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音乐美育思想研究

15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的审美标准,它认为音乐可以也应该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可以也应该成为进行教化、巩固统治的有力工具……”[3]虽然《乐记》一直强调音乐会激起人心中本身具有的情绪和情感,但音乐的“表情”功能却是受到“礼乐教化”标准限制。
音乐能够激起人心中固有的情感必定是包含道德价值的,即“象德”。
(《乐施篇》)也就是说对人们实施音乐教化和美育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人们的言行能够符合道德规范提出了标准,这也是《乐记》认为向社会实施音乐美育的意义所在。
紧接着在《乐论篇》具体阐述了音乐怎样才能使人们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在这当中尤其强调“礼”和“乐”的紧密关系:“礼者,殊事合敬者;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其意为,“礼,就是用不同的礼节规定使人们互相尊敬;乐,就是用不同的乐曲形式使人们互相亲爱。
礼与乐的实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相继沿用它们。
”[4]先秦思想认为,“礼治”是国家建立稳定的阶级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乐记》从音乐的角度去诠释“礼乐教化”思想,从“礼乐”的角度维护阶级秩序的稳定,从而健全“礼”的意义和范畴。
《乐记》认为,音乐存在的最高境界是“礼乐”,人们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是理解“礼”的意义和范畴。
而要想建立和健全“礼”或者“礼乐”制度,人民是重要的实施对象,只有社会中的人得到统治阶级的教化才会真正实现统治阶级的理想。
人们学习一切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德”,人们真正懂得“礼”和“乐”,才会真正从“礼”和“乐”那里获得“德行”。
正如《乐本篇》提到“……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三、《乐记》强调实施音乐美育的目的是“约束”和“教化”在先秦音乐美育思想中,音乐之所以可以“育”人,是由于人们不是通过音乐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是为人们建立道德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约束人的欲望和行为,对人民实施教化。
正如《乐象篇》所说,“‘乐者,乐也’。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精品文档9页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一《礼记?乐记》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这里把《乐记》的这一论述,简称为“遗音遗味”说。
“大羹不和”、“清庙之瑟”的“遗音遗味”说,表面上看来,是分别论之的,并没有直接说“遗音”也就是有“遗味”,但从《左传》记载晏子所提出的“声亦如味”的观点及其影响看,实质上,不仅“遗音”与“遗味”反映共同的礼乐观念,而且其间包含着“‘遗音’就如‘遗味’一样”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后人(如陆机、刘勰等)直接用这种“遗味”说,来论述音乐和诗文等艺术的某种“美感”要求。
二《乐记》的“遗音遗味”说,一方面,是对前代礼乐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编撰者又赋予其新的思想意义,应该从《乐记》的音乐观出发,来分析其“本义”,并进一步由此考察其对后代的影响。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很丰富,在此不能详论,这里只联系要讨论的问题,略作如下几点分析。
第一,《乐记》所持的是儒家的心性本体论的音乐观。
《乐记》一开始(《乐本篇》)就从儒家的心性学说出发,提出了“物感”说,或者说其“物感”说,是建立在心性本体论的基础上的。
《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这种心性学说乃是从两个假定出发,建构其“物感”理论的。
首先,它假定人生本来就具有一种“静”的天性,也就是“天理”,而同时又具有一种“感物而动”的“欲”的功用,亦即“静”是性之体,“欲”是性之用。
由此回到《乐记》开篇的论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可见,“物使之然也”的根据与前提,在于人本身有一种“性之欲”。
其次,它假定了这种“性之欲”本身即是一种“性之情”,只是“感物”之前处在“静而不动”的状态中。
《乐记》还分析指出了人的“感于物”的不同情感和“音声”的对应关系:“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摘要:《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先秦; 古典音乐; 美学价值;音乐与情感;功利性;和一、《乐记》的音乐美学观点(一)音乐和客观事物的关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
”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是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二)音乐和政治的关系。
《乐记》所体现的这种关系主要强调的是音乐要为政治服务。
“是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以愁,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三)音乐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正因为看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而儒家的理想政治是“礼治”,因而就进一步认为“乐理通伦理也”。
又说“唯乐不可以伪”;“得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最高的标准是“德”,发挥了“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论点。
这也恰恰是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所重礼的原因。
“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
纲纪既正天下大家。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魏文侯》篇……。
(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推重“君子”贬低“小人”,由此可以看出,《乐记》的基本立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于是得出等级制度的结论:“天尊自卑,君臣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五)礼和乐的关系。
礼与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从《乐记》表达的思想上来看,“礼”与“乐”是包含宇宙间万事万物,集一切学与术之大成的,二者相反适以相成,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六)音乐与礼相互结合,具有教化作用,并且应该为也能够为政治服务。
《乐记》的音乐思想

