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

名词解释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既可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又可以说是音乐美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础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的特点在与美学与音乐的结合。
2巴洛克美学: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共同的美学特征,即:着重表现激情的状态并为加强这种表现的力度而有意识突破固有的平衡与协调。
3浪漫主义情感论美学:是西方哲学、美学领域中的一种将感情表现视为音乐艺术本质所在的美学思想。
4自律论音乐美学: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基本观点,用汉斯立克的话来是说,就是认为“音乐美是一中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填空:1四种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色、音长。
2,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家创始人墨子。
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非乐》,也散见于《三辩》、《公孟》等篇可慨称为“非乐“思想。
其要点有三: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美感,但认为作乐、赏乐应以“事成功立,无大后患”为前提(〈三辩〉);认为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天下不得治,而音乐“”非所以治天下“(〈三辩〉),于政治、生产无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无补,故不具备“事成功立,无大后患”的条件,不能作乐、听乐;认为音乐无益,而且有害,享受音乐就会劳民、伤财、误政以至亡国,故应“乐之为物不可不禁而止”(〈非乐〉)。
有不合理的一面即是否定休息、娱乐的积极意义,无视音乐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视音乐为无益有害之物,提出音乐亡国论,主张禁止音乐。
这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1、音乐美的三个基本条件组成:足感性、有序性、丰富性。
2、音乐学一半从领域划分来讲一般侧重:音乐学和历史音乐领域3、萌芽时期春秋末年人先奏〈国语〉〈左传〉史书涉及:A关于音乐美的构成,B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C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D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得认识>---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得学科 08级作曲系王雅慧 08031027 总述1.音乐美学概论。
2.什么就是音乐美学?3.音乐美学得研究角度。
4.音乐美学得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①远古时期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得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得高度研究音乐得本质与内在规律性得基础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得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得发展与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得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就是音乐美学?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就是存在得。
二、这个对象就是什么?3.音乐美学得研究角度。
对象与不同得研究角度但就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得这些领域不同。
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得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得本质与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得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得特殊本质与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与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得技法、音乐构成上得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得角度考察它得本质与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得音乐现象作为它得分析与评论得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得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得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得研究角度音乐美学得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得角度进行:哲学得角度、心理学得角度、广义社会学得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得美学特性得角度。
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得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得本质就是什么?音乐得内容就是什么?音乐同现实得关系就是怎样得?等等。
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得关系,具有根本性质,就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得问题。
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

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及其美的学科,它探讨了音乐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以及音乐艺术实践中的审美体验和价值。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其次,音乐美学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
音乐美学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这些研究成果为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艺术家可以通过研究音乐美学,借鉴前人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从而在创作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同时,观众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指导,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增加对音乐创作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此外,音乐美学深化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审美体验。
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审美体验,而音乐美学研究了音乐的美、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
它揭示了音乐艺术实践所产生的情感、情绪和思想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种给予音乐以审美反应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音乐美学的指导,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审美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的社会意义。
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创造和重塑,也是社会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音乐美学的研究,通过对音乐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探讨,使我们认识到音乐艺术实践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传递情感,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弘扬社会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因此,通过音乐美学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音乐艺术实践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音乐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了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创新发展,深化了音乐的审美体验,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的社会意义的实现。
因此,对于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人们来说,学习和研究音乐美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和内涵。
音乐美学学科的粗浅认识及探讨

178音乐美学学科的粗浅认识及探讨文/刘旭本文主要是通过谈谈笔者学习音乐美学以来对这一课程的一些粗浅地认识以及举例说明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实践作用与意义。
通过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有关音乐美学专业课程的一些学习和粗浅地研究,笔者想首先说明的是音乐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即音乐美学学科的性质、方法和研究对象。
这是每一门学科作为科学研究对象来说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说明一下音乐美学学科是怎么出现的。
关于音乐的美学问题探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自古有之,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则是比较晚的事情。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了《美学》一书,标志了美学学科的建立。
到1806年德国音乐家舒巴尔特(Daniel Schubart ,1739—1791)的出版了他的著作《论音乐美学的思想》,音乐美学才以学科的面貌出现的。
最后,直到十九世纪后期一些高质量的音乐美学专著的出版,如德国音乐理论家汉斯立克的著作《论音乐的美》以及里曼的《音乐美学要义》(1900)等等一些音乐美学专著的出版。
音乐美学才被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被世人认可。
在我国,很早之前就有了音乐美学的思想,其思想的萌芽散见于西周末年到春秋末年(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国语》、《左传》记载的使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音乐的言论。
但是音乐美学这一概念在我国的使用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精确的考证。
不过这一学科在我国逐渐为人所知是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了苏联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等著作之后。
真正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
通过上述对音乐美学学科出现的梳理可以发现,音乐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名称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而且近代从西方传入的。
那么这一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呢?很显然,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一门音乐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既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相对于史学来说它是理论学科;相对于音乐批评来说,它又是基础学科。
浅谈对音乐美学及美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及美的认识李腾飞(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信通系,西安,710600)摘要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
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一、情感与理智1.情感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情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2.理智理智,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
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
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
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
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准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
音乐美学的心得体会与见解

