功的定义和功率的概念。

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计算公式为功=力 ×位移,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功率=功 ÷时间。

3. 运动与力:学生需要熟悉牛顿三定律,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物体的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生物与生态1. 细胞和遗传: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基本的遗传规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方式和遗传的规律等。

2. 生态系统:学生需要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圈等构成。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学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教版科学初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科学初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科学初二知识点总结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产生位移或者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2.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重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例如磁力、电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位移、改变物体形状或使物体停止运动等。

4.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按照叠加原理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

5.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当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力被称为平衡力;不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成不为零,导致物体产生位移或者改变物体形状。

6.摩擦力摩擦力是接触物体之间由于相互间的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或者滑动的力,通常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二、力的作用和机械运动1.力的作用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匀速运动、改变运动方向等。

2.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它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简易机械简易机械是一种不具有动力的机械,包括杠杆、轮轴、滑轮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等。

5.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可以使力产生改变的简易机械,应用在门、窗、螺丝刀等日常生活中。

三、液体的压强1.液体的传压液体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液体压力,压强等于液体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液体深度。

2.液体的压力传递液体的压力不仅会作用在液体的表面,还会均匀作用在液体的各个点,并且会按照传递的方向传递给液体中的任意一点。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科学知识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之一,初一学年主要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下面将对初一科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巩固这些重要概念。

一、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细胞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和遗传等重要功能。

2. 动植物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与动物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有关联。

3. 生物进化与分类生物进化是指物种的逐渐改变和演化,通过物种间的变异和适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分类是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归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发展和演化。

4. 生态系统与环保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生态平衡。

环保是指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物平衡的活动。

二、物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力与运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负责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速度改变或停止等现象。

2. 电学知识电学知识主要包括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基本概念。

例如,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电池的原理等。

3. 热学知识热学知识包括热传导、热膨胀、热辐射和热容量等概念。

比如,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热量的传递,热膨胀是指物体由于温度升高而产生的体积变化。

4. 光学知识光学知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等现象。

例如,白色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和色散。

三、化学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外观、颜色、硬度等可观察到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或变化的性质。

2. 离子与原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来实现电荷的分离。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 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反应物在反应中被消耗或转化为生成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一节四季的星空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

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

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

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

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

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太阳系(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

(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

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

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

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

4.彗星(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

(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

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宇宙(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宇宙的构成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

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

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宇宙大爆炸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

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时间人物主要学说理论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创立“地心说”。

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18世纪康德一拉普拉斯“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5.恒星的演化(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

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

(2)特殊的恒星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

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2.地球仪和地图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

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

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置,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

E);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

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

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2)方向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

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

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

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

(3)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壳运动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5.地形(1)主要的地形特征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

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

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

(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

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

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第三节土壤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