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深受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历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文化特点。

中国音乐美学可以从古代追溯到近代,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音乐美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娱乐活动,它不仅仅带来愉悦而且使人心旷神怡。

在古代,民间音乐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比如弦乐音乐、管乐音乐等等。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创作出一系列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隋朝开始,中国音乐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国乐。

国乐以唱腔为主,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

比如,江南国乐注重声部的抒情表现;而湘乐则以技巧表现为主,强调音程、音色和弯音之类的技巧。

宋朝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以来,乐曲发展到了精致典雅的地步,抒情性和歌唱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宋代音乐家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乐曲,如“芙蓉雨”、“清明上河图”和“西江月”等,为后代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是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以来,乐曲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

同时,乐曲也更加注重抒情性和节奏性。

明代乐曲以“柳毅传”、“无忧调”、“酒令”等优秀作品为最著名,展示出明朝音乐美学的独特魅力。

清朝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以来,国乐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乐曲也更加具有自主特色,例如“梁祝”、“渔舟唱晚”等作品,展示出清代音乐独有的音乐特色。

近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

民间音乐在近代继续发展,不仅展现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而且也拓展了地方文化的边界。

此外,近代还有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舒伯特、贝多芬和莫扎特等,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乐曲,对中国近代音乐美学发展产生了卓越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古代到近代,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历史悠久,各个时代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向我们展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文化。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一、古希腊时期:决定音乐美学的基础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宗教、娱乐和教育等领域,因此产生了对音乐的审美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与数学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关联,并提出了“音乐数论”的理论。

他认为音乐既是可感知的声音,也是一种可计算的数学结构。

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回应了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对于灵魂的影响力。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工具,能够培养人们的品格和道德。

二、中世纪: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在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會希望通过音乐来引导人们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

这一时期的音乐被认为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注重舍弃个体情感,追求音乐的普适性和纯粹性。

所以,音乐被视为一种被神所创造的纯粹的声音艺术。

三、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类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情感的重视。

作曲家开始将音乐与诗歌和戏剧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

音乐美学逐渐从宗教转向人文。

该时期的音乐理论家们开始探讨音乐的表现力、情感表达和审美标准等问题。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卡米洛·辛多(Giovanni Camillo Maffei)提出了“音乐化的形象”的概念。

他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四、巴洛克时期:音乐和理性的辩论巴洛克时期是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以德国音乐理论家约翰·马提亚斯·罗特(Johann Mattheson)和约翰·亨利克·布脱纳(Johann Heinrich Buttstett)最具代表性。

罗特强调音乐的理性和审美价值,认为音乐美是可以通过逻辑和数学方法来测定的。

而布脱纳则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语言,主张音乐应该具有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五、古典时期:形式与风格的完美统一古典时期的音乐美学以奥古斯特·埃贡(August Wilhelm Ambros)和荷塞茨基(Adolf Bernhard Marx)为代表,他们关注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风格。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一、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1750年德国出版了该国学者鲍姆嘉通的著作《美学用“aesthetics”命名。

“美”是“感性”中的一种。

2。

1806年德国出版了是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3。

19世纪中叶开始,从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1854)至里曼《音乐美学要义》(1900)等专著相继问世,标志着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

4。

1920年蔡元培在刊物上发表介绍西方音乐各个学科的文章时列举了“美学”。

二、学科的性质:1。

音乐美学史音乐学的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

2.音乐美学是基础理论学科。

三、研究对象:1。

听觉感性需要极其满足的规律。

2。

实践中的没学问题。

3。

相关历史:音乐美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音乐美学学科的历史。

四、研究方法:1。

哲学的方法2。

社会学的方法3。

心理学的方法4。

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五、音乐美学概要:“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就在形式之中,音乐美否由音乐自身决定,“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在形式之外,音乐美否有音乐自身决定。

“他律”、“自律”主要是理论概括上的划分,实际情形存在着明显可以划分的类型,也存在着综合的类型或难以明确归类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中国或其他非西方地区的音乐现象,避免生搬硬套。

