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摘要: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

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

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

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

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

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

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

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论文)

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论文)

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

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迄今为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

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

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一、造型说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

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表情说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并与之相抗衡‎。

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

它倾向于主要‎地、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什么是音乐美学5篇

什么是音乐美学5篇

什么是音乐美学5篇第一篇:什么是音乐美学什么是音乐美学什么是美?美学的研究开始于柏拉图对美的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美学家都在苦苦寻求答案,寻找美是什么。

美的定义是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事物不存在一种叫做美的东西,事物身上只存在形象,形象与积极的审美感受(美感)、消极的审美感受(丑感)的联系不是绝对的,它有可能激发积极的审美感受,有可能激发消极的审美感受。

为什么有些事物能激发人的美感呢?这是因为审美是功利性追求的前提,在审美观没有发生变异的一般情况下,能激发美感的事物,多数都是对人有利的,如美味的食物、聪明温和的人(聪明温和的人在容貌上会有所体现,虽然不是绝对)、规律的乐音。

没有审美能力,人类将无法辨别食物的好坏,无法辨别聪明、温和的人与愚蠢、凶恶的人(智商较低的人、性格较坏的人在容貌上会有所表现),无法避免噪音对身体的危害。

什么是音乐?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什么是美学?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

什么是音乐美学?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音乐美学是从哲学-美学的高度,对音乐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具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点,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是音乐学学科中的具有哲学性的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探索音乐与数的关系,并提到音乐的“净化”作用;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强调音乐为政治理想服务,并将艺术模仿论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总结了前人的贡献,将音乐与人的感情相联系,并且首次指出音乐所具有的运动特征,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等。

音乐美学论文2篇

音乐美学论文2篇

音乐美学论文音乐美学论文第一篇:音乐的表达与情感传递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立于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

这种表达和情感传递是通过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和技巧来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的原理,以及它们对音乐美学的意义。

首先,音乐的表达是通过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动机等元素来实现的。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通过音符的高低、长短和连续性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或意义。

而和声则是由多个声部同时进行产生的,它可以通过和弦、和声进行等来表达音乐的复杂性和情感。

节奏则是音乐的时间性特征,它通过强弱、快慢和重复等手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节奏感。

动机则是音乐中的小主题,它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主题。

其次,音乐的情感传递是通过音乐中的表现技巧和演奏方式来实现的。

表现技巧包括演奏技巧和创作技巧,它们通过对音乐中的元素和结构进行利用和处理,来表达音乐中所要传递的情感。

演奏方式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图,包括演奏的力度、速度、音色和音响效果等方面。

这些技巧和方式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感人和富有表现力。

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对音乐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使音乐成为一种可以直接触动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使人们能够通过音乐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它们使音乐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娱乐的方式,还可以成为一种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和传递方式。

最后,它们丰富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和意义。

综上所述,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是通过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和技巧来实现的,它们对音乐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以及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第二篇:音乐创作与审美体验音乐创作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作曲家的创意和技巧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主题。

而审美体验则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通过听者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来实现的。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理论和方法,它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美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现方式,还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首先,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美学可以对音乐的元素、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理解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音乐美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进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

其次,音乐美学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音乐创作是一个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过程,而音乐美学可以提供创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运用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艺术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创作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声音和结构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音乐美学的研究也会对音乐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音乐美学的研究还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需要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艺术,音乐美学可以为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

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水平。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研究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音乐教育更加科学、全面。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现方式,还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同时,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和学习,并将其应用于音乐艺术实践中。

关于音乐的论文优秀2篇

关于音乐的论文优秀2篇

关于音乐的论文优秀2篇音乐学论文篇一浅析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音乐美学随着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丰富音乐发展及音乐发展形势的思想言论。

音乐表演艺术属于一个创造性和独立性的表现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时代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娴熟技巧和独特个性,具体体现了音乐艺术表演者的创造激情和审美意识。

所以,音乐美学对演奏者的音乐表演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研究的关系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

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

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

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

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

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主题:论迪里拜尔与吴碧霞演唱《一杯美酒》的区别。

摘要:《一杯美酒》是一首新疆民歌,它有它浓郁的民族特色。

演唱者们,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接受的艺术熏陶也不同,所以,在演唱同一首歌时,受个人的理解,演唱习惯,伴奏元素等因素音影响,产生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关键词:音乐美学吴碧霞迪里拜尔新疆民歌引言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年轻的学科,他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

