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综述

合集下载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与未来发展音乐美学是一门探讨音乐艺术之美的学科,涉及到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和批评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了解其定义、性质、基本范畴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一、音乐美学的定义和性质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艺术之美的学科,涉及到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和批评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以下性质:1、跨学科性:音乐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相互交叉,共同探讨音乐艺术之美。

2、主观性与客观性:音乐美学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性表现在个人的审美偏好和感受方面,而客观性则表现在音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方面。

3、实践性与理论性:音乐美学既强调实践性,也强调理论性。

实践性表现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等方面,而理论性则表现在对音乐艺术之美的规律和本质的探讨方面。

二、音乐美学的基本范畴音乐美学包含许多基本范畴,以下是其中几个:1、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美学特征包括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音量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

2、音乐的意义:音乐的意义涉及到音乐的情感、象征、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传递文化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音乐的表达:音乐的表达方式包括歌唱、演奏、作曲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展现出音乐的不同美感,传达出音乐家的情感和思想。

三、音乐美学的应用音乐美学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1、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音乐美学的实践之一,作曲家运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的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音乐美学在音乐欣赏中也有重要作用,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通过了解音乐的美学特征和意义,观众能够更深入地领略音乐的魅力。

3、音乐教育: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音乐教师提供理论知识,还指导他们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通过教授学生音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范畴,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美学——精选推荐

音乐美学——精选推荐

⾳乐美学1.⾳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和⾳乐学相结合是⼀门交叉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其基本特点在于⾳乐学和美学的结合。2.⾳乐美学研究的具体课题:1、关于⾳乐本质的研究。2、关于⾳乐本体的研究。3、关于⾳乐实践的研究。4、关于⾳乐功能的研究。5、关于⾳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6、关于⾳乐美学史的研究。3.⾳乐美学的研究⽅法:1、哲学的⽅法。2、⼼理学的⽅法。3、社会学的⽅法。4、20世纪现代⾳乐美学在研究⽅法上的新扩展。4.感性:即与⼈的知觉、感觉、情感等⼼理⾏为有关。5.⾳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然性--创造性(与⾃然声⾳⽐较),所谓创造性,是在⾃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的⼀种突破。2、⾮语义性--表情性(与语⾔⽐较)。6.⾳乐感性材料的⾮对应性特征:1、⾳乐感材料的模仿性:⾳乐中的模仿主要是指⾳乐的⾳响模仿现实⽣活中和⾃然界的其他声⾳,也就是通过声⾳来表现声⾳。唢呐曲《百鸟朝凤》,笛⼦曲《荫中鸟》,⼆胡曲《空⼭鸟语》,肖邦的《降D⼤调前奏曲》2、⾳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性:所谓象征,即⽤⼀种现象去表现另⼀种在外形上和它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或相近的现象。德彪西《⼤海》⽤定⾳⿎的弱奏(PPP的⼒度)象征⼤海的平静。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第七交响曲》⼩提琴协奏曲《梁⼭伯与祝英台》格⾥格在《培尔⾦特》第⼀组曲冼新海《保卫黄河》。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舒曼《降B⼤调第⼀交响曲》潘德列茨基《祭⼴岛受难者的哀歌》。

7.⾃然⾳响:也称⽇常⾳响,⼀般指⾃然界或⼈类⾃然⽇常⽣活中发出来的⾳响。8.语⾔⾳响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是⼈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种表述概念、传达思想的声⾳符号。9.⾳乐形式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它是构成⾳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好安排。10.⾳乐形式的基本要素:要确定⾳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先必须以作为⾳乐感性材料声⾳之特征为依据。包括⼒度、速度、节奏、⾳程(包括⾳⾼)、等基本要素。它通过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以及现代作曲法等⼀系列组织⼿段,把各类基本要素综合在⼀起,从⽽体现出⼀个独特的、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形式整体。

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

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

・艺术研究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杨 润1 乔钟乐2(1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2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10000)摘 要:本文对二人转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发现研究二人转的期刊论文从2006年开始有了显著增长。

同时,本文也对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二人转;起源;审美二人转在中国音乐词典上的释意为:“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有两百多年历史。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女孩,对二人转的记忆就是二人转的小戏班。

十几年前,在并不发达的家乡,似乎不论什么都跟不上大时代发展的脚步,但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让东北的传统文化变更得慢一些。