《礼记》中的《乐记》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 音乐美学著作,由 于诗乐关系极为密 切,实际上也是一 部重要的文学理论 著作,是儒家文艺 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乐记》中的说的 《乐记》的美学思想
《乐记》美学思想的影响
此外,《乐记》的文艺美学思想对《毛 诗大序》产生了直接影响, 《毛诗大序》 中的诗学观点是《乐记》中的音乐美学观 点声”与“音” 不是一回事,“凡音 者,生人心者也。情 动于中,故形也声; 声成文,谓之音。”
• 自然之“声”不同于 审美之“音”。声音 也还不是“乐”。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是也。知 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唯君子为 能知乐。”
——《乐记》
第二,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 的反作用
——《乐记》
第三,关于音乐的创作问题
《乐记》强调了音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
乐表现情感的特点, 盛而化神,和顺积中
应该是人的真实情 感的自认流露。
而英华发外:唯乐不 可以为伪。”
——《乐记》
中国古代艺术真实与西方的不同。
• 中国古代侧重于强调 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 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 一致。
•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 于艺术作品与现实生 活的一致。
“乐”是指配有歌、 与文学思想是完全
舞的诗、乐、舞统 相通的,而且直接
一体。
对文学理论批评产
生了影响。
第一,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提出“物 心 声
音 乐”的音乐本 源论。
注重外界事物对心 的感发
但在人性论上认为 七情乃是人心所固 有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声相应,故生 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 旄,谓之乐。”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魏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扩充了新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内容,创新了以“乐”为主体的美学概念与思想。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思想内容作者简介:魏松(1972-),男,重庆市云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1《乐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音乐美学思想体系,记载了关于音乐审美中的“心”、“物(声)”的关系,包括音乐审美情感范畴、音乐社会学理论和人性论思想。
由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是以“乐”为前提的。
所以,《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些选项、概念和范畴的分析与音乐美学思想早期的完整体系密不可分,并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固有特征。
一、“感于物而动”的美学思想《乐记》卷首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这段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了音乐中的“物-心-音(声)-乐”的构成因素以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明了“感于物而动”的“乐”的审美主体介于音乐审美中的“心”与“物”的运动中,反映了音乐产生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基础上的。
其音乐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在《乐记》的音乐思想体系中《乐本篇》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强调从情感产生和乐舞的形成来研究“乐”的产生,即制礼作乐的必要性。
这表明在《乐记》中,人之“性”,一则是与生俱来的心智感情的能力与“静”的特征,再则是具有“应感起物而动”的本能欲望,无论是在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还是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体验都需要节制人的欲望,否则就会堕落成性,这就是“制礼作乐”的必要性。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 词 : 《 札记 ・ 乐记 》 ;音 乐关 学;音 乐本 源 ;音 乐审 美;音 乐教化
中图分类号:J 6 0 1 文献标志 码:A 文章编号 :1 0 0 6 - 5 2 6 1 ( 2 0 1 3 ) 0 4 - 0 1 1 8 - 0 3
之为言也 ,长言之也 。说 之 ,故言之 ;言之不足 ,故
忧 。咩谐 、慢易 、繁文 、简节之音作 ,而民康乐 。粗 长言之 ;长言之不足 ,故 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不 】 。 叫 的表述 ,充分肯 厉 、猛起 、奋末 、广贲 之音作 ,而 民刚毅。廉直 、劲 知手之舞 之 ,足之 蹈之也 ”【 正 、庄诚之音作 ,而 民肃敬 。宽裕 、 肉好 、顺成 、和 定 了思想道德情感 对艺术的推动作用 。正是在这 种情 动之音作 ,而 民慈爱 。流辟 、邪散 、狄成 、涤滥之 音 感 的鼓舞下 ,诗 、歌 、舞 一面疏导贯通人 的 “ 血气 心 作 ,而民淫乱 。 ”【 】 即是说 ,不 同风格 、形态 的音乐 知” , 一 面存养并涵 咏天 、地 、人互参 的天地之性 , 超 会对人 心产生不 同影 响 ,激发起人们 不同的情感 ,并 越世俗和 自我 , 抵达精神彼岸 , 以完成对人性 的重铸 。 进 而影 响人们 的思维方 式 、行为方式 和社 会风气 。
天 中学 刊
J o u r n a l o f Ti a n z h o n g
、 , 0 1 . 2 8 NO . 4 Au g . 2 0 1 3
论 《 礼记 ・ 乐记 》的音乐美学思想
张 雪敏 ,邹婵 娟 b
(I .广 东海 洋 大学 a . 中歌 艺术 学 院 ;b . 寸金 学 院 ,广 东 湛 江 5 2 4 0 2 5)
《乐记》美学思想探析

《乐记》美学思想探析作者:闫雪敏韩诗晴田妮可杨雨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4期摘要:《乐记》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我们在研究《乐记》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乐记》本文,来探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乐记》;美学;荀子学派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基石,主张美是人性欲望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美的感官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
只要美的欲望符合“礼”就是合理的,对人有益的。