他研究的是1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

2音乐的价值和功能3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4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5美学史的研究。

音乐美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着手:1心理学角度2社会学角度3心态分析学角度,进行分析。

当代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Dilber)和曹秀美(Sumi Jo),同为美声歌坛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亚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们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韩国,拥有近似的东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艺术成长经历。

然而,她们却在声乐作品演唱方面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并形成和确立了截然不同的个人演唱风格。

本文拟从两位歌唱家的个人生平入手,对其人生成长经历加以相应的比较;而后对照二者在演唱相同或不同的古典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和本国声乐歌曲时所采用的演唱速度、旋律音调、演唱技术、吐字方法、力度、歌唱音色和作品诠释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整体的综合比较,进而对二人的演唱风格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因素对歌唱家们的影响,继而探究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

笔者将声频分析法、音乐心理学、能力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交叉渗透到论文中,对迪里拜尔和曹秀美的演唱风格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力求“点面兼顾”、“客观理性”地给予中肯的评介。

声乐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它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用人的声音结合语调为表现手段,来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体现艺术美的歌唱艺术。

钢琴音乐美学特征思考与运用论文(共3篇)

钢琴音乐美学特征思考与运用论文(共3篇)

钢琴音乐美学特征思考与运用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关于钢琴音乐美学的思考音乐美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

什么是音乐美学呢?简言之,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美的规律问题”的学问。

其中包括音乐的起源、音乐表现的基本形式、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音乐的基本规律等多方面的问题。

音乐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

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审美、认识和教育三个方面。

首先是审美作用。

如果音乐不能使人产生美感,不可能产生聆听的欲望,也就不可能仔细辨别其中的各种深意,其他两种作用就会落空。

因此,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审美作用。

正因如此,音乐作品以塑造完美的形式,表现极为概括性的内容,以一定的情感、气质、情境为主,供人们自由联想。

音乐的教育作用体现在音乐家在作品中对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评价,如果这些评价被听众所接受,就能影响听众、教育听众。

音乐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听众对于作品中的感情表现不是以纯客观被动方式来接受的,他们总是以直接主观能动的态度来体验的,音乐的教育作用主要来自这种可引起听众情感变化的力量。

应该说,音乐在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人的内心世界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音乐正是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了声音的范围,是音乐同样具有认识作用。

当听众具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时,便会感到音乐中,时代的思潮和民族的风格留下了多么鲜明的印记,使人们能够真切地体验到人民的心声和民族的气质。

音乐与其它艺术结合时(例如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其认识功能达到最强。

这时两种艺术相互补充,音乐成为另一种艺术的感情体验,这种艺术则成为音乐的具体化,可以使人们得到生动而相当准确的印象。

毋庸置疑,在钢琴演奏中,对于作品文本自身风格内涵的诠释和表现,是钢琴演奏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演奏家,因为个人音乐修养、艺术修养、人文修养及生活经验和艺术旨趣的差异,使得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常常是各执己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姓名:赵雅琪学号:20091542 班级:汉语言文学0902 摘要:周训能用之,和乐如一。

“移风易俗,莫乐于安;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

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

荀子,著有《乐论》。

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乐合同,礼别异。

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

因为“乐”最终是体现“道”的,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

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音乐所起的“和”的作用,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了人心灵的净化与“和”,才会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记》认为,不但“乐”和“礼”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有关音乐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淫声”的论述。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

而“太平由实非由声”,则否定了音乐社会功能的无限性。

关键字:音乐美学社会功能孔子荀子《乐记》白居易音乐美学从诞生开始,就渗透着人的认识思维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思维与需要的关系,才有了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

虽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需要的实际性远远大于审美的表现性,而只有当创造以表现性审美为目的的感觉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不再被简单的定义为模仿的时候,表现的审美功能才得以显现。

古代文献中曾对《葛天氏之乐》做过如下描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本》,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长》,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段话来自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的文字描述,为我们描绘出原始先民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音乐和整个音乐生活的全过程。

这一远古的歌舞形式标明,“音乐是明显的与原始人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在这些关系基础上所诱发出的情感、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即音乐是与原始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更确切的说,原始先民们只知道运用音乐和运用到什么地方,只知道音乐对神有用,而不知道音乐本身是什么,不知道总结出一种音乐与社会直接相连的观念。

他们虽然相信神灵,但是并没有亲眼见到神灵。

他们所受遇的所谓所谓神灵给予的祸福凶吉,其实本身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后果,其本质是社会、自然现象。

