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学中的意境概念
艺术学概念知识

艺术学概念知识一、艺术起源论1. 人类的童年:“人类的童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悟用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时,用以比喻蒙昧时代低级阶段,指的是人类史前文化的开始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
2. 人类的造物活动: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制造工具最鲜明体现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征,也可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 艺术产生的基础:①劳动造人,是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②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人,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4. 原始艺术的产生:①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②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就开始试图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艺术的起源,于是西方出现了文艺女神缪斯的神话,中国出现了夏禹的儿子启偷记天帝的音乐并带回人间的传说。
5. 众说纷纭的艺术起源说:①艺术起源于“模仿”,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
②艺术起源于“游戏”,仅从生理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③艺术起源于“表现”,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如汉代的《毛诗序》中就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④艺术起源于“巫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书中,最早提出这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也与巫术有关。
⑤艺术起源于“劳动”,19世纪末以来,欧洲大陆,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学家就广为流传。
劳动造人,也是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从艺术发生学看,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6. 对诸多起源说的综合思考:①艺术起源于人类实践活动。
②这些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侧面探讨了艺术的产生,有助于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美学 考试要点

填空、选择(不定向)、简答、论述1、审美的概念、定义、特征、类型:(1)概念: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2)、定义:审美客体指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的事物。
审美主体指具有审美能力,欣赏和创造美的人。
“审美”: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审视和观照。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3)、特征:1)直觉性:所谓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
所谓直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二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作者:任虎马阳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21年第07期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
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
”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
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的研究

