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关于杜甫研究报告

关于杜甫研究报告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主题、杰出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自幼聪慧好学,酷爱文学。
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如意。
他历经家族的衰落、个人的失败、政治的动荡等种种困境,使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苦难。
他先后在柳州、洛阳等地担任官职,但由于他的真诚与直言不讳,经常遭到上司的排挤和贬谪。
无奈之下,他多次流亡逃荒,漂泊于乱世之间。
尽管如此,他坚守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坚持写作。
最终,杜甫于770年逝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他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民生疾苦为题材,思想深邃,感情真挚。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在创作手法上,他擅长运用对仗、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流畅而有力,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在主题上,他关注国家兴衰、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他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探讨人生命运和儿女情长,他的诗作既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又带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杜甫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涵盖了政治、军事、历史、宗教、人情等丰富内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题材。
他的作品数量庞大,被编入《杜工部集》以及其他多种版本的选集中。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所推崇,被视为中国诗歌的瑰宝,儿女们与爱人们长久地吟唱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
最后,我们来看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在后世文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成为了很多文人学习和追求的典范。
他的诗作对于唐宋以及后来的文人在诗歌写作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代以后,文学风格多次变迁,但杜甫的诗歌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一)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一)简介杜甫被誉为唐代“小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就是针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旨在展示他的诗歌特点、主题和艺术手法。
杜甫诗歌的特点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真实性: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厚重性:杜甫的诗歌不仅真实反映了社会问题,还表现了诗人本身的厚重情感。
•叙事性:杜甫的诗歌常常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现力:杜甫的诗歌表现力强,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和强烈的思想。
杜甫诗歌的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复杂,既包括对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包括对个人与人性的关注。
•政治批判:杜甫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当时政治现状的批判,表明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民生状况的关切。
•社会赞颂: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上的美好事物的赞颂,对于劳动人民的敬意也表达得十分深刻。
•人性关怀:杜甫的诗歌还常常表现出对人性问题的关怀,对于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的深刻揭示,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视角。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艺术手法层次丰富,结构完整,行文厚重,开创了唐诗的新篇章。
•比兴: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兴手法,使用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喻和象征,效果十分出色。
•叙事:杜甫的诗歌也善于叙事,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押韵: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押韵的结构,使用韵律性的语言来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结论杜甫诗歌的研究是对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深度挖掘和发展。
通过对杜甫诗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的真实面貌,感受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1] 杨宪益. 中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张岱年. 杜诗新探[M]. 北京:大象出版社,2008.[3] 王士禛. 杜甫研究论文集[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致谢在撰写此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特此致谢。
研究报告杜甫

研究报告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生于河南巩县,家境贫寒。
早年曾就学于京兆尹李十二的府学,后因家道中落,多年游历各地谋生。
他饱经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使他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批判和愤懑,而他的诗作也因此充满了忧国忧民、生活苦难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真实感人,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农民阶级的苦难与抗争。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关切,也有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深入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哀愁。
他的《登高》、《秋夕》、《望岳》、《月夜》等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鼓励。
杜甫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还以文章批评官吏的不公,维护人民权益而闻名。
他的《戏为养真楼题方掾》、《焚书坑秦》、《病起书怀》等文章都体现了他不畏权贵、勇于直言的性格特点。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他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被后人奉为“民族颂歌”和“人民诗”。
研究杜甫反思