六、艺术功能:表现功能和呈现功能。

在艺术功能中,任何音乐构成非功利的关系,音乐史直接被需要的东西,是“目的物”。

1。

表现功能:音乐是被用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时,具有表现功能。

它包括难以言传的感悟或自由思想的表达、情绪的渲染、情感的表达或寄托等等。

因此,音乐是人的精神家园之一。

2。

呈现功能:指向的是音乐自身包含的内容。

呈现性音乐只有音乐形式中所包含的内容,而没有音乐之外的内容。

Y艺术的精神并不在于模仿外界事物,音乐尤其如此。

七、实用功能:音乐被用于狡猾、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等目的时,人与音乐发生的就是功用关系,音乐自身不是作为目的被需要,而是作为工具被需要的。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关于音乐中“内容”和“形式”的
概念问题
逻辑的角度:音乐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 音乐本身便是音乐的内容,而且不是用语 言文字能表达的内容,因此作曲家必须用 乐音来表达音乐思维。此时,乐音不仅是 内容,还是音乐的形式。
应用的角度: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都产生于 音乐作品的各种主题。主体的发展进而产 生了音乐的内容,曲式结构,形成了应用 意义的音乐的形式。
他又不得不承认“一切艺术毫无例外地有 影响情感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 实……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 地影响我们的心情……谁在痛苦激动的情 绪下听到或演奏音乐,那音乐会像创伤里 加上醋一样地影响他,没有其他艺术能那 的关联,而是将他们忽略 不计。他不仅故意不讨论这些填了歌词的音乐作 品,而且故意把标题音乐和那些具有特定标题的 音乐作品排斥在讨论范围之外,仅仅认为器乐曲 才是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这就是他的理 论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还局限于纯粹的器乐曲。
他支持狭隘的“德奥音乐中心论”,其最高的优 越感,使他对其他民族音乐价值予以否定。
一本小册子引发的风暴
具有强烈的论战性,引起了来自对立方的 猛烈攻击
《论音乐的美》西方音乐美学方面的巨著。 它的问世形成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
与他律论二院并存的思想局面,树立了西 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一座丰碑。 激励了美学的发展
序者引言 原序 第一章 情感美学 第二章 “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 第三章 音乐的美 第四章 音乐的主观印象的分析 第五章 审美的接受音乐与病理地接受音乐之对比 第六章 音乐与自然界的关系 第七章 音乐中的“内容”和“形式”的概念
主要观点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的基本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
关于音乐审美与情感之间的 关系问题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

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

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

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

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

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充当着文化传承、表达情感、放松身心的重要工具。

然而,音乐的历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现今的多元化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的音乐起源,探索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1. 音乐起源人类最早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候,人类还处于落后的时代,生活在仅有野兽、石器的环境下,但是他们却已具备了某些创造贡献的本质。

在狩猎、祭祀、战争等场合,人们通过发声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创造出一些唱歌、舞蹈、击鼓的节奏。

这些节奏发挥着人类社会交流和早期文化形成的作用,成为音乐起源的重要建立。

2. 古代的音乐尽管古代音乐形式十分朴素,但是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断时期,古埃及、古希腊等国家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在那个时代,教堂成为音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根据宗教工作的需要,许多重要的宗教音乐都逐渐形成。

例如,谜样的庆祝音乐和经文音乐都是从其中发展出来的。

在中国,长笛、箫和琵琶等琴舶器乐逐渐出现,随着当时的戏曲文化的兴起,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曲调例如《青玉案》、《霸王别姬》等等。

3.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和阵容。

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个人表达和形式美学,启发着很多今天流行和古典音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比如巴赫、莫扎特在音乐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经典音乐,这些音乐至今仍然在古典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激发了许多作曲家、钢琴家和歌唱家的灵感。

4.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是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

然而该时期亦有大量的音乐家试图推翻传统观念,试图改革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文化特性。

在工业革命和媒体技术的带动下,音乐带着戏剧性的进步发展,诞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摇滚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合成器和录音技术迅速发展,音乐的制作和传播途径也得到了革新。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关于音乐中“内容”和“形式”的 概念问题
逻辑的角度:音乐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 音乐本身便是音乐的内容,而且不是用语 言文字能表达的内容,因此作曲家必须用 乐音来表达音乐思维。此时,乐音不仅是 内容,还是音乐的形式。 应用的角度: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都产生于 音乐作品的各种主题。主体的发展进而产 生了音乐的内容,曲式结构,形成了应用 意义的音乐的形式。

一本小册子引发的风暴
具有强烈的论战性,引起了来自对立方的 猛烈攻击 《论音乐的美》西方音乐美学方面的巨著。 它的问世形成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 与他律论二院并存的思想局面,树立了西 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一座丰碑。 激励了美学的发展


人们对汉斯立克感兴趣:“不在于他是一 位音乐美学的历史人物,而是他的专题论 文仍然出于所有教学和思考音乐哲学的核 心地位,在那里令人烦恼的音乐与情感的 问题正在被考虑。”

指出了他律论音乐情感美学的通病,即情 感美学往往只专注于研究音乐中的情感问 题,并宣称音乐的美便是音乐能够引起听 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 “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既不描写确定的 情感,也不描写不确定的情感。我们更坚 决的反对下列意见,即认为情感的表现能 提供音乐的美学原则。” 不应该是必须把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也不 应该是必须把情感的表现作为音乐的内容。