(合乎礼仪)因此,荀子学派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把人的欲望导向礼。
而从《乐记》现存的一十几篇来看,其基本思想,可以说是属于荀子学派的。
《乐记》成书不会再荀子之前,只会在荀子之后。
《乐记》是我國古代第一本专门讨论音乐的著作,但他的意义远远不仅限于音乐。
据史料记载,“乐”实际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所以,关于“乐”的理论也就是关于一般艺术的理论。
所以《乐记》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理论,还是儒家美学的重要经典。
《乐记》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是我们研究《乐记》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基本上可以说《乐记》与荀子学派的思想基本相同,所以就有人得出结论,说是《乐记》抄袭了荀子的《乐论》,相反倒是《乐论》抄了《乐记》的文字。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乐记》中,和《乐论》基本相同的文字,均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分散的出现在《乐论》、《乐象》、《乐情》和《乐化》四篇之中,完全没有顾及《乐论》的原文次序和结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就摘取一些塞进去,有时稍加改写,使之上下文相连接。
这只能说明《乐记》的作者在写作《乐记》时采取了引述《乐记》的文字。
如果反过来说,是荀子抄了《乐记》的文字,那就是说《乐论》是荀子把分散在《乐记》中的若干句子,抄了出来,然后加以重新编写,拼凑敷衍成文。
如果真是如此,很难想象,《乐论》能够一气呵成,具有严密完整的结构。
所以此般见解不得采取。
《乐记》既然大量引述了《乐论》,至少说明它的观点是同荀子一致的。
就是在《乐记》并未直接引述《乐论》原文的地方表现出来的观点,尤其是对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在实质上是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是一致的。
[其他论文文档]谈《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他论文文档]谈《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dbb0ed7de80d4d8d05a4fc5.png)
谈《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一、音乐能影响政治和社会(一)政治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好坏,不同的政治环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音乐。
所谓审乐以知政,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乐是政治思想的映射。
突出强调出音乐的重要性,并反映出现实生活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强调出音乐、政治密切关系,这种观点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社会发展历史,统治者的得失。
利用音乐的乐、怨、哀集中体现了政治的和、乖、困。
运用象征手法,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肯定了音乐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力,突出了和为美的音乐思想。
(二)社会功能音乐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影响,它能控制社会的治或乱,音乐有治理国家的功能,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所谓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利用音乐能影响他人的作用,来纠正社会风气。
在音乐的小天地中,君臣父子各为其纲,音乐有着一定量的教化作用,其人文道德观念浓厚。
还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的哲学理论,把音乐的谐和看做是宇宙天地间规律的体现,并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际阶级统治的基础,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将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音乐还有教化的作用,音乐也可以体现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在远古时期,民风开化,乐多粗犷,随着时代的发展,乐朝着雅乐不断改善,这不仅仅是乐的发展,同时也是民风不断进步的体现。
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音乐,所以每个朝代的民风也不同的,或浪漫,或庄重。
或典雅,或粗俗。
这些都是乐在每个朝代的不同体现。
因为人类在不断地进步,音乐也被赋予了时代的定义,从平民之乐到登上大雅之堂,乐在礼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不断增强它的教化能力,在服务政治的前提下造福百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
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是我国音乐美学的奠基石。
《乐记》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我国音乐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它的不少观点仍具有借鉴和审美价值。
一、《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音乐与人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载体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音乐的旋律,它能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产生深刻的体会。
《乐记》中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由此观之,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还具有不可分割性。
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都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心”因素决定的。
[1]“故形于声”中的“声”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自然
之声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就产生了“音”;而“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中的“乐”则是指在经加工处理之后的“音”中以舞伴之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割性。
“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不同的情感与感受,感受不同,产生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这种不同的感受与音乐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就是“感物而动”的结果。
