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美学

合集下载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使人们沉浸其中,获得身心灵的愉悦。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美学价值以及欣赏音乐的方法。

一、音乐的美学价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绘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它以声音为媒介,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音乐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化以及节奏的跳动,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悲伤、愤怒等。

音乐可以让人们共鸣,引发共情,帮助人们释放情感,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治愈。

2. 美感享受:音乐的美感来自于其和谐的旋律和和声,以及节奏的有序变化。

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平衡和完美的感觉。

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沉浸在美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愉悦。

3. 精神启迪: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享受,它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有些音乐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隐含的思想,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人生、探索宇宙,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二、欣赏音乐的方法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欣赏音乐的方法:1. 专注倾听:欣赏音乐时,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关闭外界的干扰,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

通过专注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

2. 多样化的音乐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美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为了拓宽音乐的欣赏范围,可以尝试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体验,可以发现不同音乐之间的美学差异和共通之处。

3. 了解音乐背景: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理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

4. 与他人分享:音乐是一种社交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音乐的欣赏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音乐灵感。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古典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它在文化和美学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它是一种传统而优雅的音乐形式,展现出了当时欧洲文化的迷人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

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表现古典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音乐形式,它展现了许多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

当听到巴赫的音乐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清晰的德国气息;而听到莫扎特或维瓦尔第的音乐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浓厚的意大利气息。

此外,许多古典作曲家也受到了韵律和乐器的影响——布鲁斯音乐、爵士乐和各种民乐都对古典音乐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古典音乐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能发现。

因此,古典音乐也被认为是音乐的一种国际语言。

在音乐会和音乐节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音乐,还可以体验一种全球性艺术的美好。

古典音乐的美学表现古典音乐的美学表现非常多样化,它涵盖了音乐的许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结合。

这些元素是古典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的重要因素。

古典音乐的旋律非常优雅,美妙不已。

当人们听到莫扎特或海顿的音乐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优美和完美的旋律。

古典音乐的旋律通常是由许多短句构成,这些句子结构清晰且易于记忆,使人们很容易地从头到尾跟随整个演出。

古典音乐中规则的和声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

和声通常由各种不同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播放着多个旋律线,相互交织,共同建立起一种丰满的音乐纹理。

每个声部的旋律都是为了与其他声部的旋律配合而创作的,因此,它们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节奏和节拍也是古典音乐的另一种美学特征。

古典音乐的节奏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节拍和拍子组成的,这些节拍和拍子的变化是古典音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节奏的多样性、变化和快速变换充分展示了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

结论总而言之,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和美学的完美诠释。

它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同时,它的美学吸引了整个世界的音乐爱好者。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纯音乐赏析音乐美学

纯音乐赏析音乐美学

纯音乐赏析音乐美学音乐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编排,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而纯音乐,作为一种不包含文字和歌词的音乐形式,更加强调音乐本身的美学特征。

在纯音乐中,听众可以更加专注地感受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美学意义。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的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它探讨了音乐的美感特征、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的内涵。

通过对音乐美学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纯音乐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旋律、和声、节奏和表现力等方面来赏析纯音乐的音乐美学。

首先,旋律是纯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旋律是音乐中最易于被听众记忆和理解的部分,它通过不同音高的组合和变化,表达出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一个优美的旋律可以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在纯音乐中,旋律往往是最为突出的部分,它可以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和编排来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有些旋律优美动人,让人陶醉其中;有些旋律激昂豪迈,让人振奋不已。

通过对旋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和美学意义。

其次,和声也是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和声是不同音符和声部之间的组合和关系,它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增加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

在纯音乐中,和声的运用可以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深度和内涵。

有些和声的编排可以让人感到无比的和谐与美妙,有些和声的变化可以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与振奋。

通过对和声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发展,感受到音乐的美学魅力。

此外,节奏也是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节奏是音乐中的时间感和动感,它通过不同的音符的排列和组合,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纯音乐中,节奏可以让音乐更加富有活力和动感,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跳动和律动。

有些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强烈,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摇摆;有些音乐的节奏感非常柔和,让人感到无比的安宁与舒适。

通过对节奏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动感,理解音乐的节奏美学。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美学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在表现中文化精神、艺术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

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音乐形式和演奏技艺具有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宗教、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

2.艺术性: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构成、和声、节奏和乐曲的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律美和音乐美学价值。

在音乐演绎中,表现出音乐的形态、色彩和内涵,同时呈现出音乐艺术的律动、情感与意境。

3.情感交流:中国传统音乐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情感交流的特点。

在音乐演奏和欣赏中,乐曲的美妙旋律使人陶醉,表现出人类情感和情感交流的美学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记忆的载体。

它具有极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音乐美学是一门探讨音乐之美的学科,它研究音乐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探讨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美的本质。

在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着“三要素”,包括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音乐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和安排,它决定了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和强弱关系。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赋予了音乐生命和活力。

通过节奏的变化和运用,音乐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使得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快速而有力的节奏常常会使人们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觉,而缓慢而柔和的节奏则会给人一种安静和舒适的感受。

节奏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感受。

和声是音乐中最具有层次和深度的要素。

和声是由不同音高和音色的音符组合而成的,它能够赋予音乐以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通过和声的运用和变化,音乐能够表现出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和内涵,使得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感受。

一个和声丰富的音乐作品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深度和内涵;而一个和声简单的音乐作品则会给人一种清新和简洁的感受。

