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_汉字简化的弊端

合集下载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当前汉字简化已经成熟,有些人认为汉字简化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的人对汉字简化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华子简化的一些优点及显现的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汉字;简化;综述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与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的简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汉字的简化问题,人们的观点褒贬不一,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汉字简化运动,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简化的激烈争论。

一、汉字简化带来的优点推行简化字扩大了古籍影响的范围和流传的广度,由于大量古籍以及与古籍相关的文化研究成果用简化字印刷出版,使得普通大众接触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异常丰富,为古籍的流传提供了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简化字在教育上的成效,似的汉字这一工具能够更多的被人掌握,从而促进了古籍向普通大众的传播。

文字工具的大众化是估计流传及文化大众化的前提。

简化字使得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而客观上也就为顾及流传范围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通过学习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能够阅读和接受古籍的人数比以往要多得多,从而使古籍流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坚持汉字简化方向的原因,一是简化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它既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又为汉字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大陆基本是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规范。

二是简化符合汉字现代化的方向,符合提高汉字应用效率的要求。

简化汉字跟繁体字相比它的优点就是笔画少、结构简、分辨明快、好学好用。

三是简化符合今天汉字使用的趋势。

简化字公布以来,不仅受国内广大民众的欢迎,也为其他国家和海外华人接受和使用。

总之,使用简化字已是大势所趋。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简化汉字的背后是语言规范的尤其是修辞规范在起作用。

不拘一格的简化方法是修辞的灵活性、变异性的具体体现。

国家公布第一批简化字、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本身就说明汉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作为记录语言符号,它在记录语言的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心理。

汉字每一次简化都是力求端庄简约质朴易用,因此汉子能够体现文质彬彬的修辞原则,是“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观在简化字上的体现。

汉字简化利弊

汉字简化利弊

汉字简化利弊作者:郭怡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

汉字简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汉字简化很多优缺点。

汉字简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

关键词:汉字;简化;利弊;文字学规律作者简介:郭怡天(1990-),女,汉,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1一.汉字简化的发展与现状在汉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程中,汉字演变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现行楷书通行但未完全定型。

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过众多分歧,汉字规范性的“由繁入简”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且至今仍在推行。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

正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 这种性质和形式的活动是带有民族性质和国家精神的活动。

二.汉字简化的利处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汉字简化现象,许多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汉字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绝对的好处和绝对的不妥,具有两面性。

就汉字简化的优点而言:(一)汉字简化更便于识记书写。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讲求速度与效率并重。

汉字简化书写可以省略繁琐的笔画,节省书写时间,有助于我们提高效率。

其次,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和繁体字相比,简化了的文字更便于识记。

许多汉字的无论是读音,还是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即我们常说的形近字。

例如:“叟”,读“sou”,与此字有关的汉字除了“瘦”字读“shou”之外,其余全读:“sou” 音,易于识记。

对汉字简化的思考

对汉字简化的思考

由汉字简化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见证者。

所以汉字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现状。

汉字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或好或坏,这个过程就是汉字简化。

汉字简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最近网上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流行,“一位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児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関関无门,鎯里无郎!可魔还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贪还是贪,毒还是毒,淫还是淫。

”这句话真的很耐人寻味,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依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来应该是传统文化典型的象征符,一看到它马上就能想到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它的原始内涵。

但它简化后却丢失了原有的精髓,完全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人们不能从它身上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

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汉字简化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

简化汉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

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

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

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建国后对简化字的看法

建国后对简化字的看法

建国后对简化字的看法
汉字简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建国后为了普及教育,提升识字率,在历朝历代对汉字简化的历史上又进一步地简化,于是有了今天的简体字。

不过,繁体字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书法作品中,为了美观,很多采用的还是繁体字,现在我国的香港,台湾使用的也还是繁体字。

一简字出台之后,汉字简化,加上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中国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到了1965年,文盲率只有30%,而在建国初期,这个数据高达百分之八十,一简字为中国的扫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简字简化方法更加激进,遭到更激烈的反对,所以1978年7月,中宣部就通知各大报刊以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简字,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二简字改革宣告终结。

二简字不为大家接受,是因为简化力度过大,过犹不及,失去了汉字特有的含义和美感。

不过“二简字”倒也不是全无是处,有的字经过那么一简化,一解释,还觉得有点道理,比如“家”简作“宀”头加人,原本有猪便有家,以人为本。

汉字简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保持汉字的审美和功能之间取得平衡。

简化字对汉字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简化字对汉字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简化字对汉字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推行的汉字简化政策引发了对汉字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本文将探讨简化字对汉字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首先,简化字的推行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变得更加便捷。

相对于繁体字,简化字的字形更加简单明了,书写起来更加快捷。

这无疑提高了汉字的普及率,使更多的人能够轻松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技能。

此外,简化字的推行也使得汉字的输入法更加高效,为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然而,简化字的推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简化字使得汉字的书写形态变得单一,丧失了原有的艺术美感。