只不过是他们还未充分掌握其规律、无能为力而已。

因此,他们认为的音乐对神有用,即音乐作用于神,其实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音乐作用与社会的观念。

”自然也包括它的社会功能。

而对人类音乐现象的认识,以至于总结、归纳出人类某一时期的音乐思想,这显然是人类在认识领域的一大进步,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由此看来,探讨音乐美学的历史本质,已历史存在为依据,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它的特殊存在和意义。

据有关史料显示,我国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相对成熟的音乐社会观念。

《国语郑语》记载:“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

”《泰哲》曰:“民之欲,天必从之……周训能用之,和乐如一。

夫如是,和之至也。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无一物讲……得乎?。

”史伯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天、人关系。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天”仍有意志,但已不再凌驾于人,因而少了人格神的色彩,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

第二,客观规律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断”。

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多,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事物也就不可能继续发展。

第三,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的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事物构成,音乐也不例外。

另外,史伯从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政治观点出发,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聪”周王之耳,即培养周王听取臣下不同意见的品德,而能妥善处理一切矛盾,达到“和乐如一”的“和之至”的境地,维护周王的统治。

在史伯看来,不仅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音乐的作用都在于“和”,“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移风易俗,莫乐于安;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是《孝经》引述孔子之言。

应该说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多思想家中,孔子深刻认识的音乐的功能,并将其教育作用放在突出的地位。

他认为,音乐有改造不良社会风气,盖在社会陈规陋习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道德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深刻的反映出孔子的音乐社会功能观。

“兴”即用诗歌起兴的手法“感发意志”、抒发情感。

这种情感本质是来源于人与社会直接或者曲折的联系。

“兴”是孔子对诗取源于社会情感实践的正视。

“观”即通过音乐“观风速之盛衰”,“观道德之状态”。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群”则进一步强调了诗歌的社会作用。

“怨”就是说。

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并不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

如果从孔子的整段话来看,这样说自然没有错。

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

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美感心理特点的这一分析的基础上的。

”他进一步认为:“在孔子看来,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包含理性的内容;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是情感活动;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美感活动不单纯是的人的活动,她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

这样来理解美感活动,是比较全面的,因而也是比较客观的,比较深刻的。

荀子,名况,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著有《乐论》。

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他说:“乐也者,和之不可变之者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之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礼”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级的人区分开来,“乐”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就是荀子所谓“分”的重要的社会原则,只有“分”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才能消除社会“争”、“乱”、“离”、“穷”的根源。

荀子认为,“乐合同”主要是通过音乐以影响人的情感而起作用。

人的“性”是天生的,“性”能产生好恶喜怒哀乐之情。

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

因而必须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和规范。

因为“乐”最终是体现“道”的,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

荀子说:“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

乐行而民乡方矣。

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

”荀子还认为:“社会效果的正与负,在于音乐内容的正与反。

”强调了音乐功能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作用。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其成像而治生焉。

”正声引起“顺气”,对社会的影响是“治”奸声引起“逆气”,对社会的影响是“乱”。

因而荀子又认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翙,从以磐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地象,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音乐所起的“和”的作用,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了人心灵的净化与“和”,才会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

荀子正视音乐来源于社会情感,认为人的情感源于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交往的关系中,音乐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可以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结构,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生产。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

它是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化。

《乐记》对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礼辨异,乐和同”六个字。

《乐记》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同文,则上下和矣。

……乐正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已矣。

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礼乐相济”是其论述的核心,这里不仅仅指它们在社会作用方面的相互依赖与相互补充,还指它们在内容方面也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包含的。

《乐记》认为,不但“乐”和“礼”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思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里所表达的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

《乐记》认为,音乐是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人的思想情感又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因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相连。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乐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因此,从一国的音乐中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风俗。

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阮籍,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著有《乐论》。

有关音乐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淫声”的论述。

首先,论述了“淫声”的特征和危害;“自后衰末之为乐也,其物不真,其器不固,其制不信,取于近物,同于人民,各求其好,恣意所存。

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童儿相聚以咏富贵,邹牧负戴以歌贫贱。

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

”,并进一步认为:“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

轻死,故有蹈水赴之歌;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

歌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背而去之,无不慷慨。

怀咏日之娱,抱长夜之叹。

相聚而合之,群而习之,靡靡无已。

弃父子之亲,驰君臣之制,匮室家之礼,废耕农之业,忘终身之乐,崇淫纵之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