音乐美学的心得体会与见解从大三才刚刚开始接触音乐美学这门课程,课程虽短却学习到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在课堂上面,书本上面,课程上面都能获取各种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知识。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
从字面文本意义上来观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也是比较学理化并有些抽象的词汇,非专业学人恐就字面理解也会具有差异性与困难。
当我们走进音乐厅,直面感性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赞扬还是批评,它总是已经随着作品音响的进行而在聆听者的内心中产生了一种对作品的内心触动——即已经产生了一种所谓的“听觉内容”。
这样一种由音乐作品而引起的“听觉内容”是伴随着音响的进行而在观众的内心中产生的,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感受性的内容是音乐音响传达给观众的一种音乐内容呢?如果我们承认了它是音乐所具有的一种内容,那么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聆听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性内容呢?这些看似简单肤浅的问题,却是最本质并难以完全回答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音乐是否具有内容,音乐的织体形式本身是否又具有自我客观意义上的“形式内容”?我们常讲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除去审美主体客观的听觉心理与自我客观存在的听觉感性审美规律之外,就音乐客体即音乐结构上的形式逻辑而言,它是否具有音乐客体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上的内容呢?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这两种听觉感受的来源是否可能本来就存在于音响的客观规律之中呢?即音响自我的形式逻辑中已经存在了音响明亮柔和的物理性结构规律,它不以人的听觉变幻为转移。
如果这样一种形式意味上的内容客观存在,那么,仅就音乐形式客体而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承认音乐有其自身的形式内容,由此,即使是音乐的形式也同样存在着形式意义上的内容。
而形式意味上的内容涉及到音乐作品的历史流变与方法变迁,作曲家采取什么样的作曲方法论就决定了会出现什么样的音乐织体结构形式,从而也就意味着会出现什么样形式意义上的内容。
音乐美学

绪论什么是音乐美学:属性(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美学又是哲学),本质(研究音乐现象和规律的基础学科),研究对象(关于音乐本质;音乐本体;音乐实践;音乐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第一章1 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一、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
创造性是在自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得一种突破,自然性的声音有时也会出现在音乐作品中,创造性:是在自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得一种突破。
二、非语义性——表情(与语言比较)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往往能决定语言的总体含义,它通过高低大小粗细刚柔等音调变化体现出来,音乐的声音虽然是非语义性,但是这并不排斥音乐作为一种约定性音响存在的可能性。
任何音乐中的声音,它本身绝对不会有确定性的含义,它们是非语义性的2 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一、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指用音乐的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它的模仿总是在声音属性范围内,总是对模仿对象的某些声音属性的特征进行模仿,比如,我国的唢呐曲《百鸟朝凤》是通过运用音乐的声音模仿鸟叫声的杰作。
还有通过音乐中音响进行的某些属性,比如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第二乐章,模仿时钟运走的音型。
音乐中模仿有时候也可能超出形态或外表特征的范围带有某种概括性的含义,比如西贝柳斯《第三交响乐》的末乐章,通过两个特性音调,即急促的低音震音和震音背景下沉重的音响概括地模仿了雷雨交加时的自然现象。
)二、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所谓象征,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它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1音乐声音的象征性首先体现在用声音去象征声音以外的事物,比如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大海》第一乐章,用定音鼓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2用声音的某种属性去象征一些事物或想象,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中,通过力度的变化象征远和近的空间距离3通过音色要素象征某些事物或现象,在音乐作品中的也较为常见,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楼台会的一段,用大提琴象征男性,小提琴象征女性。
什么是音乐美学