繁体字的字形多样且富有变化,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

而简化字的字形经过简化处理,丧失了这种美感,使得汉字的书写形态变得单调乏味。

这也使得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书法和篆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其次,简化字的推行也带来了语义的混淆和误解。

由于简化字的字形变化较大,一些原本具有明确意义的字在简化后变得模糊不清。

这导致了一些词义的混淆,给人们的理解和沟通带来了困扰。

例如,简化字“学”将“子”字去掉,使得原本表示“子孙后代”的意思变得模糊,容易与“学习”混淆。

这种语义的混淆不仅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困扰,也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简化字的推行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的担忧。

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的推行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使得汉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繁体字作为汉字的传统形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简化字的推行使得繁体字逐渐被边缘化,这引发了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担忧。

一些人认为,汉字文化的传承需要保留繁体字的形态,以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简化字对汉字文化产生了冲击与影响。

简化字的推行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便捷,提高了汉字的普及率。

然而,简化字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字形单一、语义混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担忧。

汉字的简化繁化

汉字的简化繁化

1、如何评价汉字简化的得与失?2、有人提出“恢复繁体字”,你如何看待此问题?如何评价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优与劣?五、汉字简化的得失(一)简化汉字的长处1、简化后的汉字减少了笔画总数,使得常用的汉字比原来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2、简化汉字在笔画减少的同时清晰度得到了提高,比繁体字更容易识别和记忆,提高了阅读速度;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总数。

4、有些形声字该换了声符后,不仅笔画大大减少,而且表音更加准确。

例如:“嚇—吓、懼—惧、鐘—钟、補—补、遞—递、遷—迁、戰—战、籲—吁”。

(二)简化存在的问题1、对于偏旁的简化和类推规定的不够明确。

例如:▲可以类推的:“齊”简化为“齐”,包含“齊”这个偏旁的字都可以类推简化。

如:“剂、挤、济、侪、霁、荠”等。

“坙”简化为“”,包含“坙”这一偏旁的字都可以类推简化。

如:“劲、经、颈、径、迳、茎、泾、胫、刭”等。

▲不能类推的。

例如:“憐”简化为“怜”,“鄰”简化为“邻”,“麟、鳞、磷、璘、嶙、僯、瞵”等都不能类推。

“撲、樸、僕”分别简化为“扑、朴、仆”“璞、噗、蹼、镤、墣”等不能类推简化。

“揀、練、煉”分别简化为“拣、练、炼”,“谏、阑、斓、澜”等不能类推简化。

▲有的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字中被简化成不同的偏旁。

例如:“燈、鄧、證”分别简化为“灯、邓、证”,“瞪、蹬、凳、澄、噔、磴、橙”等不能类推简化。

“釀、讓”分别简化为“酿、让”,而“嚷、壤、攘、瓤、镶、骧”等不能类推简化。

“楊、揚、場、腸、殤、湯”简化为“杨、扬、场、肠、殇、汤”,而“傷、陽”分别简化为“伤、阳”,与类推的不同。

“節、櫛”分别简化为“节、栉”,而“癤”简化为“疖”。

2、某些简化符号代替的偏旁过多,缺乏理据性,不易理解。

例如:“又”替代了“鄧(邓)、艱(艰)、難(难)、戲(戏)、觀(观)、勸(劝)、歡(欢)、對(对)、聖(圣)、僅(仅)、鳳(凤)、鷄(鸡)”等字的不同的偏旁;“不”替代了“壞(坏)、懷(怀)、環(环)、還(还)”等字的不同偏旁。

对汉字简化利弊的分析

对汉字简化利弊的分析

对汉字简化利弊的分析作者:付书仙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06期摘要从古至今,汉字经过数次演变,而最近的一次就是由繁体字演变为现在的简体字。

对于汉字的简化众多教育学家褒贬不一。

本文章仅从汉字简化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来对汉字简化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个人关于建议,希望有利于促使汉字简化科学发展。

关键词汉字简化简画利弊分析建议中图分类号:H124.2 文献标识码:A1汉字的意义与作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具有符号性,汉字也不除外。

汉字一开始是由象形字进行发展演化的,发展至如今由形声字来占优势。

汉字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字之一,并且也是现在世界上存在并且使用的唯一具有长远历史的文字。

从中可以看到汉字中所具有的历史以及从汉字的不断演变中也可以得知它所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汉字能够长久的进行保存,一定有其独特的优点,那就是他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中,并且符合社会的需求,否则它就会失去生命力,被别的文字所取代。

2汉字简化的优点2.1减少繁乱、提高效率汉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在传统的汉字中依旧可以看到图形的影子,并且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传统的汉字显得烦乱而复杂。