和声是音乐中最具有层次和深度的要素之一,它能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着“三要素”,包括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音乐,更好地欣赏和鉴赏音乐,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和欣赏音乐,体味音乐中的美妙和魅力,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美学——探究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美学——探究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美学——探究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艺术的哲学学科,旨在探究音乐的本质和美学价值。

它通过对音乐的结构、形式、风格、情感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

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美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音乐创作、演奏和表现提供了指导和启发。

本文将围绕音乐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展开阐述。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1.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组织和表达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包括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结构等方面的美感表现。

音乐美学就是从这些方面出发,探讨音乐的美学特性和表现形式。

2.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音乐的历史、理论、形式、风格、审美标准、表现技巧等方面。

它旨在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音乐的美学原理和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艺术。

3.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形式美学、感性美学和审美哲学等。

它借鉴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音乐美学的重要性1.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音乐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2.提高音乐创作和表现水平音乐美学对于音乐创作、演奏和表现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通过对音乐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音乐创作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表现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对于音乐演奏者来说,音乐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提高演奏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促进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音乐美学作为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促进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学习音乐美学的意义

浅谈学习音乐美学的意义

浅谈学习音乐美学的意义学习音乐美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音乐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欣赏音乐、发掘音乐中的美,并对音乐创作和表演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的审美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对于音乐爱好者和从事音乐创作、演奏、评论等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习音乐美学可以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水平。

通过学习音乐美学,我们可以拓宽音乐的视野,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音乐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美感,让音乐在心灵深处落地生根。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也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欣赏音乐的美。

同时,学习音乐美学还能够提升我们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技巧和水平。

对于从事音乐创作、演奏等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学习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图,提高音乐创作、演奏的质量。

通过学习音乐美学,我们可以对音乐形式、结构和流派等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音乐的技巧和规律,提升自己的音乐创作、演奏能力,并在表演中更好地传达音乐的美。

此外,学习音乐美学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音乐美学,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对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美学修养是必要的,而学习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

此外,学习音乐美学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音乐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的音乐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从而激发和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美学,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音乐的表达技巧和创作原则,能够在创作和表演中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更加独特和个性的音乐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概论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意境"包括了"意"(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

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无尽之韵味,被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达到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

简括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是从实际出发,把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音乐艺术要服从于一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规范。

音乐上强调"和"字,如:"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短长、疾综、哀乐、刚柔"。

中国的音乐美学源于传统,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到现代,固守传统是无为的。

只有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才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西方的美学也是世界文化组成的部分,中西审美文化相融合,以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根基,运用中西优秀的音乐方法为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世界的文化艺术。

2:古琴美学思想概论中国音乐上下三千年,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

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古琴音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是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是一不可多得的乐器。

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的音乐,常常能感人入心。

从此有了一种和淡、恬淡、静淡和古淡的审美意识。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具含蓄之美,其意境深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修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空灵跌荡与禅之直抒性灵不谋而合。

禅之最高境界为不立文字和当下了悟,此实为最虚、最灵动之化境。

音乐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说明而明心见性,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达此,可说是到达禅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禅之称。

古琴音乐艺术之所以被称为琴道是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其音乐曲调,还包括乐曲的精神反映。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

古琴音乐有一种淡静、虚静、幽静等等静态的美,最适宜在夜阑人静时弹奏,静谧的环境深静的琴风相配合。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

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

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

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

(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后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

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道家以逍遥的目光观宇宙,因而在艺术实践上影响尤深。

无论古琴的曲目、音色、音乐结构、弹奏姿势等不同层面,均反映出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偏向优雅恬静的风格。

"和雅"和"清淡"可说是琴乐一直以来所标榜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于此亦可见儒道哲学在音乐审美中的体现。

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

因为能虚、能静,因而同时能深和远。

深远则能包罗万象,可见琴乐意境所强调者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至极之处到达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正是所谓"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古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美学论著,明代徐的《溪山琴况》中形容这种境界为:"其无尽藏,不可思议。

";"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

"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一种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

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将琴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穷极的哲学思维。

沈括评北宋琴僧义海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

古琴是偏向静态之美的艺术,因此弹琴要讲求幽静的外在环境于闲适内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艺术境界。

琴乐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静深远者为高,其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

民初琴家杨宗稷谓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象形、会意"三类。

会意是统率着拟声和象形的,因为后二者仍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

"意"是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所以无限和空灵。

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拟声和间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和"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

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质表达空灵和幽远之致,"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听之使人悠然意远。

琴曲中拟声之作多只取其意以抒胸中对自然向慕之情,而少有实质模拟者。

琴乐重意,故于音乐实践上富散板、缓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为单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体现人内在情感的节奏和时值变化。

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动以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础之气。

琴乐所反映者多为模拟天籁之生机不息和变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会。

为了追求和表现高逸、深远的意境,琴乐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的境界。

这种境界恰与"俗乐" 的繁声促调对立。

相反地,琴乐以清远古淡为美,因而琴乐的特色往往是"曲淡节稀声不多"的。

3:代表作品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属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意"的概念在琴学中的运用大概始于汉代。

《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

""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见琴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挂。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 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1)冷谦《琴声十六法》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

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

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于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希望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

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1) 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2) 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3) 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4) 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5) 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6) 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7) 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8) 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9) 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10)奇-- 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