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摘要: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

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

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

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

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

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

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梁祝》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代表性爱情故事,其历史与文化沉淀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经典题材。

在音乐领域,由上海交响乐团创作的《梁祝》交响音乐,作为新一代的音乐美学范例,由于其出众的音乐赏析价值,一直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热烈追捧。

本文将就这一经典音乐作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安排、音乐时空的表现方式、音乐的情感性。

《梁祝》交响音乐的结构安排非常完整,由“序曲、主题、延续、架设、发挥、高潮、结尾”等部分组成。

其中,“序曲”表现出清丽的旋律,让听众在入园后就深入感受到“金燕子”的清新态度;“主题”部分则采用交响乐团演奏的方式,切入到爱情主题,用美妙的旋律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相比之下,“延续”部分使用异乐器和和声,以深邃的音乐刻画了梁祝心中的思绪;在“架设”部分,则运用量感强、速度快的狂热音乐,为梁祝爱情带来了更为紧张的气氛,同时也为听众营造出戏剧的紧张感;进入“高潮”部分,乐团技巧大放异彩,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中,使人热泪盈眶;结尾部分则将梁祝的故事画上圆满的句点,以经典传统的方式,再次让听众感受到梁祝爱情的真谛。

此外,《梁祝》交响音乐还通过音乐时空的表现方式,展现了恢宏的音乐景观和深邃的情感内涵。

音乐中取材自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交响音乐的特点,从很多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比如配器上取材于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高胡、唢呐等,与竖琴、提琴等西洋乐器的混合使用,形式上体现了中西部分地区音乐的共鸣。

另一方面,音乐中交替地使用缓、快两种节奏形式,使听众随着音乐的旋律流转而感受到音乐时空之间的感受体验。

最后,音乐的情感性也是《梁祝》交响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分别通过旋律、和声、速度等元素,将爱情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中国民间爱情的真正内涵。

比如曲目“金燕子”使用柔和、清浅的音乐形式,表现出祝英台纯洁、柔美的形象;而曲目“掀起你的盖头来”则使用了饱满、激情的音乐,表达了梁祝两位热烈的情感。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5篇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5篇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5篇第一篇:流行音乐赏析论文流行音乐赏析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经典的流行歌曲已经被掩埋,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对流行音乐则有着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虽然自己是90后的人,而且大部分和我同年龄的人也许都喜欢那些比较花俏充满动感的音乐,而我自己却仍旧很喜欢邓丽君的歌,还隐约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常听着邓丽君的歌,《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总是感觉她的声音是如此美妙。

而现在的自己仍经常保持着童年的那份欢愉与童真来欣赏邓丽君的歌,因此自己想通过论文来介绍一下自己童年的那种甜蜜的声音——邓丽君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

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

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1953年1月29日,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的三合院中,邓丽君出世。

至于“邓丽君”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由于父亲邓枢听从袍泽建议,以“美丽的竹子”之意,为这个小女儿取名为“邓丽筠”,但因为后来大多数人都将“筠”字误念成“君”,所以顺口就以“邓丽君”为艺名,她的英文名字则是“T eresa Teng(特丽莎·邓)”。

邓丽君是在全球华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歌手之一。

而且作为一名横跨亚洲与华人文化圈的超级巨星,邓丽君的歌唱技巧与天赋早就是公认的事实。

除此之外,邓丽君的语言天分亦备受肯定,包括普通话、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语、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和基础的马来语,她都能朗朗上口。

回头看邓丽君的童年与少女时代,可以发现邓丽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努力克服各种环境的劣势与折磨后,充分掌握机遇与命运,并且一点一滴积累出的成果。

也因为如此,相较于太多人在爆得大名后的忘形与放肆,邓丽君却格外珍惜这个全家人共同奋斗的成果,一步步地将努力转化成迈向未来坦途的养分,更凸显一个巨星的诞生绝非偶然。

音乐美学论文2篇

音乐美学论文2篇

音乐美学论文音乐美学论文第一篇:音乐的表达与情感传递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立于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

这种表达和情感传递是通过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和技巧来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的原理,以及它们对音乐美学的意义。

首先,音乐的表达是通过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动机等元素来实现的。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通过音符的高低、长短和连续性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或意义。

而和声则是由多个声部同时进行产生的,它可以通过和弦、和声进行等来表达音乐的复杂性和情感。

节奏则是音乐的时间性特征,它通过强弱、快慢和重复等手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节奏感。