这些在对汉字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对传统的繁体字进行简化之后,因为汉字字形的繁乱和复杂而导致书写和记忆上存在的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和传统的汉字相比,简化后的汉字在笔画数目上进行了是缩减,与传统汉字相比,简化后的汉字在通用汉字的字数上进行了消减。

进行减少了笔画数目的汉字,在学习汉字时更方便于记忆,并且大大提高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上的效率。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在传统的繁体字中被简化的有2260个,而这被简化的2260个繁体字,他们的平均笔画是16.1画,而在被简化后的简体字,平均是10.3画,所以在平均水平上,每个简体字减少了5.8画。

在简体字的写作和阅读方面,这无疑提高了其效率。

2.2结构简明,便于识读一部分的孩子有过这个经历,如果自己的名字笔画比较繁多,自己在刚识字的时候学习自己的名字,就会比别的小同学学习时间更久。

我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

我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

我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
汉字的繁简之争,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汉字的繁简各有千秋,这也使得两方势力争执不下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繁体字的是传统文字,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着悠久的使用价值,更能反映汉字的原貌,有利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更能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

因为就一个汉字而言,它的产生可能包含了古人的各种文化观念。

而简体字的优点在于便于书写与记忆,便于文化的普及,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要求。

在这学期六周的规范性实习中,我特别注意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

由于被分配到的是二年级,这个年段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还是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的,老师在生字教学这一块花的时间也是挺多的。

但是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错误:漏写一笔,多写一笔,漏掉一点,漏写一横等等情况,错误百出。

相对来说简体字的优点就在于这个“简”字,一个简体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繁体字。

而且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播信息,只是一个媒介,大多数的人只要知道文字传播的信息即可,不用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关注它的繁简。

文字的简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繁体字就让研究古文的人去学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
汉字简化弊端重重
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网络新词中,有一个词语叫“火星文”。

所谓火星文,就是把汉字里的一些偏旁部首单提出来用来表示新的意思。

比如说用“偶”来表示“我”,用“ㄋ”来表示“你”。

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文字无疑是给中国汉字抹了一笔黑。

且不论它的实用价值,单是给下一代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经很是严重了。

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按照这几十年的一般观点来看,汉字的简化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检验,我们再来客观地审视“简化字”,可以说是“失大于得”。

有关汉字简化的诸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简化汉字是对文化的极大之破坏。

首先,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的简化在我看来非常不利于中国这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汉字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的唯一一种表意类文字,而其他多是拼音文字,无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来的法文、英文、德文还是阿拉伯文,再或者是我们的邻居泰文日文的片假名,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拼音文字。

而唯有汉字是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何等骄傲的事情啊!而汉字简化却使我们的文化被渐渐侵蚀。

比如说,“罗”,会意字,上部的“罒”本是“网”字;“糹”是“丝”字,说明网是丝做的;“隹”是短尾鸟。

三字会合在一起,表示小鸟被丝网罩住。

简化后的“罗”字已无会意可言。

在我认识的一些国外留学生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汉语太难学了!是啊,我们历经了五千多年文化的洗礼,历久弥新,多少文化的积淀与积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东西了。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方文山说,自己很喜欢汉字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现在世界上惟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我承认自己喜欢汉字喜欢得很发狂,所以可以说我有严重的‘字恋’倾向。

”在现在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化,地位显得特别重要,而维护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与无可取代的特性,更显重要意义。

在不利于华夏文化发展的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

在汉字简化了之后,许多的年人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难,不认识的字太多,意思也和现在我们常用的意思不一样。

这就很容易造成歧义。

比如在古典名著里面,
“蚤”代表的是“早”,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跳蚤”,“当”也就是现在的“倘”。

这也就出现了众多的“通假字”。

汉字经过简化之后,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也会因众多歧义,使对中国古典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不能读懂一些古典名著。

其次,汉字的简化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追溯为何要简化汉字的历史,在新中国刚成立之际,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等等,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经过几年的审订,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当时把汉字简化只是作为加快扫盲速度的一个过度措施。

如果把简化汉字作为一种长期方针也是不行的。

因为:一是汉字的简化是有一定限度的;二是在现有汉字的基础上无论怎样简化也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诸多难题。

而且,我觉得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与此同时,在大陆,我们如火如荼的进行汉字简化并强制推行的时候,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华人基本上都是使用的繁体字。

这样一来,由于简化的字数太多,而且也没有遵循一套很严格的规律,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

而且推测的特例太多,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就使得简化汉字成了一门“外国文字”。

再次,从书写的角度来说,简化汉字的审美上相比于古汉字就略逊色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书法比赛大多选手都会选择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的汉字失去了原来的美感。

汉字简化,得不偿失。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传统越来越被淡漠,四处充斥着洋节日,洋文化,洋文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字都不能完整的保存,何谈保护我们这个民族。

汉字是我国五千多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国人不可抛弃的语言文字,不能容忍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来攻击挑战,坚决维护我国的灿烂文化需要每个中国人共同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