虽然如今的家乡里也没有小戏班演出了,但庆幸的是,笔者的记忆里有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带着对记忆中二人转的怀念和黑土地的热爱,笔者决定写这篇综述。

并通过中国知网、读秀这两个网站进行综述的文章和著作的搜索整理。

1 二人转音乐研究文献统计1.1 期刊论文对2014年以及之前的文章进行整理统计,共查找到学术论文63篇,2006年之前共17篇;2006年以后共有46篇。

涉及的期刊有《戏剧文学》《北方音乐》《中国音乐》《戏剧之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音乐期刊。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曲牌、唱腔研究、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4年以前的硕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0篇相关论文。

分类如下:(1)二人转音乐审美研究,共2篇: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李鑫宇《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

(2)二人转唱法研究,共3篇:邢珊珊《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咬字吐字”技巧及其特色》;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钱芳《二人转与二人台演唱方法比较研究》。

(3)现状研究,共2篇:李露《地方剧场二人转现状研究—长春市和平大戏院个案剖析》;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衡蓉蓉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心说"等一些理论对我国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有着较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作为他具有叛逆精神的理论体系之组成部分,其"琴者,心也","声音之道可与禅通"等是我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直到现在仍对我们的音乐理论和实践还产生着影响.我国学者从一些角度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但是也有一些不足.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衡蓉蓉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1
【相关文献】
1.从《琴论》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J], 胡健;张国花
2.浅谈以李贽为代表的反"淡和"主情思潮的音乐美学思想 [J], 孙杨
3.论李贽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批判 [J], 刘莉
4.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①--“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四 [J], 徐海东
5.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J], 张映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08(2)班第一章音乐的材料P1-3音乐美学①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②它从美学和艺术哲学的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体的基本规律的研究,是音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

③是美学和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P3哲学基础音乐美学与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牵涉到基本的哲学立场,历史上和当代音乐美学思想,无不是立足于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的。

P4心理学的方法音乐艺术与人类所从事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是人的主体行为,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

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即创作—表演—欣赏,都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

P5社会学的方法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都对音乐的社会性质予以高度的重视,对音乐的社会本源与社会功能等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理论研究的基础学科,必须把音乐的社会性质纳入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中,否则就会使音乐美学的研究变成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从而失去研究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

(音乐美学基本方法有哪些?)综上所诉,哲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方法的综合,构成音乐美学研究方法的整体。

P7-8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以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展开的。

音乐的感性材料是什么?它的基本属性是怎样的?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规律是怎样的?音乐的形式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容?P8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音乐作品是怎样产生的?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表演家如何把音乐谱转化为音响?听众是如何感受音乐的?这些都涉及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客体,它与主体的关系问题。

P8-9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音乐的功能?)通常所说的教育、认识、娱乐以及审美的功能的关系究竟怎样?音乐的功能当中哪些具有社会倾向性,哪些不具有社会倾向性?音乐功能的历史持续性和变异性是怎样的?音乐本体、音乐实践和音乐的功能,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P11非自然性—创造性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是一种创造性的音响。

《音乐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AestheticsofMusic总学时:32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音乐学本科班(声乐、器乐特长学生)先修课程: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音乐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美学基础及其与一般美学的关系,掌握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思想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法,了解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美学流派,从而提高思维思辩能力、音乐认知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体悟能力,懂得运用音乐批评的基本方法和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培养开阔的艺术视野,从而成为人格健全、品性高尚、富于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什么是音乐美学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与哲学、美学以及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指导学生掌握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0-1研究有关音乐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0-2音乐美学研究对象0-3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重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难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第1章音乐的感性材料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把握与理解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

1-1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1-2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1-3音乐感性材料的现实基础重点: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难点: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第2章音乐的形式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掌握音乐形式构成的基本组织依据,理解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2-1音乐形式的构成2-2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2-3音乐形式美的法则重点: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音乐形式美的法则难点:音乐形式美的法则第3章音乐的内容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内容,了解音乐内容的基本含义及其复杂性;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理解音乐中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尤其是音乐中的情感内容。

音乐美学通论

音乐美学通论

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解读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备受关注,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音乐艺术,并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相结合,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深入了解不同音乐艺术元素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在进行结构创新以及元素有效重组的过程中,全面彰显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音乐美学概述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内涵为基础,其理论性和应用性比较强。

同时,音乐美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合作,进一步提升音乐美学的社会地位。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音乐美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可以进一步彰显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的过程中,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理论发展得更加完善。