他又不得不承认“一切艺术毫无例外地有 影响情感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 实……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 地影响我们的心情……谁在痛苦激动的情 绪下听到或演奏音乐,那音乐会像创伤里 加上醋一样地影响他,没有其他艺术能那 样深刻尖锐地刺痛我们的心灵”
局限性
并没有考虑与文学因素的关联,而是将他们忽略 不计。他不仅故意不讨论这些填了歌词的音乐作 品,而且故意把标题音乐和那些具有特定标题的 音乐作品排斥在讨论范围之外,仅仅认为器乐曲 才是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这就是他的理 论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还局限于纯粹的器乐曲。 他支持狭隘的“德奥音乐中心论”,其最高的优 越感,使他对其他民族音乐价值予以否定。

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研究与探讨论文(共3篇)

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研究与探讨论文(共3篇)

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研究与探讨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深析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筝是一门以演奏为主的音乐艺术,在感觉主导的基础上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筝音乐美学源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性较强。

从古至今,古筝音乐美学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

一、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古筝兴起于“二女争瑟”,到战国时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等因素影响,古筝得以广泛流传,并在向不同区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古筝音乐美学滋生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并有一段漫长而有序的发展历程。

最初古筝音乐美学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土壤开始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凡古筝使用者或受众皆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身上具有这一阶层独特的历史印记,然后这种印记又被植入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的过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到现代,虽然其中的阶级性已经大大减弱,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古筝音乐美学受新时期的影响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但不论怎样发展,古筝音乐始终都是以具体的音乐内容、演奏手法等为基本载体,通过曲谱和技法等共同构成古筝音乐的审美特征。

二、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一)古筝音乐悲情美学发展悲情美学是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古筝艺术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其音乐母题也不断丰富而呈现出多样化,悲情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宣泄出口,逐渐发展成为古筝音乐的主要分支,悲情美学也成为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阶段。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所带给人的感受应该用热耳酸心来形容,一切体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等悲剧美学元素的作品,在古筝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

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

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

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

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

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
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

“和”与“同”。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与“淫”。

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

“音”与“心”。

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

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

“乐”与“礼”。

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

“哀”与“乐”。

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

“新声”与“德音”。

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

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

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

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两汉时期(前2一公元2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

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乐记》开篇论述了音乐的缘起和概念,这段文字被后世转述、引用最多。

它的逻辑是“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

它认为音乐缘起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发“声”;声音变化被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拿着道具和着音乐起舞,形成综合活动叫做“乐”。

作者在将“声”、“音”和“乐”进行区分的同时,强调“乐”的重要性。

那是因为“乐”是礼乐规范下的活动,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基本原则。

与此对应的是审美的三个层次,即“知声”、“知音”和“知乐”。

在《乐记》看来,“知声”的能力是人和禽兽都具有的;“知音”的能力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知乐”的能力则是君子才具有的。

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乐,也就是掌握礼乐规则,参与礼乐活动。

《乐记》认为“乐者,天地
之和也”,因此提出明确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中,它以“气”作为沟通天、人和乐的因素,追求宇宙、社会、人和乐的和谐统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3—10世纪)
这个时期魏晋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分立的局面,儒学的名教地位受到冲击。

唐朝音乐交流频繁,也促使音乐美学思想的活跃。

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着作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他的思想以道家为基础。

他的出发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将音乐看成是自然万物之一,否定音乐对审美者的情感作用,所谓“声无哀乐”。

他认为哀乐是听者心中已经存在的情绪,音乐仅仅是诱发的因素而已。

他以此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否定儒家政治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当然.他也承认音乐应该平和,平和的音乐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这时期封建社会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道家和佛家相互影响,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则出现“新儒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俗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音乐美学也相应出现新思想,即主情论。

从音乐文献上可以看出,音乐美学思想出现了继承传统的“淡和”观与发展悲乐思想的主情论之间的对立。

现代(20世纪以来)
进入20世纪,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音乐美学也一样。

1920年蔡元培在《音乐杂志》发刊词上介绍西方音乐学科时使用了“美学”一词,认为它研究的是音乐与感情的关系,与生理学和心理学相关。

同年萧友梅在该刊发表《乐学研究法》一文,明确提到“音乐美学”。

他指出音乐
美学的性质是“普通美学的一部分”,是“推理的学问”;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有的艺术功用的特性”。

一般认为他们是直接从德文翻译成中文的,因为二人都曾留学德国。

自此,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问开始为国人所知。

青主的《乐话》是一部中国20世纪早期比较成熟的音乐美学专着。

他认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所谓“上界”,指的是人的精神。

也就是说,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由灵魂说向灵魂”的艺术。

从现有的中国音乐美学看,它主要介绍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成果;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主要限于欧洲哲学家、美学家和专业音乐家的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音乐思想(不仅仅关于音乐美的思想)。

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美学思想、欧洲民族民间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却因缺乏资料而未能纳入音乐美学研究的视野。

因此,将来音乐美学的研究,理当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探讨其中的美学问题。

这样,音乐美学学科也将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

朱玮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