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

1.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和提出结论等一系列方法来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

2.实验设计: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实验设计要考虑变量的控制和实验条件的合理安排。

3.计量与测量:科学实验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有长度、质量和时间等,测量工具有尺子、天平和时钟等。

4.物质的性质:物质有质量、体积、形状和颜色等基本性质,物质还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5.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个基本状态,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6.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中会发生组成或性质上的变化,如燃烧、融化和汽化等。

7.分子与离子:物质的微小颗粒可分为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8.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9.溶液和浓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体积的比值。

10.酸碱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11.电与磁:电是由电荷带来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磁是由磁铁等特定物质带来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2.力学: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力和能量等相关概念。

13.热与温度:热是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温度是反映物体热状态的物理量。

14.光与光学: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和成像等过程。

15.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包括细胞、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内容。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人教版)一、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 感觉器官: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皮肤是触觉器官。

2. 皮肤的感觉功能。

- 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

- 冷觉和热觉并非感受物体的温度,而是感受皮肤表面热量散失或获取的速率。

例如,将手从热水中拿出放入温水中,会感觉水凉,因为手表面热量散失速率变快了。

- 触觉的灵敏性与皮肤表面的感受器分布有关,指尖的触觉感受器比较密集,触觉较灵敏。

- 痛觉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能让身体及时避开有害刺激。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人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如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水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三)耳和听觉。

1. 耳的结构和功能。

-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能传导声波。

-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鼓膜能随声波振动,把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鼓室内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可调节鼓室内外气压平衡;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到内耳。

-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并转化为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

期中七下科学知识点

期中七下科学知识点

期中七下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力及其作用
- 力的定义与单位
- 物体的平衡条件
- 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的作用和应用
-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
三、声与光
- 声的传播与性质
- 光的传播与性质
-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
- 光的反射、折射、色散
四、电流电压
- 电流的定义与单位
- 串联和并联电路
- 电阻与电阻率
- 电压的定义与计算
-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五、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
- 节能减排的方法与意义
- 环境污染与保护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六、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 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运动
- 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
- 地图的使用与图解技巧
七、物种和进化
- 物种的起源和形成
- 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保护
- 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
以上是期中七下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的特点包括细胞膜的半透性、细胞器的特殊功能和细胞的自我复制等。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二氧化碳和水中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4. 动物的呼吸:动物的呼吸包括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也不同,例如鱼类有鳃呼吸,昆虫有气管呼吸等。

5. 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包括花部、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等。

6.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基因的传递,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被遗传给子代。

变异是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是物种多样性的来源。

7. 生物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生物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物理1. 运动和力: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滑轮原理等。

2. 颗粒模型:颗粒模型是把物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模型,颗粒之间有间隙,颗粒运动规律包括分子运动理论和布朗运动等。

3.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动现象,它们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4. 电和磁: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现象,它有自己的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磁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现象,有磁场和磁感应等。

5.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能与热能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包括传热、热力学和热能转化等。

6. 能量和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需要的潜能,功率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的速率,它们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7. 气体压强和浮力: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面的撞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撑托力,它们都有自己的压强定律和浮力定律。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力和运动:串联法则,离析法则,平衡法则,引力和重力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3.光和光的传播:光的三要素,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和折射
4.光的照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白色光的颜色分解
5.电能的使用:电接线的规范,电能的传导和转化,电器的使用安全
6.电的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安全使用电一席电路的搭建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离和组成,物质的三个状态
3.酸和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酸雨的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其他知识点总结:
1.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步骤,测量和观察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伦理
3.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科学常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内容,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的传播、光和光的传播、电能的使用、电的简单电路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石油和煤的利用、酸和碱、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还包括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科学——感觉世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耳和听觉知识点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感觉世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耳和听觉知识点复习资料

1、感觉世界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耳和听觉【知识点】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有: 、 、 、 、 、 、 和 ,其中 和 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受器官有: 、 、 、 、 。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①感受器有:皮肤中的 、 、 、 等感受器。

②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 ,对热觉最敏感的是 ,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 比较丰富。

③在皮肤的 、 、 、 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

4、嗅觉的形成: (化学物质)→ → (嗅觉感受器接收刺激)→ (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形成嗅觉)5、嗅觉的特点:①嗅觉中枢适应性。

② 。

③ 。

④ 。

6、味觉感受器是 。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 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课 题1、感觉世界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耳和听觉教学目标 1、了解人有哪些感觉以及对应的感觉器官2、了解各个感觉的形成过程3、掌握声音产生的要素以及传播条件4、掌握声音的三要素5、掌握控制噪音污染的途径重点、难点重点:1.2.3.4.5 考点及考试要求 1.2.3.4.5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8、味觉的形成:食物→(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接受刺激)→(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形成味觉)。

9、主要味觉:、、、、;综合味觉有:、、。

10、人的嗅觉与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注:随着年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渐减少,味觉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浓)注:感觉都形成在大脑中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3、声音传播的速度:①与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