然一体 的同构关系 。 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 形式 , 诗人对宇
三、 中国传统音乐与 中国诗歌的“ 意境” 联 系
中国传统音乐与诗歌的本 质都 是时间结构 ,节奏是生命时
间的基本存在形式 , 只有处于节奏 中的时间体验才是生存体验 。 音乐与诗歌都是时间性的艺术 ,都靠 内在 的节奏 反映出时间的
主体性变迁和流动 , 传达创作者瞬间永恒的生命感知 。 节奏和旋 律是音乐 的主要因素 , 是音乐 的生命。 抽象 的音符组合能够转化
极为丰富 , “ 意” 是 情 与理 的统 一 , “ 境” 是 形 与 神 的统 一 。 在 两 个
础 。当时对 于“ 和” 与“ 同” 两者之间到底谁是评价音乐 的标 准争 辩 了较长一段时间。之后 , 将 人文因素融人到音乐的审美中 , 抽 象出了“ 四和 ” 的概念 , 即“ 乐和 ” 、 “ 人 和” 、 “ 心和” 、 “ 政和” 。这个 关于“ 和” 的音乐审美观 , 对后世 的传 统音乐美学理论有 里程碑
2 O1 4 — 1 O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乐 舞 歌 赋
关于 中国传统 音乐中“ 意境’ ’ 的研 究
苏金萍
( 甘肃 中医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中国传统音 乐是指 中国人 运用具有本民族 自身特 色的方法、 采取本民族 固有 的艺术表 达形式创 造的、 具有本 民族 固有 艺术形态特征的音 乐。笔者作 为从 事 中国传统音 乐研 究的工作 者, 在本文章从 美学 中的“ 意境 ” 研 究、 关于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之深度探索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科学,涉及广泛丰富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境。
意境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细腻的概念,它表达了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是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灵魂所在。
本文将以意境为主题,探讨其内涵、特征以及与美学的关系,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艺术之美的奥妙。
意境,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集合,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形式与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线条、节奏、构图等元素的运用,传达着作者或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受,将其融入作品之中。
意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诠释,是作者思想、经验、情感的艺术凝聚体。
意境的特征具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然而,意境的传递却有着深层次的共通性,即美学意义的传达。
美学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的超越日常视觉感受的精神层次,它以一种抽象而敏感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如,一幅艺术家创作的油画,通过色彩的运用、形状和图案的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平静、浪漫或痛苦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审美的享受。
意境也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它往往是一种含蓄而模糊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它可能故意含糊其辞,以引发观者的个人联想和解读。
这是因为意境往往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艺术探索,会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死、爱恨、信仰等。
正因为意境是开放的、模糊的,它鼓励每个人的主观解读,使得每个观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悟。
意境与美学密不可分,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
美学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所传递的精神意义。
而意境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展示了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和深度思考,使之成为思辨、欣赏和理解艺术的桥梁。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它探讨和解释美的概念、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
在美学中,有许多用来描述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独特意境的名词。
这些名词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观念和美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一、“幽玄”幽玄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常用来形容具有深邃、雅致、精妙、含蓄的艺术氛围和品味。
幽玄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注重的是情感的内化和审美的幽默感。
它通过意境的建构和视觉符号的运用,透露出一种令人沉思和荡气回肠的情感体验。
二、“唯美”唯美是表达对美好事物及其呈现方式的欣赏和追求。
唯美强调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它预设了一种价值判断,追求通过艺术作品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考。
唯美可以表现在诗歌、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中,它的出现使得艺术不再只是呈现现实,而是通过审美的视角给予观众以启迪和感悟。
三、“深邃”深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用来描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度和内涵。
深邃意味着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它需要观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悟和理解。
深邃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冥想和探索的空间,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延伸思考。
四、“优美”优美是描述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和谐和舒适的感觉。
优美的作品通常具有精巧的构图和协调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除了视觉方面,优美也包含了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中所传达出的韵律和声音的美感。
优美的艺术作品可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难以忘怀。
五、“清新”清新是一种清爽、自然和轻松的感觉。
清新的作品通常带有清晨的露水、花香和风的拂拭,它们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
清新的艺术作品常常运用柔和的色调和自然元素,让人们能够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期待。
清新的艺术作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六、“浪漫”浪漫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梦幻色彩的情绪体验。
浪漫的艺术作品常常透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向往,它们以温柔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诱人和迷人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美学中的意境概念
【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通过考察意境概念的起源和分析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所具有的特征,来揭示意境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意境;音乐美学;审美;意境理论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追求,同时,意境也被尊为中国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具体说来,意境乃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源自于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同作为生活中加工、提炼所得艺术形象(客体)交汇之后融为一体所构建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不单单要求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以独特的形象来开启艺术想象,更重要的是指艺术作品给主体所带来的深刻的精神启示。
一、意境概念的起源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
在《道德经》里,老子以“道”来说明美,并用“大音希声”来作为比喻说明,“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即听却听不着的声音,所谓“大音”则是最美妙的音乐。
这里,老子明显是在借音来比喻“道”,来说明“‘道’
是属于感觉范围而又超出于感觉的东西”。
庄子则在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并还较早的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之后的意境论便是发端于此。
中国美学的意境论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确立于唐朝。
盛唐诗人王昌龄最早提出“意境”这一范畴,不过他的意境只是指诗歌创作的三种境界之一:“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简单说来,意境是对客观景物和主体情感的超越,是客观景物与主体情趣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即情景交融。
自从意境论在唐代产生之后,通过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探讨的角度愈来愈多样化,这就导致不同观点的涌现,最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意境的美学意义也逐渐明确,理论体系也开始初现端倪。
二、艺术意境
作为艺术审美范畴的意境,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所谓意境的“实”,是指直接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最基本表象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方法,是看得见的。
所谓意境的“虚”,则指间接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现象,是虚化不可见的,需依靠欣赏者的审美眼
光加以判断。
这两者紧密联系,保持着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透过“实”来领悟其“虚”,再通过领悟了“虚”来更充分地理解“实”。
在“虚”与“实”的相生之中,既可以让有限延伸出了无限,又可以让无限回到有限,这里所体现的乃是意境的产生过程。
第二,边缘交叉性的结构特征。
这里所谓的边缘交叉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艺术形态表现手法来看,不同的艺术形态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差异性,同一艺术形态中的意境往往综合了其他艺术形态的意境表现,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各种艺术形态在空间意识上相互交融,使意境多元化;从不同境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指的是意境同其他境界之间的交错和折射,艺术境界的美并不是单纯的,在艺术体现美的同时它也体现着“利”或者“爱”或者“权”或者“真”和“神”,它处于一种边缘的,交叉的位置,同时它又是独立的。
第三,“舒缓控制”的运动特征。
这一方面是指创造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身内在情感的起伏跌宕,也指艺术作品自身的运动形式,或浓或淡,或舒或缓,或静或动都为一定的内在节奏所控制,二者的运动是高度协调、韵律一致的,体现了意境的动态审美含义。
与此同时,这里所表达呈现的东西对于接受者而言是相对矛盾的东西,这也正是接受者所要体会和解释的东西,但这里所呈现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矛
盾,而是一种内在的张力,通过矛盾之间的相互过渡,接受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产生了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便是艺术作品的韵味。
三、音乐美学中的意境
音乐艺术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它是以“音响”的形式,通过“节奏、和声、旋律”等手段来构成艺术形象,这种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通过感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聆听者,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心体验出发,激发学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以美的意境影响人,以美的体验感动人,将技巧与情感体验糅合起来,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具体说来,这种情景之间的联想在音乐的抒情手法上称之为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这一写法比较含蓄婉转、曲折来回,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寄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两种。
寄情于景的典型代表作是谢耿先生所作的钢琴曲《霓裳羽衣曲》,在实际弹奏中采取密集的七连音和十一连音,手法快速连贯,一气呵成。
通过将力量集中在指间,手指紧贴琴键来回跳动,使得音色呈现出珠圆玉润之感,表现出水面粼粼的波光中浮动着的音乐。
钢琴曲《枫桥夜泊》则采取了融情于景的写法,通过用空五度音程模拟遥远、空旷的夜半钟声,并结合手指由里向外掠过琴键时所带有的若有若无般的音质结合朦胧虚无缥缈的音色表达出宁静、凄凉的月下情景。
由此可见,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
畴,不仅同样适用于音乐艺术,并且构成了音乐美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音乐创作者不仅可以通过音乐手段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体现着艺术作品的个体性,他还可以将文化的象征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使得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风味,表达出艺术作品的民族性。
作为音乐欣赏者和学习者,可以借助意境这个独特概念从美学视角来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取得更深刻、更符合人性特点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