部分学者认为,音乐美学能够为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拉近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距离,理顺艺术表演、音乐创作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全面彰显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及本质特征。

从微观视角来看,音乐美学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音乐美学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

在社会生活中,公众需要通过艺术表现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协调,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

部分思想感情相对比较模糊,音乐艺术能帮助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现个人情感,并以个人的主观认知为基础,实现主观情感与客观理性的有效结合,在对个人的情感进行概括、总结以及抽象、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音乐美学的艺术动态性较为显著。

节奏、音调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艺术元素得到了系统协调,全方位展现着个人的情感及思想,这些元素的敏锐性较高,根据音乐美学理论,对这些音乐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社会科学,其以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艺术规律的探索为基础,进一步凸显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深入剖析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进而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思想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本质。

“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音乐美学”“音乐哲学”范本1.引言本文档旨在探讨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其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音乐的审美特征、表达方式以及音乐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增进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2.音乐美学2.1 音乐的定义与特征2.2 音乐的审美价值2.3 音乐的创作与表达2.4 音乐的风格与流派2.5 音乐的演绎与演奏技巧2.6 音乐的聆听与评价3.音乐哲学3.1 音乐的哲学思考3.2 音乐与人生哲学3.3 音乐与情感与情绪3.4 音乐的象征与意义3.5 音乐的存在与实践3.6 音乐与社会与文化4.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4.1 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4.2 音乐哲学与音乐素养培养4.3 音乐美学与音乐创作教育4.4 音乐美学与音乐欣赏教育4.5 音乐哲学与音乐演奏教育4.6 音乐美学与音乐评价标准5.附件附件1:经典音乐作品欣赏列表附件2:相关音乐美学及音乐哲学篇目推荐注释:1. 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的审美特征、价值以及创作表达等方面的学科。

2. 音乐哲学:研究音乐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音乐的象征与意义等方面的学科。

3. 音乐的审美价值:指音乐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4. 音乐的创作与表达: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表达形式。