古典诗歌中唐代的近体诗是一个发展的高峰,而唐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诗圣”杜甫,他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从各个方面刻画了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风貌,被后人称为“诗史”。
诗歌艺术上,杜甫更是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
杜甫的诗现有个首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过程中在课外、每周一诗和综合学习中都读到杜诗,几乎可以说诗作伴随着一年语文学习。
而在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更是把杜甫诗三首作为课文进行编排,并在该“唐诗精华”单元的“综合学习”和“每周一诗”中均使用了杜甫的诗作,仅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就收录了5首杜诗,可见小学高年级是学习和研究杜甫及其诗作的最佳时期,这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而媒体的多样化,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评价标准面前,此次研究重积累背诵更重审美品味,重视诗篇之间联系,也少有诗作与背景之间的关联,这些都会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
如何对古诗产生兴趣,增强学习效率,在制作小报,试讲巜春夜喜雨》,制作研究小报告中又锻炼了既锻炼了口语表达,又增加了合作与互相信任的机会,彼班级成员更自信也更和谐。
作家作品与时代是不能单独割裂的,诗人创作诗歌也是离不开当时的创作背景。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自主选择,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他的鉴赏力。
在此次活动中,也有能力弱的出现了不够主动热情参与,组员们帮扶工作也很尽力,这样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杜甫是唐朝文学家,被誉为“诗史之神”,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主题思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曾经上过几个月的学,但因家境贫困而中途辍学,开始了他艰苦的求学之路。
杜甫广泛涉猎古今文献,熟读典籍,以及师从多位文化名人,使他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多次辗转于各地,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辛酸,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具有深沉而富有情感。
二、杜甫的主题思想杜甫的诗歌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他的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主题:忧国忧民、感叹时光荏苒、抒发自己的感慨、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个别事件和人物的感叹。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苦难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渴望。
他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从而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三、杜甫的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激情为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写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有时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
他的诗歌笔调昂扬而悲壮,语言朴实而充满力量,字句之间透露出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注重语言的质朴和形象的生动,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四、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诗歌思想深刻,语言生动,既能映照社会现实,又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歌被誉为“人生之诗”,与白居易齐名,被后世文人推崇为“诗史之神”。
他的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宋代和明清时期,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他的诗作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后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思想深刻,风格鲜明,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杜甫爱国的研究报告

关于杜甫爱国的研究报告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史”,是中国唐代著
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其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爱国情怀。
杜甫爱国的研究报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杜甫爱国诗歌的数量和主题:研究杜甫的诗集,详细分析其中带有爱国主题的诗歌数量,例如《丽人行》、《悲世忧时诗二首》等。
同时,分析这些诗歌揭示的爱国情怀和表达方式。
2. 现实背景下的杜甫爱国:研究杜甫创作爱国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社会动荡,国家命运临危等因素对杜甫创作的影响。
分析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患意识。
3. 杜甫爱国情怀的观点和态度:在杜甫的爱国诗中,可以看到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弊端的批评,以及对国家行为和统治者的期望。
分析杜甫爱国诗中对于国家兴衰、社会风气、政府官员等方面观点的表达。
4. 杜甫爱国情感的源泉:研究杜甫成长和个人经历与其爱国情感的关系。
例如,他的家族曾历经辽、夏、父老在沦陷地区受到苦难,这些经历对他爱国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5. 杜甫爱国意识的文化背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观,分析杜甫如何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塑造他的爱国形象,并探讨他的爱国观念是否受到其他政治家、官员或文人的影响。
最后,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及其表达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唐代爱国主题文学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道路。
第三个时期为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 岁), 这一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 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 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 为丞相辩护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 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 作品,即“三吏”、“三别”。仕途的挫折,
关于杜甫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沉郁顿挫,大家子美
一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 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玄宗先 天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他 的祖籍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出生 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他的远祖杜预, 是西晋著名军事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 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 称为“诗史”。
诗风豪迈浪漫。
第二个时期为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
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 《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 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杜甫 从此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
二、杜甫的生平:
杜甫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为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 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 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 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 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时的杜甫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情感内涵,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歌进行研究,从其诗歌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出发,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杜甫诗歌的内容
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的诗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杜甫的诗歌大量描写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还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观。
二、杜甫诗歌的形式
杜甫的诗歌形式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采用了古典诗歌的格式和规范,注重音韵、格律和押韵等方面的把握。
杜甫的诗歌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情感和感染力,达到了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统一。
三、杜甫诗歌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豪放派的气概。
他的诗歌充满了阳刚之气,表达了自己对于真理、正义和理想的追求。
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情感和感染力,达到了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统一。
他的诗歌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当时
人民群众的的心声,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情感内涵,其诗歌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研究对象介绍
本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对象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二、研究对象的资料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
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190。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五、杜甫的风格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
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
此说可取。
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
六、杜甫著名的诗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1.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8.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30.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3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33.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饮中八仙歌》
34.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
3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
行》
36.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其六)》3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38.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曲江对雨》
七、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杜甫是我国的“诗圣”。
古代诗人韩愈曾给杜甫写过这么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家鲁迅也曾给杜甫些过这么一段话:“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见《文艺报》1956年20号)众所周知,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
”可见鲁迅很推崇杜甫。
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张嘉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