动机则是音乐中的小主题,它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主题。

其次,音乐的情感传递是通过音乐中的表现技巧和演奏方式来实现的。

表现技巧包括演奏技巧和创作技巧,它们通过对音乐中的元素和结构进行利用和处理,来表达音乐中所要传递的情感。

演奏方式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图,包括演奏的力度、速度、音色和音响效果等方面。

这些技巧和方式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感人和富有表现力。

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对音乐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使音乐成为一种可以直接触动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使人们能够通过音乐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它们使音乐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娱乐的方式,还可以成为一种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和传递方式。

最后,它们丰富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和意义。

综上所述,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是通过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和技巧来实现的,它们对音乐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美,以及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第二篇:音乐创作与审美体验音乐创作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作曲家的创意和技巧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主题。

而审美体验则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通过听者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来实现的。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理论和方法,它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美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现方式,还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首先,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美学可以对音乐的元素、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理解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音乐美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进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

其次,音乐美学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音乐创作是一个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过程,而音乐美学可以提供创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运用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艺术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创作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声音和结构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音乐美学的研究也会对音乐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音乐美学的研究还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需要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艺术,音乐美学可以为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

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水平。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研究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音乐教育更加科学、全面。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表现方式,还可以指导艺术家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同时,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和学习,并将其应用于音乐艺术实践中。

音乐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论文浅论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音乐美学的社会功能姓名:赵雅琪学号:20091542 班级:汉语言文学0902 摘要:周训能用之,和乐如一。

“移风易俗,莫乐于安;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

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

荀子,著有《乐论》。

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乐合同,礼别异。

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

因为“乐”最终是体现“道”的,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

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音乐所起的“和”的作用,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了人心灵的净化与“和”,才会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记》认为,不但“乐”和“礼”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有关音乐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淫声”的论述。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

而“太平由实非由声”,则否定了音乐社会功能的无限性。

关键字:音乐美学社会功能孔子荀子《乐记》白居易音乐美学从诞生开始,就渗透着人的认识思维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思维与需要的关系,才有了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

虽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需要的实际性远远大于审美的表现性,而只有当创造以表现性审美为目的的感觉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不再被简单的定义为模仿的时候,表现的审美功能才得以显现。

古代文献中曾对《葛天氏之乐》做过如下描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本》,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长》,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关于音乐的论文优秀2篇

关于音乐的论文优秀2篇

关于音乐的论文优秀2篇音乐学论文篇一浅析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音乐美学随着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丰富音乐发展及音乐发展形势的思想言论。

音乐表演艺术属于一个创造性和独立性的表现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时代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娴熟技巧和独特个性,具体体现了音乐艺术表演者的创造激情和审美意识。

所以,音乐美学对演奏者的音乐表演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研究的关系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

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

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

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

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

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论文

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论文

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论文他律论是与自律论相对而言的,二者在音乐本质认识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他律论看重音乐的内容,强调音乐的内容美,也就是说他律论者提倡“情感论”,认为只有把这些精神性的内容注入到音乐中,并使其表达出情感的因素,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美。

他律论认为音乐的规律和法则并不是靠音乐自身去维系和制约的,它还要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是他律的。

他律一词,在康德哲学中是用来指人的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它不是由客观事物等外在的规律因素所决定的。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本身就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达,它总是脱离音响结构这些外在形式束缚的某种东西。

这种东西主要就是指人类的情感,即音乐的内容。

正是这个情感、这个内容决定了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了音乐的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律论强调内容,注重精神,它强调音乐是情感的完美表现。

所以音乐的内容就是形象、情感、精神特征,其中以情感尤其重要。

情感论美学作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由众多理论体系和审美观念所构成的一支强大美学阵营,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却很短暂,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单一。

意大利当代著名音乐史学家恩里科·傅比尼在其所著的《音乐美学史》中,将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情感论音乐美学似乎是出现18世纪的一种美学观念。

自律論音乐美学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数”的比例关系来解释音乐美的做法,这就蕴含着某种偏重于形式的要素,强调音乐自身客观属性的音乐美学观念。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被人们誉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人们通常把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们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到“数”的关系中去寻找。

毕达哥拉斯将其绝对化,并将其认为是音乐的本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律论与他律论
内容提要:在音乐美学认识功能的讨论中,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悖的两种观点,即自律论与他律论两派观点各执一说,长期对二。