5. 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指音乐作品在音乐形式、技巧、风格等方面的分类。

6. 音乐的演绎与演奏技巧:指音乐作品在演绎和演奏过程中所应用的技巧和艺术手段。

7. 音乐的聆听与评价:指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和评价标准。

附件:附件1:经典音乐作品欣赏列表- Beethoven的《命运交响曲》- Mozart的《第四十交响曲》- Chopin的《降E大调夜曲》附件2:相关音乐美学及音乐哲学篇目推荐- 音乐美学导论(作者:X)- 音乐哲学简介(作者:Y)- 《音乐的哲学思考》(作者: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综述 王宁一 《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思考》《音乐研究》1991年第3期 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无非是指这门学科应该研究什么和不应该研究什么的问题。对于一门学科来说, 弄清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无疑具有首要的奠基性的意义。它是规定该学科的性质、任务、范闹、结构层次、存在方式兼及研究方法, 足以影响自身立意谋篇、发展道路的头础理论, 亦即关于理论的理论或谓元理论, 既友现为研究的起步点, 又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对于对象问题尽可能全而的把握当是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 顾名思义, 说音乐美学以音乐为对象, 这大概不会引起什么疑义。这个判断似乎一次性地将一切非音乐排除于我们的视野之外。音乐艺术实践是音乐美学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一般美学界在讨论白己的研究对象时, 关于以艺术为中心, 还是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那样旷日持久的论争, 在音乐美学界似乎从未发生过。因为名称本身已限定于音乐之中了。然而, 正是为了研究音乐, 仅就音乐论音乐是不成的, 必须懂得它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好比我们要了解一片树叶. 就必须懂得树枝,树干,树根、以及它赖以生长的这裸大树的周围环境一样。 音乐美学的研究课题, 大致可分属如下四个方面: (一)、音乐立典审美实践的总体研究 诸如音乐的存在方式, 音乐的本质, 音乐的美与美感,音乐的特殊性等全局性的课题 (二)、音乐实践诸环节及其关系的研究 包括音乐创作, 表演的心理基础和实践机制,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音乐语言、音乐风格音乐批评等。 (三)、音乐自身与它的系统环境(社会) 的关系的研究 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音乐的阶级性、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价值等。 (四)、音乐美学的沿革与反思 以上只是粗略的列举、事实上课题可以是层出不穷的。因此, 为了再求概括, 一般美学界也曾根据历史与现状, 分为美的哲学, 审美心理学, 艺术社会学, 也不失为一种大致的划分, 但三者绝非并列关系, 所以叶纯之、蒋一民的《音乐美学导论》中提出异议说: “其实它涉及的范围还要广、它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关系, 要完全划清界限是很困难的” 。 二.叶纯之 蒋一民 《音乐美学导论》绪言 《音乐艺术》1984年04期 音乐美学到底研究什么,从历史上来看, 意见并不一致。大体上说, 不外乎两大类。第一类致力于音乐本身, 将它作为一种自立的艺术, 从而研究音乐中的美, 它与现实美的关系, 音乐美的标准、价值等等。这称为“ 自律论”派, 也可以说, 这样就将音乐美学解释为关于“ 音乐美” 的学问另一类则着重研究音乐与外界的关系, 如音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特别是与人的情感的关系。这可以称为“他律论”派, 或者说是, 音乐美学等于“ 音乐“的“ 美学” 。此外, 当然也有折中的, 或两者均研究, 但又各有偏重的情况。我们的初步看法是: 要弄清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 最好从它与其它有关科学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才能说明问题。音乐美学其实是处于双重隶属的状态。首先, 音乐美学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 一个部分。其次, 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 一个部分。它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音乐中有关审美方面的最根本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 三.何乾三 《什么是音乐美学一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1981年第三期 美学这门科学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它的对象问题至今还在争论, 音乐美学也不例外。下面仅举几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德国音乐学家古尔力特新编的厂《里曼音乐百科辞典》中说: 音乐美学的对像范围,“ 一方面包括音乐的艺术作品及其丰富而全面的价值内容(作为客观的方面、; 另一方面包括音乐听觉的接触(体验的方式)( 作为主观的方面) ” 。美国音乐学家威利阿佩尔主编的《哈佛音乐辞典》则趋向于这样的定义: “音乐的美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的感官和理智的关系的学科’,在《音乐美学》中, 日本音乐学家野村良雄强调: 音乐美学“ 是特别把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探讨, 以货关于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方法的问题作为目己的课题的’, 。苏联音乐学家克列姆辽夫. 在他的《音乐美学问题概论》中, 则认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特别是现实在音乐中的反映道路(即反映过程的实质问题), 应该特别受到重视。波兰音乐学家卓非娅丽莎提出: 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不仅要研究音乐与其它艺术共有的规律, 还应该特别贡视研究音乐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特殊性在《论音乐的特殊性》一书中。她把裔乐特殊性的研究贯穿在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价值、音乐的创作过程等各个方面。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 一、音乐学家们之所以强调研究音乐美学的某一方面, 是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分不开的。一般说来, 从哲学角度出发, 就主张研究音乐与现实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就强调研究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等心理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就认为应该研究音乐的价值、功能等等。二、音乐学家们所强调的几个方面, 确实是音乐美学范畴内的问题; 他们所采取的几种角度也是切合音乐艺术的根本性质的, 是必要的。他们的主张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事实上, 音乐美学研究的几个方面都是互相牵制的。如果我们把音乐美学的对象仅局限于从一种角度出发, 只着重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恐怕就难以比较深入地研究音乐的本质规律。

。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综述 赵宋光 《关于音乐美学的基础、对象、方法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1 年第4 期 音乐美学应当以哲学为基础,而这种哲学基础,我想应当不仅仅是认识论, 而是从人类本质论分化出来的认识论,驾驭论,价值论三个领域的联结。这三个哲学领域, 简括地说, 认识论思考存在的真如何推移到认识的真, 克服谬与愚, 驾驭论思考目的的善如何推移到行为的善, 克服拙与害, 价值论把这两个领域的成果合在一起, 思考对于现实中的价值肯定否定应当如何回答才不致否定真善美肯定假恶丑, 如何培育放锐准确的审美能力以支持宏伟精巧的立美创造。这三者的联结, 才是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上建立美学理论, 艺术可以界定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对象化, 而裔乐则是人类审美意识在音响客体中的对象化。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在美学方法中最带原则性的一条是, 必须把音乐作品的形式形态结构放在同人类立美审美活动的关系中, 作为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成果和活化依据来考察。按这原则来进行分析, 我想可以把音乐作品的存在与音乐文化现象的存在作一种区别: 音乐文化现象是包括立美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在内的, 而音乐作品则仅作为立美活动的成果和审美活动的依据而存在, 其存在形式形态是受立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制约规定的, 又秉有激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功能, 但其存在是物态化的存在, 不包括生理心理活动作为其组成部分。按这方法, 阐述形式内容关系的难点, 探讨音心对映关系的表述失当等, 都比较容易获得解决。