今天我们这一课讲的是音乐美学这门课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音乐美学。
那么,说起音乐美学,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个既陌生又充满着神秘感的学科,就正如我们说什么是音乐,什么是美一样,我们凭什么说这种声响是音乐,而那种声响又只能说是噪音;凭什么说这样东西是美的,而那样东西又是不美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很难用言语说清楚的,而音乐美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很难说清楚道明白的学科。
但是我们的音乐教学却离不开音乐美学,因为音乐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可以说,只有审美化的音乐教学才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音乐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光是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音乐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音乐的美,了解音乐的审美规律。
因此,掌握一定的音乐美学知识,学会从美学角度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要学习音乐美学,首先就得弄清楚究竟什么是音乐美学,以及它的概念、规定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等。
(图)首先,我们说音乐美学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如果将其等同与音乐思想的话,那么它的历史就同人类的审美意识史一样久远;在我国,先秦许多思想家都明确地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其中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深入地探讨过许多美学问题。
(图)像战国末期的《乐记》中就包含了音乐美学的思想,其中关于音乐的根源有“物发自于心”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主观情感的反映;关于音乐的作用则有“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的思想,认为音乐是社会教育的工具,主张将音乐与政治、礼教、刑法并列起来,来教化于人。
因此,《乐记》实际是有着“和乐、德乐”的美学思想,非常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作用,主张音乐应该有益于心灵的和谐、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仅仅是为了刺激感官。
自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缜密的理论观点,但其中所蕴涵的某些寓意和道理是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
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
2.什么是音乐美学?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4.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①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
二、这个对象是什么?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对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
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
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
用于欣赏者的?20世纪以来,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从心理学方面研究音乐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这一新领域开辟了道路。
从广义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涉及诸如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价值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存在和继承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于从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则涉及诸如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诸构成因素的内在特性等方面来考察音乐美学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不同角度的某一个角度从事音乐美学的研究,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己完整体系的整体。
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研究,这四者之间包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任何以孤立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贬低、甚至否定其他方面研究的价值都是不正确的。
只有将以上4个方面研究的有价值的成果综合起来,才能构成音乐美学完整的整体。
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音乐美学这个概念在18世纪末叶德国音乐学者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逐步建立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它已经成为一般美学和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是,各国音乐家们对
音乐的本质、音乐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的思索和探讨却早已进行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古文献中的材料说明,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意识,而且也发生了关于音乐的起源及其功能的种种想象性思维,认为音乐起源于对自然、风、气的模仿,音乐的功能是可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等等。
当时这些看法都是在宗教与神话的形式中出现,成为以后文明社会中音乐思想的胚胎和萌芽。
大约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亦即在先秦诸子之前(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普遍流行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便是掺有宗教观念的音乐多功能说,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等多种功能。
其次还发展了关于音乐特征的“和谐说”。
西周末年(公元前8世纪)有一位名伯的史官曾提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乎它谓之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以及“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主张。
这里“和”的涵义正是多样的统一。
此外,“和”还有适中、不过分的涵义。
这一切在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如季札、子产、晏婴,音乐家如州鸠等人的言论中,普遍有所反映。
它们已经开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先声。
此后,便进入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诸子中为首的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
①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
②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
③强调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将音乐置于突出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④第1次对音乐艺术的逻辑给予形象的描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热烈状);从之,纯如也(和谐状),□如也(清晰状),绎如也(不绝状),以成。
”
⑤打破了以往音乐观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缚,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已不再予宗教以任何地盘(“子不语怪力乱神”)。
继孔子之后,为儒家音乐思想真正建立起一个模式的人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公元前313~前238),他所写的《乐论》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论(见《荀子•乐论》)。
其主要成就在于:
①以音乐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说与“中和”的审美标准说为中心,将礼乐思想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并坚持了无神论的立场。
②提出了以“理”(礼)节“情”说。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表现,但人的情感如不以“礼”约束,必然导致混乱。
他提出一些关于音乐的“享乐”说。
其大意是:音乐本身具有娱乐作用。
人的本性是“多欲”,追求对于“綦声”、“綦色”的享乐。
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欲(包括追求音乐享受)的合理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中国古代,比较充分地体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尚有《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吕不韦门客所撰)与《礼记•乐记》(一说为先秦公孙尼子所撰,一说成书于汉代。
这里取后一说)。
从儒家音乐思想的历史演变看,荀子《乐论》如果是其奠基性作品,《乐记》是集前人之大成的著作,《吕氏春秋》便是这二者之间的一环。
《乐记》中的最著名论点:“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等(在《吕氏春秋》中已具雏形),对后来中国的整个艺术和美学(包括文、诗论)都有巨大影响。
《乐记》阐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与善的关系问题。
对孔子“尽善尽
美”论予以进一步发展。
《乐记》的《师乙》篇,记录了一位名叫乙的著名乐师关于他自身艺术实践经验的谈话。
其中第一次提到了音乐与言语的关系,认为音乐是言语的继续、加工和延伸;歌唱起源于人们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中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演进到《礼记•乐记》,已经达到了极限。
自汉代以后,虽然一直绵延不绝,但大多陈陈相因,基本停滞,罕有发展了。
在先秦时期,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子(约公元前480~前420)、老子(生卒年代略早于孔子)和庄子(约公元前355~前275)。
墨子著有《非乐》篇,他从小生产者的狭隘立场出发,认为搞音乐浪费人力、财力,妨碍生产,极力加以反对(见《墨子•非乐》)。
老子、庄子的理想是回到人类的最初状态,即“至德”之世。
他们认为:在那至德之世,民性素朴,既无礼乐,也没有君子、小人之分。
等到有了礼乐,世界便产生了对立,人们也就有了争斗心,人世间原有的纯朴之美便遭到破坏。
庄子的思想是反对人为,因而否定礼乐。
另一方面,老子、庄子又是懂得音乐艺术规律的人。
老子讲“大音希声”,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庄子讲“至乐无乐”,并且把整个宇宙自然、天体运行看成是一首最完美、最和
谐的无声乐曲。
庄子认为:音乐的规律与宇宙自然的规律之间是相通的、一致的。
自然界本身含有音乐中所具有的许多因子,如节奏、韵律、合规律、和谐等等。
所以在庄子看来:音乐也是以大自然为蓝本而被创造出来的,而蓝本必定胜于模本,自然美必定胜过人为美,因此无声之乐必定高于有声之乐。
大约这就是“至乐无乐”的涵义所在。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美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会带给我们一种神秘感。
如果把音乐美学看作是一门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的学问,那么它是自古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