本文论述了两者的发展的源起,并举例说明中西两方对两论的侧重。

关键词:自律论他律论源起侧重
在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对音乐美的本质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美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与解释,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美学研究中,出现了黑格尔、康德等人对音乐美学问题称得上详细而周到的,且对后人产生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

正是因为这一点,在19世纪对十音乐美的本质的探讨出现了受黑格尔美学思想影响,以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从康德美学中寻找支点,以汉斯立克、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自律论,这两种派别使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讨论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

他律论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是来自音乐以外的东西,即人类情感,感情就是音乐的内容,情感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

它强调音乐的内容美,认为只有把精神内容表现十声音,音乐才能提升为真正的艺术。

而自律论则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什么东西,而是在音乐自身,音乐的本质只能在音响结构自身中去理解,只能从音乐自身去把握。

中西方在历史上对两律的探索都很早。

仅以中国来看,如《管子》论律,《乐记》论乐,分别是论自律和他律的,都在两千年以上。

但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上,中国和西方就分道扬镳了。

中国主他律,西方主自律。

音乐史家张世彬认为:“中国音乐以意为主,故接近哲学;西方音乐以音为主,故接近物理学。

”这话大体上说出了此种分别的情形。

中国是重内在价值的国度,以诗教为最甚,并影响到音乐、绘画,都讲究意境、风骨、神韵等内在的价值。

即使讲内外兼顾,也侧重内在。

重内在价值的探寻,促使我国音乐在历史上偏向他律的发展,而西方却奔向自律。

他么使单音音乐走向复调;复调由“奥尔加农”走向“迪斯坎图斯”,然后走向主调;和声由传统走向现代;调性有确立又到多重或瓦解等。

这不是说西方不讲他律,中国不讲自律,这是说确有两种不同的偏重而已。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给音乐美作了一个定义,“音乐的内容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认为音乐特有的美“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与其持相同观点的斯特拉文斯基认为,就其本质而论,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一点什么的,不管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什么,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内在的特点。

”可见,自律论认为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美的存在与情感无关。

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音乐的形式美,肯定艺术自身的“纯洁性”。

我国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乐记》中曾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等的看法,认为人的哀、乐、喜、怒、敬、爱六种感情,都会给其发出的声音印记上情感的色彩,“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并且描述了音乐又是以怎样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六种人的不同心情。

《乐记》从“物—心—音—声—乐”这一结构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十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坚持卞张音乐是表情艺术这一说法的也人有人在。

波兰音乐学家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

”原苏联音乐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胜方而,感情的表现更胜一筹。

由艺术折射生活原理分析《苏格兰交响曲》和《未完成交响曲》摘要: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它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本文通过将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和舒伯赫的《未完成交响曲》纳入S-AT-R进行分析,揭示艺术折射生活原理。

关键词:艺术折射原理门德尔松舒伯赫
S-AT-R公式中,S是生活——刺激信息(“环境元素”),经过A这个“同化”步骤形成T这个主体意识内容的“结构”(AT是同化刺激S于结构T的意思),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R。

音乐正是这个反应的结果R的一种特有的声象化的记录形式。

AT是其中最关键的部位。

它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而是积极、能动的生成。

它一方面在吸收——“同化”,一方面在调整——“顺应”,从而形成自己既是稳态又是动态的心理场机构。

这个“场”的结构、成分、功能有什么不同,作出的折射——反应R就不同。

下面我们将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和舒伯赫的《未完成交响曲》纳入S-AT-R进行分析,揭示艺术折射生活原理。

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作于1830—1842年间,而其创作灵感始于1829年5月,应伦敦爱乐协会之约首赴英伦之时。

此年7月,门德尔松到苏格兰,在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遗迹诞生了创作此曲的灵感。

他在信札上曾写道:“日近黄昏时,我们来到霍里路德堡,玛丽女王居住、恋爱的地方。

那里值得一看的是爬上迂回的楼梯后,可看到一间小屋。

当年追踪者爬上楼梯,在这里发现李吉奥,硬将他从屋里拖出,在隔了3个房间的拐角处将他杀死。

四周的东西已经朽坏了,从中还可以望见蓝色的天空。

我今天就在这间古老的房子里,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灵感。

”门德尔松所说的古堡典故为,1566年3月9日夜,深得女王幸宠、被称为“外交顾问”的意大利乐手维多·李吉奥被一群贵族所杀。

这首作品呈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即霍里路德古堡主人——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第九代孙女,1842年3月3日,由门德尔松自己指挥爱乐乐团首演。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

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