二.韩锺恩 《音乐美的构成方式——音乐美学对象总体构想》 1.关于“音乐语言”的转换与生成。 在由实体世界通过音乐方式到观念世界的总的转换过程中, 发生着一系列不同性质的转换,和一系列不同状态的生成,以及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对应。。如果以马克思所言人类四种并列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方式—逻辑、抽象语言—关于科学关于真 艺术方式— 审美、意象语言—关于艺术关于美 宗教方式—信仰 幻象语言—关于神学关于彼岸 实践一精神方式—操作、直觉语言—关于伦理关于善恶为前提的话, 则音乐方式便与艺术方式形成种属关系。由于艺术方式的语言性质所 在” , 从而决定了以音乐的方式去把握实体世界必定要以经验对象( 人对事实或事件的态度的体验) 为其表达对象, 并以适合于对经验对象的表达为其特性语言。 2.关于“音乐符号”的意义及阐述 符号是由人创造的一种有象征意义的载体二因此符号也就是对人的一种确证; 同时,符号一旦产生也反过来制约人. 因此人创造符号也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限定。任何符号都是人的观念、行为的一种浓缩、凝固与外化、物态化; 反过来, 人的观念、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某种符号的泛化、活化与内化、精神化。因此, 在整个人类文化历程中, 两者互为层递: 人是符号a— 理式的载体— 人的自然性, 人是符号b —实物的载体—人的文化性, 物是人的符号a—人的工艺性载体— 工业界 物是人的符号b —人的观念性载体—文化界 可见, 音乐作为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性符号, 它所包容着的“ 人” 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由此, 所谓〔客体/ 符号〕意义的模糊性、多重性与〔主体/ 人〕阐释的不确定性、多解性, 其实质就是反映出“音乐符号 之真正内涵— 人的音乐审美本质力量的自我冲突与碰撞. 3.关于“音乐信息”的传导与反馈。 “音乐信息”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信息从信源出发,经人编码,以符号负载。由信道传递给信宿再通过人来解码。由此收发双发便在一个共同的信域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在“音乐信息” 的交流场 中, “音乐信息” 的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指代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通过“ 音乐信息” 传导的“ 增一减” 与“音乐信息” 反馈的 断一续” , 都会在根本上影响“ 音乐信息” 自身功能的正常与否, 即 音乐信息 自身价值的大小与上述诸功能传导的“增一减” 、反馈的“ 断一续” 是互有因果的. 以上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指代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音乐功能,都必须通过“音乐信息”的传导与反馈而效发出来,从而使作为人的音乐观念导体的“音乐信息” 经过“音乐语言”的整理与“音乐符号”的表征而表达音乐的意义、进而人的意义,世界的意义。 三.韩锺恩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期 就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来说,对传统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问题是这样的整合, 无论在理论的深化, 还是在关系的简化, 都必须有相应的哲学表述和美学诠释, 如果仅仅是逻辑关系的对应,则一旦与实际的音乐音响以及人的感性直觉经验相关联, 无疑会导致感性环链的缺失, 进而, 引发理性环链的断裂。目前, 虽然有些研究就是从哲学问题出发来关联音乐美学问题的, 但是却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就是如何通过这样的研究来揭示音乐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原因, 或者说, 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根本意义的目的: 揭示音乐之所以是音乐的终极存在。 四.茅原 《未完成音乐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音乐美学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与音乐学的方法是必须要用的方法。 缺少哲学思维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而缺少音乐分析的方法就不能认识现象。认识本质却又是从认识现象开始的,连现象都不能认识就谈不上掌握本质。所谓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是方法问题。实际上,没有不可以使用的方法,只有用得恰当与否的差别。“哲学不能从它从属的学问——数学——采取自己的方法”。(黑格尔《逻辑学》)这只能理解为:不能仅仅依靠数学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 2.音乐美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参照系。 哲学,文艺学,历史学,地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学,音乐形态学,民俗学,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技术理论,音乐史,老三论,新三论的研究成果,都有助于音乐美学研究的参照系。此外,我们还要借助于工具,手段,比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数据,语文工具如古汉语,外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