《乐记》中对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明确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更多的是对音乐与礼相结合的一种肯定,即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支配,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从而使音乐这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附上了伦理道德的成分。
如《乐记》中写道:“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为能知乐。
”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音乐与情感,才能产生理性的音乐,才能使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支配和控制;而且只有处在理性的指导之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
另外,《乐记》就音乐与音乐的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说明:“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即音乐与人的修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只有那些懂得“礼”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深意。
《乐记》中“礼乐”并用的思想使得音乐与人的情感时刻都处于理性的统
帅之下,夸大了“礼”对人的教化作用,从而使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带上了功利的色彩。
“和”的音乐思想
“和”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审美标准,最早是由周太史伯提出的。
他认为各种事物之间是对立统
一、相辅相成的。
后来晏婴在史伯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心平德和”的音乐美学观点。
[2]《乐记》不仅继承了这些音乐思想,而且还对这些音乐思想进行了丰富,并将“和”作为评价音乐好坏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因素,并从音乐对社会的作用以及音乐自身的特征两个方面来论述“和”的作用。
《乐记》认为“和”是指音乐的和谐。
音乐创作需要一定的手法和原则,音乐作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和审美原则,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但是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就如古代《乐记》中,人们将“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并以“和”来平和人的心境、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抑制人的冲动与欲望,从而使音乐具有了美的内涵和形式,这既是衡量音乐的审美标准,也是音乐美的重要表现。
另外,《乐记》中还认为音乐中的“和”是神的旨意,是自然界神化的产物,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而与人的情感和审美需求无关。
这样看来,《乐记》中强调的自然界是产生音乐的物质基础,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但由于它否定了人的情
感对音乐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这种音乐审美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审美观。
音乐的功利性
《乐记》中强调音乐对人具有教化的功能,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易”,即音乐对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引导和影响作用,进而可以影响社会风气。
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教化作用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与影响作用。
[3]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 性之端也。
乐者, 德之华也。
”《乐记》认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德”的形成过程中,而德的形成关键在于懂礼乐。
因为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了社会的思想意识,而人的思想意识的关键在于德,“是故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唯乐不可以为伪。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有德君子”才能通过音乐纯洁自己的心灵、领悟做人之道。
由此可见,《乐记》中强调的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已经沦为达成“道”的一种手段,音乐已理性化为“德”之外衣,更是衡量一个人“德”之高低的标准。
同时,《乐记》中还认为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风气,也可以影响一个社会风气的形成。
如《乐记》中的“审乐以知政” “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等说明音乐具有改善社会风气、教化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等多重作用,这些都使得音乐披上了功利性的外衣。
“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功利性”是音乐本质所要探讨的根本问题。
事实上,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还要具有美的内容,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会使音乐陷入泥潭。
《乐记》中强调礼乐结合,过分强调音乐的功利性和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的观点明显具有偏颇。
但是,音乐中包含的内在精神因素确实可以影响人的意识,毕竟音乐是由人创作的,人的主观意识必然会影响音乐的创作。
在音乐创作与形成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作的手法与规定必然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人获得音乐灵感并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精神与含义。
另外,音乐的旋律还作用于人的听觉,使人对音乐旋律也产生一种体验。
《乐记》中对音乐的作用即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德”的形成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就是肯定了音乐对人的精神具有影响作用,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